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何壩鎮(zhèn)河口九年制學校 劉禮鵬
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二者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強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可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的不斷提升。本文主要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模式有效融合的具體措施,希望能夠為相關(guān)工作者提供借鑒。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改革步伐的深入,新課標對初中語文學科提出了更多的教學任務(wù)和標準。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而言,除了要求語文教師做好教材基礎(chǔ)知識的傳授,還要求語文教師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課文解析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等素質(zhì)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新課標對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也提出了相應的教學任務(wù)。比如,要求語文教師注重學生短文縮寫、擴寫、改寫以及續(xù)寫等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從這些教學要求中不難看出,閱讀綜合能力和寫作綜合能力不僅是初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中也提倡語文教師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融合。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這也是實現(xiàn)初中語文學科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有機融合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從本質(zhì)上而言,閱讀能力是幫助學生接觸、理解、吸收、積累語文教材知識以及寫作素材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寫作能力則是讓學生以文字的形式對各自的思緒以及內(nèi)心情感進行表達。因此,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閱讀能力的提升,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并掌握更多的寫作技巧與靈感;而寫作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自身積累的寫作素材,也是體現(xiàn)學生閱讀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可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具有較高的統(tǒng)一性特征,而且閱讀與寫作之間還有著互補互促、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重視并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之間的融合。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不僅會帶領(lǐng)學生對文章中蘊涵的精神品質(zhì)以及思想情感進行深度挖掘和感悟,還會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架構(gòu)以及寫作手法進行剖析和理解。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體會,從而讓學生通過文字與文章作者進行交流,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領(lǐng)會文字的奇妙之處。因此,大量、反復的閱讀對學生寫作邏輯的鍛煉以及寫作語感和靈感的提升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常會要求學生根據(jù)文章中的某些經(jīng)典段落進行改寫或仿寫,這不僅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jié)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培養(yǎng)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
很多初中生由于寫作素材積累較少、寫作技巧運用不熟練等因素的影響,在寫作練習過程中不僅存在不知從何處著手、如何規(guī)劃作文寫作框架等現(xiàn)象,他們的作文還普遍存在主題不清晰、敘事較為混亂等情況。這不僅會對學生的寫作練習興趣帶來一定的影響,也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效率以及素質(zhì)能力培養(yǎng)效果的提升。而初中語文教師加強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相關(guān)素材運用于寫作中,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學生的閱讀體會,另一方面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寫作方法,不斷提升學生對寫作方法的運用熟練程度,對學生寫作自信心的培養(yǎng)、寫作能力的提升有著極為顯著的效果。
寫作素材的多寡對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以及作品質(zhì)量有著重要影響。而閱讀則是學生獲取語文知識以及積累寫作素材的常用和主要方法。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帶領(lǐng)學生品讀文章中的優(yōu)美詞句,為學生講解作者在詞句中所使用的敘事手法和寫作技巧,并引導學生就各自的文章閱讀感悟進行分享和探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知識和寫作素材,促進學生寫作視野的拓寬,而且對學生文章解讀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著重要意義。
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普遍存在相對獨立的問題。就閱讀教學而言,語文教師大多采用以教師為主導的灌輸式課堂教學模式,雖然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為學生講解更多的教材知識點,卻會增加課堂教學活動的枯燥感,而且,被動接受語文知識的學習模式也會使學生的課堂學習思維變得僵化,會對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效果帶來一定的影響。而傳統(tǒng)的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方法,通常是讓學生反復仿寫課文段落,或者在提供寫作題目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寫作,雖然語文教師也會為學生傳授一些寫作方法,但是只是簡單講解,并未深入引導學生對寫作技巧進行理解和實踐運用,不僅會對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速度產(chǎn)生影響,也不利于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yǎng)。
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都是依托文本教材。任何活動的開展,脫離于文本教材都毫無意義。而且語文教材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其文本內(nèi)容不僅具備豐富的內(nèi)涵,還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語文文字的美,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文本閱讀和寫作的興趣,為閱讀和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初中語文教學內(nèi)容,結(jié)合興趣需求,創(chuàng)設(shè)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引導學生真正走入文本中,實現(xiàn)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以此加強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以此達到閱讀和寫作全面提高的目的。以《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教學為例,本文是林徽因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此詩歌優(yōu)美、深情,充滿愛和希望。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這首詩歌的美,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輕音樂,伴著背景音樂,教師朗讀這首詩歌。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都聽得非常入神。
教師朗讀后,讓學生談?wù)勛约旱母惺?,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通過反復朗讀,可以進一步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體會到文字之美,也激發(fā)了學生對這首歌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對這首詩歌的特點、表達方式以及思想感情進行深入探究,以加強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并且獲得更多知識。初中階段的受教育主體本身的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是較為欠缺的,這就導致學生在接觸閱讀素材和閱讀文本的過程中無法對閱讀文本達成共情,導致學生在理解上面臨著較多的困境和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效構(gòu)建情境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同時,在情境的構(gòu)建過程中也可以有效地調(diào)動學生的感官,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有足夠的興趣和欲望后,學生也更愿意去閱讀,并且更愿意通過寫作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進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言之無物的問題。究其原因,學生缺少寫作素材的積累,導致寫出來的文章空洞。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求,加強閱讀活動的開展,豐富學生的閱讀量,使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積累更多的字詞句,為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因此,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在語文課堂中拓展更多的閱讀知識,還要將閱讀活動延伸到課外,為學生提供更多閱讀的機會,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以《劉姥姥進大觀園》教學為例,本文是名著《紅樓夢》的其中一個章節(jié),通過對本文的閱讀學習,可以充分了解劉姥姥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并且從人物性格中體會其不慕虛榮、勤儉節(jié)約的高尚品質(zhì),養(yǎng)成良好習慣。許多學生在學習本課后,都喜歡上了劉姥姥這個人物?;诖?,教師在課下,組織學生開展了“《紅樓夢》故事會”活動,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個《紅樓夢》故事,在活動中,分享給其他同學,在講故事的同時,還要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教師給予一定的獎勵。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閱讀更多關(guān)于《紅樓夢》這本書的內(nèi)容,可以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掌握更多閱讀知識,為寫作奠定基礎(chǔ)。與此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從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兩者之間的底層邏輯來看,兩者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影響、共同提升、共同發(fā)展的。閱讀教學可以為寫作教學提供更多的素材,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詞匯儲備,讓學生學會正確地表述觀點,學會正確的寫作手法。而寫作教學的開展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展開的過程中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學會厘清行文思路。教師在閱讀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要根據(jù)這一底層邏輯,鼓勵學生擴充更多的閱讀量,在立足課本知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適當?shù)难由旌屯貙?。一方面有效地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和發(fā)展;另外一方面也為學生的寫作開展提供更多可供借鑒和參考的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采取生活化教學方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將生活化元素引入文章中,并且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出來,這樣可以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取實踐性教學模式,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教學,使學生走入生活實踐中,在生活實踐活動中,增加學生的真實體驗,激發(fā)學生情感。這樣,一方面可以為學生的寫作提供更多的靈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以《蘇州園林》教學為例,本課是一篇說明文,主要闡述了蘇州園林在設(shè)計和建造上的獨特創(chuàng)造,從而表達了對美的享受和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與此同時,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也掌握了總說和分說的說明文結(jié)構(gòu),理解了說明文語言的多樣性。
在學習本課后,教師在課下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生活實踐活動,帶領(lǐng)學生到當?shù)刂坝^地點進行參觀,讓學生近距離觀察當?shù)刂坝^建筑的特點。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觀察景物,包括從整體上觀察景觀建筑、從細節(jié)上觀察景觀建筑。實踐活動結(jié)束后,讓學生寫一篇說明文。由于學生親身體驗過、觀察過,學生寫出的文章質(zhì)量都比較高,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通過寫作也大大加強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生活化教學是實踐教學展開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法,通過生活化教學的展開可以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拉近文本素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更多的寫作素材和寫作參考,進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教師在實踐教學展開的過程中,要關(guān)注生活化教學的優(yōu)勢和影響,有效引入生活化教學。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還應圍繞課堂教學目標,開展教學評價。通過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改善閱讀和寫作的不足,促進閱讀和寫作教學的進一步融合,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共同提升。所以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評價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評價的效果,一是學生評價。學生評價可以分學生自評和小組互評。學生自評指的就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互評就是小組內(nèi)學生互相評價。通過這種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評價中,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二是教師評價。教師評價指的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進行評價。另外,教師評價還應對教學本身進行評價,以便于教師不斷完善在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以《桃花源記》教學為例,在完成本課教學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評價,評價過程中,主要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具體要評價學生是否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是否積累文言詞匯;是否感知本文的內(nèi)容以及是否理解文章思路;是否能夠認真品讀本文的語言以及是否能夠欣賞桃源之美;是否理解本文的主旨內(nèi)容以及是否體會所蘊涵的意義。與此同時,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是否保持較高的積極性,并指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另外,在教師布置讀后感后,教師還應組織引導學生,逐步對文章進行改評。
綜上所述,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學生應掌握的重要能力。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注重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的開展,加強閱讀和寫作教學的有效融合,科學、合理地開展閱讀和寫作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閱讀和寫作提供內(nèi)在動力,充分調(diào)動學生閱讀和寫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初中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水平,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