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下文簡稱“四史”)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思政課當中,意在培養(yǎng)高職學生理想、信念,增強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針對性。是落實當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完備新時代思政課教學的創(chuàng)新之舉。在高職院校中展開“四史”教育的必要條件,是要將實踐性與理論性相結合,將政治性、時代性牢牢把握。
關鍵詞:高職院校;“四史”教育;思政課教學研究
“四史”教育以培育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有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的青年將紅色基因代代傳承為目標。高職院校思政課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主渠道,而堅持與完善黨史教育,是高職院校實現(xiàn)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有效路徑,使其增強高職院校學生貫徹落實“四史”學習教育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對推動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和黨史學習教育有重大的理論價值與現(xiàn)實意義。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重要價值意義
“學史明智”,增強、鞏固對歷史的教育和學習,是黨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成功經(jīng)驗。將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探索史以及奮斗史融入思政課教學,可以讓高職學生通過對歷史的學習,更好地了解國情,增強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更好地總結、熟知歷史發(fā)展,在重大原則問題中旗幟鮮明。使高職學生在黨史之中吸收力量,拓展高職學生觀察與思考的視野、提升思維能力、樹立正確歷史觀。
“四史”教育和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有極強的融通性,讓“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一方面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滿足高職學生的內在需要;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高職學生理想信念的客觀要求。經(jīng)過對不同歷史階段黨堅持初心的學習,才能夠明了紅色政權的來之不易、新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來的艱難曲折,才能讓學生堅定理想和信念,勇于擔當時代大任。將“四史”融入進高職院校思政課,也是進一步拓展教學素材,使教學素材更加充裕[1]。把歷史知識導入教學過程,以激發(fā)高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主動性。如此,高職院校思政課即可在內容與形式上,進一步增強課程親和力。
二、“四史”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價值原則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倍呗氃盒T趯W生進行“四史”教育時,把握好它的政治性、現(xiàn)實性以及理論性,才能引導學生全面且深入、深刻地了解“四史”,進而培育學生對于歷史、現(xiàn)實發(fā)展和未來布局相結合學習的自覺性,更穩(wěn),更好地落實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任務。高職院校在進行“四史”教育時,要將內容的政治性放在第一位,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在生動、濃厚的“四史”教育素材里將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精神與紅色情懷培育起來,引導學生在正確且真實的歷史坐標里了解、把握歷史發(fā)展的本質與表現(xiàn)、支流與主流。在學習、探索課程的同時感悟黨的初心,體會新中國的來之不易,驕傲、自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成就。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實踐路徑
“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并非簡單將其搬至課堂,也不是與教材、教學目標脫節(jié),而是將思政課與“四史”教育的教學方向、內容和方式聯(lián)動起來,向同一方向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創(chuàng)新。
(一)樹立正確黨史觀念,更新育人理念
要將“四史”教育融入進高職院校思政課,首先,教師需要建立正確的黨史觀。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起到主導性,也是關鍵性的作用,更是推動“四史”教育和思政課教學全面結合的關鍵發(fā)動者與實踐者。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兩個出發(fā)”,一是從人類歷史文明史出發(fā),二是從中國歷史出發(fā)。以此為落腳點,引領學生探究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中國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教師應充分將課堂的主陣地作用發(fā)揮好,秉持大歷史觀的視野,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結合教師講授與案例,以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學習主動性的目的。引導學生讀懂百年黨史,積極主動弘揚中華民族的革命傳統(tǒng)以及優(yōu)良文化,做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和可靠的建設者。
1.建立好群眾史觀,堅守人民視野
中國共產黨從始至終將兌現(xiàn)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以及落腳點[2]。高職思政課教師應該矢志不渝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立場作為教學中恒久不變的出發(fā)和落腳點,建立正確的黨史觀。時刻將黨提出的“為人民服務、以人民為中心”等理念牢記,這也是高職院校思政授課教師必須要講透的重要內容。
2.堅守唯物史觀,正確看待、評價歷史
對唯物史觀的認識與了解,是學生把握歷史的根本方式。高職院校思政教師在教學當中需始終將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當作評價歷史的根本觀點,加強學生對于歷史的思想定向與理論辨別。教師應該要引導學生分清楚主導地位與次要地位,要正本溯源、固本培元,需要對重大事件、會議及人物的功過、是非做出科學、客觀、正確的評價[3]。對歷史的評價要正確,同時不能使用現(xiàn)在的標準去評定歷史,評價要置身于正確的歷史背景與環(huán)境當中,絕不可將歷史割裂。
(二)將“四史”內容融入教學,講清教學內容
挑選、甄別、整合和理解教學素材的過程是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合理利用好思政課教材原有的關于“四史”的內容,并且要憑據(jù)歷史的時間線索與范圍搜尋、收集更多的、更貼合教材的,能夠起到輔助作用的教學素材。在挑選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所使用教學素材的權威性。
結束語:
將“四史”教育融入進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中,高職院校理應更加積極,且要以此推動思政課的進步、改革。讓高職院校學生通過歷史和現(xiàn)實連接,在“四史”中獲得更多智慧與更正確的認識,更好地發(fā)揮思政課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汪秀霞.“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路徑探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41(08):96-98.
[2]楊洪林,肖卿.高職院校“一聚焦兩融入三課堂”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研究[J].濟南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04):72-74.
[3]鄧裕芬.“四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課的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21(14):180-181.
基金項目:
1. 2022年沈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當代大學生系統(tǒng)化學習黨史的教育路徑研究(SDSZ-2022-100)
2.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一般科研人文社科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路徑研究(lnccybky202102)
作者簡介:董悅,遼寧本溪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黨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