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智莉
摘 要: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已經納入課程?;谛W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其讀書興趣和動力不能持久。為了保證其讀書的持續(xù)性和連貫性,我們可以在不同的閱讀階段,采取適宜的閱讀策略,有效推進小學生整本書的閱讀進程,從而保證整本書的閱讀價值最優(yōu)化。多種閱讀策略可以綜合運用到閱讀的各個階段。
關鍵詞:閱讀主體 閱讀階段 閱讀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2.005
艾比·馬克思·比爾在《如何閱讀》中提道:整本書閱讀,直接從開始讀到結尾并不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況且對于在校讀書的小學生而言,整本書閱讀大多在課外時間進行。所以保證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活動的持續(xù)性和連貫性是我們教師理應思考的內容,具體推進策略如下:
一、上好導讀課,開啟閱讀之旅
在導讀課上,我們常常運用到以下推進策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1.初讀階段:預測和推論
拿到一本新書,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幫助學生進行預測和推論??戳祟}目,你覺得這本書可能會講什么內容?你從整本書的目錄中了解到了什么?根據這個事件的進展,你能推測出此人接下來可能會做什么嗎?這個事件、決定、沖突可能會造成什么后果?你用書中的哪些信息作出預測?
題目是文章的窗戶,而目錄是打開一本書的“窗戶”。有的文章題目告訴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如《小豬變形記》《小魔怪要上學》。有的題目提示我們主要內容,如《魯濱遜漂流記》《海上遇險》《初上荒島》。透過題目,引導學生去猜故事內容,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事情。
比如《我要做好孩子》一書,可以根據書名猜測主人公是不是好孩子;根據《要命的數學》推論主人公的數學成績。再如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小鯉魚跳龍門》時,讓學生預測小鯉魚可能會遇到誰,會發(fā)生什么事。學生有的預測它會遇到大鯊魚,有的預測它會被海鳥叼走,有的預測它會因大浪而迷失方向,這些預測都是值得肯定的。
擅長閱讀的孩子在打開書之前就已經開始預測活動了。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他們會在腦子里不斷對比自己讀到的內容和自己預測的內容,驗證自己的預測,當預測有偏差時,他們會思考要不要修改自己的預測、怎么修改更合理。這一系列的預測、推論、驗證、修正活動,不但提升了孩子的閱讀理解力和閱讀興趣,也能提升孩子的推理技巧,積累推理經驗,對培養(yǎng)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至關重要。
2.初讀階段:圖像化
圖像化,通俗地說就是看著描述性文字,調動自己的感官,在頭腦里形成畫面。其實這和語文教學中常用的“邊讀邊想象畫面”很相似。
比如課題組教師在《我要做好孩子》導讀課上,學生先對主人公進行了解和學習,教師要求學生根據書中對金鈴的外貌描寫用畫筆勾勒出她的輪廓形象,在頭腦中想象金鈴書包的亂象,想象金鈴手攥著橡皮找橡皮的狼狽樣。同學們在閱讀和想象中激發(fā)了學習興趣。整個課堂頓時生動起來,放學時唯恐忘了拿書打亂閱讀計劃。在《安徒生童話》的閱讀中,很多孩子紛紛拿起畫筆繪出了自己喜愛的人物形象如拇指姑娘、野天鵝、丑小鴨等。
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圖像化閱讀策略,孩子們在閱讀時,努力投入熱情與情感,記憶更多的信息。使孩子們增加了閱讀的愉悅感,感知到更多的細節(jié)。讓孩子們多讀有情境感和畫面感的文字,閱讀時把自己代入故事,去體會主人公當時當地的心境,獲得身臨其境之感。甚至可以根據書中對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去演一演。角色體驗更有助于孩子們深刻理解文本內容。
二、陪跑跟進課,永葆閱讀理性
伴隨著導讀課,師生共讀正式開啟。教師要先行做好閱讀周期規(guī)劃。興趣與任務驅動對學生能起到一定的監(jiān)督和管理作用。閱讀不能中斷,探求不能停止。因此教師一定要善用策略,不斷推進閱讀活動持續(xù)進行。
1.通讀階段:提問與自我提問
教師在落實整本書的持續(xù)閱讀時,可以在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預設問題,或者讓孩子們讓一邊讀一邊自己嘗試提出問題,在問題的驅動下閱讀就會逐漸深入。教師的提問要有一定的深度,督促學生深度思考。
課題組教師在陪讀《我要做好孩子》時,每一章都可以提出一兩個問題供學生思索和解答。在《貓和老鼠,你喜歡哪一個》一章中,教師了解到個別學生認識不足,理解膚淺,難以體會金鈴的委屈和心聲,于是明確拋出反復閱讀和探究老鼠與貓的比喻意義的閱讀任務。學生甚至大膽提出了對金鈴媽媽做法的不滿,并希望得到同伴和教師的肯定。這樣的閱讀交流與思考最終實現了學生自己對文本意義的真正理解。
提問與批判性思考有密切的關聯。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批判和質疑,有效地解決問題,收集信息,并且去發(fā)現新的信息,引發(fā)新的學習興趣。大量研究也表明,提問與自我提問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繪本教學、童話教學等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提問與自我提問是貫穿閱讀活動始末的。
2.通讀階段:監(jiān)控理解
所有的孩子都會碰到困惑難解的問題或篇章,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就會產生挫敗感。我們教師要教會學生運用自我“監(jiān)控理解”的閱讀策略,幫助他們及時消除困惑,增強和培養(yǎng)閱讀整本書閱讀的信心和毅力。
監(jiān)控理解是指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時刻省察,能否讀懂,方法是否有效。若方法不對效果不佳就要立即調整策略。在我們的閱讀實施中鼓勵運用這種策略,可以隨時求助教師。
一個“自我監(jiān)控”意識強的孩子經常會自問:我是否明白文中的意思?相反,閱讀程度偏低的孩子傾向于跳過艱深的段落和不熟悉的字詞,即使心里感覺那些信息可能是很重要的。如果閱讀時,總是跳過不懂的部分,或是只選擇想要知道的部分,會導致孩子的理解力降低,以后難以應對“任務型”閱讀內容。一個“自我監(jiān)控”能力強的讀者會試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幫助自己理解。下面這些方法,就是那些“自我監(jiān)控”能力特別強的人常用的消除閱讀困惑的方法:
再讀一次:對不懂的部分或針對某一章節(jié)反復閱讀,以提升理解水平。
調整閱讀速度:依文章的情況,重點部分精讀、細讀。
反復推敲:遇到新詞、難句、理解困境時,聯系已經掌握的知識或相關線索,以尋求閱讀理解。
利用上下文:遇到生難字詞,可利用上下文猜測單字意義,或推敲句子的意義,了解文章的內容。
利用插圖:插圖通常都很醒目,它說明的是重點概念,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尋求外部資源:請教教師、父母、同學或他人,讓他們來一起探討、解決閱讀理解的難題。
3.通讀階段:批注、做筆記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所以我們鼓勵凡是具備動筆能力的孩子,一定要善于運用批注、做筆記的閱讀策略。在閱讀過程中圈點勾畫出重要字詞、語段、情節(jié),隨時發(fā)現問題、總結問題,寫下所感。便于拿來與同伴或他人交流。這也是一種深度解讀文本的閱讀策略。我們學校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設計了閱讀卡、閱讀單和思維導圖。學生們可以在上面盡情發(fā)揮,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也是對孩子們閱讀成果的一種展示。
在我們的課題實踐過程中,有漫畫愛好的學生竟然能為每個章節(jié)的故事配上故事圖畫,就像是一個連環(huán)畫,頗有價值和成就感。有文字特長的孩子能在每個故事后批上洋洋灑灑的閱讀感悟和思考。還有的學生能理出人物關系圖或者主題相近的內容等等。
4.精讀階段:填寫“閱讀單”
“閱讀單”又叫任務單,是閱讀中或閱讀后使用的助讀工具。教師要精心設計閱讀單?!伴喿x單”的設計要把興趣放在第一位,圖文結合,新穎有趣,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呈現話題。內容設計要由淺入深。對低段學生,可以只是單純填寫圖書的信息(書名、作者、出版社等),再加上“很好看”“很有趣”“一般”等簡單評價就可以了。隨著年級的增加,循序漸進增加思維層面的內容,如對整本書內容的介紹,對某一觀點的闡述等。讓學生帶著閱讀單閱讀,可以提升他們閱讀的有效性,開拓他們的思維,見證他們的成長。
在整本書閱讀中,只有設計開放而創(chuàng)新的話題,才能凸顯學生的個性化感悟與思考。同時,創(chuàng)意還體現在形式上,像“故事列車”“故事時間線”“情節(jié)梯”“意見椅”“角色地圖”等等,要讓學生看到這張閱讀單時有新奇感,有挑戰(zhàn)感。教師要有意識地在學生的自由閱讀中引入閱讀單,以此指導學生的整本書閱讀。
例如,在《親愛的漢修先生》的閱讀單中,就可以這樣設計話題:比較鮑雷伊最初寫給漢修先生的信和后來的書信、日記,你有什么發(fā)現?都說一本《親愛的漢修先生》勝過所有的作文書。你在閱讀中學到了哪些寫作方法,請分條款把他們簡要記錄下來?!段乙龊煤⒆印返拈喿x單可以這樣設計:全書主人公幾次談到好孩子的話題,每一次提及的背景是什么,分別表現了金鈴的什么心理。這樣的閱讀推進策略,有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比較和整合信息,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
5.精讀階段:回顧與反應
回顧策略是指讀者讀了一部分后,停下來思考一下讀的內容,概括故事中的事件或者用另外的措辭幫助理解和記憶所讀的內容。反應是指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出反應,對故事的不同部分做出不同的反應。這種閱讀策略的運用,有助于強化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記憶,也有利于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人物的情緒發(fā)展,理性看待人物的性格和行為。為閱讀交流分享課提供話題備足資源,也為自己的觀點提供支撐。
在《我要做好孩子》的閱讀過程中,教師經常在閱讀課上針對某一篇章或相關篇章,某個情節(jié)或相關情節(jié),引導學生通過回顧,做出反應。如讀到《病急亂投醫(yī)》,教師可以提問你喜歡金鈴的媽媽嗎,說出自己的理由;那再往后你對金鈴媽媽的印象會有變化嗎,說出理由;你喜歡金鈴爸爸嗎,說出理由。這樣的問題自然會督促學生對有關章節(jié)進行回顧,然后做出分析和判斷。實踐證明,閱讀策略的適時運用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提升閱讀力。
三、分享交流課,情智雙向發(fā)展
完成通讀、精讀后,就可以實施主題升華了。教師上好交流匯報課,學生做好充分發(fā)言交流,完成感性與理性的最佳融合,匯報閱讀成果。這里我們有三個推進策略:
1.比較與概括
把內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聯系的篇章集中起來,然后篩選重要信息,再經橫向或縱向比較,從內容、主題、表達等多個角度進行辨析和判斷。這樣的閱讀策略有效地深化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要做好孩子》中教師讓學生對書中“四次提到”好孩子的章節(jié)進行比較、分析,最后概括總結出好孩子的豐富內涵?!遏敒I遜漂流記》中,學生通過一次次地回讀,進行比較與概括,得出了“野外生存智慧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是他取勝的法寶這一結論。比較與概括是學生閱讀中必備的能力。我們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
2.重構與聯結
簡而言之,重構就是重新組合并呈現。聯結就是讓文本與讀者的閱讀經驗、生活經歷以及外部世界產生關聯。在整本書閱讀的關鍵階段,教師通常會進行有意義地重構,激發(fā)學生主動與自身聯結?!段乙龊煤⒆印芬粫且徊客瑫r適合家長、孩子和教師閱讀的書,學生很容易與主人公產生共鳴。課堂上教師重組“金爸爸的關于人才的話語”和“金教師意味深長的話”,通過教師運用重構戰(zhàn)略進行教學,學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好孩子的內涵,也對教師、家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進而能夠在生活中理解、體諒、感恩師長,也會在自己的世界中學會自律、健康成長。重構與聯結策略的運用能夠有效地升華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實現整本書閱讀的育人價值。
3.想象與創(chuàng)編
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成果展示活動,如好書推介會、故事會、舞臺劇等。低年級繪本《彩虹色的花》就被編成了兒童劇在“世界讀書日”當天搬到了舞臺上展演比賽。低年級繪本《小豬變形記》也可以進行創(chuàng)編想象,如小豬還可以變成什么?
中高年級要鼓勵孩子大膽想象,進行故事續(xù)編。同學們在活動中要開動腦子,暢所欲言,既鍛煉了語言能力,也發(fā)展了想象能力,還在各種活動獎項,如最佳創(chuàng)意獎,最佳表演獎,最佳繪畫獎等的設置中進一步激發(fā)孩子們讀書的興趣。
閱讀策略是指閱讀主體在閱讀過程中,根據閱讀任務、目標及閱讀材料的特點等因素所選用的促進有效閱讀的規(guī)則、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閱讀階段,教師們會適時采用一定的閱讀策略督促學生進行有效閱讀。各種策略可以綜合運用到閱讀的每個階段。
參考文獻:
[1] 蔣軍晶《和孩子聊書吧——讓孩子愛上閱讀》,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年。
[2] 阿甲《幫助孩子愛上閱讀——兒童閱讀推廣手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7年。
345150190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