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對“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剖析①

    2022-03-17 13:09:00楊慧
    山東女子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男權氣質暴力

    楊慧

    (中華全國婦女聯(lián)合會 婦女研究所,北京 100730)

    一、研究背景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暴力威脅健康與生命。早在1993年,聯(lián)合國便將5月15日確定為“國際家庭日”,以便進一步提高各國政府、決策者和公眾對家庭問題的認識,并采取適當行動促進家庭和諧、幸福與進步。1999年聯(lián)合國大會將11月25日定為“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日”。2020年聯(lián)合國婦女署牽頭發(fā)起了年度反性別暴力運動,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暴力侵害婦女和女童現(xiàn)象是一個全球人權挑戰(zhàn)。為創(chuàng)建沒有暴力的世界,聯(lián)合國193個會員國一致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議程》,并明確提出要消除“針對婦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

    然而,印度作為第二人口大國及復雜的多元化國家,既曾有女性國家元首普拉蒂巴·帕蒂爾,又存在嚴重的性別暴力。2021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第217~218頁顯示,最近50年印度女性擔任國家元首比例在156個國家中排第7位,印度婦女終身遭受性別暴力的比例為28.7%。在印度多元化社會及國際消除對婦女暴力的背景下,“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打著拯救家庭的旗號,為虐待甚至殺害婦女的印度男性提供多種幫助。那么,與聯(lián)合國旨在消除一切形式的暴力目標背道而馳的“拯救印度家庭”,其普遍性與特殊性何在?該男權運動在整個印度及西方男權運動中處于怎樣的位置?其運行機理與結構性成因是什么?剖析該運動對推動我國性別平等有什么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本文將在對國外男權運動及其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通過對“拯救家庭運動”及其運行機理進行批判性分析,豐富性別研究領域的理論成果。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設計

    最近30年來,學界對男權運動進行了大量研究,男性氣質“危機”作為男權運動的“導火索”及性別研究的新增長點,也逐漸受到相關學者的關注。本文對1990—2020年公開發(fā)表在中、英文學術期刊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分析。

    (一)文獻綜述

    1.男權運動的時代背景。第一,經濟、社會、文化及性別角色等多種變化催生了男性氣質“危機”和男權運動。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科技革命、文化教育發(fā)展、經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女性主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性別關系和性別秩序悄然改變[1-3]。女性逐漸獲得了曾被男性獨占的國家政權、經濟部門、軍事機構及醫(yī)學等專業(yè)領域的就業(yè)機會。以往男性至上的傳統(tǒng)男性氣質和男性主導、女性從屬的性別秩序不斷受到挑戰(zhàn),很多男性正經歷著性別特權不斷減少、男人幻想加劇破滅的體驗[4],部分男性面臨健康、生育權、失業(yè)后養(yǎng)家壓力及離婚后年幼子女撫養(yǎng)等問題[5-8],這些問題和挑戰(zhàn)給男性的社會影響帶來了本質變化[9],并促成了一定形式的性別政治[3]。一些社會活動家將男性面臨的上述問題稱為“新性別受害者”,并認為男性氣質面臨“危機”[10]。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部分男性為了繼續(xù)維護其特權,興起了反擊性別平等的男權運動。在這些男權運動的話語體系中,普遍認為由于女性主義過度發(fā)展、婦女享有特權以及政治正確等,致使男性成為受害者[11-12]。

    第二,印度法律修訂與性別秩序調整引發(fā)了男性強烈反對與男權運動。在全球化及國際女性主義運動浪潮中,印度女性主義和婦女運動從1980年起要求國家制定保障婦女經濟和社會權利的法律,倡導婦女減少對婚姻的依賴,這些對印度產生了深遠影響[13]。印度政府為解決家庭暴力問題,分別通過了《反虐待條款》(刑法典第498A條)和《嫁妝禁止法》(第304B款)[14-15]。其中,1983年的印度刑法典第498A條新增了丈夫及其親屬對婦女實施的“殘酷行為罪”,明確規(guī)定對婦女實施殘酷行為的丈夫及其親屬,將面臨最多3年的刑期和罰款[16]。1986年印度再次修訂《嫁妝禁止法》,規(guī)定對接受和索取嫁妝的行為處6~24個月監(jiān)禁;婦女在婚后7年內因嫁妝問題受到丈夫及其親屬虐待或摧殘致死者(1)印度婚嫁習俗與中國大相徑庭,不但其所有婚嫁費用均由女方家庭承擔,而且出自女方家庭的巨額嫁妝也給女方家庭帶來了沉重負擔,其嫁妝花費一般為女方家庭6年的全部收入;妻子在婆家的地位與女方家庭操辦婚事的規(guī)模、花費密切相關。如果女方在出嫁時嫁妝數(shù)量、價值達不到男方要求,婚后其丈夫或丈夫親屬會殘酷地虐待或騷擾該新娘,逼迫該新娘以自焚方式自殺;有的新娘被丈夫或丈夫親屬以焚燒的方式謀殺。2017年《人民法院報》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印度平均每天有20.92個女性因嫁妝不足而致死。另據(jù)參考消息網報道,甚至有些丈夫為了多次騙取嫁妝,不惜在婚后逼迫妻子自殺,或者婆家人喪盡天良地干起謀殺的勾當。,行為人被處以5年監(jiān)禁并罰款。此外,伴隨印度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自我意識的覺醒[1],印度離婚率開始提高。印度男性在這些變化中備感焦慮,自殺人數(shù)從1997年的37,168人增加到2012年的63,343人[17]2??傊《确尚抻?、離婚率上升及男性自身問題,引起了諸多印度男性的強烈反對,并在美、英、澳等國際男權運動發(fā)展過程中,基于對婚姻價值和性別秩序重構的焦慮,印度男權運動迅速發(fā)展[1]。

    2.男權運動的研究進展。第一,對歐美及大洋洲男權運動的研究。國際男權運動始于1973年理查德·多伊爾(Richard Doyle)在美國成立的男權協(xié)會[18],此后英國、澳大利亞等男權運動開始發(fā)展。有學者根據(jù)男權運動的多樣性,將其劃分為八種類型:男性權利運動、保守派男權運動、神話式男權運動、社會主義男權運動、親女性主義男權運動、男同性戀激進主義男權運動、美籍非裔男權運動和福音派基督教男權運動[19]。有研究指出,20世紀90年代,社會影響較大的福音派基督教守約者(Promise Keepers)男權運動,要求恢復男性對家庭的領導/統(tǒng)治地位,其《男性氣質最大化:家庭生存指南》歷經18次印刷,發(fā)行量達80萬冊[20],其社會影響巨大。近年來,男權運動強調由于女性主義在政治和文化上的主導,致使男性問題、男性利益被忽視和邊緣化[12,21]。有學者對2014—2017年男權運動帖子研究發(fā)現(xiàn),討論因強奸和性侵害案件致使男性受到歧視的話題占21.35%,該話題在高校男權運動的帖子中更為多見;認為因女性主義爭論男女薪酬差距和男性特權致使男性成為受害者的話題占15.80%,有15.70%的話題認為女性主義不但主導大眾文化,而且還強烈反對性別平等和男權運動,另有11.08%的話題強調男性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相關法律沒有平等地保護男性[22]。

    第二,對印度男權運動的研究。有學者認為“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在印度最為活躍,該運動主要由年輕、憤怒、遭受騷擾的丈夫組成,聲稱代表“25個非政府組織和4萬名遭受酷刑者”;該男權運動抱怨印度立法與執(zhí)法人員錯誤地假定所有妻子都是“無辜的天使”[23],并聲稱要“讓人們意識到在賦權婦女的面紗下,印度正在面臨法律恐怖主義”,他們要“為自己所描繪的真正的性別平等而戰(zhàn)”[24]。

    第三,國內對男權思想的研究。我國雖然沒有類似于國外專門的男權運動,但傳統(tǒng)的男權思想對社會影響深遠。有學者認為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極端貶抑婦女的男權思想進行的批判和攻擊,為中國帶來了至為寶貴的女權意識[25]。另有學者通過考察1949年以前中國家庭的父權與夫權交織作用,認為當夫權遇到父權時,性別與代際權力具有多重性,夫權既同父權遙相呼應,又與其發(fā)生沖突[26]。有學者在對《中國的女性和性別:1949以來的女性性別和社會性別的主流話語》解讀的基礎上,認為在父權意識形態(tài)中,“男主女從”“男尊女卑”的性別規(guī)范早已印刻在人們心中,全社會應該從性別平等的立場出發(fā),樹立多元化的女性形象[27]。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有學者認為,男權文化無法侵占女性所特有的生命經驗,真正的女性寫作既要對男權有所質疑,又要和男性溝通交流,建構互相依存的關系[28]。如果女性主義者能在男權之爭的兩性結構中發(fā)揮更大作用,就能避免再次被排除在重大理論建構與社會實踐之外[29]。

    第四,國內對男性氣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學和傳媒文化研究[30]方面,對男性氣質“危機”研究鮮有涉及。有學者在對國內近十年來的男性氣質研究梳理后,認為我國在理論運用中存在機械套用、理論剖析不足以及概念界定不清等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民眾生活的急劇轉變,男性氣質也呈現(xiàn)一系列變化,但受國內男性氣質理論資源匱乏的影響,在性別研究中忽視了男性氣質的變化,這既不利于男女兩性和諧發(fā)展,也不利于對男性氣質多元化的認知[30]。另有學者認為,只有在性別研究中把男性作為性別個體加以研究,才能打破男女兩性之間“中心/邊緣”的二元對立,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性別建構,解構和批評父權制下的男性主導[31]。有學者對小說《午夜之子》(英文)人物形象分析后,認為該作品揭示了后殖民主義男性氣質“危機”及父權焦慮,展現(xiàn)了性別權利的顛覆[32]。相關男性學者也在研究中指出“每個男人都會對自己的男子氣概感到焦慮”“男人也需要維權”[31]。另有學者運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對流動人口離鄉(xiāng)、返鄉(xiāng)不同階段的男性氣質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流動人口在努力協(xié)商父系制度與父權文化帶來的情感壓力和家庭負擔,分別表現(xiàn)出冒險家男性氣質、策略性男性氣質和養(yǎng)育者男性氣質[33]。

    綜上所述,國外對男權運動和男性氣質“危機”進行了大量研究,為深入研究男權運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專門對“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研究鮮有涉及。此外,我國在國際前沿的男權運動和男性氣質“危機”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努力為縮小這一差距作出學術貢獻。

    (二)研究設計

    1.概念界定。本研究在對“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進行剖析、批評過程中,將著重使用父權制、男性氣質以及男性氣質“危機”相關概念,在本研究中其基本內涵如下。

    父權制指男性處于統(tǒng)治地位、女性處于從屬或壓迫地位的制度[34]。父權始于家庭內部的童年社會化,并通過教育得以強化[35]。

    男性氣質是一種性別關系,指男女兩性在性別關系中所采用的習俗以及這些習俗對身體經驗、個性和文化的影響;在性別關系實踐中,男性氣質具有暴力、霸權、支配/主導、壓迫/剝削等多元特征[36]。

    男性氣質“危機”指在社會巨大變革中,性別認同變得支離破碎,一些男性在擔心自身因膽怯、懦弱被質疑是否為真男人時,象征男性氣質的霸權、力量、暴力、主導等,因受到挑戰(zhàn)而面臨必須改變、終止或消亡的情況[9,37]。

    2.研究方法與研究框架。有學者認為,話語分析/文本分析是近年來廣泛使用的研究方法,通過該方法研究兩性在互動中的溝通關系、呈現(xiàn)兩性的權力關系,有利于認識性別氣質的建構過程[38]。本文以“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相關文本為研究對象,通過使用文本分析方法,批判性地呈現(xiàn)其對男女兩性的主要言論。其中,“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文本包括“拯救印度家庭”基金會網站、《拯救家庭雜志》第1期和第2期,以及“拯救印度家庭”宣傳海報。

    本文在對印度男權運動進行簡要介紹并明確“拯救印度家庭”特征與影響的基礎上,首先對其維護男性權利的文本內容進行批判性分析,之后對其貶損婦女形象、反對女性主義的文本內容進行再批判,最后對其公開宣稱的男性是受害者、女性是暴力之源的結構性原因與警示意義進行討論,并提出促進我國男女平等和性別研究的對策建議。

    三、印度男權運動機理

    為回應印度法律改革和女性主義發(fā)展,印度男權運動及相應組織從1990年起陸續(xù)在印度出現(xiàn)并逐步擴大影響。

    (一)印度男權運動概述

    1.印度男權運動為維護父權制及男性特權逐漸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印度婦女運動及《反虐待條款》(刑法典第498A條)和《嫁妝禁止法》(第304B款)修訂,對殘害婦女的暴力行為與免受懲罰的男性特權帶來危機。為應對該危機,1990年印度最高法院律師楚格(R.P.Chugh)在德里開創(chuàng)了以“反人類罪案”而著稱的“全印度反丈夫酷刑論壇”NGO組織[1],并以此拉開了印度男權運動的序幕。2000年印度孟買激進主義者發(fā)起了幫助在婚姻上遭受心理傷害和虛假指控受害者的男權組織,與此同時,其他男權運動組織也相繼產生。

    2.“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發(fā)展歷程與主要活動。2005年,印度多個非政府組織發(fā)起了“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2007年該運動成立了“拯救印度家庭”基金會,并開辦了“拯救印度家庭”網站和“拯救印度家庭”基金會網站,2014年創(chuàng)辦、發(fā)行了兩期《拯救家庭雜志》,并在海報、網站、推特、臉書及社交網絡信使WhatsApp等新媒體,通過宣傳社會期待印度男性成為暴力保護者,貶損婦女和女性主義者形象,推廣“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該男權運動在線上線下組織多元活動,不但日常設有熱線服務電話和網絡咨詢,每年到當?shù)嘏沙鏊磳μ幜P涉案男性30~35次、舉辦多次法律研討會并提供現(xiàn)場咨詢服務外,還在2007年將每年的11月19日定為“國際男人日”(International Men’s Day),并得到包括澳大利亞、西印度群島等地男權運動的響應;2017年、2018年印度僅以自行車拉力賽方式參與“國際男人日”慶祝的會員就超過4萬人(2)參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Men%27s_Day。。

    3.“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目標、特征與影響。(1)其目標具有兩面性?!罢扔《燃彝ァ蹦袡噙\動的目標是“為面臨家庭暴力、嫁妝騷擾、刑法第498A條處罰的男性及其親屬提供指導和支持”,其長遠目標是推動印度政府在10年內成立“男性福利部”[17]13。由此可見,其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既與聯(lián)合國消除一切形式的暴力目標交叉又背道而馳。(2)其特征具有普遍性與特殊性。截至2012年該男權運動共有實地會員10萬人、網上會員1萬人(3)參見https://www.saveindianfamily.in/about-us/。。與印度其他較大男權組織相比,如印度最高法院律師楚格(R.P.Chugh)的非政府組織擁有會員4萬人,印度PIFF男權組織擁有會員6,000人(4)參見“Help! My wife beats me”。The Telegraph.https://www.telegraphindia.com/7-days/help-my-wife-beats-me/cid/606432。,“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可謂印度最大、最活躍的男權組織。另據(jù)其相關調查數(shù)據(jù)判斷,其會員很多來自印度中上階層,具有較強的活動組織與宣傳能力。該男權運動組織方式多樣,會員及分支機構廣泛,對整個印度的男權運動具有較為廣泛的輻射性。此外,該男權運動組織得到全球及地方50多個NGO組織的支持,并與印度其他男權組織及英國、美國男權組織保持“兄弟關系”[17]33,多次去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交流男權運動情況,具有國際性特征。(3)在國際男權運動中具有促進和補充作用。“拯救印度家庭”的目標不但秉承了福音派基督教男權運動“恢復男性對家庭的領導/統(tǒng)治地位”的主張,而且還以其首創(chuàng)“國際男人日”等方式,對以發(fā)達國家為主的西方男權運動具有一定的補充和促進作用。由此可見,“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規(guī)模巨大,目標明確,組織活躍,輻射性強,并具有國際影響,其運行機理及成因有必要引起學界的重視和研究。

    (二)“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運行機理

    “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認為印度男性是社會保護者,應該享有性別特權并控制女性,但是由于印度婦女“無腦”、女性主義者“使用誤導性或不準確信息之過”,不但導致印度男性氣質面臨危機,甚至還使印度男性成為受害者。因此,“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在爭取男性權利、復興男性氣質[37]過程中,其運行機理將男女極端對立,在對待兩性態(tài)度方面截然不同:在維護男性權利的同時,盡力貶損婦女形象。

    1.對印度男性特權的維護?!罢扔《燃彝ァ蹦袡噙\動通過否認男性的社會主導地位、將男性暴力合理化以及強調男性是受害者三個維度,捍衛(wèi)男性權利、復興男性氣質。

    首先,該男權運動用貧困無助男性及選舉委員會性別構成情況,否認男性是社會主導者。在其基金會網站宣稱:

    “我們并非處在男性主導的社會,而是處于‘阿爾法男’主導的社會,是1%的‘阿爾法男’主導著99%的其他男性和100%的女性。一方面,與富?;蛴袡鄤莸哪行韵啾?,很多貧困無助男性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另一方面,這些富有而強大的‘阿爾法男’,正在使得貧困無助男性面臨被歧視的風險”(5)參見https://www.saveindianfamily.org/faqs/。。與此同時,《拯救印度家庭雜志》列舉1999—2009年選舉委員會的性別構成(男性占40.01%~45.8%,女性占54.2%~59.99%),宣稱印度并非是男性主導的社會,而是婦女主導的社會[17]28。

    針對其網站宣傳的1%“阿爾法男”問題,本文認為,一方面即使印度貧困無助男性受到歧視,但該歧視應該屬于男性內部問題,并非性別問題,因為女性沒有歧視男性的相應特權[6]。另一方面,印度貧困無助男性面臨男性氣質“危機”,在受到父權制及“阿爾法男”男性霸權影響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其受害者[5-7]。對于其《拯救印度家庭雜志》使用的選舉委員會性別構成情況,雖然本文無法獲得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驗證,但根據(jù)《全球性別差距報告》相關數(shù)據(jù),印度議會和部長中女性僅分別占14.4%和9.1%[39]217,遠非占居主導地位。同時,由于印度婦女深受父權制的壓迫,需要依靠男性作出決定,因此其政治參與度也很低[40]。此外,以往研究指出,受父權制性別規(guī)范影響,印度社會認為婦女參與社會勞動是不光彩的事情,因而不鼓勵婦女走出家門參加社會經濟活動[41]。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2年僅有38.7%的22~55歲印度女性就業(yè),而其同類男性的這一比例高達97.8%[42]。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對于遭遇歧視的貧困無助男性而言,雖然部分曾居支配地位的男性氣質受到挑戰(zhàn)并面臨“危機”,但印度婦女在政治、經濟方面處于從屬地位的事實并沒有改變,該男權運動在否定男性并非社會主導者方面所用資料缺乏說服力。

    其次,用所謂“社會期望”對男性實施的家庭暴力進行合理化辯解?!罢扔《燃彝ァ被饡谄渚W站通過宣揚社會期望和暴力保護者,力圖使男性暴力合理化。其相關信息顯示,男人是社會的中心并代表著全人類,施暴是受社會所迫、并非男人本意。

    社會期望男人成為暴力保護者。男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將男人推到一個角落,而不是讓他們擺脫“暴力保護者”這一古老的性別角色(6)參見https://www.saveindianfamily.org/faqs/。。

    印度男性針對婦女的暴力并非社會所迫,而是父權制及霸權主義男性氣質使然。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在印度男性中,即使支持婦女享有平等機會并意識到法律會懲罰針對婦女的施暴行為,仍有65%的印度男性不但認為婦女該打,而且婦女還應該容忍暴力行為[43-44],印度男性暴力傾向和具有霸權主義的男性氣質在這些研究中可見一斑。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印度,如果新娘在結婚時嫁妝價值未達到男方期望,該新娘可能會被丈夫殺死或被迫自殺,其中殺死新娘的最常見方式是焚燒[45]。2015年印度因嫁妝不足而導致的死亡案件達7634件,而因嫁妝問題被嚴重燒傷的婦女則更多。有學者對全印度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在印度有1%、總體規(guī)模達數(shù)百萬人的已婚婦女,曾因嫁妝不足而遭遇過配偶實施的嚴重燒傷暴力[15]。受印度種姓制影響,女性可以同本種姓或上層種姓男性結婚,男性可以與本種姓或低種姓女性結婚,禁忌男女種姓間的反向婚姻,否則會導致“名譽”謀殺(7)如果女孩不同意與父母幫其選擇的男性結婚或自行選擇來自低種姓的男友,就會遭到家人或家人所雇傭的兇手謀殺,即為“名譽”謀殺。《新印度快報》報道,來自達利特社區(qū)的25歲的男性Nandhish愛上了上層種姓女孩Swathi,他們結婚并一起生活了幾個月后被Swathi的父親謀殺。該快報還梳理了2018年其他部分“名譽”謀殺情況。參見https://www.newindianexpress.com/nation/2018/dec/29/2018-a-look-at-the-trend-of-honour-killings-in-india-1916828.html [access on 29 August 2021]。[46],其中哈里亞納邦的父親親自參與殺害親生女兒的比例高達73%[47]。英國《衛(wèi)報》報道,印度權威機構公布2016年共發(fā)生69起“名譽”謀殺案,但維權人士認為受父權制和種姓制影響,“名譽”謀殺案的真實數(shù)量要比這一數(shù)據(jù)高出很多(8)參見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jan/11/india-bihar-honour-killing-family-mutilated-teenage-daughter-eloping-say-police。。即使如“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所謂的男性是在社會強迫下才對女性實施的暴力行為,這里的“所迫”也應該是父權制、男性氣質和種姓制作祟,進而與聯(lián)合國旨在消除一切形式的暴力目標背道而馳。無論是印度男性認為“女性該打”、婦女因嫁妝不足被嚴重燒傷,還是“名譽”謀殺,社會既沒有期待男性成為“暴力保護者”,男性也沒有權力剝奪婦女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即使這些印度男性也是父權制、男性霸權氣質的受害者,“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也無法通過其美化言論將其暴力合理化。

    最后,以虛假強奸案(9)“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所謂的“虛假強奸案”問題,實則為施暴者及其同謀通過銷毀證據(jù)或提供偽證,成功逃避法律制裁的行為。及“被家暴”為由強調印度男性才是真正的受害者。相關研究指出,印度平均每天有60名婦女被強奸、有23名婦女因嫁妝不足被燒死[48],但“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基金會與其雜志卻將施暴男性塑造為暴力受害者,認為“有數(shù)千名無辜男子被陷于虛假強奸案之中。毀掉男人生活的虛假強奸指控就等于社會對男人的強奸。”(10)此外,《拯救印度家庭雜志II》引用一份對242位印度男性的調查結果稱:93%的男性遭遇過言語或情感暴力,76%和73%的男性遭遇過妻子的經濟控制和身體暴力,另有43%的男性遭遇過性暴力[49]13。

    本文認為,一方面絕大部分強奸犯和焚燒妻子的暴力罪犯分子并未受到應有懲罰,另一方面男女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印度的強奸案不但普遍存在而且增長迅速,其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印度強奸案從1971年的2,487起躍升至2011年的24,206起[50],2014年進一步增至36,735起,但高達86%的遭遇強奸或性騷擾的受害婦女,迫于各種壓力并未報案[51],即便只有很少受害婦女報案,強奸審判仍未能給強奸后幸存的婦女伸張正義[52],印度只有不到2%的針對婦女的暴力犯罪行為受到懲罰[13]。由此可見,并非是虛假強奸指控破壞了男性生活,而是強奸和司法腐敗這一公共秘密[52]破壞了女性生活,甚至剝奪了女性生命。2015—2016年全印度家庭與健康調查發(fā)現(xiàn),有31%的已婚婦女曾經歷過配偶實施的身體暴力或性暴力,但只有不到3%的受暴婦女向警察等正規(guī)機構尋求幫助[53]。此外,從1995年到2011年,雖然印度因嫁妝不足而死亡的人數(shù)由4,648人攀升至8,618人[54-55],但是由于《嫁妝禁止法》實施效率低下,即便修改后仍然未能以禁止嫁妝的名義保護婦女免于謀殺,而逼迫嫁妝不足婦女自殺或對其實施謀殺行為的丈夫很少受到懲罰[56]。

    此外,僅從《拯救印度家庭雜志II》引用的數(shù)據(jù)看,雖然印度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遠遠高于印度婦女,但由于其樣本量僅為242位男性,其代表性、真實性也有待考證;此外,該數(shù)據(jù)并未明確男性遭遇的言語暴力和性暴力是否來自其配偶。盡管如此,該雜志強調的男性也可能作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這一觀點,值得學界及印度政府相關部門關注,因為對家庭暴力的對稱性等相關研究表明,印度法律應該性別中立,并通過保護男性、第三性和同性戀者的權利實現(xiàn)平等[57]。同時,其網站上顯示的在任何法律/政策中,應該用個人代替男人/女人,用配偶代替丈夫/妻子”(11)參見http://savefamily.in/reports/Dv_Act_study.pdf。的提法,在通過去性別而擴大法律適用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綜上所述,無論是該男權運動對印度男性主導社會的否定,還是其通過“社會期待”對男性施暴者進行的合理化辯解,都無法改變其男主女從及性別暴力的男性氣質,絕大部分對婦女實施暴力的男性并未得到相應懲罰。在印度家庭暴力中,雖然主要受害者是婦女,但也包括部分男性,此外,這部分“被家暴”的男性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男性氣質“危機”。

    2.對印度婦女與女性主義的貶損?!罢扔《燃彝ァ蹦袡噙\動在維護男性權利的同時,對婦女和女性主義者進行貶損、詆毀,進而達到“厭女”目的。

    首先,“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用“女人無腦”與“不負責任”貶低婦女?!罢扔《燃彝ァ被饡谄渚W站上使用侮辱性語言貶低婦女。例如:

    提起虛假指控強奸的婦女在印度或全世界從未受到懲罰,因為社會將婦女視為孩子,并認為婦女沒有腦子,因此不必對任何事情負責(12)。

    在父權制及男性霸權的影響下,印度大多數(shù)婦女被剝奪了受教育機會。在“重男輕女”意識影響下,印度很多父母考慮家里的男孩及其未來時,剝奪了女童的受教育機會[58]。由此造成印度婦女文盲規(guī)模巨大,多達2.45億印度婦女缺乏基本的讀寫能力[59]??梢?,印度婦女不但在其原生家庭為確保男孩利益被剝奪受教育機會,而且還在社會中被父權思想充斥的男權運動貶損。

    其次,以“婦女是暴力之源”詆毀婦女?!罢扔《燃彝ァ蹦袡噙\動基金會為了維護男性權利,在其網站傳播婦女是暴力之源的虛假信息。

    如果男人從暴力保護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如果男孩在童年免受婦女的虐待,我們相信印度強奸的比率將大大降低(13)。

    研究顯示,印度男性不僅對配偶實施暴力,而且還會對其子女實施暴力,甚至會以“名譽”謀殺方式殺死自己的親生女兒及其配偶或男友。在對印度受家庭暴力影響的青少年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99.16%的青少年見證了父親對母親的暴力行為;為了制止這種暴力,75%的青少年面臨身體和情感傷害的風險[60]。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家庭暴力具有代際傳遞性,與不在暴力家庭中成長的男性相比,來自暴力家庭的男性更相信丈夫有對妻子的控制權,并對妻子進行身體或性虐待;其中,在暴力家庭的第二代男性中,約1/3的虐待妻子原因可歸為第一代家庭中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61-62]。由此可見,暴力的真正根源多為父親和父權,遠非“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宣傳的“婦女是暴力之源”。

    最后,用“傳播虛假數(shù)據(jù)”“制造性別不平等”詆毀女性主義者形象。由以上分析可見,“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根本原因是印度男性擔心失去男性特權,為了繼續(xù)維持該特權并控制婦女,“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不僅拒絕性別平等,而且還將性別不平等的原因歸結為女性主義者。在其宣傳海報中,不但將女性主義者描繪成渴望權力的霸凌形象,而且將婚姻描繪成耗盡丈夫夢想的財務陷阱[1]。其網站宣稱:

    “女性主義者正在傳播虛假的統(tǒng)計數(shù)字并進行惡作劇。”“人們不能在生活的某些方面選擇‘平等’,而在其他方面加劇不平等?!薄芭灾髁x者……誤導了社會”“加劇了不平等”(14)參見http://savefamily.in/reports/Dv_Act_study.pdf。。

    由于調查時間、樣本量、樣本構成及其代表性問題,很多調查結果并不一致,至于是否為虛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在得以證實前難以作出準確判斷。如上文所述,無論是43%~93%的印度被調查男性遭遇性暴力或語言暴力,還是《拯救家庭雜志》使用相關數(shù)據(jù)稱“在家庭暴力方面,只有25%是男性造成的,75%的暴力是婦女所為”[17]19,均將絕大部分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推卸給婦女。不僅如此,該男權運動還在其雜志中選用1997—2012年印度男性自殺人數(shù)多于女性來表明其男性受害情況。實際上在2011年可獲得分性別自殺率數(shù)據(jù)的100個國家中,印度男、女自殺率的國際排名分別為第50位和第19位,這表明與其他國家相比,不僅印度男性自殺率偏高,而且其女性自殺率更高?!罢扔《燃彝ァ蹦袡噙\動避而不談分性別自殺率的國際排名,而是污蔑、指責女性主義者選擇數(shù)據(jù)誤導社會。實際上不論男權運動還是女權運動,都應該基于真實準確的數(shù)據(jù),研究和反映社會問題,探討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解決男女不平等問題,共同推動社會進步。

    四、“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結構性成因

    對于“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宣稱的“被家暴”男性問題并未平等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與部分學者對男權運動帖子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一致性[22],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關學者指出的男性問題和男性利益被忽視的情況[12,21]。然而,“被家暴”男性作為“新性別受害者”,其男性氣質面臨“危機”[10]的原因,并非女性主義過度發(fā)展、婦女享有特權所致[11-12],而是與《嫁妝禁止法》和刑法典第498A條,以及印度傳統(tǒng)婚嫁習俗和種姓制的巨大影響息息相關,特別是在偏遠地區(qū)女性出嫁時如果不攜帶豐厚的嫁妝,將面臨被迫自殺或被謀殺的風險。而《嫁妝禁止法》(第304B款)和刑法典第498A條,無論是觸及男性及其家庭通過結婚獲取嫁妝的利益,還是對謀害或逼迫因嫁妝不足的婦女自殺而入罪,都在保障婦女權益方面損害了男性權利運動者的利益[19],進而引發(fā)了該男權運動。

    家庭是社會的縮影,印度家庭暴力嚴重、男權運動盛行,其結構性原因與其社會傳統(tǒng)、人文和法治環(huán)境密不可分。一是伴隨社會全面發(fā)展和女性主義運動,以父權和男性為中心的、具有霸權和主導地位的男性氣質受到挑戰(zhàn),加之男性自身面臨的問題與離婚率上升,男性氣質面臨“危機”。為了繼續(xù)享受父權和男權的紅利,“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通過幫助對婦女實施強奸、“名譽”謀殺行為的男性免受法律懲罰增加對印度男性的吸引力,打著“拯救家庭”的旗號,實際卻是在為丈夫爭取單方面利益,維護男性在家庭中的主導、支配地位,以及虐待和剝削婦女的特權。

    二是該男權運動在合理化性別暴力、扭曲自身反對性別平等的事實方面,除了印度父權制、種姓制、傳統(tǒng)嫁妝習俗影響巨大外,也與其司法腐敗[52]、對施暴者打擊不力密切相關。無論是印度婦女原生家庭的父母剝奪其受教育權利,還是由于種姓制被其父或所雇人員“榮譽”謀殺,以及由于嫁妝不足被丈夫及其親屬燒死或被迫自殺,作為印度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習俗均影響深重,為“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宣稱“社會所迫”及“虛假強奸案”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是印度婦女文盲率高、識字率低,難以識破“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的真實目的,甚至有部分婦女為了維護其兒子或兄弟的利益加入該運動。此外,有研究指出,印度部分女性主義者在推動性別平等發(fā)聲時,受到男權運動的打擊報復[1],限制了印度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壯大及其對男權運動貶損婦女及女性主義者行為的抗衡。

    五、結論與建議

    鑒于“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在印度諸多男權運動中會員人數(shù)眾多,運動目標明確,組織活躍,輻射性強,并具有國際影響,特別是該男權運動在男性氣質面臨“危機”時,通過維護印度男性結婚獲取嫁妝等經濟利益,通過家庭暴力控制妻子并維護男性的主導和統(tǒng)治地位,其運行機理將男性和女性、丈夫和妻子進行二元對立,將男性塑造為受害者形象,將婦女塑造為暴力和破壞性別平等的罪惡之源,打著“拯救家庭”的旗號,為丈夫謀求單方面利益,對性別平等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并對其他國家具有警示作用。有研究指出,實現(xiàn)性別平等不是“零和游戲”[9],建構互相依存的兩性關系[28],是男女共同受益的美好愿景。此外,“拯救印度家庭”男權運動批評印度無視“被家暴”男性權益未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以及建議在相關法律中用個人代替男人或女人、用配偶代替丈夫或妻子,對印度學界及司法部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也與部分學者提出的男性利益被忽視的觀點具有一致性[12]。

    與印度相比,我國在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指引下,不但未出現(xiàn)類似的男權運動,而且伴隨我國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與以往相比,目前部分“80后”“90后”甚至“00后”男性更具有性別平等意識,既愿意平等承擔家務勞動、照料或陪伴年幼子女,也會表現(xiàn)出膽怯、懦弱等與暴力、霸權不同的性別氣質。針對政協(xié)委員基于男性氣質“危機”提出的《關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在其答復中提出的要“更多注重學生陽剛之氣培養(yǎng)”引發(fā)熱議;2021年3月有人大代表建議“充分考慮學生的性別差異,健全學生的人格品質,真正讓男孩更像男孩,女孩更像女孩”再次引發(fā)網友熱烈討論。以上提案建議表明,在傳統(tǒng)性別文化中,柔弱、順從被視為女性氣質,如果男性表現(xiàn)出“柔性氣質”,就會引發(fā)“男性焦慮”。但對“男女有別”性別氣質的推崇,會加深性別刻板印象,容易引發(fā)性別歧視,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63]。此外,我國針對婦女的暴力依然存在,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有24.9%的女性曾經遭受過一種或多種形式的家庭暴力[64]。在消除針對婦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暴力行為、實現(xiàn)2030年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為了更好地應對男性氣質“危機”,有效預防類似的男權運動在我國萌芽,積極推動我國的性別平等,本文對性別研究建議如下:首先,“圍繞國際家庭日”“消除對婦女暴力日”等活動主題,緊盯國際男權運動和男性氣質“危機”等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與動態(tài),加大研究力度,縮小與國際的研究差距,爭取盡快走在世界研究前列。其次,以敏銳的學術眼光和強烈的學術意識,重視并把握好對我國男性氣質變化趨勢的研究,特別是在生育政策調整完善后,宣傳、鼓勵主動承擔家務勞動和家庭照料責任的多元化男性氣質,減輕女性的家庭照料負擔、促進家庭和諧發(fā)展。最后,在關注女性遭遇家庭暴力時,兼顧對男性遭受家庭暴力的研究分析,既體現(xiàn)女性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也體現(xiàn)對受暴男性的關懷;在政策倡導時既注重對決策層男性的宣傳,也注重對底層男性的關照,以超越女性的奮斗目標和更加宏大的格局獲得男性的廣泛支持,為推動男女平等、婦女發(fā)展和性別研究,創(chuàng)造更加有利的學術環(huán)境、輿論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猜你喜歡
    男權氣質暴力
    反性別暴力
    Myth and Mechas
    “暴力”女
    體育運動中的性別與性:反抗男權制
    反歧視評論(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6
    受得起,也是一種氣質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2
    西海岸新氣質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暴力云與送子鸛
    WHAT’S INSIDE DOESN’T COUNT
    漢語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48:37
    淺析《金瓶梅》中男權社會的畸形狀態(tài)
    人間(2015年23期)2016-01-04 12:47:42
    向暴力宣戰(zhàn)
    西乌珠穆沁旗| 乌鲁木齐县| 天镇县| 巨野县| 郧西县| 广德县| 琼中| 阳高县| 库车县| 宁国市| 肇东市| 如皋市| 松潘县| 沁阳市| 永平县| 康乐县| 栖霞市| 江达县| 广灵县| 阿城市| 上饶市| 赤水市| 仪征市| 阿巴嘎旗| 上蔡县| 林口县| 枣庄市| 壶关县| 资中县| 虞城县| 时尚| 固始县| 广水市| 西乌| 北宁市| 沁阳市| 泸溪县| 泽库县| 宁海县| 顺平县| 壤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