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指要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雙減”政策發(fā)布后,北京市順義區(qū)雙興小學積極響應,學校教師致力于打造高效課堂,保證教育教學質(zhì)量,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真正實現(xiàn)“落實雙減,減負增效”的教育目標。
依據(jù)“雙減”政策要求布置適量的作業(yè),避免“題海戰(zhàn)術”。這就要求教師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精心選擇一些好的習題,創(chuàng)新作業(yè)的內(nèi)容與形式,鞏固所學新知。設計作業(yè)時,應設計難易有別、層次不同、形式多樣的彈性作業(yè),讓學生自主選擇,這樣,使優(yōu)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數(shù)學作業(yè)應形式多樣,具有童真童趣、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讓學生“愿做”“愛做”“樂做”,成為學習的主人。
“說”的作業(yè)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小學生都有想要表達的意愿,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將思維過程語言化。通過“說”讓作業(yè)多樣化,每天給學生布置一道將今天收獲的學習知識點“說”給爸爸媽媽聽的家庭作業(yè)。借此機會,不僅讓學生再一次鞏固了新知識,也給家長提供了絕好親子機會,讓家長可以明確地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玩”的作業(yè) 貪玩好耍是兒童的天性,若將“學習”放在“玩耍”的對立面,學生就會對學習抵觸,更不用說喜歡上學習。為此,教師要設計學生“玩”的作業(yè),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完成,讓學生在玩耍中鞏固所學知識。
“問”的作業(yè) 俗話說“因疑而問,因問而悟”。學生會質(zhì)疑,說明他有真正地去思考,正如人們所說的,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而作為教師不僅需要在課堂引導學生提問,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在課外碰到問題后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每節(jié)數(shù)學課可布置學生進行質(zhì)疑,提出一兩個問題,與同學、與家長、與老師進行探討,讓學生漸漸養(yǎng)成一種“想問”“敢問”“樂問”的習慣,體驗到“問”的樂趣。
“用”的作業(yè) 學以致用,要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來,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也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例如,在學習了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方法后,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在學校的實際情況繪制一個自己學校的校園平面圖,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讓數(shù)學不僅停留在教室,而是拓展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要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內(nèi)容豐富的作業(y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趣味性 小學生天性愛玩,喜歡有趣的東西。如果教師能設計一些有趣的作業(yè),引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學生必然積極參與,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jù)這一學情,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充滿童趣的作業(yè),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樂學者。
層次性 同一個班級的學生,智力因素和生活實踐都有一定的差別,學習程度不一。為此,在設計作業(yè)時,要設計難易有別、層次不同、形式多樣的彈性作業(yè),教師設計A、B、C 三類作業(yè),學生自主選擇,讓優(yōu)等生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以滿足各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實踐性 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觀察、實踐來提高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設計實踐性的作業(yè)。例如,學習測量時,可以讓學生到操場上、教室外,小組合作,用不同的工具嘗試測量探究,實踐不僅培養(yǎng)孩子們的四基四能、三會和六素養(yǎng),還能增強孩子們的實踐測量能力,體會測量的重要性,提升孩子們的協(xié)作能力。
開放性 開放性的數(shù)學作業(yè)可以讓學生在“多種解法”“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設計開放性作業(yè)是訓練學生發(fā)散思維為中心,引導學生會思考、善思考、巧思考,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總之,小學數(shù)學作業(yè)的設計是一項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教師在設計作業(yè)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鞏固知識,還要創(chuàng)新多種作業(yè)形式,使學生樂于完成作業(yè)。只有這樣才更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提高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小學數(shù)學作業(yè)的有效性。
(文/贠獻臣 李文靜)
“雙減”政策是對新時代背景下教育方式轉型的有力探索,是讓教育回歸初心的重要途徑,為課堂優(yōu)化教學帶來新的挑戰(zhàn)。漢語拼音是認讀漢字音與形的重要基礎,更是小學生學習普通話的主要工具,是識字、識詞、閱讀的拐杖,是小學期間的奠基性任務。本文提出在“雙減”背景下提高漢語拼音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實例淺析如何在“減負”的同時增效。
“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不是降低學習效率,對教師來說這是新的挑戰(zhàn)。漢語拼音是枯燥無味的字符,沒有了課下的鞏固與課外的輔導,在學校課堂上就更需要有獨特的教學活動設計、新穎的有趣的游戲活動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課堂中有“探索感”和“經(jīng)歷感”。
零基礎漢語拼音教學 基于對40 名學生的前測調(diào)查,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認識拼音字母,或者雖見過,但是發(fā)音、嘗試書寫并不準確。這也是“雙減”政策下我們面臨的第一個挑戰(zhàn),教師需要轉變觀念,設立學習準備期,更要在課堂上做“加法”,以增強課堂實效。
零起點漢語拼音教學 為了進一步加強小學教育與幼兒園時期的有效銜接,適應學生個性的差異與特點,讓教育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教育提出了“零起點教學”,而“零起點教學”是漢語拼音學習的重中之重,是基于當前減負政策下開展的一種凸顯教育起點公平的行為,教師要就低不就高,尊重孩子正常的學習規(guī)律,在減負的同時增效。
在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上冊教科書中,漢語拼音編排2 個單元,共有13 課,每一課都配有整合的情境圖,以插圖來提示拼音字母的音或形,幫助剛入學兒童借助形象的事物去建立拼音字母與形的聯(lián)系,此舉在學習過程中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增加了過程中的趣味性。
學生剛剛步入小學,對課堂學習還不能夠完全適應,容易疲勞,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觀察能力有限。在觀看教材時更容易對色彩、人物等感興趣。拼音是一串枯燥無味的字符,要想讓學生學得快、掌握得牢,就要變無趣為有趣。因此,教學要以趣為先,以讀為主。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口語經(jīng)驗和已經(jīng)認識的漢字,幫助學生認讀本課四個聲母,準確拼讀音節(jié)。根據(jù)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師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引導學生調(diào)動多種感官,再現(xiàn)腦中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將所學新知識與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在頭腦中建立起一座抽象漢語拼音符號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橋梁。
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 習慣養(yǎng)成伴隨學生的一生,面對剛剛入學的孩子,教師應尤其注重學生習慣的培養(yǎng),漢語拼音單元不僅有拼音字母的學習與拼讀,還有兒歌的閱讀、字詞句的運用,都是教科書中的指導內(nèi)容。除此之外,在課前學習用具的擺放、課后學習用具的整理以及課堂常規(guī)的習慣培養(yǎng)都是要培養(yǎng)的內(nèi)容,這些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有一個良好的態(tài)度。
課堂教學目標要清晰 學習發(fā)音規(guī)律——識字——讀兒歌鞏固,逐步達成教學目標。并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有限,可以把拼音與讀詞、認字、觀察圖畫融合在一起,注重綜合性和實踐性,在學習活動中設計游戲化的活動,有效落實教學目標。
開展零起點教學 關注概念形成的過程。當前“雙減”背景下,低年級教學應當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從零起點開展教學,不得拔高教學要求,加快教學進度。零起點教學是基于當前減負政策下開展的一種凸顯教育起點公平,嚴格按照課程標準為依據(jù)的教學行為。基于“雙減”背景零起點教學要求,應當關注概念形成的過程,啟發(fā)在認知沖突下,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進行建構,實施差異性的教學。
強化漢語拼音教學 在漢語拼音教學中,無論是拼讀帶有聲調(diào)的韻母,兩拼、三拼音節(jié)時都應當借助手勢輔助來完成。課堂上還可以通過制作聲母、韻母、音節(jié)卡片鞏固拼音知識,形成拼讀能力。
拼音教學是學生語文學習的起點,是學生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的基石。在小學語文一年級拼音教學中需要針對學生的身心特點展開教學,可以通過打手勢、編口訣來輔助教學,還能夠借助游戲活動提高課堂趣味性,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在“減負”背景下做加法。
(文/馬小茜 王海紅)
當前,教育部發(fā)布的“雙減”“五項管理”政策中都有提到學生作業(yè)問題,作業(yè)是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在“雙減”政策之下,在提質(zhì)要求之下,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語文作業(yè)如何設計?如何讓作業(yè)更具吸引力、更有實效性呢?我認為要真正落實“減作業(yè)”,就需要我們教師提高自身對教材的解讀能力,更加精準地把握重難點。要做到精選作業(yè),進行分層布置,還需要我們教師更加準確地了解學情,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準心”?;诖?,我們進行了以下的嘗試。
一年級拼音單元的學習目標是讀準音、認清形、規(guī)范寫、準確拼讀、識字表達,我們就圍繞此單元的學習目標來進行作業(yè)設計。
如:在課堂中,我和孩子們坐著“小火車”穿梭在“拼音樂園”里,認識了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朋友。課上我發(fā)給孩子們一些卡片,讓他們把聲母朋友寫在黑色卡片上,在自己喜歡的顏色卡片上寫上韻母。課后讓小伙伴之間或回家后和家長一起玩“拉拉手,做朋友”的游戲,看看黑色卡片和彩色卡片能不能拉起手做朋友組成音節(jié),如果能就帶上聲調(diào)讀一讀,不能就再找一找。孩子們在游戲中輕松地分辨出聲母、韻母和音節(jié),初步了解了有的聲母和韻母是不能組成音節(jié)的,達成了拼音字母的認、讀目標和音節(jié)的拼讀目標。
孩子年齡小,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語文課堂就要創(chuàng)設多姿多彩、富有童趣的情境,喚起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習的欲望。作業(yè)內(nèi)容的設計更要以趣味為主,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學生能做、樂做。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繪畫的興趣是非常大的。我們就把繪畫當作一個很好的抓手。在學習完《秋天》這篇課文后,我讓孩子們畫一畫自己眼中的秋天。在他們的畫筆下,有湛藍的天空、南飛的大雁,有五顏六色的樹葉,更有碩果累累的果園……在孩子們的心中,“秋天”不只局限在課文中,更在自己的生活中。他們的作品讓秋天增添了一份詩情畫意!接著我讓孩子們介紹自己的繪畫作品,并將它們展示在班級的壁報上,孩子們的成就感瞬間爆棚了。
家校攜手合作共育,對于孩子的學業(yè)及教育都有很大的幫助。學習拼音后,我設計了親子游戲:讓學生和家長一起配合用身體或四肢擺出拼音字母;親子合作,用不同的材料動手制作拼音字母等等。在擺和做的過程中,既鞏固了新知又增進了親子之間的情感,學生和家長都樂于接受這樣的“特殊作業(yè)”。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他們有的活潑外向,善于表達;有的文靜內(nèi)斂,不好言語;有的接受能力強,知識一學就會;有的像晚開的花朵,需要耐心地靜等。面對這些獨特的個體,我們在作業(yè)設計上就不能“一刀切”,而要有層次、有坡度,讓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訓練,有所發(fā)展。比如我在布置家庭作業(yè)時,給孩子們提供多個選項,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完成。
經(jīng)過這段時間的探討與實踐,我們一致認為,“雙減”政策下只有我們教師精心地“增”,才會有學生真正地“減”!低年級語文作業(yè)設計必須著眼于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必須站在學生終身發(fā)展的高度之上,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與能力,設計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的作業(yè)內(nèi)容,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獲,有所得。我們在路上,會一步一個腳印,堅定地走下去。
(文/王海紅 馬玉霞)
“雙減”背景下,減輕學生負擔,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作用是教育改革的應有之義。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我們不僅要負責學生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不忘教育初心,承擔起育人的責任。北京市順義區(qū)雙興小學一直以來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以“雅正教育”為辦學理念,倡導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之下,成為德美、智優(yōu)、體健、趣雅的“雅正少年”。以培育“雅正少年”為目標,開展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成長需求,有助于對學生開展修身養(yǎng)性教育。下面我結合所帶班級情況,談談“雙減”背景下的育人實踐思考。
開學初期,我召開班會,師生共同投票選出“慕雅”作為班名。接著從學習和品德兩方面,提煉出了“學而不厭,謙和文雅。止于至善,品慕高雅”的班訓。班級依據(jù)班訓開展了一系列班級活動,在活動中踐行慕雅文化,逐漸在學生的心中播撒了“向上”“向善”“向雅”的種子。
開學初期我們舉辦了“慕雅小老師社團”招聘活動。競聘要求:一是能夠主動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有方法,習慣良好;獨立思考,樂于探索;博覽群書,學無止境。二是愿意分享自己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同學一起進步。競聘成功的小老師共同探討,一致決定他們會定期跟大家分享一些學習方法以及提高課堂聽課效率的秘訣,并且愿意和學習有困難、自律性較差的同學做同桌,開展同伴互助學習。于是“同伴互助榮譽榜”和“雅學小課堂”就誕生了。課堂上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員會和幫助他的小老師一起登上“榮譽榜”?!把艑W小課堂”中不僅有小老師的分享,還有進步學員的分享。有時候是同伴一起講述他們互幫互助的學習經(jīng)歷。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踐行,課堂上的盲點變少了,小老師的力量越來壯大。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相處,39 個孩子在我心里變得立體多面,我發(fā)現(xiàn)了他們身上更多的閃光點,并且通過鼓勵贊賞不斷強化放大他們的優(yōu)點,結合日常教學開展特色活動讓他們在班級的小舞臺上熠熠生輝,整個班級和而不同,雅趣自然而生。
“每月同讀一本書” 那個被別人覺得行為古怪、誰都不愿意和他坐同桌的小元,上課不聽講卻捧著一本厚厚的《三國演義》原著津津有味地讀著。從書籍的破損程度來看,他應該看過不止一遍。正在上課的我并未打斷他,而是在下課后和他一起探討三國里的英雄人物,我發(fā)現(xiàn)他不是簡單地了解人物故事,而是對原著中的故事情節(jié)、前因后果、人物命運的發(fā)展有著清晰的認識,對于三國人物的熟悉和品評更是超越同齡人。由此,我們開啟了每月“同讀一本書”的班級活動,第一本讀的就是《三國演義》,每周一篇讀書筆記,月末還開展了三國英雄故事會,小元講了《煮酒論英雄》,他像說書人那樣講得聲情并茂,最后收獲了雷鳴般的掌聲。從此班上誕生了一大波“三國迷”。之后我們還一起讀了《西游記》《水滸傳》……課間經(jīng)??梢月牭綄W生談到故事里的人物、情節(jié)。
“小博士的專屬舞臺” 像往常一樣,講《海底世界》時,小凱又開始長篇大論了??墒悄谴挝覜]有像往常一樣打斷他,而是聽完后對他說:“你懂得真多,真是一個小博士,我想其他同學一定也想了解這些有趣的海底生物,這樣吧,我們找一節(jié)自主課,打造一個小博士的專屬舞臺,你可以把你了解到的海底生物的知識做成幻燈片,圖文并茂地介紹給大家,好嗎?”他興奮地點點頭,我繼續(xù)說,“由于上課的時間有限,我們在和同學們分享知識的時候,語言應當簡明扼要。那些你們感興趣的話題,我們就留到‘小博士的專屬舞臺’來和大家分享。”于是“小博士的專屬舞臺”誕生了,在這樣的分享交流課上,學生自己制作幻燈片,分享一些科學知識、文學作品,也會分享一些旅行見聞。
慢慢地,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或特長,自行提出主題,獨立設計活動,召集興趣相同的伙伴相互協(xié)商,共同合作完成。學生開展了多姿多彩的實踐活動。
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內(nèi)容和豐富的實踐形式,緊緊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減輕學生負擔,切實增強教育服務能力,需要依靠每一位教師在今后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思索和踐行。
(文/盧京 耿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