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
代茶飲,是指用中藥煎湯或以沸水沖泡后,作為茶的替代品,老北京人熟悉的菊花茶、苦丁茶、枸杞茶就是代茶飲。
從文字記載看,最早的代茶飲出自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其中有專治“熱毒下痢”“腰痛難轉(zhuǎn)”的飲方。宋代記述更多,如《太平圣惠方》中,有“如造茶語”“一依煎茶”之法,宋代茶館常兼賣“縮脾飲”,即用烏梅、砂仁煎湯代茶,類似今天的烏梅湯。明初編修的《普濟(jì)方》專辟“藥茶”一篇,闡述了藥茶的適應(yīng)證和飲用方法。
清代趙學(xué)敏《串雅內(nèi)編》中,記有“代茶湯”,包括甘露茶、靈芝茶、神曲茶、槐花茶、菊花茶、胖大海茶、荷葉茶、板藍(lán)根茶、銀花扁豆代茶飲、安神代茶飲、和胃代茶飲……
在代茶飲中,木樨科植物最多,因其葉苦,藥用效果近似于茶。比如人們常說的苦丁茶,其實并非只有苦丁一種,據(jù)文獻(xiàn)考證,有30多種苦丁類植物,都可以泡茶。
此外還有飲花,比如遼金時代的蕭太后就經(jīng)常沖泡金蓮花;清代宮廷常飲金蓮花,康熙皇帝曾御筆題詞“金蓮映日”,乾隆還曾封金蓮花為“花中第一品”,所以有“上品飲茶,極品飲花”之說,但飲花成本太高,且花中含多種蛋白,易引發(fā)過敏反應(yīng),所以飲花只在小范圍流行。
還有偽茶,只取滋味,不計功效。比如用酸棗芽葉代替茶葉,需上屜蒸,然后曬,曬后再蒸,反復(fù)多次,最后搓成卷狀,悶置于罐中,時間越久、味道越濃。類似的偽茶,還有柳葉、苣荬菜、棗芽、嫩椿葉等。
而宮廷代茶飲,則要精致得多,且會考慮對癥下藥,比如慈禧太后經(jīng)常有“胃氣欠調(diào),消化遲滯”等脾胃癥候,用炒谷芽二錢,生檳榔二錢,水煎代茶。
有趣的是,慈禧還曾用代茶飲減肥,即所謂仙藥,由烏龍茶、六安茶和中藥澤瀉等組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體內(nèi)脂肪更快分解。
看了上述代茶飲的小故事,不妨喝一杯適合自己體質(zhì)的代茶飲,暖心暖胃、強(qiáng)健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