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超
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學進一步得到深化,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科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效的閱讀教學應張揚學生個性,提升學生文本感悟的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初中生的語文水平正處于上升階段,他們的知識容量增大,自我控制能力顯著增強,學習變得更加主動。面對多樣化的學生,本文闡述了如何在語文課堂構建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是學生提升自身語文學習能力的關鍵,也是學生擴大知識面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能學習其中的表達技巧與方法,進而轉化為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每個學生是獨一無二的,教師要構建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獲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一、科學合理分組,組建學習團體
將學生進行分組是組建班內學習小團體的重要前提,畢竟一個班中有幾十名學生,如果都以個人為單位進行活動,會有些“混亂”。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思維非常活躍,好奇心強,喜歡與人交往,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而教師不能每時每刻都出現(xiàn)在學生的身邊,為他們解決問題,這就可能會導致學生對接下來的學習產(chǎn)生一種模糊、茫然的感覺。對此,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分組,將學生劃分為各個學習小組,然后組建出學習團體,讓學生互相幫忙解決問題。首先,教師要充分了解班內學生的情況,著重了解他們的語文學習情況,包括語文基本能力、語文成績等,這是對他們進行科學合理分組的重要前提。教師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在相互交流、相互促進中反思個人在語文閱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水平。其次,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再對學生個人的綜合情況予以考慮??紤]到學生個人興趣的特征,有的學生擅長閱讀,而有的學生擅長閱讀,教師應該讓他們各自發(fā)揮自身的特長。再者,教師要在小組中指定一人為小組長,負責統(tǒng)籌小組的學習、任務,督促好小組成員展開學習。學生在這樣的小組活動中幫助對方,能有意識地關注自己在閱讀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從而能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正。通過科學合理分組,組建學習團體,學生之間便能形成一股合力,做到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二、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增強探究氛圍
學習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顯著的,然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一味地追趕教學進度,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進行學習,這其實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造成了許多不利的影響。綜合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不難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能給學生提供一種比較符合學習主題的情境,那么學生在其中便會受到啟示,他們能明確自己學習的目標和要求,學習的注意力也會大大提升,學習印象也會更加深刻。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利用好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技術,不斷增強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朱自清的散文學習具有一定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師需要保持學生學習興趣,重視這篇課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有機整合,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學習《春》這篇課文的過程中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發(fā)互動討論。同時,學生能基于自己比較熟悉的生活場景集中學習注意力,啟發(fā)學習思維,進一步提高個人的閱讀學習效率。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歌曲“春暖花開”,讓學生感受到“春意盎然”的情懷。在歌曲的感染下,學生能感受到作者筆下所謂“春”的活潑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真實情感,從而增強內心對春天的喜愛之情。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春”的圖像、視頻,并且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春天的印象與感受。在這樣的學習情境體會過后,學生感受到了這篇課文所要刻畫的具體意境。此后,教師可再出示相關的景物描寫手法,幫助學生體會描寫景物法需要從其外貌、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敘述,還可以輔之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以求凸顯景物的特征,使景物描寫更為傳神生動。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能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體會到了景物描寫的寫作方法,提高了個人寫景抒情的寫作技巧,也豐富了個人的閱讀體驗。這樣一來,通過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教師給學生更多學習的機會,使課堂更富有感染力,有利于增強學習氛圍,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組織經(jīng)典誦讀,塑造語文情懷
經(jīng)典誦讀活動是語文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語文詩詞歌賦的感知程度,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熱愛。在教學中,教師應組織一些比較有特色的活動,補充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所缺失的一些事物。古詩文學習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但是由于其年代距今較為久遠,學生理解起來可能也會有不少的困難。學生在對待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便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畏懼感,他們開始害怕出錯,逐漸喪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對同一首古詩文,不同學生都會對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教師要給他們提供表達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組織經(jīng)典誦讀活動,塑造學生的語文情懷。
例如,在教學《詩經(jīng)》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班內的學生組織進行誦讀活動,通過富有激情的誦讀,發(fā)揮自己的潛能,抒發(fā)古詩文情懷。讀準字音、把握詩歌的音韻和節(jié)奏是誦讀的最基本要求。由于詩歌講究句式的平仄、字詞的押韻、用詞也極為準確精練,所以學生在朗讀《詩經(jīng)》之前必須要了解每一個字的讀音以及音韻,同時在節(jié)奏劃分的過程中理解詩歌內容。教師也需要帶領學生把握詩歌的音韻和節(jié)奏,讓學生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音律美。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意境,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手段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伴隨著舒緩的音樂進行誦讀,學生的“古典”感覺會愈加強烈。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給學生所提供的教學素材,其實都出自“細節(jié)”,教師要盡可能地在細節(jié)上做好,才能找到教學中繼續(xù)前進與發(fā)展的可能。
比如,在學習《關雎》時,學生在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中要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賞析詩歌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體會愛情的浪漫與美麗。教師可先幫助學生理清這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即采用“興”的表現(xiàn)手法,先是“以物起興”,又“以事起興”,通過以魚鷹的鳴叫,引出作者對淑女的追求,巧妙將同類事象融入詩中,描繪出追求愛情的浪漫過程。然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讀詩句的時候,把握詩歌的音韻和節(jié)奏,通過語氣變化讀出情感。誦讀是學生理解詩歌、欣賞詩歌的一個重要方法,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理解詩歌的內容,進而深化對詩歌的印象,提高個人的誦讀水平,發(fā)展個人的語文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教師可以讓音色較好、情感豐沛的學生來進行誦讀展示,使學生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提高學生的學習信心。這樣一來,通過組織經(jīng)典誦讀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塑造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懷。
四、踐行以讀促寫,增強語文意識
“以讀促寫”是當前語文教學過程中十分熱門的一個話題,“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的兩個重要內容,學生在學習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二者之間也存在發(fā)展不均衡的問題,這都是十分正常的現(xiàn)象,教師應該把握好閱讀與寫作之間存在的共通性,促進學生將二者主動聯(lián)系起來,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相比閱讀,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比較欠缺,一是由于練習的時間較少,而是由于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他們往往無法用恰當?shù)奈淖直磉_出內心的想法。因此,教師可以普及“以讀促寫”的理念,讓學生注意平日的表達積累,從而增強語文意識,實現(xiàn)“讀”與“寫”能力的均衡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其中描寫人物所用的手法,并且總結出文中的人物形象。當初步喚起學生對魯迅的認知后,教師再帶領學生以第三人稱視角了解魯迅。教師首先幫助學生體會整篇課文的內容之后,再讓學生進行重點分析。比如,在講解魯迅的品質時,教師可提問學生:“讀了這段話,你感受到了什么?請根據(jù)你對課文的了解,將這幅畫面描述豐滿?!睂W生基于自己對魯迅先生以往作品的了解,利用這篇描寫人物的寫作技巧,通過不同的動詞豐滿了魯迅的形象。在介紹部分重點詞語的時候,教師需要詳細向學生提問:“三味書屋具有一定陳腐味,其號稱為‘全城中最為嚴厲的書塾’,那么你從哪兒開始改變了對三味書屋的印象?請你再帶著自己獨特而真實的感受再讀讀相關段落。”在學生充分了解魯迅先生的性格品質后,教師可以開展相關寫作活動,利用課間學生的表現(xiàn)這一描寫段落,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以第三人稱視角描寫人物的技巧。之后,教師出示寫作主題“我的同班同學”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進而促使學生充分利用文章中對人物的動詞描寫,對外貌形象描寫進行創(chuàng)作,培養(yǎng)個人的創(chuàng)新寫作意識。學生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深化了寫作技巧,提高了閱讀水平。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將會提升對表達技巧與方法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進行閱讀,模仿課文中所學的手法,描寫出一個鮮明的人物形象。這樣一來,通過普及“以讀促寫”的理念,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語文意識,鼓勵學生對閱讀抱有更大的自信心。
五、組織趣味活動,彰顯學生個人的風采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渠道,讓他們形成對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與熱情。要增強教學的趣味性,為學生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樂趣,這也會帶給學生一些學習動力,讓學生產(chǎn)生對學習的熱情。教師既要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又要突出學科的特色。為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趣味活動,讓學生能積極參與,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進行名著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幫助學生有效融合碎片化信息的閱讀技巧和良好的閱讀技巧,促進學生突破單一的閱讀思考模式,學會從整體角度領會名著的寫作內涵,有效提高語文閱讀的學習效率。在教學《儒林外史》時,教師可根據(jù)這本書的主要內容設計讀前活動、讀中活動以及讀后活動。在讀前活動中,為了充分引起學生的名著閱讀求知欲,教師可先借由獵奇的民間趣事視頻導入,學生在看完民間趣事后,能認識到生活中小事的趣味之處,激發(fā)個人閱讀名著的意識。
在讀中活動時,教師可根據(jù)學生不同的閱讀水平,劃分不同的小組布置角色扮演、交流分享等活動,讓學生能選取個人感興趣的諷刺故事,各自扮演主要描寫人物。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活動,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角色的演繹,提高他們的表現(xiàn)能力。作為觀眾,教師要維持好秩序,讓學生能按照自己所準備的“劇本”進行表演。對故事情節(jié)的演繹,體現(xiàn)了學生的表現(xiàn)力,能讓他們更加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情感。在讀后活動中,教師也需設計評價活動,提升學生的名著思維品質。為了檢驗學生理解名著的閱讀內容的成果,教師可設計寫作活動,要求學生模仿這本書的寫作方法,任選自己感興趣的民間趣事進行描寫,從而將名著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轉化輸出,提高語文整合能力。可以說,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的策略可謂多種多樣的,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語文能力、學習狀態(tài)、個性特征等因素組建學習團體,通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進一步增強探究氛圍。教師可以構建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在活動中要讓學生注意語文情感的表達,踐行“以讀促寫”的理念,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并落實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六、注重課外閱讀培養(yǎng),選擇符合學生個性的閱讀內容
初中生活潑好動,不受拘束的天性,讓他們鐘愛于跑跑跳跳的戶外游戲,對于閱讀這種需要維持注意力、長時間保持安靜的活動,學生會產(chǎn)生一定的厭倦感。因此,教師在讓學生閱讀的時候,應盡量挑選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書籍,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他們愿意嘗試閱讀,然后用有趣的內容使學生喜歡閱讀。應注意,閱讀積累只依靠課上的時間是不夠的,只讓學生在課上進行閱讀,學生會很容易將閱讀當成一項任務,這對學生培養(yǎng)良好閱讀習慣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開展課外閱讀至關重要。教師應布置好閱讀書籍的作業(yè),過程中要注意兩點:其中一點是教師為學生挑選出來課后看的書籍,除了必須符合學生個性以外,不能一次只有一本,可以提供一個大的范圍,然后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選出來的書,一開始就帶有一份期待,不僅能挑選出最想閱讀的、最符合自己性格特點的書籍,而且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會更加濃厚。
七、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形成良性的競爭,并且激勵學生保持對語文學習的熱愛。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文情感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的文化素質有所提升。總之,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而不僅僅是根據(jù)教學的要求,是教師在有效閱讀教學中需要遵循的要旨。
(吳淑媛)
37575019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