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莉君
(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鼻咽纖維血管瘤(nasopharyngeal fibroangioma)是耳鼻喉科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9~19歲的青春期男性是此病的主要發(fā)病人群。鼻咽纖維血管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發(fā)病率之比約為19:1。鼻咽纖維血管瘤在鼻咽黏膜下生長,因此其起病較為隱蔽。目前臨床上尚未徹底明確鼻咽纖維血管瘤的病因,有研究認為此病的發(fā)生可能與遺傳因素及激素水平異常因素有關。鼻咽纖維血管瘤中含有豐富的血管,易發(fā)生出血[1]。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反復性鼻出血、進行性鼻塞等,部分患者可因血管瘤壓迫鄰近的組織和器官而出現(xiàn)耳鳴、耳痛、聽力減退(血管瘤壓迫咽鼓管咽口所致)、頭痛(血管瘤壓迫腦神經(jīng)所致)、眼球突出、視力減退(血管瘤侵及眼部所致)等癥狀。近年來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在此病的治療中逐漸得到應用。進行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可同步完成消融、切割、止血、吸引等操作,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和痛苦較小[2]。本文主要是研究用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鼻咽纖維血管瘤的效果。
選擇2020年1月至12月期間綿陽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80例鼻咽纖維血管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病情符合鼻咽纖維血管瘤的診斷標準;性別為男性;具有進行鼻內(nèi)鏡手術的指征;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其本人(或其監(jiān)護人)對本研究知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對進行鼻內(nèi)鏡手術存在禁忌證;病歷資料不完整;術后隨訪脫落。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電凝術組和消融術組,每組各有患者40例。電凝術組患者的年齡為10~22歲,平均年齡為(15.65±1.23)歲。消融術組患者的年齡為10~19歲,平均年齡為(15.18±1.5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該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鼻內(nèi)鏡檢查、CT檢查、MRI檢查、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等,明確血管瘤的位置、大小、內(nèi)部的血流情況及對周邊組織和器官是否造成壓迫。術前24~48 h栓塞其患側上頜動脈。在此基礎上,對消融術組患者進行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將鼻內(nèi)鏡置于患側鼻腔內(nèi),在鼻內(nèi)鏡下找到血管瘤,觀察腫瘤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切除方案。對于腫瘤分期為Ⅰ期的患者,采用ENTec射頻等離子體手術系統(tǒng)切除腫瘤,并切除部分中鼻甲,外移下鼻甲。對于腫瘤分期為Ⅱa期以上且瘤體累及翼腭窩、顳下窩或顱底的患者,去除上額竇內(nèi)側后壁和外側后壁,將腫瘤充分暴露后為鼻中隔偏曲者矯正鼻中隔。將單層高滲鹽水紗布覆蓋在腫瘤表面,推壓腫瘤,沿腫瘤包膜將其剝離并切除。最后采用紗布和膨脹海綿進行填塞止血處理[3]。對電凝術組患者進行傳統(tǒng)的鼻內(nèi)鏡下電刀、單/雙極電凝分離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及全身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將鼻內(nèi)鏡置于患側鼻腔內(nèi),在鼻內(nèi)鏡下找到血管瘤,觀察腫瘤的具體情況,并采用電刀、單/雙極電凝將腫瘤剝離并切除。最后用紗布和膨脹海綿進行填塞止血處理。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鼻咽黏膜上皮化的時間。術前及術后3 d、5 d、7 d、14 d,比較兩組患者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的評分。VAS的分值為0~10分,患者的VAS評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術前疼痛主要為頭痛,術后疼痛主要為創(chuàng)面疼痛)越嚴重。
用SPSS 18.0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消融術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電凝術組患者,其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和術后鼻咽黏膜上皮化的時間均短于電凝術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組別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出血量(mL) 術后住院的時間(d) 術后鼻咽黏膜上皮化的時間(月)消融術組(n=40) 48.17±13.28 32.56±13.14 6.71±0.54 2.27±0.35電凝術組(n=40) 60.33±15.45 63.26±18.11 10.26±0.37 3.58±0.12 t值 41.919 61.740 24.637 22.392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術前,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5 d、7 d及14 d,消融術組患者的VAS評分均低于電凝術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手術前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VAS評分術前 術后3 d 術后5 d 術后7 d 術后14 d消融術組(n=40) 2.57±1.85 5.52±1.43 4.07±0.65 3.56±0.13 1.33±0.51電凝術組(n=40) 2.34±1.96 7.68±1.35 5.28±0.46 4.22±0.76 2.62±0.83 t值 0.540 6.947 9.610 5.414 8.375 P值 0.591 <0.001 <0.001 <0.001 <0.001
相較于傳統(tǒng)的電刀、單/雙極電凝分離術,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具有微創(chuàng)、高效、安全的特點。對于分期為Ⅰa期~Ⅲa期的鼻咽纖維血管瘤患者來說,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是其首選的手術方式[4]。進行該手術時,可利用低溫等離子射頻的能量以較低的溫度(40℃~70 ℃)將病變組織切除,能顯著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及患者術后的痛苦,縮短其術后的康復周期。另外,進行該手術所用的等離子刀能根據(jù)手術的需求進行彎曲和塑形。部分鼻咽纖維血管瘤患者腫瘤的位置較深,存在死角,采用傳統(tǒng)的鼻內(nèi)鏡下電刀、單/雙極電凝分離術難以將腫瘤全部切除,而這一問題可通過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得到完美解決[5]。鼻咽纖維血管瘤患者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較高。導致其術后病情復發(fā)最主要的原因是腫瘤殘留,術中患者出血過多造成視野不清是導致腫瘤殘留的主要原因。對此病患者進行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不會對腫瘤黏膜造成較大的損傷,能避免引起瘤體破裂或動脈損傷,且等離子刀本身的滲透性不強,在切除腫瘤時對周邊組織造成的影響十分輕微,因此可顯著減少患者術中的出血量,保持手術視野的清晰,確保將腫瘤完整切除,進而可顯著降低患者術后病情的復發(fā)率[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鼻內(nèi)鏡下低溫等離子消融術治療鼻咽纖維血管瘤的效果顯著,具有術中的出血量少、手術的時間和患者術后恢復的時間短及術后疼痛輕等優(yōu)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