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愛晶
(北京燕化醫(yī)院,北京 102500)
特發(fā)性肺間質纖維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種病因不明的下呼吸道彌漫性炎癥性疾病。IPF患者的預后較差,其5年的存活率僅有30%左右[1]。目前臨床上針對IPF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案,多采用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此病,目的是延緩患者肺纖維化的進程,提高其生存質量,延長其生存期。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種黏液溶解劑,可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促進痰液的排出。此藥還可促進谷胱甘肽(GSH)的產(chǎn)生,消除自由基,減輕炎癥反應[2]。吡非尼酮具有抗炎、抗肺纖維化、提升機體抗氧化應激能力等作用[3]。本文主要是探討用吡非尼酮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IPF的效果。
選擇我院2019年8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8例IPF患者作為試驗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IPF的診斷標準[4];病歷信息完整,未中途退出本研究;知曉本研究內容,并在自愿的情況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在入組前的3周內使用過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有藥物過敏史或藥物依賴史;合并有支氣管擴張、肝腎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或其他肺部疾?。ㄈ缏宰枞苑渭膊?、支氣管哮喘等)。隨機將其分為單藥組和雙藥組,每組各有患者24例。在雙藥組患者中,有男15例(占62.50%),女9例(占37.50%);其年齡為53~74歲,平均年齡為(61.24±2.03)歲;其病程為2~19年,平均病程為(10.56±1.28)年。在單藥組患者中,有男13例(占54.17%),女11例(占45.83%);其年齡為51~75歲,平均年齡為(61.52±1.97)歲;其病程為3~17年,平均病程為(10.77±1.20)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用乙酰半胱氨酸膠囊(生產(chǎn)廠家:廣東人人康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0519;規(guī)格:0.2 g/粒)對單藥組患者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0.2 g/次,2次/d。用吡非尼酮片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膠囊(其用法同上)對雙藥組患者進行治療。吡非尼酮片(生產(chǎn)廠家:北京凱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93259;規(guī)格:200 mg/片)的用法是:口服,200 mg/次,3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2個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顯效、有效、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咳嗽、咳痰、進行性呼吸困難等癥狀消失,其活動后無異常表現(xiàn)。有效:治療后患者的咳嗽、咳痰、進行性呼吸困難等癥狀明顯減輕,其活動后出現(xiàn)輕度發(fā)紺的表現(xiàn)。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咳嗽、咳痰、進行性呼吸困難等癥狀未減輕,其活動后出現(xiàn)中重度發(fā)紺、喘息等表現(xiàn)[5]。治療前后,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4(IL-4)和干擾素-γ(INF-γ)的水平、肺纖維化指標、氧化應激指標及肺功能指標。肺纖維化指標包括血清Ⅳ型膠原蛋白(Ⅳ-C)、Ⅲ型前膠原蛋白(PCⅢ)和透明質酸(HA)。氧化應激指標包括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GSH。肺功能指標包括最大呼氣流量(FVE)、用力肺活量(FVC)和呼氣峰值流速(PEF)。
用SPSS 20.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雙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67%,單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6.67%,二者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IL-4、INF-γ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藥組患者血清IL-4的水平高于單藥組患者,其血清INF-γ的水平低于單藥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L-4、INF-γ水平的比較(ng/L,±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血清IL-4、INF-γ水平的比較(ng/L,±s)
組別血清IL-4 血清INF-γ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雙藥組(n=24) 265.18±23.66 340.57±30.14 200.36±20.14 146.58±13.69單藥組(n=24) 269.23±24.01 302.95±27.22 204.23±20.57 180.23±15.77 t值 0.589 4.538 0.659 7.894 P值 0.559 0.001 0.513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Ⅳ-C、PCⅢ、HA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藥組患者血清Ⅳ-C、PCⅢ、HA的水平均低于單藥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纖維化指標的比較(μg/L,±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纖維化指標的比較(μg/L,±s)
組別血清Ⅳ-C 血清PCⅢ 血清H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雙藥組(n=24) 136.58±24.77 91.26±7.38 103.54±10.26 70.23±5.28 158.37±12.45 89.35±7.24單藥組(n=24) 135.91±24.23 105.44±9.21 101.09±10.10 84.13±7.20 160.20±12.33 102.30±9.11 t值 0.095 5.886 0.834 7.627 0.512 5.452 P值 0.925 0.001 0.409 0.001 0.61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MDA、SOD、GSH的水平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藥組患者血清MDA的水平低于單藥組患者,其血清SOD、GSH的水平均高于單藥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的比較(±s)
表4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氧化應激指標的比較(±s)
組別血清MDA(nmol/L) 血清SOD(IU/L) 血清GSH(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雙藥組(n=24) 23.59±2.66 9.44±1.35 65.69±7.21 80.44±1.23 20.15±3.21 45.20±2.36單藥組(n=24) 23.78±2.41 14.02±1.70 65.25±7.03 74.50±4.15 20.44±3.09 33.97±2.80 t值 0.259 10.336 0.214 6.723 0.319 15.024 P值 0.797 0.001 0.831 0.001 0.751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VE、FVC、PEF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雙藥組患者的FVE、FVC、PEF均高于單藥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5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組別FVE(L) FVC(L) PEF(L/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雙藥組(n=24) 1.65±0.54 2.74±0.90 1.68±0.55 2.97±0.98 3.15±1.04 4.76±1.53單藥組(n=24) 1.68±0.52 1.90±0.62 1.63±0.51 2.25±0.74 3.20±1.05 3.87±1.26 t值 0.196 3.765 0.327 2.872 0.166 2.200 P值 0.845 0.001 0.745 0.006 0.869 0.033
IPF也叫特發(fā)性間質性肺炎,其發(fā)病機制目前尚未徹底明確。研究指出,IPF的發(fā)生可能與自身免疫因素、遺傳因素、病毒感染因素及環(huán)境因素等有關。此病患者可出現(xiàn)肺泡上皮細胞受損、炎性因子滲出、成纖維細胞堆積等病理變化[6-7]。研究指出,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等因子在IPF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臨床上通常以抑制上述細胞因子、抗炎為主要原則治療此病[8]。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治療后雙藥組患者血清IL-4和INF-γ的水平、肺纖維化指標、氧化應激指標及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單藥組患者。這說明,用吡非尼酮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IPF可取得較好的療效。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種黏液溶解劑,可通過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促進痰液的排出。此藥還可起到抗氧化的作用,抑制INF-γ的活性,切斷核因子κB(NF-κB)信號的傳導途徑,促進炎癥反應的消失。乙酰半胱氨酸可消滅自由基,避免炎性細胞產(chǎn)生活性氧,增強細胞在缺血缺氧狀態(tài)下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減輕細胞損傷[9-11]。吡非尼酮是一種細胞因子抑制劑,可通過調節(jié)或抑制某些細胞因子(如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β、結締組織生長因子等)抑制成纖維細胞的生物學活性,減少細胞的增殖和基質膠原的合成,還可起到抗炎、抗氧化、減輕脂質過氧化反應等作用[12]。
綜上所述,用吡非尼酮聯(lián)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療IPF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減輕患者機體的炎癥反應和氧化應激狀態(tài),延緩其肺纖維化的進程,改善其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