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雯婷
摘 要:鐵路是近代最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之一,在19世紀末引入中國后對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本文通過展現(xiàn)1912年至1949年嶺南30余年來的鐵路發(fā)展軌跡,探析嶺南鐵路創(chuàng)建的時代背景和其中的曲折經(jīng)歷,探究嶺南鐵路發(fā)展的特征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以期為當今嶺南交通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一定借鑒。
關鍵詞:近代;嶺南鐵路史
1894年甲午戰(zhàn)敗,清政府把修建鐵路作為“圖自強而彌隱患”的一項“時政”,掀起了中國近代鐵路修筑的第一次高潮,嶺南鐵路的興建也由此拉開序幕。直至辛亥革命前,嶺南地區(qū)共有粵漢鐵路、廣三鐵路、廣九鐵路、潮汕鐵路、新寧鐵路5條鐵路正在修建,動工地點均在廣東,廣西和海南尚未修建鐵路,這和當時的經(jīng)濟、交通有較大關系?;洕h、廣三、廣九鐵路的起點都在廣州,是廣州鐵路交通的重要干線,在嶺南鐵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潮汕鐵路、新寧鐵路——嶺南最早的兩條民辦鐵路,均借助華僑資金興建而成,對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以及新興城市的發(fā)展均產(chǎn)生重要影響,鐵路的修建帶來了顯著的經(jīng)濟社會效益。
一、“民國”時期步履維艱的嶺南鐵路
辛亥革命后,1912~1949年這38年時間里,修建鐵路的技術較晚清時期有了較為明顯的進步,但嶺南乃至全國的鐵路建設都非常緩慢,鐵路技術和設施也極其落后??谷諔?zhàn)爭期間,嶺南多條鐵路干線、支線均遭到日軍的瘋狂破壞。新中國成立前,嶺南鐵路艱難前行。
1.粵漢鐵路
粵漢鐵路于1898年動工,是貫通粵、湘、鄂三省唯一南北大干線,連接了長江、珠江兩大流域,長達1100公里。粵漢鐵路前期工程進展緩慢,直到1910年,由湘鄂粵三省紳商倡導,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工程進展才迅速起來。1916年,粵漢鐵路南段廣韶段建成通車,全長224公里,此條線路是粵漢鐵路修建最早的一段鐵路。廣韶段通車后,客貨運輸十分便利,促進了粵、贛、湘三省的溝通聯(lián)系。1918年,武株段建成,全長410公里。因南北山勢險峻,峰巒對峙,施工難度極其巨大,再加上財力不濟,近450公里的株韶段停工長達14年之久,粵漢鐵路全線貫通被迫延期。1927年,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當年,就立即把續(xù)建粵漢鐵路的株韶段作為第一要務,時任鐵道部部長的孫中山之子孫科提議以庚子賠款修建,使得株韶段的修建資金得到解決。1930年,株韶段正式開工,1936年順利完工,這條鐵路當時被號稱是我國鐵路工程建造標準最高的一條鐵路,至此歷經(jīng)38年磨難,跨越了晚清、北洋軍閥和南京政府三個時代的粵漢鐵路終于全線貫通。首次通車時,火車頭上掛出一副對聯(lián):花事年年,為問嶺表白云,寒梅開未;車塵歷歷,指點漢陽紅樹,流水依然。將粵漢鐵路兩端廣州與武漢的氣候和景色明朗地點染出來,寄托了人們對于這條鐵路歷經(jīng)幾十年才得以全線貫通的欣喜之情?;洕h鐵路的全線通車,不僅加強了東南各省的聯(lián)系,尤其是在翌年爆發(fā)的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箲?zhàn)爆發(fā)后,粵漢鐵路成為中國軍需品進口及貨物出口的唯一路線。據(jù)資料顯示,粵漢和廣九鐵路運輸了各國輸華軍火中的四分之三,可稱為“抗戰(zhàn)之命脈”。
2.廣三鐵路
廣三鐵路始建于1901年,全長48.9公里,1904年全線建成,是嶺南最早建成的一條鐵路,屬粵漢鐵路南段。1929年,廣三鐵路與粵漢鐵路接軌。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廣三鐵路被日軍占據(jù),日軍將石圍塘至佛山右線及佛山至三水單線全部拆除,軌道拆除后的路基,改作公路。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后,國民黨接收廣三鐵路,對剩余鐵路進行整修,1945年9月1日完工,全線恢復通車。
3.廣九鐵路
廣九鐵路于1907年開工,1911年全線通車。是連接廣州、東莞、深圳和香港的大動脈,全長183公里,由中英合作修建。廣九鐵路建成后,很快成為粵港兩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乘坐旅客較多,1912~1920年的8年間,平均年載客量為180萬人。為了使鐵路服務更加舒適,九廣鐵路公司(“廣九鐵路”在港段稱為“九廣鐵路”)先后于1936年、1937年將兩輛軌道車改裝成了豪華直通車,分別取名為“廣州淑女”和“大埔淑女”。車廂分設成兩部分,前半部分設置了吸煙位和酒吧,后半部分設置為觀景車廂,車上還有侍者服務。這兩項措施深受乘客歡迎,創(chuàng)造了中國鐵路乘運歷史的先河,充分顯示了嶺南鐵路乃至整個嶺南地區(qū)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1937年,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上海淪陷后,原本通過長江運往內(nèi)地的客貨轉向粵港方向,粵漢鐵路和廣九鐵路接軌已成當務之急。當年8月,在各方配合下,粵漢、廣九鐵路接軌成功?;洕h與廣九兩路構成的“香港通道”令戰(zhàn)略物資源源不斷運往內(nèi)地,有力支持了抗戰(zhàn)。從“七七事變”至武廣兩地淪陷的16個月,曾經(jīng)開過軍隊列車2341列,運送部隊達210多萬人,由九龍轉入內(nèi)地的建設材料達70多萬噸。
4.潮汕鐵路
1903年9月,梅縣華僑張煜南等集資100萬銀圓,聯(lián)名呈請清政府申請興建潮汕鐵路,獲得批準。該路于1904年開工,至1906年全部干線完工,南起汕頭,北迄潮安,全長42公里。
1929年后潮汕鐵路由商辦改為官辦??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瘋狂的日軍開始不斷轟炸潮汕鐵路。1938年廣州淪陷,華南地區(qū)最后僅存的對外聯(lián)系的口岸為汕頭,汕頭港轉運了大批戰(zhàn)備物資至內(nèi)陸。為切斷補給通道,1939年5月,日軍飛機瘋狂仍下600~700枚炸彈,沿途50多處鐵路被炸,路軌、車房等損失嚴重。 1939年6月,日軍突然襲擊汕頭,潮汕戰(zhàn)役爆發(fā)。為防止日軍霸占潮汕鐵路,6月16日,保安司令鄒洪及駐軍警備司令華振中下令拆除潮汕鐵路,破壞沿線橋梁,無奈日軍6月21日占領汕頭,28日占領潮州,并拆毀了剩余的鐵路物資,將其大部分鐵軌器材運回日本。至此經(jīng)營了33年之久的潮汕鐵路完成了歷史使命。潮汕鐵路雖然最后慘遭日軍損毀,但作為中國第一條華僑集資修建的鐵路,它創(chuàng)造了華僑歸國投資建設鐵路的先河,對繁榮當?shù)氐目拓涍\輸和城鄉(xiāng)經(jīng)濟起到了重要作用。
5.新寧鐵路
繼1904年愛國華僑張煜南集資興建潮汕鐵路之后,1906年美國僑商陳宜禧著手創(chuàng)辦從廣東新會至臺山(臺山在民國以前原名新寧)104公里的新寧鐵路,成為中國僑辦的第二條鐵路,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條完全由國人集資、設計、建造和管理的民營鐵路,在中國鐵路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新寧鐵路于1906年動工,1920年3月竣工通車,全長28.6公里?!奥烦珊螅晃┡_山、新會、開平、恩平、鶴山、赤溪六邑交通方便,且有補華南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實至巨大?!毙聦庤F路的建成改變了沿線交通閉塞的狀況,新興市鎮(zhèn)興起。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飛機對新寧鐵路進行了幾十次的野蠻轟炸。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后,國民政府為防日軍利用鐵路推進,于1938年12月12日,徹底破壞新寧鐵路。至此,全部由中國人集資、設計、建設施工的民營鐵路,在走過了艱難的32年之后,終于走到了終點,陳宜禧花費了20年心血的新寧鐵路面臨終結的命運,其鐵路路基,有的改為公路,有的恢復為耕地,面目已非昨日之繁忙的運營景象了。
新寧鐵路的遭遇與命運可以說是20世紀初華僑投資鐵路建設的縮影。以張煜南、陳宜禧為代表的華僑滿腔熱忱,一腔熱血灑向祖國的鐵路事業(yè),但在鐵路的修建營運過程中卻因資金籌措、工程技術等問題歷盡艱辛、飽經(jīng)磨難,充分顯示出近代實業(yè)救國的艱難曲折。
6.廣西鐵路
從民國建立至1935年20多年時間里,北洋軍閥政府、國民黨政府以及國內(nèi)的有識之士曾多次提議或籌建廣西鐵路。此時的中國,時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各方提出的欽渝鐵路、株欽鐵路、渝柳鐵路、邕欽鐵路、桂邕鐵路等籌建囿于資金、技術、政局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均作罷議。廣西最早實際修筑的鐵路是官商合資修建的來賓至合山的運煤窄軌鐵路,為1935年合山煤礦公司為便于煤炭外銷而修。1938年1月,來合鐵路白鶴隘至王所段建成通車,成為廣西首條通車的地方鐵路。1941年1月,來合鐵路全線64.82公里建成通車,因此條鐵路主要用于煤炭運輸,且無法和其他鐵路接軌,實際對于廣西的交通價值不大。
“七七”事變后不久,日軍就切斷了粵漢鐵路,為了粉碎日軍對我國的戰(zhàn)略封鎖,溝通華中與西南通道并打通通往越南的國際路線,國民政府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經(jīng)多次商談,決定加快推進廣西鐵路干線湘桂鐵路和黔桂鐵路的修建。
(1)湘桂鐵路
1937年湘桂鐵路開始修筑,受廣西多年來征調(diào)民工修筑公路的經(jīng)驗啟發(fā),國民黨交通運輸部決定征調(diào)大量民工用于湘桂、黔桂兩路修建,此舉開創(chuàng)了鐵路史上“征工制”的先例。
湘桂鐵路于1937年開始動工修建,全長1043公里。從湖南衡陽至廣西鎮(zhèn)南關,除湖南省內(nèi)的208公里由湖南省修建外,其余路段均由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負責。廣西境內(nèi)分四段進行勘測設計與工程施工:全(州)縣——桂林、桂林——柳州、柳州——南寧、南寧——鎮(zhèn)南關,建成一段,通車使用一段。湘桂鐵路的修建,受當時經(jīng)濟、物資、設備等條件限制,無疑是一項規(guī)模巨大的建設工程,湘桂鐵路工程量80%在廣西境內(nèi),是廣西修筑的第一條國家級鐵路。其中,柳南段迫于戰(zhàn)爭中途停工外,湘桂鐵路其余三段基本都用時一年左右完成,平均每日完成一公里,開啟我國鐵路建設最快速度,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成績。
(2)黔桂線
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沿海地區(qū)相繼被日軍侵占,抗戰(zhàn)重心從沿海地區(qū)轉至西南,國民黨政府迫切需要修建一條西南大動脈——黔桂鐵路,與建筑中的湘桂鐵路接軌,以取得海外補給和開發(fā)西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1939年9月,黔桂鐵路破土動工,全長608公里,分黔段和桂段同時修筑。黔桂鐵路穿行于云貴高原的崇山峻嶺,工程比湘桂路段艱巨多倍,自拔貢、牛欄關經(jīng)南丹到黔邊,路線要爬陡坡,繞大彎,盤山而上,有隧道25處,都是手工勞動完成,可以想見工程之艱巨。黔桂鐵路過了金城江后,就會進入云貴高原地帶,火車需配2個車頭,一個在前面拉,另一個在后面推。這也是中國第一個采用雙火車頭的鐵路線。
湘桂、黔桂鐵路的興建是抗戰(zhàn)時期中國鐵路建設的兩項重大工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政府為了加快完成建設任務,先后從鐵路沿線各縣征調(diào)了大批民工。據(jù)統(tǒng)計,全省征工,以路線附近各縣壯丁多少為比例,按路程遠近征調(diào)50%~80%,共征調(diào)76個縣1072606名民工參加筑路。廣西人民為修建湘桂、黔桂這兩條鐵路付出了巨大勞動和犧牲,做出了顯著貢獻。湘桂、黔桂鐵路的建成通車,對支援抗日戰(zhàn)爭和促進西南地區(qū)特別是廣西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從20世紀初至抗戰(zhàn)前,廣西屢屢動議自筑鐵路,但皆因地瘠民貧、時局動蕩等原因,30多年沒有修成一寸鐵路。而在日軍入侵、交通不便、物資奇缺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卻成功修成了溝通湘桂黔三省的大動脈——湘桂黔鐵路,不得不說是抗日戰(zhàn)爭中的奇跡,凸顯出了嶺南人民抗戰(zhàn)的決心和勇氣。
7.海南島鐵路
海南自古南國獨處,交通閉塞,一直處于閉關鎖島的封閉狀態(tài)。張之洞、孫中山、宋子文都曾提出修筑海南鐵路,囿于時勢,最終只留于紙面。海南第一條鐵路修建卻是源于日本侵略者妄圖掠奪海南鐵礦資源。1939年2月,日軍占領海南島,開啟了統(tǒng)治海島長達6年之久的黑暗歲月。當年7月,日軍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崖縣田獨鐵礦,隨即組織開采,修建了田獨至河口的輕軌鐵路,共計10公里,這條輕軌鐵路是海南首條鐵路,成為海南鐵路史的開端。1941年1月,位于昌江的“亞洲第一富鐵礦”的石碌鐵礦被日軍發(fā)現(xiàn),為了構造輸送動脈,日軍修建了長約52公里的石碌至八所的鐵路線,1942年石八線修建通車,4萬多名中國勞工最后只剩下4千余人。筑建石八線的同時,出于軍事戰(zhàn)略考慮,日軍決定修筑榆林至北黎鐵路,計劃將位于榆林的日本海軍基地與北黎駐軍司令部、三亞、八所等重要港口連接起來,同時與石八線接軌。1943年3月,該鐵路基本完工,并在北黎與石八線接軌。全長240.9公里的海南西環(huán)鐵路就此建成。
西環(huán)鐵路成為日軍掠奪資源為本國“輸血”的動脈。借助這條鐵路,日本侵略者從田獨鐵礦掠奪鐵礦石268.8萬噸,在石碌鐵礦掠奪69.45萬噸,直至1944年美軍飛機封鎖海空,鐵路運輸中斷,日軍的掠奪行為才作罷。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后,“國民”政府接管了海南鐵路。由于日軍修建海南鐵路是為了掠奪資源,鐵路質(zhì)量無法保證,1946年9月海南遭受兩次強臺風襲擊,鐵路沿線山洪暴發(fā),沖毀了多處路基,全線17座橋墩被沖垮,16座橋涵被沖壞,石八線鐵路再次全線中斷。11月,國民政府成立了海南鐵路修復工程處,命令粵漢鐵路局負責修復西環(huán)線毀壞路段,但粵漢鐵路管理局修復的效果不是太理想,維持了數(shù)月之后,又出現(xiàn)了新問題,最后就因戰(zhàn)事的發(fā)展而放棄了。1948年夏,兩次臺風先后襲擊海南西部,使得海南西環(huán)鐵路再度到嚴重損毀。此時的“國民”政府已自顧不暇,至此,海南西環(huán)鐵路完全癱瘓。
二、結語
由此可見,近代嶺南鐵路的誕生與發(fā)展,裹挾了東、西方列強的侵略意圖和掠奪手段,也浸染了嶺南文化“納四海之新風”的多元、務實、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等特點,在一批具有憂患意識和先進觀念的有識之士帶領下,創(chuàng)造出了若干中國鐵路史上的“第一”:第一個設有吸煙車廂及酒吧的列車——廣九鐵路第一條完全由華僑集資修建的鐵路——潮汕鐵路;第一條完全由國人集資、設計、建造和管理的民營鐵路、第一艘鐵路輪渡——新寧鐵路、第一個采用雙火車頭的鐵路線——黔桂鐵路。嶺南鐵路匯聚了世世代代嶺南人民為改變、謀發(fā)展而不斷努力奮斗的心血與智慧,凝聚了無數(shù)國人為中華繁榮、強盛而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力量。近代嶺南鐵路史既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歷史的縮影,也是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歷史的縮影。與此同時,它又是中國人民抵御外辱、奮起抗爭的縮影,中華民族學習先進、奮起直追的縮影。嶺南鐵路邁出了中國鐵路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堅定步伐,它的發(fā)展將始終伴隨國家發(fā)展的鏗鏘腳步。
參考文獻:
[1]龔建玲,譚瑞杰,紀麗君.圖說民國鐵路[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1
[2]廣東省藝術攝影學會.九龍到廣州,穿梭百年的時空列車[EB/OL].http://www.gdyssy.com/page452?article_id=843,2018
(作者單位:廣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檔案室)
323150058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