白娥
我認為在小班的區(qū)域活動中,關于區(qū)域材料的投放既重要又復雜,它的重要性就體現在如果缺少材料,就會直接影響區(qū)域活動的正常開展;而復雜性體現在既要滿足小班幼兒的興趣探究,還要保證他們取得與教育目標一致的探究結果。作為幼教工作者,如何投放和利用區(qū)域中的相關材料,以滿足不同發(fā)展層次幼兒的需求,是值得我們當前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個人認為小班區(qū)域材料的投放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材料需豐富但無須過多。
區(qū)域材料投放應該是豐富多彩的,而且材料本身應具備教育意義。如:小班拼圖游戲中的圖案可以是動物、植物、蔬菜、水果,有顏色、形狀、大小區(qū)別的,且數量充足,以保證幼兒通過對材料的充分操作,獲得某些感知和經驗的積累,從而促進其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各方面的發(fā)展。然而,豐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有些老師為了豐富區(qū)域材料,傾其所能,聚其所有,投放的材料可謂五花八門。其實,多則濫,濫則泛。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具有不穩(wěn)定性,過多過雜的材料投放,盡管能吸引幼兒參與活動,但也易造成幼兒玩得分心,一會兒拿這個玩玩,一會兒拿那個玩玩,只學會了拿起一物—擺弄片刻--丟棄--另換一物。顯然這與我們投放材料的初衷是相悖的。
二、投放材料要美但須有價。
根據《幼兒心理學》中“一切鮮明、具體、生動的形象和新異多變的刺激物,都能引起幼兒的注意,因此教育活動中的玩教具必須是顏色鮮明,形象生動,新穎多變的?!庇行├蠋煏尲议L不惜花大錢購買一些漂亮的玩具來園,如“奧特曼”、“變形車”玩具等,或者不惜加班加點制作一些逼真的玩具,投放到區(qū)域活動中。
雖然精美的材料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這一點無可非議。然而,我們更應注意材料自身是否有促進幼兒學習、探究等活動的價值,絕不能僅看其外表。如果只是好看,幼兒拿著玩,玩厭了會丟棄,那么,再精美的玩具又有什么用呢?正如有些老師反映的,自己辛辛苦苦地制作了逼真的包子、漂亮的廚具等,卻幾乎沒有孩子玩,即使有也只是呆坐或機械地擺弄。看來再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給幼兒提供想象與創(chuàng)造的平臺,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價值。
事實上,一些其貌不揚的原始材料,如廢舊紙箱,橘子皮、雞蛋皮,花生殼在孩子們的眼中,它們有可能是自己的小廚房、動物的衣服、一串精美的手鏈等等。
由此可見,要使投放的材料具有價值,應盡量少提供一些成品材料,多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或原始材料(如各式紙盒、不用的衛(wèi)生紙、廢舊毛線等),以及有助于開拓幼兒思維的材料。
三、材料需要具備層次性、操作性、動態(tài)性。
首先,區(qū)域材料要有層次性,并且經常更新。只有新的知識才會帶來新的發(fā)展、新的提高。所以區(qū)域里應定時有新的材料投入,這些材料有的是教育活動的延伸和升華,有的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fā)展需求精心制作的。例如:小班“學習3以內的數”這一活動后,我在益智區(qū)投放了“點數對應卡”和“給數字寶寶找朋友”兩件材料,其中“給數字寶寶找朋友”加深了些難度,適合已掌握的幼兒玩;在教學活動中沒有完全掌握的幼兒可以通過“點數對應卡”繼續(xù)鞏固,使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每個幼兒的能力水平不同,因此材料投放要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化,不能都簡單,也不能都復雜,要為不同水平的幼兒提供活動的機會。比如美術區(qū)操作材料、益智區(qū)的拼圖等都應該體現層次性。
其次,要選用操作性強的材料充分發(fā)揮材料的吸引力,使幼兒在半個小時的區(qū)域活動中不感到乏味、無聊?!耙嬷菂^(qū)”的“拼圖”就是很好的一例。幼兒在拼的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挫折,然后經過觀察、思考、反復拼貼,直到成功為止。在這過程中幼兒的判斷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各式各樣的圖案完全激發(fā)了幼兒的學習探究興趣,有的小朋友一次能拼成很多個圖案,那種成功后的喜悅更是不言而喻了。
再次,材料的提供要有動態(tài)性,不能一成不變。小班幼兒的注意力、興趣易分散,不可能長時間地對一種活動感興趣,根據幼兒的發(fā)展需求,需要教師定期或不定期地進行調整、補充。
材料的動態(tài)性還體現在班級之間的互動上,各班老師應及時溝通、交流幼兒區(qū)域活動的情況,做到材料的互補,資源共享,讓材料真正地為活動、為幼兒提供服務。
四、材料的利用需要老師及時的溝通和替代。
幼兒越小,越是對動作本身感興趣,需要教師與其經常溝通,了解幼兒發(fā)展的動態(tài),并及時調整、變化材料促其發(fā)展。一天我班的可欣小朋友在“小廚房”不停地往鍋里放東西,并用鏟子在攪拌,我過去問她:“你在干什么?”她說:“我在給我的顧客炒菜呀!”為了鼓勵和支持幼兒想象、模仿,我又在小廚房填充了碟子、杯子、洗潔精等。小朋友們游戲時,有的洗菜;有的切菜;有的炒菜;還有的在等待刷碗。
“給顧客炒菜”變化的材料使幼兒從單純的對動作感興趣,引發(fā)了想象活動的參加,我們心里感到由衷的高興。
由于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他們還不具備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需要老師立刻置身于游戲之中,采取“緊急”措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有一天,晨晨和桐桐兩個小朋友玩“小廚房”時,沒面粉了,要馬上開車到超市去買,可是沒有“車”,急得桐桐直叫:“老師,怎么辦?”這時我馬上拿來幾個能拼插的玩具趕制了一輛“小車”,桐桐開著小車去超市買面粉了;還有一次,小朋友都在玩炊具,佳佳小朋友對我說:“老師,我要洗盤子,幫我擠點洗潔精好嗎?”當時班上沒有可代替的比較形象的洗潔精瓶子。我靈機一動,到柜子里拿來班上打掃衛(wèi)生用的洗潔精瓶子,假裝擠了一下,佳佳認真地刷起來??粗⒆觽儩M意的表情,我想,如果不能及時找到替代的游戲材料,孩子們的想象就會中斷,興趣就會轉移,甚至會終止他們的游戲。由此可見教師應在與幼兒的共同游戲中,注意觀察了解幼兒的興趣與需要,不斷豐富、調整游戲環(huán)境與游戲材料,才有利于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發(fā)展。
以上就是我對于小班區(qū)域活動中材料投放的一點認識和簡單看法,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有待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討論,以促進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最終達到促進幼兒全面發(fā)展的目的,這將是我們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