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國 葉君
[摘 要] ?采用反事實分析法和雙重差分法,研究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對美出口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在美國宣布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初期,中國對美出口出現(xiàn)短暫的出口加速效應(進口囤積效應),9個月后,關稅加征的出口抑制效應才得以體現(xiàn)。文章分析結果表明,中美貿易摩擦導致中國對美出口總量平均減少了15.3%。細分產品層面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生產原料類產品受到的影響大于消費品受到的影響,威脅加征關稅會出現(xiàn)出口加速與進口囤積效應,而直接的關稅加征則沒有囤積效應??紤]到中美貿易摩擦的長期性與復雜性,中國企業(yè)應拓展出口渠道,積極開拓歐洲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潛在市場,使得出口市場多樣化的同時,積極挖掘國內市場需求,盡量減少中美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 ?中美貿易摩擦;貨物貿易;反事實分析;囤積效應
[中圖分類號]? F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1763(2022)01—0066—11
Conflict Prevention and the "Hoarding Effect" of Imports
——An? Analysis Based on Sino-US Trade Friction
XIE? Jian-guo? 1,2 ,YE Jun 2
(1.Y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2.Business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uses counterfactual analysis and difference-in-difference metho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on China's exports to the U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 the early days when the United States announced additional tariffs on Chinese products, China's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had a short-term export acceleration effect (import hoarding effect). After a lag of nine months, the export restraint effect of the tariff increase came into full play.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article show that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has reduced China's total exports to the US by an average of 15.3%. The research on the sub-product level found that in the Sino-US trade friction, the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of raw materials is greater than that?? on consumer products. Threatening to impose tariffs will have export acceleration and import hoarding effects, while direct tariff increases have no hoarding effects. It is concluded that, considering the long-term and complex nature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s, Chinese companies should expand export channels and actively explore potential markets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so as to diversify their export markets while actively tapping domestic market demand minimizes the negative impact of Sino-US trade friction.
Key words: ?Sino-US trade friction; goods trade; counterfactual analysis;hoarding effect
一 引 言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貿易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中美互為對方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中美之間貿易的正?;瘜χ忻离p方乃至世界都意義重大。然而近幾年,由于中美雙邊政治、經濟的分歧,中美之間貿易摩擦不斷。2018年3月23日,美國貿易代表署發(fā)布《基于1974年貿易法301條款對中國關于技術轉移、知識產權和創(chuàng)新的相關法律、政策和實踐的調查結果》,宣布擬對中國約30億美元對美出口商品加征25%關稅;2018年4月4日,美國發(fā)布涉及500億美元、1300個單獨關稅項目的進口產品懲罰關稅(25%)。之后,中美之間進行了十幾輪經貿磋商,終于在2019年12月13日達成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但由于新冠肺炎的疫情影響,中美貿易環(huán)境依然非常復雜,中美經貿關系受到了嚴峻考驗,中美貿易走向仍然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理論上分析,關稅的加征無疑將降低雙邊進出口貿易額,然而,中美關稅加征出現(xiàn)了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在2018年3月美國對中國出口加征關稅政策出臺以后,中國對美貨物出口不降反升,由征稅前2018年2月的406.6億美元上升到10月的545.8億美元,中國對美貨物貿易順差從上年同期的2933.2億美元上升到3263.3億美元。這一現(xiàn)象對傳統(tǒng)的國際貿易研究提出了新問題:這種反常出口增加的動力與邏輯來自何方?其影響的持續(xù)時間如何?在考慮了這種反常出口增加后,關稅加征政策的實際效果如何?有學者認為,這種反常出口增加是進口商對沖突的預防性反應? [1] ,那么,這種沖突預防反應與進口囤積效應無疑是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個新問題。
文章采用反事實分析法和雙重差分法,研究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沖突預防反應與進口囤積效應,并從產品層面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第一輪加征關稅帶來的影響,從而為應對下一階段不穩(wěn)定的中美關系提供參考。
二 文獻綜述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發(fā)展,國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國際沖突與貿易之間的相互作用愈發(fā)頻繁,沖突對貿易影響的研究也非常豐富。一些研究認為,政治的緊張并不必然引起貿易沖突,Davis和Meunier通過分析冷戰(zhàn)結束后美日兩國的貿易格局,沒有發(fā)現(xiàn)政治緊張對雙邊貿易有影響? [2] 。而更多的研究則支持政治沖突會對雙邊貿易帶來負向影響,如Heilmann利用約翰莫得漫畫事件、中日釣魚島事件、美國抵制法國貨、加沙沖突這四個事件研究了貿易抵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發(fā)現(xiàn)政治摩擦帶來的貿易抵制導致了貿易減少? [3] 。謝建國和徐蘋蘋也發(fā)現(xiàn)薩德事件引發(fā)的消費者抵制導致中國從韓國的進口顯著減少? [4] 。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兩國之間的沖突會對兩國貿易產生抑制作用。
貿易沖突發(fā)生時,貿易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由于全球供應網絡的日益復雜,供應鏈的不確定性是每個經理人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5] 。Morrow提出理性預期的觀點, 認為貿易商基于兩國政治關系對未來沖突做出預期,在沖突發(fā)生前就已對貿易進行了調整? [6] 。Clark發(fā)現(xiàn),進口商為了避免供應鏈不穩(wěn)定,會增加安全庫存以防止交貨延誤? [1] ;貿易商為了維持供應鏈的穩(wěn)定性,可能會提前做好準備預防貿易沖突。
為了保證商品能夠正常供應,進口商還關注商品的價格穩(wěn)定性,國家間的沖突常使用加征關稅作為威脅,會導致商品的價格波動。Feder最先關注價格波動導致的商品囤積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在一個價格不確定的世界,一國不僅要進行國際貿易以滿足眼前的消費需求,而且要將部分貿易商品儲存起來以備將來消費,尤其是要存儲石油和糧食等? [7] 。Carter和Schmitz也發(fā)現(xiàn),關稅變化會導致糧食的囤積? [8] 。關稅加征會帶來商品價格的波動,而價格的波動使進口商有動力囤積商品,因此關稅加征很可能導致進口的囤積效應。
綜上,已有的文獻研究了沖突對貿易的影響,多數(shù)研究表明沖突會對貿易有負向的影響,進口商為了供應鏈穩(wěn)定和價格穩(wěn)定,在沖突發(fā)生前有動力囤積商品,但長期來看,進口商可能會拓展進口渠道,從而減少從貿易沖突國的進口。已有文獻對進口商囤積效應的研究集中在糧食的囤積,但對其他產業(yè)的研究相對較少。中美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種類非常廣泛,持續(xù)的時間較長,為研究沖突預防的囤積效應提供了很好的案例。文章以中美貿易摩擦為研究對象,利用月度貿易數(shù)據,研究了中美貿易摩擦引致的進口商沖突預防與進口囤積效應,并探討了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貿易的長期影響,這一研究對合理應對下一個階段的中美貿易關系具有借鑒價值,對中國未來對外貿易戰(zhàn)略的選擇也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三 中美貿易摩擦背景、研究假設
與模型設計
(一)中美貿易摩擦背景與研究假設
近幾年中美貿易摩擦不斷,2018年4月4日,美國貿易辦公室(USTR)發(fā)布了涉及500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產品懲罰關稅(25%)清單,對第一部分約340億美元商品加征25%關稅于7月6日實施,對第二部分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征25%的關稅于8月23日實施;6月18日,特朗普再次宣布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并威脅如果中國反擊,美國將對另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追加額外關稅;9月24日,美國對第一個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2019年6月15日,美國對第二個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了10%的關稅;9月1日,美國對中國約12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5%關稅開始生效;12月13日,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xié)議達成,美國下調約12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至7.5%,保持約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25%關稅
美國對中國的產品加征關稅主要針對的是貨物貿易,且只有貨物貿易的數(shù)據是月度的,所以本文的研究范圍是貨物貿易。 。
梳理以上現(xiàn)實背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手段是加征關稅,美國在加征關稅之前可能會公布加征關稅的名單。若產品出現(xiàn)在加稅名單上,進口商收到供應鏈不確定性增加的信號,可能會增加安全庫存,以避免交貨延遲? [1] ,即在加征關稅之前,可能出現(xiàn)囤積效應。加征關稅之后,美國市場上中國的產品價格相對提高、國際競爭力相對下降,進口商會逐漸減少從中國的進口,而從其他國家進口產品替代中國。綜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設1。
假設1: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進口商在宣布加征關稅但未實施之前的窗口期可能會增加從中國的商品進口,出現(xiàn)進口囤積效應,且囤積效應是短期的。
中美貿易摩擦涉及加征關稅的范圍非常廣,涉及1300個單獨關稅項目的中國產品,不同產品的優(yōu)勢不同,在某些產品種類,中國占據較大的世界市場份額,美國進口商短期內難以從其他國家找到合適的進口替代源,則囤積效應會更強、持續(xù)時間更久,而在某些產品種類,中國產品可替代性較強,則美國進口商可能較少或者不會選擇囤積該產品。綜合以上分析,提出假設2。
假設2:中美貿易摩擦中,不同產品囤積效應是否存在、囤積效應的大小和持續(xù)時間可能不同。
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加征關稅之前一般會公布擬加征關稅的清單,即威脅加征關稅。Afesorgbor指出,兩國之間實施經濟制裁和威脅經濟制裁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是不同的,威脅制裁導致雙邊貿易量增加,而實施制裁導致雙邊貿易量減少,威脅階段的囤積行為可能是出現(xiàn)差異的重要原因? [9] 。擬加征關稅的清單對于進口商是非常重要的預警信息,產品只有出現(xiàn)在擬加征關稅的清單,進口商才有機會提前囤積,因此提出假設3。
假設3:中美貿易摩擦中,威脅加征關稅是囤積效應出現(xiàn)的重要前提。
中美貿易摩擦包括美國挑起的一系列針對中國的加征關稅的措施,涉及范圍之廣、持續(xù)時間之久是中美貿易史上罕見的。從進口商的角度,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政策反復變化,貿易沖突的長期存在使得進口商面臨很大的政策不確定性風險,企業(yè)會增加供應鏈靈活性以降低供應鏈風險? [10] ,逐漸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以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從消費者的角度,兩國之間持續(xù)的國際沖突會減小消費者的購買意愿? [11] 。綜合以上的事實和分析,提出假設4。
假設4:長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會減少美國對中國的進口。
(二)模型設計
1.反事實分析法
本文運用Hsiao? [12] 、Hsiao和Wan? [13] 提出的反事實分析法,分析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動態(tài)影響。 假定美國從i國的進口量為Y? i?? t (i = 1,2,…,N;t = 1,2,…,T),其中Y? 1t 表示美國從中國進口量的觀測值(實驗組),Y? jt (j = 2,3,…,N)表示其他國家的觀測值(控制組),假定 ??it 表示未發(fā)生中美貿易摩擦的反事實值、k為中美貿易摩擦發(fā)生的時間點, ??1t =Y? 1t (t
sp; k )。實際值與反事實值之差即為處理效應( Δ? 1?? t ):Δ? 1t ?= Y? 1t ?- ??1t ( t≥ k) 。反事實分析法的關鍵是反事實的合成,而增加控制組個數(shù)有利于反事實的合成效果,我們用美國從其他國家的貨物進口量合成美國從中國進口量。在選取控制組時,本文選取未與美國發(fā)生貿易摩擦、與美國貿易量較大的20個國家(或地區(qū))
20個國家(或地區(qū))分別為加拿大、日本、韓國、愛爾蘭、越南、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瑞士、泰國、巴西、以色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沙特阿拉伯、荷蘭、俄羅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澳大利亞、菲律賓。由于歐盟、印度、墨西哥也有貿易摩擦,與美國的貿易可能受到了影響,因此選取除上述國家(或地區(qū))和中國外,美國進口前二十位的國家(或地區(qū))作為控制組。 作為控制組。
2.雙重差分法
本文借鑒謝建國和徐蘋蘋? [4] 與周泳宏和王璐? [15] 的做法,將中國作為處理組,選擇其他國家作為控制組,使用雙重差分法(DID)測算中美貿易摩擦對于中國對美貨物出口的平均處理效應??刂平M需選取沒有與美國發(fā)生貿易摩擦,且其他方面與中國較為相似的國家(或地區(qū)),本文選取與美國進口值較大且未發(fā)生貿易摩擦的10個國家(或地區(qū))作為控制組
同樣排除歐盟國家、印度、墨西哥和中國,選取美國進口前十位的國家(或地區(qū))作為控制組,10個控制組國家(或地區(qū))分別為加拿大、日本、韓國、愛爾蘭、越南、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瑞士、泰國、巴西。 。
Y? jt =α+β 1Treat j+β 2Post t+β 3Treat j×Post t+ β 4 ln ?GDP? jt + β 5 ln ?dist j+ β 6contig j+ μ t+ε? jt?? (1)
式中:j代表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t為時間變量,Y? j?? ,?? t 表示美國從j國進口的月度貨物貿易量(取對數(shù)),Treat? j 表示中美貿易摩擦的虛擬變量,中國取1,控制組國家(或地區(qū))取0,Post? t 表示中美貿易摩擦時間的虛擬變量,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取0,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取1,交互項Treat? j ×Post? t 的系數(shù)測度了中美貿易摩擦影響美國從處理組和對照組進口的差異,ε? jt 表示影響美國從中國進口量的隨機因素。
控制變量為引力模型中常用的三個變量, ln GDP? jt 表示j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取對數(shù)); ln dist? j 表示j國與美國的地理距離(取對數(shù));contig? j 為j國與美國是否有共同邊界的虛擬變量,若與美國有共同邊界,則取值為1,若無,則取值為0。
中美貿易摩擦前后美國從中國進口量的變化為β? 2 +β? 3 ,β? 2 衡量其他因素對美國進口量的影響,β? 3 衡量中美貿易摩擦引起的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相對于控制組的變化情況,是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變化的平均處理 效應。
3.數(shù)據來源與處理
月度數(shù)據的貨物貿易數(shù)據來自UNCOMTRADE,各個國家(地區(qū))的年度GDP數(shù)據、國家間的地理距離和是否有共同邊界數(shù)據來源于CEPII。數(shù)據樣本期為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48個月份,涵蓋了中美貿易沖突的全過程,中美貿易摩擦開始時間為2018年3月,將樣本分為前后兩個時期。表1顯示了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量。
四 關稅加征與進口的囤積效應
(一)關稅加征的反事實分析
根據反事實分析思想,我們來分析中美貿易摩擦關稅加征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影響,圖1顯示了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反事實分析結果。
圖1(a)中實線代表真實值,虛線代表假設未發(fā)生中美貿易摩擦的反事實值,圖1(b)實線為真實值減去反事實值的差值。圖中垂直的虛線對應的時間為2018年3月,將時間分為中美貿易摩擦前和摩擦后,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為系數(shù)向量選擇階段,根據 R ??2 最大原則選擇系數(shù)向量,使得真實值與反事實值盡可能接近,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依據之前得到的系數(shù)向量合成反事實值。圖1(b)0值上下的虛線標注了在系數(shù)向量選擇階段,真實值與反事實值的最大偏差,本文囤積效應與抑制效應的識別標準是:2018年3月及之后,若真實值與反事實的差值高于最大偏差,稱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出現(xiàn)了囤積效應;2018年3月及之后,若真實值與反事實的差值持續(xù)低于最大偏差,稱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抑制效應發(fā)揮作用。
圖1(a)顯示,2018年3月之前的數(shù)據擬合程度較好,反事實分析結果較為可靠,比較中美貿易摩擦后的真實值與反事實值發(fā)現(xiàn),2018年3月至12月的實際值均高于反事實值,2019年全年,實際值均低于反事實值。圖1(b)顯示,2018年3月之前,真實值與反事實值較為接近,圍繞0值小幅波動。2018年3月至12月,真實值均高于反事實值,囤積效應首次出現(xiàn)在2018年5月,其后2018年7月至10月持續(xù)四個月均出現(xiàn)囤積效應。綜上,中美貿易摩擦中存在囤積效應且囤積效應是短期的,驗證了假設1。
囤積效應的出現(xiàn)與中美貿易摩擦的進展密切相關,2018年4月,美國貿易辦公室(USTR)發(fā)布了涉及500億美元的進口產品懲罰關稅(25%)清單;5月,美國從中國的產品進口大幅增加,波動范圍大于擬合階段的最大偏差,出現(xiàn)美國進口商對中國產品的囤積效應;6月特朗普宣稱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征收懲罰關稅(10%),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真實值略高于反事實值;7月至10月,進口商為了穩(wěn)定供應鏈從中國的進口量大幅增加,然后,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進入下降階段。2019年1月之后,真實值與反事實的差值持續(xù)低于最大偏差,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抑制效應發(fā)揮作用。
反事實分析的結果表明,中美貿易摩擦初期出現(xiàn)了進口囤積效應,但隨著美國進口商進口的調整,
加征關稅對中國對美出口的負面影響最終顯現(xiàn)。
(二)產業(yè)層面關稅加征的進口囤積效應
為了研究關稅加征對美國從華進口的產品層面的影響,本文重點關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fā)布的進口產品懲罰關稅涉及產品清單,我們可以把懲罰關稅涉及產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宣稱加征關稅、但實際并未加征關稅的產品,第二類為宣稱加征關稅且實施的產品,第三類為直接出現(xiàn)在最終關稅加征名單的產品。美國貿易辦公室公布的征稅商品種類超過一千種,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將產品按照HS二位編碼進行分類,對應23個HS二位編碼,即23個產品大類。
宣稱加征關稅但第一輪并未加征關稅的產品包括HS29、30、72、83、91、93、94七類產品,第一輪第一批加征關稅的產品包括HS28、40、84、85、86、87、88、89、90九類產品,這些產品均在4月擬加征且在7月被加征25%關稅,第一輪第二批新增加征關稅的產品有七類,其中,HS38、73、76的產品在4月宣稱加征且在8月被加征25%關稅,而HS27、34、39、70的產品直接被加征了懲罰性關稅。
研究假設部分提出,產品出現(xiàn)在關稅加征名單,提前給進口商加征關稅的預警信號,可能會出現(xiàn)囤積效應。圖2右圖第二條垂線對應的時間為2018年4月(威脅加征關稅的時間),圖2 HS29、83、94這三類產品的反事實分析結果顯示,這三類產品都出現(xiàn)了短暫的囤積效應。反事實分析結果表明,威脅加征關稅導致產品出口出現(xiàn)囤積效應,囤積效應可能出現(xiàn)在威脅加征關稅之后,也可能出現(xiàn)中美貿易摩擦釋放積極信號的時候,這三類產品的囤積效應均較為短暫。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在對美國從中國進口這三類產品的影響是不穩(wěn)定的。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持續(xù)的時間變長,美國進口商開拓了新的進口渠道,2019年,這三類產品的囤積效應均完全消失。圖2顯示,威脅加征關稅在短期會帶來囤積效應,但從長遠來看,貿易摩擦最終還是會出現(xiàn)抑制效應。
圖3右圖第二、三條垂線對應的時間為2018年4月(威脅加征關稅的時間)和7月(實際加征關稅的時間)。圖3中車輛機器零件、精密儀器、鋼鐵制品均出現(xiàn)了囤積效應,反事實分析結果表明,第一輪第一批威脅且加征關稅可能帶來進口的囤積效應,囤積效應一般出現(xiàn)在威脅加征關稅之后,也可能出現(xiàn)在中美貿易摩擦釋放積極信號的時候。相較威脅加征關稅但并未實施,威脅且加征關稅帶來的囤積效應更為短暫。對比圖2中威脅加征但并未實施的產品,圖3中產品的抑制效應出現(xiàn)的時間更早,說明關稅實際加征會使得囤積效應持續(xù)的時間更短,抑制效應更早發(fā)揮作用。
圖3(e)中的鋁及其制品沒有出現(xiàn)囤積效應,鋁及其制品是此輪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索,美國一方面對中國的鋁及其制品增加關稅,另一方面對巴西、加拿大等重要鋁生產國臨時豁免關稅,中國的鋁及其制品被巴西、加拿大等國家的鋁及其制品替代,因此鋁及其制品完全沒有出現(xiàn)囤積效應,而是從中美貿易摩擦最初就出現(xiàn)抑制效應。
圖3威脅且加征關稅產品和圖2威脅但并未加征關稅產品的反事實分析結果是類似的,囤積效應常出現(xiàn)的時間點有兩個:一個是威脅加征但尚未加征關稅的窗口期,另一個是中美貿易關系好轉時。若沒有威脅加征關稅這一過程,也就是說沒有威脅加征但尚未加征關稅的窗口期,囤積效應是否會出現(xiàn)?會在何時出現(xiàn)?接下來對直接加征關稅的產品進行反事實分析。
五 關稅加征對中美貿易的長期影響
(一)關稅加征對中美貿易總量的長期影響
我們采用雙重差分法來分析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貿易的長期影響? [4,15] ,首先將控制組與處理組的進口量進行共同趨勢檢驗。圖4為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圖4顯示,在中美貿易摩擦前10個月,控制組與處理組的進口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中美貿易摩擦后第二個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有一個明顯的上升,可能是美國國內的生產商為避免貿易摩擦帶來的沖擊,主動囤積了一些中國的產品。總之,處理組與控制組在未受干預前,時間趨勢基本相同,在干預發(fā)生后,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量的增長趨勢與控制組逐漸分化,滿足使用DID模型的前提條件。
使用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美貿易月度數(shù)據對方程(1)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表2第(1)列添加了地區(qū)固定效應,第(2)列添加了時間固定效應,第(3)列同時控制時間和地區(qū)固定效應。(1)-(3)列的結果均顯示,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總量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第(3)列同時控制時間和地區(qū)固定效應的DID估計系數(shù)為-15.3%,并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此外,經濟規(guī)模和有共同邊界的影響是正向顯著的。DID回歸的結果表明,長期來看,中美貿易摩擦確實對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造成了負面影響,導致進口量顯著下降,驗證了假設4。
雙重差分模型估計結果顯示,中美貿易摩擦導致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在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平均減少了15.3%。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體量很大,2017年美國從中國的總進口為5258億美元,15.3%的負面影響對于貿易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和美國貿易關系緊密的企業(yè),關稅增加可能會導致這些企業(yè)經營困難,同時還會進一步波及上下游企業(yè)。
結合美國從中國進口總量的雙重差分和反事實分析發(fā)現(xiàn),中美貿易摩擦初期,囤積效應占主要地位,但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持續(xù)時間越來越長,中美貿易摩擦的抑制效應完全顯現(xiàn)出來,總的來看,中美貿易摩擦對美國從中國進口量的平均處理效應是 15.3%。 由于貿易商通過商品的囤積來穩(wěn)定自己的供應鏈和降低成本,短期的貿易沖突可能并不一定導致貿易雙邊貿易的下降,貿易甚至會出現(xiàn)短暫的增長,但若貿易沖突持續(xù)時間較長,貿易商會調整進口渠道,貿易沖突最終會導致雙邊貿易減少,總體受到負面影響。這個結論對出口商如何應對越來越頻繁的全球貿易摩擦具有一定的啟發(fā):一方面,出口商要有危機意識,在短期的貿易沖突對貿易的負面影響沒有完全顯現(xiàn)時,盡早開拓新的出口渠道,若短期貿易沖突演化為長期沖突,企業(yè)可將出口轉移至其他國家;另一方面,出口商要有全局意識,全球貿易摩擦頻發(fā)的背景下,企業(yè)要注重出口渠道的多元化,不能過于依賴單一國家的市場需求。
(二)不同批次關稅加征對中國對美出口產品的長期影響
我們采用雙重差分法考察中美貿易摩擦不同批次關稅加征對中國對美出口產品層面的平均處理效應,回歸模型為:
ln Import? jt =α+β 1 ln TotalImport t+β 2Post1 t+β 3Treat j×Post1 t+μ j+ε? jt?? (2)
ln Import? jt =α+β 1 ln TotalImport t+β 2Post2 t+β 3Treat j×Post2 t+μ j+ε? jt?? (3)
ln Import? jt =α+β 1 ln TotalImport t+β 2Post3 t+β 3Treat j×Post3 t+μ j+ε? jt?? (4)
三個模型中,ln Import? jt 為美國在t時間從j國某產業(yè)的進口額的對數(shù), ln TotalImport? t 為時間t美國產品層面總進口量,Treat? j 為是否是處理組的虛擬變量,中國為1,控制組為0。模型(2)對應宣布加稅但實際在第一輪并未加稅的產品,2018年4月發(fā)布了擬加征關稅的名單,Post1? t 為是否是處理期的虛擬變量, 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取0,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取1;模型(3)對應第一輪第一批加稅的產品,第一批加征關稅2018年7月實施, Post2? t ?為是否是處理期的虛擬變量,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取0,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取1;模型(4)對應第一輪第二批加稅的產品,第二批加征關稅2018年8月實施, Post3? t ?為是否是處理期的虛擬變量,2016年1月至2018年7月取0,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取1,第二批中一部分為宣布且加征關稅產品,一部分為直接加征關稅的產品。實證結果重點關注模型(2)(3)(4)中 β? 3 ?的系數(shù)。
1.對威脅但并未加征關稅的產品的平均影響
對照2018年4月4日公布的進口產品懲罰關稅清單與實際關稅懲罰清單,對模型(2)進行回歸,表3顯示了最終結果,第四列的負面效應對應模型(2)中的系數(shù) β? 3 , 即產品被威脅加征關稅的平均處理效應。表3的DID回歸的結果顯示,美國從中國進口這些產品的量,均沒有受到顯著的負向影響,說明僅僅是威脅加征關稅,并沒有實際征收懲罰關稅,不會顯著減少美國從中國對該產品的進口。若產品受到加征關稅的威脅,美國進口商短期內會囤積該產品,然后逐漸減少從中國進口該產品,提前進口的囤積效應被后期的進口減少抵消,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對威脅但并未加征關稅的產品的平均處理效應并不顯著。
2.對第一輪第一批加征關稅涉及產品的平均 影響
2018年7月6日,美國對中國340億美元商品開始加征25%關稅。這一輪加征關稅的范圍包含HS兩位編碼28、40、84、85、86、87、88、89和90這幾類產品,對應的行業(yè)為:化學工業(yè)產品(HS28);塑料、橡膠(HS40);機械、機械器具(HS84、85);車輛運輸設備(HS86、87、88、89);精密儀器(HS90)。模型(3)對應第一輪第一批加稅的產品,使用HS28、40、84、85、86、87、88、89和90的產品的貿易數(shù)據進行回歸,表4顯示了最終結果。表4第四列的負面效應對應模型(3)中的系數(shù) β ??3 ,即第一輪第一批被威脅且加稅的產品的平均處理效應。
表4回歸結果可以看出,第一批加征關稅涉及的HS編碼為28、40、84、87、88、90這六類產品的中美貿易量顯著減少。其中,無機化學品受到的影響最大,加征關稅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無機化學品減少40.9%;橡膠及其制品的進口量減少約 25.5%; 在機械、機械器具行業(yè),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和機械用具的進口減少了22.7%,但電機、電視、錄音機及其附件受到的影響不顯著。在車輛運輸設備行業(yè),車輛和航天器零附件受到顯著負向的影響,但受影響的幅度相對較小;光學、攝影、電影、測量、檢查、醫(yī)療或外科儀器及器具受到的負面影響是顯著的,加征關稅導致美國從中國進口精密儀器減少 23.2%。
總的來看,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第一輪第一批加征關稅涉及的五個行業(yè)的貿易,均受到中美貿易摩擦負向的影響,負向影響存在以下幾個特點:其一,靠近生產原料端的產品受到的負向影響更大,可能是廠商對產品的需求量很大,對成本的把控更嚴格,懲罰性關稅促使美國的進口商尋找替代的產品進口源,而消費者面臨的需求量較小,總價較低,對價格變化沒有生產商那么敏感;其二,鐵路、船舶這類專用性較強的產品,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未受顯著影響,可能是這類產品較難在短期找到替代進口源;其三,不同于以往中美貿易摩擦關注紡織品等低技術含量的產品,此輪中美貿易摩擦,美國關稅加征針對受益于中國的產業(yè)政策,同時對美國經濟危害較小的高新產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機器人和機械等行業(yè),懲罰性關稅顯著減少了美國從中國進口此類高科技產品,這對于中國高科技產業(yè)的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3.對第一輪第二批加征關稅產品的平均影響
2018年8月23日,美國對中國160億美元商品開始加征25%關稅。此批次新增的加征關稅的產品為HS兩位編碼27、34、38、39、70、73和76這幾類,對應的行業(yè)為:礦產品(HS27);化學工業(yè)產品(HS38);塑料、橡膠(HS39);石料、石膏(HS70);賤金屬及其制品(HS73、76)。其中,HS38、73、76的產品在4月宣稱加征且在8月被加征25%關稅,而HS27、34、39、70的產品直接在第二批被加征了懲罰性關稅。為了研究第一輪第二批加征關稅對這些產品的影響,對模型(4)進行回歸,表5第1-3行是威脅且加征關稅的產品,第4-7行是直接加征關稅的產品,表5第五列的負面效應對應模型(3)中的系數(shù)β? 3 ,即第一輪第二批加稅產品的處理效應。表5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鋁及其制品受到了顯著的負面影響,其他產品受到第二批關稅加征的影響均為負,但并不顯著。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曾簽署公告,認定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威脅美國國家安全,決定對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全面征稅(即232措施),且對巴西、加拿大等重要鋁生產國臨時豁免關稅,因此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鋁及其制品受到了很大的負面沖擊,進口量顯著減少了49.1%,這對于中國鋁業(yè)是一個較大的沖擊和考驗,如果不能迅速找到需求市場,會加重國內鋁業(yè)去產能的壓力,迫使國內鋁產業(yè)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
第一輪第二批新增了四個直接加征25%關稅的產品,分別是礦物燃料、礦物油及其蒸餾制品,肥皂、洗滌劑、潤滑劑,塑料及其制品與玻璃及玻璃器皿,這四類產品受加征關稅的影響為負,但并不顯著。一方面,其中三種產品都是消費品,和第一批加征關稅一樣,消費品受加征關稅的影響更小;另一方面,這四種產品并未出現(xiàn)在4月份加征關稅的清單,直接出現(xiàn)在加征關稅的最終清單,尋找替代的進口源預留的時間更少,因此受加征懲罰性關稅的影響不顯著。
長期來看,關稅加征給中美貿易帶來了顯著負向影響,平均減少15.3%中國向美國的貨物出口。分產品的研究顯示,僅出現(xiàn)在威脅加征關稅的清單不會顯著減少美國從中國進口該產品,若威脅后關稅真的加征,則會顯著減少美國從中國進口該產品,此外,靠近生產端、高科技的產品受中美貿易摩擦較大的負向影響。以上結論具有一定的政策啟示:政府要積極引導出現(xiàn)在威脅加征關稅名單產品的相關企業(yè),盡早開拓其他出口渠道,以避免加征關稅后企業(yè)受到較大負面沖擊,還應重點關注高科技企業(yè)在中美貿易摩擦中受到的沖擊。
六 結論及建議
本文通過反事實分析和雙重差分法,研究了中美貿易摩擦中沖突方的沖突預防反應與進口囤積效應影響。結果表明,在2018年5月、2018年7-10月,中美貿易摩擦初期和中期,美國從中國的進口總量出現(xiàn)了囤積效應,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出現(xiàn)反常增長。反常增長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進口商為了預防沖突,主動囤積商品以穩(wěn)定供應鏈和商品價格。隨著貿易沖突的持續(xù),2019年1月起,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完全發(fā)揮作用,對中美貿易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偟膩碚f,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平均減少了15.3%。
細分產品的研究表明,中美貿易摩擦中,受負面影響較大的是出現(xiàn)在威脅加征關稅清單且最終加征了懲罰性關稅的產品。其中,用于生產的原材料更容易受到顯著的負面影響,而消費品受到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能與中國在這些消費類產品上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可替代性較弱有關。中國制造的產品價格優(yōu)勢越大、不可替代性越強,受到貿易摩擦的影響越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提高中國制造的競爭力,也能提高企業(yè)在貿易摩擦中的存活率。
中美貿易沖突的現(xiàn)實表明,除了努力維持與美國的正常貿易關系外,中國更應重視發(fā)展國內市場與拓展世界其他國家的市場。中美貿易摩擦發(fā)生后,美國從中國的進口先出現(xiàn)囤積效應,9個月后,對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抑制效應才完全凸顯,說明關稅加征雖然會減少一國從另一國的進口,但是關稅加征初期反而會出現(xiàn)囤積效應,即關稅加征發(fā)揮作用存在時滯。合理推測,由于訂單的達成和兌現(xiàn)需要時間,即使中美貿易關系后續(xù)好轉,取消懲罰性關稅,美國從中國的進口變化可能也存在時滯,美國從中國的進口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恢復到之前的水平。考慮到中美之間的政治前景并不樂觀,中國企業(yè)不能過于依賴美國市場,而應積極開拓向世界其他國家出口的渠道,積極開拓歐洲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潛在市場,使得出口市場多樣化,這樣在遇到與某一國的貿易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能盡量減少貿易摩擦的負面影響。此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的背景下,企業(yè)不僅要關注出口業(yè)務的拓展,還應重視中國國內市場的需求。
[參 考 文 獻]
[1]? Clark D P,Kozlova V,Schaur G.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in ocean transit as a trade barrier[R]∥Proceedings,working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Tennessee,2014.
[2] Davis C L,Meunier S.Business as usual?Economic responses to political tensions[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1(3):628-646.
[3] Heilmann K.Does political conflict hurt trade?Evidence from consumer boycot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6(99):179-191.
[4] 謝建國,徐蘋蘋.政治沖突與國際貿易:韓國薩德事件對中韓貿易的影響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6) :106-113.
[5] Simangunsong E,Hendry L C,Stevenson M.Supply-chain uncertainty: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2(16):4493-4523.
[6] Morrow J D.How could trade affect conflict?[J].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99(4):481-489.
[7] Feder G,Just R,Schmitz A.Storage with price uncertain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6):553-568.
[8] Carter C,Schmitz A.Import tariffs and price formation in the world wheat market[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9(3):517-522.
[9] Afesorgbor S K.The impact of economic sanctions on international trade:How do threatened sanctions compare with imposed sanc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19(56):11-26.
[10] Sreedevi R,Saranga H.Uncertainty and supply chain risk:The moderating role of supply chain flexibility in risk mitig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7(193):332-342.
[11] Kang M,Kim S,Lee G.Ho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onflict hurts country image and further influences consumers'? purchase intention[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2018(2):95-102.
[12] Hsiao C,Steve Ching H,Ki Wan S.A panel data approach for program evaluation:measuring the benefi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Hong Kong with mainland China[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2012(5):705-740.
[13] Hsiao C,Wan S K.Is there an optimal forecast combination?[J].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4(178):294-309.
[14] 葉修群.自由貿易試驗區(qū)與經濟增長——基于準自然實驗的實證研究[J]. 經濟評論,2018(4):18-30.
[15] 周泳宏,王璐. 國際政治沖突對貿易的影響分析——以中日關系為例[J]. 中國經濟問題,2019(3):54-67.
3986501908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