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靜
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被認為是日本“國民大作家”,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在國際上也享有盛譽。作家本人及作品成為眾多學者和文學愛好者研究的對象,研究成果不僅使人們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作家的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也通過對其作品深入和廣泛的研究,更好地了解近代日本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和近代日本知識分子的生存及思想狀態(tài)?!缎摹肥窍哪渴膶W創(chuàng)作后期的作品,從創(chuàng)作到思想都已到了非常成熟的階段,其重要價值不言而喻。學者對該作品的研究可以說是一直不斷,時常出現(xiàn)新的視點和解讀。
經(jīng)典作品歷久彌新,不同時期不同的人、不同的語境都會有不同閱讀體驗?!盎ノ男浴备拍畹奶岢鲆约皩ζ淅砟畹难芯亢桶l(fā)展,更是不斷促成讀者對文本產(chǎn)生更加多樣的解讀。互文性的觀點在闡發(fā)后結構主義關于能指意義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同時,實際上顛覆了作者對于實現(xiàn)文本意義的主導作用,強調了讀者在文本意義實現(xiàn)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互文性理論框架中,文本的所指不僅局限于文字材料,也包括社會歷史等語境因素,其影響跨越多個領域,在文學解讀策略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從互文性理論的實踐運作來看,文學作品的互文性主要體現(xiàn)為引語、典故、原型、模仿、扭曲、反諷、對早期文本的參照、不同文本中故事的交叉、主題或思想的相互關聯(lián)與暗合等形式。
基于以上理論及其對文學批評的可操作性,本文將對夏目漱石的小說《心》進行互文性解讀。夏目漱石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有著很深厚的漢學素養(yǎng),這對其后來成為專職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夏目漱石淵博的東西方文學知識和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無疑使其作品充滿了不同文本、不同文化、歷史與社會的相互交織與融合。因此,讀者要有運用互文性理論的意識,用更發(fā)散、更多元的方法閱讀文本,才能更好、更深地理解文本。
夏目漱石在創(chuàng)作上從以旁觀者的角度針砭時弊,深入內(nèi)心探求人類命運的根源,始終關注近代日本社會和人類的發(fā)展。本文將從作品《心》眾多的互文中,重點解讀人物關系及其命運的敘事與社會發(fā)展中體現(xiàn)的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之間的互文。
一、人物關系與社會階級矛盾的互文
《心》的寫作時期以及作品中所設定的時期大致在日本的明治時期和大正時期。此時期正是日本由封閉的封建主義向開放的資本主義過渡或者說是轉變的時期,或者可以說是處于新舊交替的時期。日本經(jīng)過明治維新,最終建立的實際上是帶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本主義國家。掌握政權的是天皇和下級武士為主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為了所謂的“富國強兵”而進行的文明開化,也只是表層的、物質的,并不能動搖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人們的近代意識、觀念一旦觸及統(tǒng)治階層的利益,便會遭到鎮(zhèn)壓和禁止。不妨分析一下《心》中“先生”和他“叔叔”的關系。
“先生”的父母死后,把家里的事包括“先生”都托付給了“叔叔”?!笆迨濉敝灰o身在東京學習的“先生”足夠的學習和生活費用,假期回來后熱情款待,“先生”便始終心存感激按照自己的方式獨立自由地生活。而“叔叔”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霸占“先生”的財產(chǎn)。為了保證這一利益的持久,“叔叔”還為“先生”安排了婚事,并且信心滿滿地認為“先生”會欣然接受自己的安排。然而“先生”拒絕了,“叔叔”的如意算盤落了空。自身利益就要受到侵害時,“叔叔”跟“先生”鬧僵了。這一過程與當時的日本社會體制下的統(tǒng)治階層與被統(tǒng)治階層之間的關系存在互文關系。
“先生”與他的朋友K的關系,同樣可以看到以上的互文關系。K是個在佛教的教義中培養(yǎng)起來的人,是一個為了道,連養(yǎng)父母也可以欺騙的有著強烈追求道的精神的人。他的這一“自由、獨立和自我”的追求,受到“先生”一直以來的支持和援助。特別是“先生”找到了使自己漸漸恢復了對人的信任的寄宿的地方之后,為了讓K有“人情味”,先是說服了本不愿再被他人打擾的東家太太,之后甚至強行把K帶到了寄宿的地方,并且為了減輕K的負擔,瞞著K替他交房租??梢哉f,“先生”為K擺脫了因追求自己的“道”而陷入的窘境。這一切表現(xiàn)了“先生”對K近乎難以理解的熱情,K在“先生”安排的生活中,實現(xiàn)著追求自己的“道”的自由。本以為在如此無私的朋友的關照下,追求一下戀愛的自由應該也會得到支持和鼓勵,可是這份自由超出了“先生”的想象,觸及了也同樣喜歡“小姐”的“先生”的利益,這超出了“先生”所能允許的“自由”的范圍?!跋壬惫麛嗖扇〈胧?,搶在K向“小姐”表明心意之前,向“小姐”的母親提出了結婚的要求,并得到了準許,這最終導致了K自殺。這豈不也暗合著明治時代的統(tǒng)治者所能容許的“自由、獨立、自我”觀念的限度,也只是在不侵犯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和利益的范圍內(nèi)嗎?
二、死亡敘事與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互文
唯物辯證法所理解的發(fā)展是前進上升的運動,其實質是新事物的產(chǎn)生和舊事物的滅亡。新事物是指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代表社會歷史的前進方向、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事物。新事物最初出現(xiàn)的時候總是比較弱小的,但由于新事物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代表了社會前進的方向,克服了舊事物中一切消極的、腐朽的東西,批判繼承了舊事物中一切積極的、合理的因素,所以,它在內(nèi)容上總是比舊事物豐富,在形式上比舊事物高級,具有舊事物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盡管新事物的成長要經(jīng)歷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曲折發(fā)展過程,但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歷史的必然。
對于以上發(fā)展的觀點在《心》中的互文,主要存在于明治天皇的死和“我”的父親的病,以及“先生”和乃木大將的“殉死”。
天皇是作為日本民族的象征而被敬仰的,可以說明治天皇也是生活在明治時代的人們的精神支柱?!跋壬痹谶z書中表露出了與當時民眾共通的感慨:“但是在酷熱的盛夏,明治天皇駕崩了。那時我感到明治精神隨天皇而始也隨天皇而終了。我深深感到,受明治精神強烈影響的我們,留在人世間畢竟是落后于時代的?!泵髦翁旎实乃溃亲匀凰劳觯ㄏ鄬τ谧詺ⅲ岛狭伺f事物的滅亡是發(fā)展的必然,是無法阻擋的?!拔摇钡母赣H的病也一樣是遵循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guī)律的必然。
“先生”的自殺,按照“先生”的解釋,是“為明治精神而殉死”?!拔疑钌罡械剑苊髦尉駨娏矣绊懙奈覀?,留在人世間畢竟是落后于時代的?!薄跋壬边x擇以天皇駕崩為契機而自殺,這似乎暗合了人們看到了舊事物滅亡的必然性,那些不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阻礙社會進步發(fā)展的東西該舍棄時就要舍棄。在舊事物仍然還存在強大力量,而新事物還處在剛剛萌芽、生命力還很弱的時期,舊事物為了維護自身的存在,與新事物進行斗爭,并取得暫時的勝利。從另外的角度看,這種勝利又是在加速它的滅亡?!跋壬敝贙的愛情之爭,“先生”認為“我即使依靠計謀勝了,但在為人上面輸了”。“先生”為之承受著愧疚、負罪感、孤獨而痛苦地生活著。這暗合了舊事物如何固守都僅僅是茍延殘喘,迎接的是必然的滅亡。乃木大將在西南戰(zhàn)爭中被奪了戰(zhàn)旗,其實已經(jīng)表明了自己的失敗,在其后的35年里,矛盾痛苦地一直等待著死亡。
得知明治天皇駕崩、乃木大將殉死后,“先生”受到極大震動,在新事物誕生和舊事物滅亡的鮮明對照下,“先生”覺察到自己所屬的明治時代的終結和自己的過時,因而結束了生命。明治時代是一個爾虞我詐、損人利己的黑暗社會,主人公“先生”是明治社會的畸形兒,是倫理道德的罪人,明治天皇、乃木大將正是這一罪惡社會的代表,他們相繼離世標志著明治社會的終焉,“先生”隨之而去,象征著其殘渣余孽的蕩然無存,一切違背倫理道德的都將被歷史所淘汰,新事物戰(zhàn)勝舊事物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作者設定“我”的出現(xiàn),是“先生”的希望寄托,也是作者的希望所在,新型的人類必將建立一個新型的社會,“先生”的自白反映了作者的意圖,是值得大加贊許的。
眾所周知,在明治天皇統(tǒng)治時期,日本整個近代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西方文明的涌入,日本加速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廣泛地攝取和吸收西方先進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這使日本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得到高速增長。與此同時,日本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也異常尖銳,廣大人民特別是農(nóng)民又陷入貧困破產(chǎn)的困境,新興資產(chǎn)階級要求自由民主權力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而此時的明治政府對內(nèi)采取嚴密的高壓政策。為了鞏固封建式的天皇統(tǒng)治,明治天皇頒布的是忠君愛國的教育赦令,沿襲了封建時期的“武士道”精神,推行軍國主義統(tǒng)治,對外積極侵略擴張。因此,盡管人們享受自由、獨立、自我的生活環(huán)境較之過去已有了一定改善,但其以天皇精神為支柱的傳統(tǒng)封建意識仍占統(tǒng)治地位并根深蒂固,人們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存在著孤獨與寂寞。明治天皇的死標志著明治時代的終結,更是作者借“先生”為代表的深受明治精神影響的人的“殉死”,來表達社會發(fā)展和人類命運應順應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想。
三、結語
互文性理論為讀者提供了一種閱讀方法,在文學批評領域被廣泛運用。讀者閱讀能力與體驗越強越豐富,就越能準確透徹地理解作品的精髓,甚至豐富文本的意義和內(nèi)涵。夏目漱石以批判現(xiàn)實主義著稱,對日本明治時期的急速近代化始終持批判態(tài)度,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時,不斷探索人和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途徑。在他的作品中,不同人物的矛盾沖突和命運暗含著各社會生產(chǎn)關系矛盾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體現(xiàn)著作者對社會和人類命運的思考?;ノ男蚤喿x增加了讀者與文本的互動,使讀者不斷提升和獲取新的閱讀體驗。作為讀者,隨著知識的豐富和閱讀能力的提升,積極運用互文性思維,一定會從經(jīng)典作品中獲取更多的感受和啟發(fā),豐富人生和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
(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255050051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