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承認黑暗,向光向善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插曲的意義

    2022-03-16 09:01:10蘇家璇集美大學(xué)文學(xué)院福建廈門361021
    名作欣賞 2022年8期
    關(guān)鍵詞:卡德移情主義

    ⊙蘇家璇 [集美大學(xué)文學(xué)院,福建 廈門 361021]

    菲利普·K·迪克是美國科幻小說家,一生共出版四十四部長篇小說和一百二十一篇短篇小說。迪克的作品集中探討“個體身份建構(gòu)”與“何為真實”的問題,充滿了對人性的思考與追求。在他的所有作品中,創(chuàng)作于1967 年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是最負盛名的一部。

    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人類為躲避核戰(zhàn)帶來的輻射而移民火星,只有極少數(shù)人留在了地球?;鹦巧厦總€人類都自動擁有一個仿生人。然而,一些不想再被奴役的仿生人會殺掉主人逃到地球。政府為了不引起恐慌和推進移民順利進行,在地球警局安排了一批專門追捕仿生人的賞金獵人。故事便圍繞賞金獵人里克·德卡德如何在一天內(nèi)追捕仿生人而展開。在追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個比較重要的插曲,這兩個插曲的意義,可以為我們的社會發(fā)展提供一個思路。

    一、一場追捕——難以處理的自我認同危機

    在德卡德的追捕過程中,他的人類身份在仿生人魯芭的質(zhì)疑下受到挑戰(zhàn)。魯芭針對德卡德提出的仿生人不在乎其他仿生人死活的說法,表示獵殺仿生人的德卡德正是一個仿生人。但這站不住腳,因為作品中辨別仿生人的方式是“移情測試”:仿生人難以理解人類對他人和動物產(chǎn)生的移情,只能進行偽裝,但機器和技術(shù)可以甄別。于是,魯芭詢問德卡德是否做過移情測試,德卡德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可魯芭提出,或許那是植入的假記憶。德卡德反駁說他的上司也知道測試結(jié)果,魯芭又說:“或許曾經(jīng)有個跟你一樣的真人,后來某個時候你殺了他,取而代之,而你的上司并不知情?!?/p>

    這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插曲,它提出一種可能性,即被默認是人類的德卡德其實是一個仿生人。作品中,偽裝成警察的仿生人加蘭德將德卡德帶到了另一個執(zhí)法部,這里的布局、辦案流程與他熟知的警察機構(gòu)幾乎沒有差別。但這個執(zhí)法部其實是仿生人偽造的,里面的視頻電話線路通不出去,他們運營著一個內(nèi)部完全靜止守恒的單位。同時,加蘭德還在德卡德與另一名賞金獵人菲爾·雷施之間埋下了懷疑的種子,讓二人通過測試才確認了彼此的人類身份。

    雖然最后德卡德的身份沒有發(fā)生反轉(zhuǎn),但魯芭的兩個“或許”不止讓故事更有波瀾,而且指向了人的自我身份認同問題。人是什么?科學(xué)將人類這一物種命名為智人(Homo sapiens)。在哲學(xué)領(lǐng)域,蘇格拉底認為人是一個對理性問題能給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康德說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做出這些結(jié)論時人類身體與機器之間的界限還比較清晰。隨著時代與科技的發(fā)展,這一界限逐漸被模糊。例如,英國女孩蒂莉幼時失去了部分小臂,在仿生手臂的幫助下,她可以通過肌肉來控制仿生手指的伸縮,并成了一名美妝博主。就算她安裝了仿生義肢,也不會有人以此為由認為她不再是人。但書中對于人的定義卻有所不同,如果一個人的遺傳基因被輻射污染到一定程度時,他就不能再算作是人類。這個論斷隱含的內(nèi)容是,基因被污染前,或者將時間軸拉向更早,在出生之時,他還是一個人。因此,從生物學(xué)角度出發(fā),單就出生時的狀態(tài)而言,暫且不論日后身體和基因會有什么樣的改變,人的一個特點是由胚胎發(fā)育而成,并經(jīng)歷了生育這一過程。而仿生人(androids)是一種人型自動機器,它擁有表面上的“血肉之軀”,假設(shè)砍掉仿生人的一只胳膊,露出的不是電子元件或精密電路,而是“血肉”和“骨頭”。但是,仿生人其實是由生物材料制成的,對它來說并不存在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發(fā)育與出生。這就是傳統(tǒng)的人與仿生人在身體構(gòu)造上的不同。

    就作品而言,起初,外表可以區(qū)分人和仿生人,但當仿生人不斷更新升級,甚至擁有更完美的身體時,從生物學(xué)角度出發(fā),依靠外表和身體來定義人就不再是可能。那么記憶可以嗎?美國心理學(xué)家羅芙托斯指出:“隨著時間逝去,在適當?shù)尿?qū)動下,或在引進干擾或沖突的情境片段時,記憶的線索會改變,而且我們一般而言是意識不到這改變的。于是我們便開始真正相信自己對于從未發(fā)生過的事件的記憶?!边@說明人的記憶是可篡改的、不可靠的;而記憶植入在作品中已是現(xiàn)實,被植入記憶的仿生人毫不懷疑自己的記憶,也從不質(zhì)疑自己的身份。作品中的仿生人蕾切爾就是如此。因此記憶也可以是虛假的、被捏造的,也不能定義人。那么外部的確認與他人的認同是依據(jù)么?也不是,就像那個封閉的執(zhí)法部一樣,即使得到了他人的承認,仍不能說明“我”正是他人眼中的“我”。

    德卡德對仿生人逐漸改變的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了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起初,他獵殺仿生人時毫不愧疚,在他看來仿生人只是冷血的殺手,但他逐漸對女性仿生人產(chǎn)生了移情,在情感上更偏向魯芭而不是冷血的雷施,并且想要辭職;在德卡德與蕾切爾發(fā)生關(guān)系后,他對蕾切爾說:“法律上,你沒有生命。但其實你有,生物學(xué)意義上的生命。你不是由半導(dǎo)體線路搭起來的,跟那些假動物不一樣。你是一個有機的實體?!边@意味著他對女性仿生人的移情已經(jīng)完成。雖然最后德卡德完成了獵殺任務(wù),但他也陷入了困境,他認為關(guān)于他的一切都變得不自然了。他變成了一個非自然的自己,賞金獵人是他的職業(yè),可現(xiàn)在他卻因移情對象的擴大化而對自己的職業(yè)產(chǎn)生了質(zhì)疑,進而動搖了已經(jīng)建構(gòu)的自我身份。最后他變成了默瑟本人,因為于默瑟而言沒有什么是陌生的,默瑟接受一切。也就是說,德卡德完成了自身身份的重建,并擴大了生命認同的邊界。此刻的他認為電子寵物也擁有微弱的生命。

    德卡德人類身份受到的質(zhì)疑、他自己對于“生命”邊界的擴大,都體現(xiàn)出在仿生人存在的世界里,自我認同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們可以在德卡德身份認同的動搖與重建的過程中,看到迪克對于個體身份建構(gòu)的思考。

    二、一個騙局——被打破的真實和虛構(gòu)的界限

    在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唯一將人類互聯(lián)成為人類精神支柱的就是默瑟主義和共鳴箱(empathy box)。共鳴箱只提供一個場景:荒蕪的山坡、干瘦的野草、灰暗的天空和獨自攀登的老人威爾伯·默瑟。通過雙手握住共鳴箱的手柄,人可以完全沉浸于虛擬的場景中,并成為正在攀登的默瑟,和默瑟達成肉體、意識與精神的合一,這在書中被稱為“默瑟融合”。融合后不止能具有身體感覺,還可以感知到同一時刻所有握住手柄的人的思緒。然后所有人,或者說所有人復(fù)合成的默瑟會開始攀登。

    在攀登過程中,會有敵人投來石塊造成疼痛和傷害,但由于能得知所有人都遭受了同樣的折磨,孤獨的假象會被眾人的嘈雜打破。意識到并非只有自己在受苦,攀登者才能繼續(xù)攀登。到達山頂后,他將沉入墳?zāi)故澜?,等這里的生靈由斷骨會合成新生命后,他才能和生靈一起上升,重新開始西西弗斯式的攀登。

    默瑟主義就得名于攀登者默瑟,它是基于人類的泛同情心而建立的一種宗教,并通過共鳴箱體現(xiàn)和被感知,不斷循環(huán)的攀登就是默瑟主義的主旨,“是你身體的延伸,是你接觸其他人類的途徑,是你擺脫孤獨的方式”。進一步說,默瑟主義通過攀登這個過程,讓人們產(chǎn)生融合感,強調(diào)大家的情感體驗,通過感同身受來加強共鳴。它的實質(zhì)是人類群體的同理心,是人從自身之外得到的情緒安撫的抽象集合體。這種同理心也被擴大化,使人也能對動物移情。

    然而,仿生人卻揭露了默瑟主義是個騙局:默瑟是演員扮演的、天空是畫上去的、山坡是在影棚搭建的、石頭是膠皮塑料的、默瑟根本不痛苦。這是書中另一個重要的插曲。日益荒蕪空虛的世界導(dǎo)致人類在生活中情感缺失,需要情緒調(diào)節(jié)器來調(diào)節(jié)情感,所以共鳴箱和默瑟主義便成為人類的精神寄托。仿生人本以為,騙局被揭露之后,當人類意識到將他們合為一體的默瑟并不存在時,會造成信仰崩塌的恐慌,可事實上什么都沒有改變。智力低下的特障人伊西多爾仍然能夠握住共鳴箱的手柄見到默瑟。

    默瑟說,伊西多爾看不到這一切,是因為他離得太近、太過投入了;而仿生人離得太遠、太過理性了,他們雖然能看出這一切都是假的,卻不理解為什么沒有變化,這正是感性打敗了理性的證明。同樣的,曾有人在融合中因劇烈的折磨死去,但不曾有人放棄融合。即使知道存在著死亡的風(fēng)險,為了體驗融合和尋找共鳴,人們還是會選擇承受痛苦。

    默瑟主義的確是個騙局。吉爾·加爾文在《進入后人類集體》中指出,默瑟主義和共鳴箱是在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中為保證人民安分守己、便于駕馭而被制造出的工具,它通過偽造的場景和宗教的形式來維護穩(wěn)定。它是一種悖論:握住手柄時人既是孤獨的又是有人陪伴的;這里的場景是虛假的,但體驗又是真正有意義的以及真實發(fā)生過的。在這種悖論中,情感的真實超越了客觀事物本身的真實,感性的作用被無限放大,理性反而被忽略了。

    事實上,當作品中的人的本質(zhì)特征從理性轉(zhuǎn)向感性時,就已經(jīng)暗示了人們并不需要默瑟真實存在。事物本身的真假失去了意義,關(guān)鍵在于人們是否愿意相信。人們選擇相信同生為人的相似性和悲憫心,選擇移情來感同身受,選擇共情來抵抗孤獨,那默瑟主義就不會改變。這種把孤島連成大陸的過程,就是在荒蕪世界里人們找到的精神支撐。

    三、兩個插曲的意義

    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之后,后世的賽博朋克作品在人機關(guān)系之間做出了更大膽的假設(shè)和描繪,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作家威廉·吉布森在1984 年完成的小說《神經(jīng)漫游者》。在這部作品中,人類已經(jīng)可以實現(xiàn)人體克隆、身體與基因改造、芯片植入,還能將意識連接到電腦上,讓意識脫離肉體在網(wǎng)絡(luò)中漫游。人與機器的關(guān)系就從“人支配機器”變成了“人機共存”,產(chǎn)生了超越人類原有身體機能的“后人類”。后人類的主題是人類與智能機器的結(jié)合,這與控制論(cybernetics)密切相關(guān)。

    事實上,我們可以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中看到控制論中對反身性(reflexivity)的注重。凱瑟琳·海勒認為,反身性就是一種運動,經(jīng)由這種運動,曾經(jīng)被用來生成某個系統(tǒng)的東西,從一個變換的角度,被變成它所激發(fā)的那個系統(tǒng)的一部分。即根源最終被證明成為結(jié)果,或是成為結(jié)果的一部分。她以博爾赫斯的《環(huán)形廢墟》為例,魔法師通過做夢創(chuàng)造了一個少年,這個少年最終證明了魔法師也是他人夢境中的“另一個少年”。這也體現(xiàn)出反身性趨于無限倒退的特點:少年被魔法師夢到,魔法師又被他人夢到,就這樣不斷地后退。同時,反身性意味著原先被認為源于一系列條件的某種屬性,實際上被用來生成條件。結(jié)果也可以成為原因,并且永遠找不到真正的根源。

    反身性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是德卡德成為默瑟。默瑟先于德卡德存在,并通過默瑟主義塑造了原本的德卡德,而德卡德不依靠共鳴箱就變成了默瑟,他只能等待分開。依靠那只他眼里的“真”蛤蟆,德卡德脫離了默瑟,打斷了無限倒退的過程,電子寵物微弱的生命將他從融合中拽了出來。結(jié)尾,他回家后不需要情緒調(diào)節(jié)器便陷入沉睡,得到了機器才能提供的安寧。

    海勒對這種轉(zhuǎn)變與結(jié)局做出結(jié)論:當人類對創(chuàng)造物——不管是生物的還是機械的——表現(xiàn)出容忍和關(guān)愛,與它們共享這個星球的時候,就會處于自己最佳的狀態(tài)。這體現(xiàn)出后人類主義(posthumanism)的觀點:除了探討人機關(guān)系外,受解構(gòu)主義與其他后現(xiàn)代理論的啟發(fā),后人類主義推翻人文主義將人作為萬物尺度的“人類中心論”,不再將人視為世界歷史的中心,消解了人與其他物種及自然本身的二元對立。

    由此再看作品中的兩個插曲:自我認同的危機因仿生人而產(chǎn)生,默瑟主義的騙局因仿生人而被揭露。前者讓人對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后者讓人對自己的信仰甚至周遭世界產(chǎn)生懷疑,兩者呈現(xiàn)出遞進關(guān)系,容易導(dǎo)致虛無主義。

    然而,仿生人并沒有對人類生存和延續(xù)造成傷害:移情成了人的本質(zhì)特征,所以德卡德最終確認了自己的人類身份,并擴大了生命認同的邊界,默瑟主義也沒有消失。作品之外,這兩個插曲可以理解為人性中矛盾部分的斗爭,人性是擁有無數(shù)可能性的灰色地帶,仿生人過于理性、缺失移情能力,象征著人性中的冷漠與歧視;共鳴箱和默瑟主義的背后是人類沒有摒棄的同理心與憐憫心,象征著人性深處的向光本能。盧梭認為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使他不至于過于為了謀求自己的幸福而損害他人。他認為憐憫心是人類唯一具有的天然美德,通過它,人可以克制只為保存自己的自愛心,進而有助于所有人類的互相保存。憐憫心早于理性存在,是天生的,因而可以稱其為一種本能。當冷漠與歧視發(fā)起沖擊時,作品抓住了人性中光明的一面,用情感共鳴和移情來抵御,在與他人的聯(lián)結(jié)中尋找情感慰藉,并以此作為自己人類身份的證明。雖然作品中的移情測試不曾出錯,但我們不禁思考,如果有一天科技可以讓仿生人也能移情,那我們該如何分辨仿生人?

    作品中仿生人與人類如何相處仍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同時,個體身份建構(gòu)與何為真實的問題也存在于當今社會中。盡管現(xiàn)在的世界還沒有發(fā)展到微塵滿天、情感缺失的程度,但未來的走向是未知的,倘若無法移情的仿生人就是人類的歸宿呢?既然自愛心只為保存自己,而憐憫心能使人類互相保存,那么珍惜并不吝嗇于頌揚人的光明,了解并不怕承認人的幽暗,就像海勒說的,容忍、關(guān)愛和共享,或許是我們避免最終走向高科技低生活的賽博朋克社會的出路之一。

    猜你喜歡
    卡德移情主義
    《長期主義》等
    莫愁(2022年1期)2022-02-15 12:19:18
    淺析詩歌翻譯中的移情——以《再別康橋》韓譯本為例
    近光燈主義
    移情于物,借物遣懷(外一則)
    中華詩詞(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0
    面部表情、文化差異與移情作用
    想要什么禮物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關(guān)于“移情作用”在音樂審美體驗中的思考
    妻子想要的禮物
    故事會(2016年6期)2016-03-23 21:59:01
    冬日 新碰撞主義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老河口市| 波密县| 灵石县| 方山县| 祥云县| 洱源县| 德保县| 攀枝花市| 大安市| 准格尔旗| 郴州市| 花莲市| 偃师市| 华亭县| 江阴市| 英超| 龙州县| 科技| 东安县| 峨眉山市| 建始县| 南宫市| 平顶山市| 新津县| 崇州市| 景泰县| 涞源县| 夏津县| 大方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天台县| 虎林市| 金平| 松潘县| 确山县| 温泉县| 商水县| 皋兰县| 内乡县| 启东市|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