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蘭
人才的道德品質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立德樹人教育環(huán)境之下,對于基礎教育德育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應該緊隨時代發(fā)展,樹立育人理念,讓閱讀教學和德育工作高度融合,豐富學生知識的同時,使之形成良好的習慣,健全的人格,積極的思想,優(yōu)秀的品質,為其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處于立德樹人背景之下,語文教師需要借助學科教學,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初中語文教材當中,閱讀文章內部德育要素豐富,同時,初中生的道德品質處于發(fā)展關鍵時期,因此,做好德育工作極為重要。作為語文教師,應該肩負時代職責,將語文閱讀、德育知識全面整合,尋找二者之關聯(lián),探索高效的德育實施路徑。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
(一)生命意識
閱讀課堂,不但需要讓學生掌握閱讀知識和技巧,還需要對其生活態(tài)度進行塑造,讓學生幸福成長,生命意識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學會珍愛生命,成長為幸福的人。語文教材當中《秋天的瀑布》屬于一篇記敘文,文章內容講述的是“一位母親身患絕癥,常年忍受病體折磨,精神方面也承受著極大的痛苦,然而對于癱瘓的兒子卻精心呵護”,教學過程,應該挖掘課文中的生命意識,通過引導,讓中學生產生感恩情懷,面對困難時以堅強意志,勇于面對生活,活出尊嚴,找到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紫藤蘿瀑布》一文內容也與人生感悟和生命體驗有關,因為生命永無止境,人在一生難免會遇到挫折、磨難,對待生活中的逆境,應該像紫藤蘿一樣,展現(xiàn)出頑強的生命力,這樣生活才能更加豐富多彩。
(二)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為德育重要主體,閱讀課堂需要教師著重對于此類資源進行挖掘。比如:《鄧稼先》課文講述了“在我國核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鄧稼先做出的貢獻,他是民族的驕傲,也是民族的脊梁,他以謙虛、務實的人格魅力,無私奉獻著自己的生命,其中傳達的愛國主義情懷值得后人學習”。而《我愛著土地》當中,作者描述的愛國之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即使處于山河破碎的時代,國家命途多舛,然而,詩人卻滿懷愛國熱忱,用文字書寫出刻骨銘心的愛國之情。
(三)責任感教育
社會需要的是具有責任感的人才,當一個人具有責任感時,才能有所作為,并在事業(yè)方面取得成功。中學時期,學生價值觀初步形成,此時期應該加強責任感教育,這樣學生才能肩負國家發(fā)展的重任。教材當中《花木蘭》向我們塑造了巾幗英雄的形象,主人公不但愛家,而且愛國,深明大義。學習完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主人公的責任心?!对狸枠怯洝樊斨?,作者抒發(fā)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理想和抱負,體現(xiàn)出古代文人具有的憂國憂民情懷,以天下為己任之責任感。
(四)真善美教育
閱讀教學,還需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分辨能力,可以判斷事物真假、美丑。在《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教學當中,教師主要是讓學生養(yǎng)成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講解《貓》這篇文章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可以外貌取人,憑主觀進行臆斷,應該同情弱者,待人寬容。學習《出師表》之后,應該教導學生知恩圖報、盡忠職守,這樣才能成為德才兼?zhèn)渲恕?/p>
(五)意志信念
學生意志和信念的培養(yǎng)也十分重要,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內容講解方面,應該強化學生憂患意識,在困難當中奮發(fā)圖強,身處逆境也能勇于向上。學習《孤獨之旅》以后,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只有經歷磨難,忍受孤獨,才能不斷成長。
(六)謙虛上進
謙虛不但是一種品格,更是一種情懷,一個人擁有廣闊的胸襟,才能成就大事。《送東陽馬生序》文章講解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學習宋濂不怕吃苦的品質,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卻勤勉好學,歷經千帆磨煉以后,終于學有所成?!秾O權勸學》文章也蘊含著學無止境的教育素材,教學過程讓學生明白只有埋頭苦讀,才能不斷增長知識,最終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
二、利用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德育為核心精選文章
閱讀教學過程,群文閱讀方法的運用是選擇具有相同特點的文章,串聯(lián)講解,能夠幫助學生高效閱讀。需要注意,所選文章應該有共同的主題,相似的特征,或者相同的文體。立德樹人環(huán)境下,選擇《我的母親》課文,以德育為中心,對于組文合理選擇。這篇文章講述的是母愛的偉大,傳達的是親情的無私。運用群文教學,尋找組文線索,應該先對文章情感展開深度挖掘。作者運用樸實的語言,敘述了母親身邊發(fā)生的生活瑣事,表達自身對母親懷念之情,也贊頌了母親的偉大。為了向學生滲透感恩親情、關愛父母、承擔家庭責任、尊重他人、珍惜生活等德育觀念,筆者選擇《回憶我的母親》(朱德)、《母親和書》(趙麗宏)等作品展開教學。
(二)將德育為重點主導閱讀
立德樹人要求之下,語文課堂,教師需要將引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因為群文閱讀選文要么是主題相同,要么是文體相同。然而,不同文章卻各具特色,不論是哪方面內容,都可以通過對比閱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群文思想,感受寫作內容之精妙?!段业哪赣H》文章當中,胡適通過回憶的方式,將母親克己奉公、工作勞累、對兒子的關愛等情感表達出來,最終通過懷念母親傳達文章中心。將其和《回憶我的母親》對比閱讀,朱德在描寫這篇文章的過程運用兩條主線,“一明一暗”,明線是描述母親的勤勞,暗線是作者的成長歷程,刻畫了勤勞聰慧、識大體的母親形象。對比閱讀有助于中學生思考,找到母愛相同之處,反思作者在謳歌母愛過程表達手法、描寫角度的差異,掌握閱讀技巧,受到德育熏陶。
(三)用德育為主題展開評價
閱讀課堂,評價是最重要一環(huán),依托德育教學目標展開課堂評價,教師應該善于發(fā)現(xiàn),找到學生表達的閃光點。比如:《我的母親》閱讀以后,某位學生能夠言簡意賅地概括出表達母親品德的幾個事件,筆者給予評價“通過你的回答,讓我感受到你閱讀過程認真的態(tài)度,也能運用靈活的思維,對于閱讀內容進行分析,還能表達出自己對于母親的愛意”。結合學生表現(xiàn),適度評價表揚,體現(xiàn)評價的激勵作用,既能夠推進閱讀教學的進行,還能潛移默化塑造學生品質,讓其受到文章內容的熏陶。
三、注重文字語言德育精神分析
(一)品讀文字的魅力
閱讀教學中,文字屬于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字內容豐富,能夠傳達文章信息,表達作者情感和思想。作者在寫作過程,通常會將自身情感體驗、心理感受添加其中。因此,在閱讀教學階段,教師應該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品讀文字,感受作者寫作初衷,挖掘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厚情感,才能對于其中展現(xiàn)的德育精神有深入體會。
比如:《蘆花蕩》這篇文章的教學,可以帶領學生仔細分析“葦子還是……像是天上”展開分析,提出問題“為什么作者描寫蘆葦?shù)纳L,使用了‘鉆’這個動詞,作者使用這個詞進行寫作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組織學生相互討論,共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鉆不但是對蘆葦生長狀態(tài)進行描寫,而且還能反映出蘆葦生命力積極向上的特點”。根據文章寫作背景,還能分析出“鉆”這個詞能夠表達出面對他國侵略的時候,中國人表現(xiàn)出的拼搏精神,也是文章主人公“老頭子”特點的刻畫??梢姡ㄟ^文章語言文字的分析,學生不但能夠掌握文字的用法和作用,而且對于文章蘊含的德育精神也有深刻體會。
(二)感受人物的形象
閱讀內容,大多以人或事物的描寫為主,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主要是將作者的價值觀、情感以及道德理想傳達出來。因此,閱讀教學對于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夠讓學生感受人物擁有的人格魅力。如果文章描述的是對反面人物的批判,那么,對于人物形象分析,也能夠讓創(chuàng)作者、讀者之間有效對話,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特點,體會其人格魅力。所以,閱讀課堂上,文章的分析可以從人物形象方面入手,體會作者情感,讓學生受到熏陶。比如:《列夫托爾斯泰》這篇課文的講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重點分析托爾斯泰這個人,探尋其內心世界的豐富性,讓學生體會困境可以造就偉人。作者使用精細化語言,為作者呈現(xiàn)托爾斯泰特征,雖然他平凡、兇狠,但是卻敏銳獨特,分析他的人生經歷,能夠感受到其對現(xiàn)實批判態(tài)度,也能體會出其對藝術的深層次追求。
總之,立德樹人環(huán)境之下,語文教師需要高度關注德育,在閱讀課堂對于教材內容充分整合,挖掘其中的德育要素,滲透德育。同時,教師還可以將德育作為主線,選擇群文閱讀方式,兼顧學生閱讀能力和德育素養(yǎng)的培育。除此之外,閱讀過程還需要對文章語言運用和人物特點進行分析,幫助學生領悟其中的德育精神,完成閱讀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xiàn)德育目標。
1930501705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