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英
【摘要】阮籍的作品因其意旨遙深歷來為學界所關注,其中的“佳人”形象一般被認為是他心中理想的象征,但此前研究大多集中在含義探究方面,而忽略了他對此意象的態(tài)度變化所反映出的,從建構理想時的期待到眼見難以實現時的隱忍絕望,再到看清事實后希望掙脫束縛的動態(tài)認識趨勢。本文旨在將阮籍作品中抒情主人公對待“佳人”的態(tài)度做一梳理,觀察其轉變過程并尋找轉變原因,進而探求阮嗣宗對現實矛盾的認知過程和心理狀態(tài)。此研究不僅有利于大家加深對他筆下此類形象的理解,同時還對更深入了解阮嗣宗、梳理他的內心情感與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過程有一定的價值。
【關鍵詞】阮籍;佳人;態(tài)度變化;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12-0029-03
阮籍作品中提及“佳人”意象的主要有《詠懷詩》八十二首其十九、其八十;《大人先生傳》以及《清思賦》,不同作品中的“佳人”形象對應作者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和認知。本文所引的阮籍作品均出自由陳伯君先生箋注的《阮籍集校注》(1987版)。
一、《西方有佳人》 ——理想的建構與情感的隱忍
阮嗣宗詠懷詩中的《西方有佳人》可以說是研究本題的經典之作,詩曰:“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被服纖羅衣,左右佩雙璜。修容耀姿美,順風振微芳。登高眺所思,舉袂當朝陽。寄顏云霄間,揮袖凌虛翔。飄搖恍惚中,流眄顧我傍。悅懌未交接,晤言用感傷。”此首尤為歷代研究阮籍者所重視。全詩描繪了一位詩人理想中的飄飄欲仙的佳人形象,她像日光一樣明亮璀璨,羅衣精致細膩且有玉璜點綴其間,給人以要緲飄忽之感。她的容顏也十分明艷美麗,微風拂過還能感受到她身上的芳香……如此種種不似凡女。
這些描寫使人容易聯想到曹植《閨情》中“有美一人,被服纖羅”以及《洛神賦》“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的神女,而從“西方”“云霄”“虛翔”“恍惚”等字詞不難看出,這位驚才絕艷的佳人的確是一位神仙女子?!堵迳褓x》是曹植的名篇,終篇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如夢如幻的境界的描寫,展示了人神之間的真摯愛情,但終因“人神道殊”無從結合而惆悵分離。
學界對此也多有留意,普遍認為《詠懷詩·西方有佳人》與曹植《洛神賦》有著化用關系。比如劉麗華在其文章《從世俗女子到神女“佳人”——試論曹植、阮籍詩賦作品中女性身份定位的差異》中就認為“悅懌未交接”的描述似可看作是對“陳交接之大綱”的化用①。何靄茜也認為“從兩首詩的內容和結構對比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承繼”,比如都是先在內容上鋪陳神女的容顏、品格,之后再進行抒情表達②。而只有在神女離去后,抒情主人公才透露出含蓄的感傷。
然而本文認為《洛神賦》和《詠懷詩·西方有佳人》的區(qū)別還是較為明顯的,仔細品讀兩篇作品,可以感受到兩點:首先《洛神賦》的情感是恣肆的、不加收斂的,抒情主人公極盡所能稱贊洛神的美貌與氣質,沉溺其中無法自拔。即使最后踏上向東返回的道路,手執(zhí)馬韁,舉鞭欲策之時仍然悵然若失,最后依戀徘徊、久久不愿離去,可謂感情濃厚幾乎無法使其擺脫。
而《西方有佳人》恰恰相反,作者的情感是含蓄的、隱忍的,是初見時的心動在心濤翻涌之時兩人仍若即若離,最終含恨遠離,沒有過熾熱的表白,也沒有上前交流的勇氣。主人公在仰慕和渴求已久的人終于相遇甚至目光相對時,卻并沒有給出任何回應;其次 《洛神賦》中的神女對詩人是有過“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的回應的,而《西方有佳人》中的神女一直是“飄飖恍惚”的狀態(tài),似乎經過作者身旁,又似乎只是在夢中徘徊,不甚真切,給人云里霧里之感。不同于《洛神賦》的積極熱烈的態(tài)度和抒情主人公立刻用行動表達自己的真摯情感,《西方有佳人》中的“我”卻是游離在整個畫面之外的,雖然內心情感翻涌,卻表現得像是位旁觀者的角色,不曾行動。也有觀點認為阮籍用此典自比賢人失位,以抒發(fā)自己濟世之志不得施展的郁悶。但不管主題如何,那種想要靠近美好的、泛起波瀾的內心和與之相矛盾的壓抑隱忍、憂傷懊悔的掙扎感是較為明顯可感的。
總之,《西方有佳人》一詩既讓大家看到了阮籍心目中的理想的“佳人”形象——飄飄欲仙、使人不由傾慕而極難忘卻,這或許也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化身,一種遙不可及卻十分美好的存在;又讓人們切實感受到主人公壓抑隱忍的情感——期待、追求卻始終踽踽不前,兀自感傷,從中折射出的是對理想和美好求而不得的懊悔與憂傷。
二、《出門望佳人》 ——對理想的神往和
更加遠離的絕望
這首詩也談到了“佳人”,卻不再像《詠懷詩·西方有佳人》那樣 將“佳人”的樣貌氣質甚至周身穿戴都描繪一遍,因為這一次主人公甚至失去了欣賞美好的機會,壓根沒有見到理想中的人兒。如果說《詠懷詩·西方有佳人》中透露出的是主人公隱忍痛苦、沒有勇氣接近的心緒,那么到了《詠懷詩·出門望佳人》,便是無盡的絕望了。
甫一開篇主人公就急切地四處尋找“佳人”,然而打擊來得也極快—— “出門望佳人,佳人豈在茲?”四下張望,徘徊眄顧,哪里還能找到“佳人”的半點影子呢?“三山招松喬,萬世誰與期?存亡有長短,慷慨將焉知?忽忽朝日隤,行行將何之?不見季秋草,摧折在今時?!?/p>
“佳人”后面緊接著描寫的是“松喬”,顯然在作者的主觀意識里,“佳人”與“松喬”給作者的感覺是相同的。一開始就斷了念想的詩人繼而想到了傳說中的仙人,可他們連同傳說中那美好的神仙生活一起都是縹緲無蹤的啊,他們和心目中的理想“佳人”一起難以找尋了。于是始知一切都是令人絕望的,如果說“佳人”是作者心中理想的代稱,那么此詩透露出的使人心緒便是:莫說理想,就連生身性命恐怕都難以保證,歲月飛快流逝,人生卻正如在秋風中搖曳的草葉一般脆弱無力,隨時都可能面臨被摧折的命運。
如此可知,《詠懷詩·出門望佳人》是以通篇強烈的反問方式傳達出作者自身目前內外交困的憂懼以及似乎無能為力、任人擺布的孤獨和絕望,這首詩讀之令人感傷震撼,從中透露出的是人生無路可走之極度哀傷,使人不忍卒讀。
其實學界對此早已有諸多猜測,比如黃節(jié)以《魏氏春秋》為依據,認為此詩是曹爽被誅之后阮籍因此抒發(fā)悲痛之情的作品③,而史國強在《阮籍〈詠懷詩〉“佳人”試析》一文中則認為有待商榷并推測此詩作于嵇康被殺之后。嵇康斷然拒絕與司馬氏合作的嵇康疾惡如仇、仗義執(zhí)言,這也為他惹來了殺身之禍。這一事件震撼了阮籍和他的同僚們,政治上的恐怖環(huán)境讓他頓時“陷入空前的孤獨與憂懼中” ④。
不過不妨把關注點放在這首詩的形式上,縱觀八十二首《詠懷詩》,以這種問句形式貫穿始終的詩歌篇目可以說僅此一首,看得出作者胸中是有很多不可言說的疑問的,對社會、對人生、對君王……太多讓他不禁反問和自問的事。然而最大的疑問也許莫過于“被褐懷珠玉”的阮嗣宗問自己該何去何從了,空懷濟世之志卻無法得遇賞識,不僅如此,甚至連身家性命也無法保證,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又何談實現理想并找到可行的道路呢?更糟糕的是,惶惑無奈的日子里時間卻沒有停止,于是詩人便同時具有了有志難伸的郁悶感以及對時間流逝的恐懼感和無力感。如果“佳人”代指他心中的理想,那么這首詩就呈現出了其夢想中對理想的神往和現實中無可安放、無法實現自我的絕望感和無力感。
三、《大人先生傳》與《清思賦》 ——理想的
破滅與精神困境的掙脫超越
世人只道《大人先生傳》中“大人先生”如何飄逸絕塵,而文中的佳人形象卻往往被學界忽略,大人先生對薪者講他遠游時的逍遙之感,其中也提及了遇到“大幽之玉女”“上王之美人”的事。
同《清思賦》中的佳人一樣,這位“美人”也是一位出塵絕艷的神女,氣質容貌皆非凡人可及,有仙玄之感。所謂“體云氣之逌暢兮,服太清之淑貞。華茲燁以俱發(fā)兮,采色煥其并振。傾玄麾而垂髦兮,曜紅顏而自新?!痹谥T位大人無法傾訴,只能揚起云氣向天帝陳說時,天帝召來了這位美人。只見她的身體像云氣一般自在順暢,衣服又像天空一樣淑美純真。氣色光鮮橫溢猶如仙神,姿容秀美且煥發(fā)著光彩,可以看出她的美不僅在于皮相,還在于周身氣韻,可謂光彩奪目、耀人心神。但如果認為文中的大人先生沉溺其中,將神女當成畢生所望則為誤讀,因為后文與佳人分離后,大人先生雖然內心也有悵然之感,但畢竟無縈繞之勢,憂愁隨即又散去了。隨后他周游上下,盡情歌詠遺世獨立之樂。
大人先生是阮籍畢生希望達到的狀態(tài),是他理想形象的化身,這樣的人已經達到了真正的清虛逍遙境界,可以放下一切身外之物。因此神女美人雖有姣好的面容和美好的品格,卻仍然是大人先生為了達到至高境界而必須拋棄的外物,悵惘雖有,卻不受其所累??梢?,《大人先生傳》中的佳人神女實則體現了一種所謂“超越”,一種阮籍在女性美的問題上的超越和掙脫,而非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清思賦》是阮籍思想由儒入道之后的作品,賦中作者在神游于“清虛寥廓”的世外之境時遇見了佳人,他們雖然相隔甚遠卻互相傾慕、無比思念,然而隨著時間的飛逝,很快兩人就分離了,之后主人公獨自遨游。其情節(jié)結構與《大人先生傳》十分相似?!肚逅假x》中的佳人是一位河女,她翩然而至時“振瑤瑤溪而嗚玉”,在室則“馨香發(fā)而外揚兮,媚顏灼以顯姿;清言竊其如蘭兮,辭婉娩而靡違”。她的面容和身段也極好,他們也曾有過歡愉的時刻:“服儵煜以繽紛兮,綷眾采以相綏。色熠熠以流爛兮,紛雜錯以葳蕤。象朝云之一合兮,似變化之相依?!?與河女相聚之時主人公內心的隱憂蕩然無存。
但緊接著,作者就寫到與河女相離的場景,表示“暫往而永歸。”這里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刻畫雙方分離時感情的變化,“瞻朝霞之相承兮,似美人之懷憂”,表面寫河女懷憂,實則寫作者睹云思人,這些思緒乃是他自己的離憂之情。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可知,這里是現實的憂愁在阮嗣宗清思中的折射,然而最終他還是能夠將現實之憂和清思之憂區(qū)別開來。
同時大家也應當認識到《清思賦》中作者對“佳人”形象的所謂“超越”態(tài)度比《大人先生傳》中的更甚,甚至有否定的意味(“既不以萬物累心兮,豈一女子之足思”)。 阮籍用老莊的審美理想重構了女性之美,塑造出了理想的女性形象,但其主旨卻不在于稱頌女性美并沉溺其中,反而在于超越對女性美的認知,追求孑然一身、真正無所系累的境界。
龔悅、張喜貴在《論阮籍〈清思賦〉中佳人形象的意蘊》中指出:“阮籍并未一直沉溺于求而不得的苦悶中。他深知萬物變動不居之理,追求失敗后,他開始清醒地意識到他所精心塑造的佳人同世間萬物一樣也是處在變遷中的,因此再如何追求也避免不了別離的結局⑤?!币虼?,強調“恬淡無欲”就等于否定了其對欲望的執(zhí)著,“佳人”雖合其審美理想,卻是道家清心寡欲觀念之下的擾亂潔凈之思的世俗外物,執(zhí)著于此易受世俗牽累。阮籍從道家清修的角度來描述對“佳人”形象的態(tài)度,即企圖以大人先生“超世而絕群,遺俗而獨往”的孤傲姿態(tài)逃出“羈旅無儔匹”的孤獨哀傷,從而達到遺世獨立的超然境界?!肚逅假x》清晰地展示了阮籍從追求理想的女性美,到超越女性美甚至否定它的過程,期望達到真正清虛無累的境界,與此賦開頭所描繪的理想心境相呼應,正體現了剔除塵思的“清思”之旨。
然而一個人反復強調的或許就是他迫切想要擺脫的,或許“佳人”形象給他帶來的拖累之感就如同世俗外物帶給他的疲累之感,而這正是阮籍終身需要攻克的課題。
四、結語
縱觀阮籍的作品及其對“佳人”形象態(tài)度的變化,基本可以將其詩中“佳人”形象之內蘊概括為三種,也是三個階段:理想的建構、神往和破滅,詩人對此分別持三種態(tài)度:隱忍、絕望和掙脫,同時這三種態(tài)度可視為一種變化趨勢:阮籍構建出理想中的佳人形象并加以追求,暗合心中愿景,他曾是心懷熱忱且有濟世志向的有志少年,然而政治環(huán)境和他本身的性格因素使得他對美好的期待往往落空,最后只好落入寂寞悲哀的境地。
值得注意的是,阮籍對待“佳人”的思想并非一成不變、始終如一,追求失敗后他開始清醒地意識到正如他所精心塑造的“佳人”形象同世間萬物一樣處在變遷之中,再如何追求也避免不了別離的結局,理想在混亂的世道中同樣難以實現,而令人苦惱的是,在此之前保全性命就已不易。這一理想的構建不但不能使阮籍自己從現實的苦悶中解脫出來,反而徒增求而不得的苦惱。明白了這一點后,他便轉而將其視為身外之累,希望可以擺脫、超越這樣的思想包袱。
其實阮籍并不是個例,屈原在《離騷》中也曾徘徊尋覓,拷問現實并極力尋求出路,上天入地,極盡想象??v觀歷史,千古文人大多未曾沒有這樣的痛苦,然而這種痛苦和憂愁也許正是他們的作品擁有強大感發(fā)力量的原因所在,這種模式隨即產生共鳴,繼而為后世所繼,成為中國古代詩歌一個永恒的主題。
注釋:
①劉麗華:《從世俗女子到神女“佳人”——試論曹植、阮籍詩賦作品中女性身份定位的差異》,《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0月第28卷第10期。
②何靄茜:《〈詠懷·西方有佳人〉和〈洛神賦〉的對比分析》,《昆明學院學報》2021年第43期,第128頁,第129頁,第130頁,第131頁,第132頁。
③陳伯君:《阮籍集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02頁。
④史國強:《阮籍〈詠懷詩〉“佳人”試析》,《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第95頁,第96頁,第97頁,第98頁.
⑤龔悅、張喜貴:《論阮籍〈清思賦〉中佳人形象的意蘊》,《漢字文化》2021年16期,第46-47頁。
參考文獻:
[1]陳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7.
[2]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4]葉嘉瑩.葉嘉瑩說阮籍詠懷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7.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綱要(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史國強.阮籍《詠懷詩》“佳人”試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5):95-98.
[7]何靄茜.《詠懷·西方有佳人》和《洛神賦》的對比分析[J].昆明學院學報,2021,43(01):128-132.
[8]張偉.阮籍《詠懷》詩女性意象及與《離騷》的傳承關系[J].社會科學輯刊,2004,(01):185-187.
[9]曹莎.“美感”與生命——淺析阮籍與嵇康詩歌中的生命意識及其中“佳人”的超現實意義[J].文學界(理論版),2011,(02):195-198+200.
[10]劉麗華.從世俗女子到神女“佳人”——試論曹植、阮籍詩賦作品中女性身份定位的差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10):119-121.
233150078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