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寧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要以語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為起點,在豐富的審美體驗中培養(yǎng)審美感悟能力。學者羅森布蘭提出:“理解性閱讀,指的是讀者的閱讀目的是獲取信息,強調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與運用,以及可量化的知識學習。審美性閱讀則指閱讀過程中讀者因文本而產(chǎn)生的情意和感受,是很個人化的,講究質感的?!睂徝佬蚤喿x十分適合用于文學鑒賞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大家掌握各種鑒賞作品的方法,提升他們的審美鑒賞水平。
很多精妙的作品中都包含作者不俗的匠心,作者在精雕細琢后選擇最符合文章意境的詞句,抒發(fā)自己的內心感受。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推敲”的典故,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然后鼓勵他們模仿古人,尋找作品中的精妙詞句,替換成自己的語言,最后對比分析,看看孰優(yōu)孰劣。這樣的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能讓他們更好地鑒賞文本,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學習《春》時,教師鼓勵大家找出作品中體現(xiàn)“推敲”的詞句,思考作者為何要如此選詞。如:“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里的“朗潤、漲、紅”都十分有特點,“朗潤”展現(xiàn)了一種光澤,給人水靈靈的感覺,而“漲”則體現(xiàn)出冰雪消融后春水蕩漾的狀態(tài),“紅”則寫出了太陽的溫暖。此后學生仿造此例子,找出文章中其它的詞句,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語替換,如:“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學生用“落、分布”等詞語替換掉“散”字,但是卻覺得都不如“散”更傳神。教學者讓大家從野花和星星的形態(tài)、光澤、大小等角度入手分析,學生發(fā)現(xiàn)“散”能體現(xiàn)出野花的形狀很小,但是數(shù)量卻很多,如同“星星”一樣散布在草叢中,由此可見,“散”一詞用得十分巧妙,是作者精心雕琢后的選擇。此外學生還仿寫,如“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在這個句子中,作者用“火、霞、雪”來比喻,生動地體現(xiàn)出了花色的鮮艷,學生也可以仿寫,思考如何能展現(xiàn)出事物形貌的千姿百態(tài),展現(xiàn)出獨具匠心之處。如有學生寫了“桃子紅透了,好像一口氣喝干了一碗白酒的大姑娘一般”,用新奇的比喻展現(xiàn)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
在學生推敲作品用詞,理解了作者的情思后,教師鼓勵大家思考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如何積極運用精妙的詞句,在推敲斟酌后選擇合適的詞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這樣能起到讀寫結合的效果,讓學生積極探究用詞的奧秘,從而讓他們提升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能力。
不少精妙的作品都有細節(jié)之處,作者通過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人物的特點,體現(xiàn)景物的特質,展現(xiàn)自己的內心情感,這樣就將情感和生命寄托于文字之中,能展現(xiàn)出更真切的形象。教師要指導大家通過美讀的方式體會作品的細節(jié),達到審美賞析的效果。在誦讀并分析文本細節(jié)的過程中,學生更好地體驗了美的節(jié)奏,感受到了美的情思,了解了美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提升審美體驗的能力。
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引導大家圍繞“溫晴”進行分析:“‘溫晴’寫的是濟南冬天的氣候特點,而作者這篇文章的情感表達,則可以用‘溫情’來形容,那么,你能找出作品中的細節(jié),說說作者如何展現(xiàn)濟南的美景,并表達自己對濟南的情感嗎?”這促使學生找出作品中的細節(jié),加以分析,如“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圍繞這個細節(jié),教學者鼓勵學生思考:“作者描繪景物的時候,是怎樣的一個觀察角度呢?為何作者認為濟南是一個理想的境界呢?作者用了‘曬、睡、醒’等動詞展現(xiàn)出景物的細節(jié)狀態(tài),你認為這些詞語的運用是否合理呢?”圍繞這些問題,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入:“作者先俯視,然后仰視,從多種不同的角度觀察濟南,這體現(xiàn)出他和濟南融為一體,能全方位觀察。而且作者還用擬人的方式,展現(xiàn)了一種慵懶的狀態(tài),表現(xiàn)出濟南是舒適的,小山如同母親一般溫柔,所以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人們也是舒服的?!睂W生發(fā)現(xiàn),作者用細節(jié)描寫調動了讀者的想象和聯(lián)想,從而讓讀者和作者形成共情,體會到他的情感。此后學生又尋找了文章中的其它細節(jié)部分進行分析,進一步感受作品中的情感,體會到作者對濟南的愛。
在分析作品細節(jié)的過程中,學生提升了審美感悟水平,他們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領略作者的心境。此后教師鼓勵大家思考在自主創(chuàng)作的時候要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過環(huán)境描寫等細節(jié)展現(xiàn)出曼妙情思,體現(xiàn)出內心的波動。
在審美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體會作品的唯美意境。教學者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方式,用圖像、文字、聲音等方式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形象,這樣能將深層次、概括性的內容轉化成具體的畫面,讓學生能一層層地進入其中,體會到栩栩如生的人物、景物,理解作品中的情感。
學習《紫藤蘿瀑布》的時候,教師給學生展示和紫藤蘿有關的照片、視頻,并讓大家伴隨著音樂誦讀作品,調動自己的多種感官:“在這篇文中,作者調動了多種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身體觸摸,那么,你能找出具體有哪些句子體現(xiàn)了多感官嗎?”學生發(fā)現(xiàn)“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運用的是視覺感官,展現(xiàn)了紫藤蘿十分茂盛,就如同瀑布一樣,讓人覺得浩浩蕩蕩。此外:“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調動了嗅覺感官,展現(xiàn)出了作者聞到的味道,這種味道構筑了如夢似幻的場景?!拔覔崦艘幌履切⌒〉淖仙幕ㄅ?,那里滿裝生命的酒釀,它張滿了帆,在這閃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這里用的是觸覺感官,這種觸覺讓作者也生發(fā)出了對人生的期盼之情。在多種感官的觸動下,學生也仿佛進入了作品的情境中,和作者一起觸摸、感受紫藤蘿,體會那種生命的奇跡。最后教學者又讓大家將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觀察、觸摸、感受到的紫藤蘿用文字寫下來,也可以寫一下其它的植物,仿造作者的寫作風格,展現(xiàn)多種不同的感官,讓文章的表現(xiàn)內容更豐富。
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學生進入到了唯美的情境中,獲得了豐富的審美體驗。他們身臨其境,如見其景,想象力也不斷豐富,從感性認知的基礎上催生出了對作品的理性認知。這樣就為他們的審美鑒賞奠定了基礎,能讓學生感受作品唯美的意境。
精美的作品一般都能引發(fā)人無限的想象,初中學生想象力豐富,教師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特點,組織其圍繞作品中的留白處進行填充,從而融入審美主體的想象、理解和感悟中,提升審美賞析水平。由于每個學生的審美感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教學者要給他們提供交流討論的機會,讓他們能分享自己的感受,從個人的角度對文本提出獨特的見解。這種交流方式能讓大家暢談彼此的情感和思路,從而更好地賞析文本的內涵。
《背影》一文展現(xiàn)了父親給孩子買橘子的場景,體現(xiàn)了濃濃的親情,此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大家關注作品中的留白處:“本來,描寫親情有很多內容可以寫,至少可以寫一下一家人生活的場景,但是作者卻偏偏挑選了一個離別的瞬間,這是為什么呢?作者和父親在實際生活中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文章中沒有提到,但是卻留下了不少耐人尋味的地方,你能找出這些地方,并補白,感受人物的情感嗎?”學生分三步走,完成該活動,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和父親的關系,看看兩人關系是否融洽。其次,學生要找出文章中那些未盡的語義,如“我”為何在父親幫我打點的時候,反而笑話父親愚,這種心態(tài)是否合理呢,又如父親最后為何在信中寫自己快不久于人世,但是實際上,這并非事實。最后,大家要結合自己的探究所得想象,補白創(chuàng)作。如有學生認為作者和父親的關系并不好,兩人有著不小的矛盾,所以在補白中他著重寫了“我”在目送父親離開時的內心感受,寫了父親和“我”之間的矛盾關系,寫了“我”為何一定要離家,同時也寫了“我”最終心中還是對父親有一定的眷戀之情。這樣的補寫符合文章的語境,同時也符合作品的背景信息。
結合填補文本空白處的設計,學生的審美經(jīng)驗得以激發(fā),他們能自由地理解作品,漸漸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體驗,從而讓其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學生將自己對生活的感悟融入到了補白中,這樣他們就能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意識和情感,最終提升審美性教學的目的。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審美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他們產(chǎn)生積極思考的意識,提升思想的境界,體會到審美樂趣,進而培養(yǎng)他們獨特的審美能力。在審美性閱讀中,學生能更好地交流審美感受,分享意識和情感,最終提升閱讀鑒賞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