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健
國外學界歷來重視對中世紀英格蘭貨幣制度史的研究,但是對中世紀早期(1)本文中的中世紀早期主要指從麥西亞王國稱霸南部的8世紀中期至威塞克斯王國完全統(tǒng)一英格蘭之后的10世紀中后期。貨幣制度的探討并不多見,相關(guān)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對973年埃德加貨幣改革與貨幣制度關(guān)系的考察。如邁克爾·多利、D.M.梅特卡夫、H.B.A.彼得森、肯尼斯·瓊森、伊恩·斯圖爾特等人通過對國王頒布的法令和考古發(fā)掘資料研究后指出,埃德加通過973年的貨幣改革以及采取控制鑄模、嚴懲貨幣鑄造中的違法行為等舉措確立起國王控制的貨幣制度。(2)參見:M.Dolley & D.M.Metcalf,“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inage under Edgar”,in M.Dolley(ed.),Anglo-Saxon Coins,London:Methuen & Co ltd,1961,pp.136-158; H.B.A.Petersson,Anglo-Saxon Currency:King Edgar’s Reform to the Norman Conquest,Lund:Berlingska Boktryckeriet,1969,pp.10-14; K.Jonsson,The New Era:The Reformation of the Late Anglo-Saxon Coinage,London: Spink & son Ltd,1987,pp.89-93; I.Stewart,“Coinage and recoinage after Edgar’s reform”,in K.Jonsson(ed.),Studies in Late Anglo-Saxon Coinage,Stockholm:Svenska Numismatiska F?reningen,1990,pp.474-477.這些研究成果不僅體現(xiàn)了對考古發(fā)掘新資料(窖藏和單一發(fā)掘的貨幣)的運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們對中世紀早期英格蘭制度史的認識,但很容易使我們低估國王對地方貨幣鑄造的管理,低估有關(guān)貨幣(3)本文中的貨幣如無特殊說明專指銀便士,因為在麥西亞的奧法引入銀便士以來,直到1279年圓形半便士的鑄造,便士是英格蘭市面上唯一流通的法定貨幣。鑄造、發(fā)行和流通等事務法令的實際效用。同時,他們也忽視了貨幣制度的形成不是一次改革或是一次事件就能決定的,而是經(jīng)過先前不同歷史階段的發(fā)展演變才確立起來的。筆者以為,中世紀早期英格蘭貨幣制度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這與其政治統(tǒng)一進程基本一致。在這一過程中,歷代國王均十分重視對鑄幣權(quán)的控制,所以在不同時期貨幣制度均有所發(fā)展,這為貨幣制度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因此,在對中世紀早期英格蘭貨幣制度的具體研究中,不僅要注重對973年埃德加貨幣改革的分析,更要重視對政治統(tǒng)一進程中貨幣制度發(fā)展的具體成就的考察。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從國王重視貨幣鑄造的原因、政治統(tǒng)一進程中貨幣制度的初步發(fā)展、973年埃德加改革與貨幣制度的最終形成以及歷史意義等幾個方面對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的貨幣制度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探討,以期加深國內(nèi)學界對該問題的認識。
中世紀早期是英格蘭封建制度萌芽和發(fā)展的最初階段,而作為封建制度重要組成部分的貨幣制度在此時也得以形成。國王為何重視貨幣鑄造?這與封建制度建構(gòu)的政治需求密切相連。在最初多個王國并立的政治狀況下,建立起強大的王權(quán)成為封建制度發(fā)展的關(guān)鍵,而控制貨幣鑄造則是其重要手段之一。當時王權(quán)與貨幣之間的關(guān)系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宣傳和宗教支持兩個方面。
貨幣是擁有巨大潛力的政治媒介。(4)A.R.Woods,“From Charlemagne to the Commercial Revolution(c.800-1150)”,in R.Naismith(ed.),Money and Coinage in the Middle Ages,Leiden:Brill,2018,p.109.國家可以通過發(fā)行大量帶有圖像和文字的貨幣來傳遞重要的政治信息,以達到政治宣傳的目的。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國王認識到了貨幣的這種功能,紛紛發(fā)行壓印有自己尊號和肖像等內(nèi)容的貨幣,而控制貨幣的鑄造與發(fā)行就成為國王提高自身政治地位和擴大政治影響的重要統(tǒng)治手段。(5)R.Naismith,Money and Power in Anglo-Saxon England:The Southern English Kingdoms,757-865,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37.事實上,政治統(tǒng)治與貨幣發(fā)行之間關(guān)系的建立由來已久,最晚可以認為是從羅馬帝國時期傳承而來,當時的皇帝通過組織和發(fā)行具有特定設(shè)計圖案和文字的貨幣彰顯自己的政治權(quán)力。(6)R.Naismith,“Introduction”,in R.Naismith(ed.),Money and Coinage in the Middle Ages,Leiden:Brill,2018,pp.6-7.在羅馬軍團撤走之后,英格蘭貨幣的經(jīng)濟功能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貨幣具有的象征意義卻得以保留。
對于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國王而言,貨幣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首先,貨幣上國王的肖像。貨幣上國王的肖像起初并不是來自當時的國王,而是建立在對統(tǒng)治者的一種普遍想象的基礎(chǔ)之上,他們通常把羅馬帝國的皇帝作為國王肖像的典范,目的是通過模仿來表達他們希望擁有同羅馬帝國皇帝一樣的權(quán)力和霸業(yè)。如麥西亞國王奧法發(fā)行的“肖像系列”的貨幣,其肖像就是對君士坦丁大帝的模仿。(7)C.E.Blunt,“The coinage of Offa”,in M.Dolley(ed.), Anglo-Saxon Coins,London:Methuen & Co ltd,1961,pp.41-42.實際上,國王希望使用者看到貨幣上的肖像時,把其與時任的統(tǒng)治者聯(lián)系起來,當然這也是當權(quán)者在對貨幣鑄造與流通施加影響后所產(chǎn)生的結(jié)果。
為了能更好地通過貨幣擴大自己的政治影響,不同時期的國王往往根據(jù)自己轄區(qū)內(nèi)的政治形勢對貨幣上的肖像設(shè)計樣式進行調(diào)整。在阿爾弗雷德時期,國王進一步認識到了貨幣上的肖像代表了國王的公共形象,因此十分重視肖像的設(shè)計。(8)R.Abels,Alfred the Great:War,Kingship,and Culture in Anglo-Saxon England,London: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8,p.211.到了埃塞爾斯坦時期,貨幣上肖像頭部的王冠與早期出現(xiàn)在貨幣上象征羅馬帝國權(quán)力的王冠有很大不同,設(shè)計上更為簡潔。(9)W.J.Andrew,“Evolution of Portraiture on the Silver Penny”,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Vol.5,1908,pp.366-367.這樣,在英格蘭統(tǒng)一進程中,從麥西亞王國到威塞克斯王國幾乎都利用貨幣上“國王的肖像”來傳遞王室權(quán)威。
其次,貨幣上國王的尊號。貨幣上的文字是“權(quán)力的語言視覺表現(xiàn)(verbal as well as visual manifestation of authority)”,其中國王的尊號為外界了解誰是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區(qū)域和時間等問題提供了一扇窗。(10)M.Blackburn,“Coinage in its archaeological context”,in H.Hamerow,D.A.Hinton & S.Crawford(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Anglo-Saxon Archaeolog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p.582.因為貨幣上可書寫的空間有限,所以與書面文獻的表達有所不同,國王的尊號通常采取縮寫的方式。當時國王尊號的構(gòu)成為國王的名字+REX,其中REX(11)在古英語記錄的文獻中有一個相對應的詞匯rice,該詞就是從拉丁語rex演變而來,但除了有“權(quán)力和政治身份”含義外,還用來表述“國王統(tǒng)治的區(qū)域”。參見:L.Scales & O.Zimmer,Power and the Nation in European Histor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p.130-131.是一個拉丁語詞匯,含義為“權(quán)力和政治身份”。(12)M.R.Godden,“Money,power and morality in late Anglo-Saxon England”,Anglo-Saxon England,Vol.19,1990,pp.42-43.也有學者認為,貨幣上國王的名字+REX的做法,有可能是沿襲羅馬帝國時期的傳統(tǒng)。(13)R.Naismith,“Kings,crisis and coinage reforms in the Mid-eighth Century”,Early Medieval Europe,Vol.20,No.3,2012,p.309.
由于統(tǒng)治區(qū)域的變動,貨幣上國王的尊號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以奧法時期的貨幣為例,國王尊號通常表達為OFFA REX,但在占領(lǐng)倫敦后改為OFFA REX MERCIORVM,以示麥西亞王國勢力范圍的擴大和權(quán)力的增強。(14)R.Naismith,Money and Power in Anglo-Saxon England:The Southern English Kingdoms,757-865,pp.81-82.同樣,在埃塞爾斯坦征服“北丹法區(qū)”(15)“北丹法區(qū)”指以約克為中心的諾森伯里亞地區(qū)。后,貨幣上國王的尊號從AEDELSTAN REX變?yōu)镽EX ANGLORUM,意為“英格蘭的君主”,以強調(diào)其對全國的政治統(tǒng)治。(16)C.E.Blunt,“The Coinage of Athelstan,924-939”,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Vol.42,1974,pp.35-160.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貨幣是由國王授權(quán)鑄造和發(fā)行的,加之貨幣上國王的肖像和尊號又是刻意選擇的,這使得貨幣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符號。當時貨幣上“國王的尊號代表著權(quán)力,并賦予國王的肖像以聲音”(17)A.Gannon,“Art in the round:Tradition and creativity in Early Anglo-Saxon Coinage”,in R.Naismith(ed.),Money and Coinage in the Middle Ages,Leiden:Brill,2018,pp.308-310.,“每一位國王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種貨幣”(18)R.Naismith,Money and Power in Anglo-Saxon England:The Southern English Kingdoms,757-865,p.52.。隨著貨幣使用的蔓延,作為國王權(quán)力象征的貨幣流通到王國的每一個角落,這也意味著國王的權(quán)力已經(jīng)覆蓋到了整個王國所轄之地。
羅馬帝國建立起來的鑄幣傳統(tǒng)對西歐諸國貨幣制度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不僅體現(xiàn)在國王對貨幣鑄造和發(fā)行的控制上,而且也體現(xiàn)在基督教賦予貨幣的道德力量上。在盎格魯-撒克遜早期,英格蘭的社會較為混亂,教會擁有極高的權(quán)威,各個王國的國王都希望與之聯(lián)合。(19)[英] W.J.阿什利:《英國經(jīng)濟史及學說》,鄭學稼譯,臺北: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74年,第163—164頁。事實上,當盎格魯-撒克遜人皈依基督教之后,他們自認為是“羅馬的繼承人(heirs of Rome)”,繼承了羅馬的拉丁文化和鑄幣傳統(tǒng),其中信仰基督教成為他們鞏固王權(quán)的重要手段。(20)A.Gannon,“Art in the Round:Tradition and Creativity in Early Anglo-Saxon Coinage”,p.305.宏觀而言,權(quán)力和信仰的關(guān)系可以通過貨幣表現(xiàn)出來,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統(tǒng)治者希望建立起如同羅馬帝國時期那樣強大的合法的貨幣制度。
盎格魯-撒克遜人利用各種可視的圖案來表達復雜的基督教信息。貨幣作為流通和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媒介,毫無疑問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而“十(cross)”字、圣人的肖像或名字以及與基督教有關(guān)的其他圖案都可能成為貨幣設(shè)計的組成部分。(21)R.Naismith,“Introduction”,p.7.其中,“十”字是最重要和最常見的標識,因為“十”字是基督教的象征?!笆弊衷诨酵叫闹姓紦?jù)著獨一無二的地位。(22)J.Munns,Cross and Culture in Anglo-Norman England:Theology,Imagery,Devotion,Woodbridge:Boydell Press,2016,pp.11-12.隨著基督教信仰在英格蘭的蔓延,對“十”字架的崇拜成為所有基督教徒應遵從的教條。而貨幣上使用“十”字的圖案,也是借用了“十”字的宗教含義。
除了“十”字圖案外,貨幣上還出現(xiàn)了與基督教有關(guān)的字母,如用希臘字母中的第一個和最后一個來表示上帝是世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世界的終結(jié)者。(23)R.Naismith,Money and Power in Anglo-Saxon England:the Southern English Kingdoms,757-865,pp.70-71.同時,貨幣上還有一組三個小球的圖案,通常分布在“十”字的四個角的位置,而三個球形的圖案代表了基督教三位一體的宗教思想。(24)M.Faintich,Astronomical Symbols on Ancient and Medieval Coins,Jefferson,NC:McFarland,2008,pp.24-25.
自8世紀中葉起,象征基督教的“十”字和銘文成了英格蘭貨幣上重要的圖案,而且一直延續(xù)到了中世紀中晚期。貨幣上的“十”字圖案證明了國王對基督教的重視,也表明了王國政府對基督教的態(tài)度。事實上,貨幣上有關(guān)基督教圖案的選擇體現(xiàn)的是麥西亞、威塞克斯等王國的官方政策,而國王希望借助貨幣傳遞出的基督教信息來提高自己的威望。正如羅里·奈史密斯認為的那樣,壓印有“十”字圖案的貨幣是基督教圣潔靈魂的象征,而基督教又對貨幣的重量和成色標準做出了道德上的擔保。(25)R.Naismith,“The currency of power in Late Anglo-Saxon England”,History Compass,Vol.17,No.7,2019,e12579.
統(tǒng)一是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最大的政治主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由于麥西亞的奧法和威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埃塞爾斯坦等諸多國王對鑄幣權(quán)的重視,貨幣從區(qū)域性鑄造發(fā)展到了全國性鑄造,并初步建立起王室管控的貨幣制度。
麥西亞是七國時代第一個崛起的王國,它在亨伯河以南區(qū)域建立起一個寬松的政治聯(lián)盟。(26)R.Naismith,The Coinage of Southern England 796-865,London:Spink,2011,p.6.這是英格蘭政治上走向統(tǒng)一的第一步。
國王奧法統(tǒng)治時期不斷開疆拓土,使得麥西亞的霸權(quán)達到了頂峰;同時,他還在所轄區(qū)域內(nèi)進行了貨幣改革。首先,引入寬幅便士。即大而薄的便士代替了小而厚的錫特(sceattas),此后500年里便士成為整個英格蘭唯一面額的貨幣。寬幅便士引入的主要原因是實用,即寬而大的便士攜帶起來更為方便,而且穩(wěn)定的重量和成色也使其具有更高的交易價值。(27)D.Chick,The Coinage of Offa and His Contemporaries,London:Spink,2010,p.1.
其次,基本統(tǒng)一貨幣的設(shè)計樣式。貨幣的正面為國王的名字,反面為鑄幣師的名字。國王的名字與尊號對貨幣重量和成色而言是一種政治擔保,但對國王來說可能更多地意味著政治宣傳。(28)R.Naismith,The Coinage of Southern England 796-865,p.49.貨幣正面的設(shè)計為“OFFA REX MERCIORVM”。其中,“OFFA”是國王的名字,而“REX MERCIORVM”專指麥西亞的統(tǒng)治者。(29)P.Grierson & M.Blackburn,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1,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p.280.同時,貨幣反面設(shè)計中出現(xiàn)了鑄幣師的名字和“十”字形圖案。壓印有鑄幣師的名字,這是對鑄幣師職責的強調(diào),一旦出現(xiàn)偽造或是低于貨幣標準的情況,就可以快速追蹤到負責鑄造的鑄幣師,以便嚴懲其違法行為。(30)M.M.Postan & E.Miller,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Vol.2,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808.而“十”字圖案則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對基督教的虔誠信仰,同時也是基督信仰的可視化。這也表明英格蘭南部首次出現(xiàn)設(shè)計式樣統(tǒng)一的貨幣。
825年之后威塞克斯王國日益強大,逐漸在南部建立起霸主地位。同時,隨著維京人先后占領(lǐng)了諾森伯里亞和東盎格利亞等地,英國形成了歷史上所謂的“丹法區(qū)”,進一步加劇了南部區(qū)域政治的復雜性。(31)A.Williams,Kingship and Government in Pre-conquest England,c.500-1066,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9,pp.68-71.為了共同抵御維京人的進攻,威塞克斯和麥西亞之間建立起“廣泛合作”的政治關(guān)系,而“貨幣聯(lián)盟”則是其重要表現(xiàn)。(32)D.Pratt,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King Alfred the Great,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p.105.
在9世紀四五十年代,兩個王國之間“貨幣聯(lián)盟”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使用相同的鑄模和共用鑄幣師。譬如,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爾伍爾夫允許自己轄區(qū)內(nèi)的羅切斯特鑄幣所的鑄模雕刻師為麥西亞的倫敦鑄幣所提供鑄模。(33)S.Keynes,“King Alfred and the Mercians”,in M.Blackburn & D.N.Dumville(eds.), Kings,Currency,and Alliances:History and Coinage of Southern England in the Ninth Century,Woodbridge:Boydell Press,1998,p.6.由于使用相同的鑄模,兩地所鑄貨幣的風格也幾近相同,甚至達到無法區(qū)分的地步。這些恰好說明兩個王國在貨幣發(fā)行中的良好合作關(guān)系。隨著維京人入侵規(guī)模的擴大,威塞克斯和麥西亞之間的“貨幣聯(lián)盟”得以加強。兩個王國共同發(fā)行“半月(lunettes)”型(34)該類型貨幣因最初發(fā)行時反面設(shè)計中存在“半月”型圖案而得名,三條平行線中的上下兩條把貨幣的相應部分劃分為兩個“半月”型。貨幣就是最好的見證。在866年威塞克斯和麥西亞共同擊敗了維京人后,兩國分別以本國國王的名義發(fā)行了“半月”型貨幣。(35)C.Williams,“Mercian coinage and authority”,in M.P.Brown & C.A.Farr(eds.),Mercia:An Anglo-Saxon Kingdom in Europe,New York: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1,pp.225-226.“半月”型貨幣不僅設(shè)計樣式相同,而且還可以同時在兩個王國內(nèi)流通。因此,有貨幣史學家認為“半月”型貨幣是英格蘭南部區(qū)域第一次出現(xiàn)的統(tǒng)一貨幣。(36)A.W.Lyons & W.A.Mackay,“The coinage of Aethelred I(865-871)”,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Vol.77,2007,pp.71-118.到了9世紀后期,兩個王國之間依然維系著和諧的“貨幣聯(lián)盟”關(guān)系,但麥西亞的貨幣開始以阿爾弗雷德的名義發(fā)行。886年阿爾弗雷德占領(lǐng)倫敦后完全控制了南部區(qū)域,亦成為“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Angul Saxonum rex)”(37)英文為:king of Anglo-Saxon。因為麥西亞王國和威塞克斯王國分別是由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所建立,當兩個王國政治上出現(xiàn)統(tǒng)一后,阿爾弗雷德改稱“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之后開始以其名義發(fā)行統(tǒng)一的貨幣。如888年,阿爾弗雷德就曾在南部統(tǒng)一發(fā)行了“雙線(two-line)”型(38)“雙線”型貨幣,因其反面鑄幣師的名字水平分布如兩條線而得名,貨幣正面的中間為圓圈,里面為“十”字圖案,而在正面的周圍是國王的尊號。貨幣。(39)P.Grierson & M.Blackburn,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1,p.314.這樣,9世紀中后期威塞克斯和麥西亞之間建立的“貨幣聯(lián)盟”促進了南部區(qū)域的貨幣鑄造從分散走向了統(tǒng)一。
從“長者”愛德華即位至973年埃德加進行貨幣改革的70余年間,英格蘭貨幣制度的發(fā)展與威塞克斯王國對“丹法區(qū)”的征服過程密切相關(guān)。
918年,威塞克斯先后占領(lǐng)了“南丹法區(qū)”(40)“南丹法區(qū)”包括東盎格利亞和東密德蘭地區(qū)。,英格蘭中南部實現(xiàn)了區(qū)域內(nèi)權(quán)力的統(tǒng)一。盡管“長者”愛德華繼承了“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的頭銜,但其所轄區(qū)域已經(jīng)遠超之前。此后,中南部所有的鑄幣所以“長者”愛德華的名義發(fā)行了類型相同的貨幣。在占領(lǐng)東密德蘭后,“長者”愛德華為當?shù)氐蔫T幣所任命新的鑄幣師,并發(fā)行了重量標準較高的“雙線”型貨幣;同樣,東盎格利亞被占領(lǐng)后也開始以“長者”愛德華的名義發(fā)行貨幣。(41)M.Blackburn,“Expansion and control:Aspects of Anglo-Scandinavian Minting South of the Humber”,in J.Graham-Campbell,R.Hall,J.Jesch & D.N.Parsons(eds.),Vikings and the Danelaw:Select Papers from the Thirteenth Viking Congress,Oxford:Oxbow Books,2001,pp.125-142.
927年,威塞克斯占領(lǐng)了“北丹法區(qū)”。(42)P.Stafford,Unification and Conquest:A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in the Tenth and Eleventh Centuries,London:Edward Arnold,1989,p.32.這意味著整個英格蘭第一次出現(xiàn)了政治上的完全統(tǒng)一。國王的頭銜從“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變?yōu)椤坝⒏裉m的國王”。(43)G.Molyneaux,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Kingdom in the Tenth Centu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p.30.在完成對諾森伯里亞地區(qū)的征服后,國王埃塞爾斯坦在全國的鑄幣所發(fā)行了“圓周(the circumscription)”型貨幣(44)“圓周”型貨幣正反面的中間是一個圓周,圓周里有一個“十”字;同時,在貨幣的邊緣還有一個大的圓周,在兩個圓周中間分布著不同的文字,正面為國王的名字和尊號,反面為鑄幣師和鑄幣所的名字。和“王冠肖像(the bust crowed)”型貨幣(45)“王冠肖像”型貨幣的正面中間為戴著王冠的國王半身像,國王面朝右方,正面的邊緣為國王的名字和尊號,反面的設(shè)計與“圓周”型相同。。其中,“王冠肖像”型貨幣的鑄造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肖像在之前的貨幣上出現(xiàn)過多次,但王冠是自奧法引入便士后的第一次。埃塞爾斯坦是羅馬軍團撤走后第一位建立起全國性政治統(tǒng)治的國王,為了彰顯自己的政治權(quán)威,他才發(fā)行了帶有“王冠”的“肖像”型貨幣。(46)S.Foot,?thelstan:the First King of Englan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1,pp.154-223.
到了973年埃德加進行貨幣改革之前,全國貨幣鑄造的統(tǒng)一性進一步的加強。最初埃德加僅在約克、東密德蘭和西密德蘭地區(qū)發(fā)行“雙線”型貨幣,但很快又發(fā)行了“圓周”型貨幣和“王冠肖像”型貨幣。(47)C.E.Blunt,B.H.I.H.Stewart & C.S.S.Lyon,Coinage in Tenth-century England:From Edward the Elder to Edgar’s Refo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p.157-197.其中,“圓周”型貨幣的發(fā)行區(qū)域和發(fā)行量均較大,該類型貨幣最初在倫敦和溫切斯特鑄造,隨后蔓延到了全國各地。
總之,隨著威塞克斯王國對“丹法區(qū)”征服的完成,英格蘭不僅實現(xiàn)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而且開始進行全國性的貨幣鑄造。
隨著王國統(tǒng)一進程的推進,英格蘭的貨幣制度得到初步發(fā)展。其中,貨幣鑄造類型的日漸統(tǒng)一和鑄幣網(wǎng)絡(luò)的形成是其重要表現(xiàn),而國王對鑄幣權(quán)的控制是貨幣制度發(fā)展的核心內(nèi)容。
首先,全國鑄造兩種貨幣類型,且以其中一種貨幣類型為主。隨著威塞克斯對“丹法區(qū)”的不斷征服,英格蘭王國的貨幣基本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鑄造。被征服后的“丹法區(qū)”的鑄幣所開始以威塞克斯國王的名義發(fā)行與南部類型相同的貨幣。譬如,在埃塞爾斯坦統(tǒng)治時期全國同時鑄造“圓周”型貨幣和“王冠肖像”型貨幣。到了973年改革之前,除東盎格利亞地區(qū)鑄造“王冠肖像”型貨幣之外,全國各地均發(fā)行“圓周”型貨幣。(48)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pp.181-210.這恰好說明,當時的貨幣開始以某一種貨幣類型(“圓周”型)為主。盡管存在著同時發(fā)行兩種貨幣類型的現(xiàn)象,但這相對于之前不同區(qū)域鑄造各自的貨幣而言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其次,鑄幣所網(wǎng)絡(luò)的初步建立。鑄幣所是鑄造貨幣的場所,在9世紀70年代之前英格蘭僅有坎特伯雷和倫敦兩個比較活躍的鑄幣所。之后,隨著城市的出現(xiàn),鑄幣所也日漸增多。在威塞克斯王國抵御維京人的過程中,建立了一些防御性城市。這些城市在混亂時期具有較強的軍事功能,可以作為避難所和軍事?lián)c,而在平時則成了商業(yè)中心和人口聚集地,而且還設(shè)有法庭、市場。當時無論是為軍事防御和城市管理提供經(jīng)濟支撐,還是為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交換媒介,都急需鑄造更多的貨幣,而鑄幣所的設(shè)立就成為必要之舉。同時,國王頒布法令規(guī)定“貨幣鑄造必須在城市中進行”,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鑄幣所的發(fā)展。(49)G.Molyneaux,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Kingdom in the Tenth Century,pp.106-107.
鑄幣所的擴大是從阿爾弗雷德晚期開始的,當時鑄幣所的數(shù)量為9個。(50)M.Blackburn,“Alfred Coinage Reforms in Context”,pp.207-208.重要的是,鑄幣所打破之前僅在東南部腹地分布的格局,開始在南部和西南部出現(xiàn)。之后,隨著威塞克斯王國對“丹法區(qū)”的征服,鑄幣所不斷增加。在“長者”愛德華時期,鑄幣所增加到17個;(51)S.Lyon,“The Coinage of Edward the Elder”,in N.J.Higham & D.H Hill(eds.),Edward the Elder:899-924,London:Routledge,2001,pp.73-74.到了埃塞爾斯坦時期,鑄幣所達到了37個;(52)R.Naismith,“Prelude to reform:Tenth-century English coinage in perspective”,in R.Naismith,M.Allen & E.Screen(eds.),Early Medieval Monetary History:Studies in Memory of Mark Blackburn,Farnham:Ashgate Publishing,2014,pp.45-46.到973年埃德加推行貨幣改革之前,鑄幣所的數(shù)量增加至47個。(53)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p.192.這樣,英格蘭初步形成分布全國各地的鑄幣所網(wǎng)絡(luò)。
再次,鑄幣管理的加強。大約從阿爾弗雷德時期開始,國王認為鑄造貨幣應為國王特權(quán),其他任何人不得發(fā)行貨幣。(54)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Vol.29,1958-1959,pp.12-40.到了10世紀初,鑄幣權(quán)成為王權(q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到了埃塞爾斯坦時期,通過法律的形式對國王控制貨幣鑄造加以固定。(55)P.Stafford,Unification and Conquest:A Political and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 in the Tenth and Eleventh Centuries,p.141.國王加強對貨幣鑄造的管理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貨幣必須在城市中鑄造,并嚴格規(guī)定每一個鑄幣所的鑄幣師人數(shù)。928年,埃塞爾斯坦頒布了格瑞特利法(the Grately Code),其中一個重要條款就是“沒有人可以在城市外鑄造貨幣”,也就是說所有的貨幣鑄造必須在城市里進行;同時,還規(guī)定了每一個鑄幣所確切的鑄幣師人數(shù)。(56)D.Whitelock,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Vol.1,London:Routledge,1996,p.420.對貨幣鑄造地點的限制和鑄幣師人數(shù)的嚴格規(guī)定,便于國王對貨幣鑄造的控制與監(jiān)督。
第二,嚴厲打擊貨幣偽造,并重鑄舊幣和流入的國外貨幣。如果鑄幣師發(fā)行了劣質(zhì)貨幣,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他的手將被砍掉,并懸掛在鑄幣所的墻壁上。(57)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對鑄幣師的嚴酷處罰,防止了因鑄造混亂而出現(xiàn)的貨幣貶值,有助于貨幣標準的維護。在對“丹法區(qū)”征服的過程當中,威塞克斯的國王往往用自己的貨幣替換掉當?shù)氐呐f幣。同時,還頒布了嚴禁國外貨幣流通的法令,對流入的國外貨幣進行重鑄。(58)G.Molyneaux,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Kingdom in the Tenth Century,pp.129-135.從發(fā)掘的窖藏貨幣來看,幾乎未發(fā)現(xiàn)國外貨幣。這說明當時英格蘭從貨幣流通中有效剔除了國外貨幣。
第三,整個王國通行一種貨幣,任何人不得拒絕使用。在格瑞特利法的相關(guān)條款中就曾規(guī)定:“整個王國(anweald)內(nèi)只允許一種貨幣(an mynet)流通”,而在埃德加959—963年頒布的法令中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整個王國流通一種貨幣,任何人不得拒絕使用”。(59)D.Whitelock,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Vol.1,pp.420-433.其中,anweald一詞指國王所轄區(qū)域,其隱含著“邊界”的意思,在這里具體指阿爾弗雷德及其子孫通過征服建立起的英格蘭王國。(60)G.Molyneaux,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Kingdom in the Tenth Century,pp.137-138.an mynet指一種貨幣或貨幣制度。也就是說埃塞爾斯坦希望在整個王國內(nèi)通行一種統(tǒng)一的貨幣。與之前的貨幣相比,埃塞爾斯坦發(fā)行的貨幣表現(xiàn)出一定的普遍性特征,如貨幣上國王的尊號和鑄幣師的名字一直存在,而且貨幣的重量和成色也較為穩(wěn)定。(61)G.Molyneaux,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Kingdom in the Tenth Century,pp.134-136.
綜上所述,在威塞克斯王國通過征服實現(xiàn)政治統(tǒng)一的進程中,英格蘭初步形成了由國王控制的貨幣制度。國王通過不斷頒布法令逐漸加強了對貨幣鑄造的管理,為貨幣的重量和成色標準提供保證,而貨幣鑄造類型的日漸統(tǒng)一和分散全國各地的鑄幣所網(wǎng)絡(luò)的初步形成,為貨幣的大規(guī)模統(tǒng)一鑄造奠定了基礎(chǔ)。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貨幣鑄造中存在的問題。由于貨幣的鑄模并非由一地供應,可能存在多個鑄模雕刻中心,這就導致貨幣在設(shè)計上的區(qū)域差異;同樣,盡管貨幣重量和成色標準較高,但并不統(tǒng)一,同樣存在著區(qū)域化的特征。(62)R.Naismith,“Prelude to reform:Tenth-century English coinage in perspective”.這些問題在973年埃德加貨幣改革中得到了有效解決。
在973年之前,埃德加對英格蘭的統(tǒng)治不斷加強,全國處于和平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之中。盡管當時的貨幣制度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是還存在著設(shè)計樣式不完全統(tǒng)一、重量和成色出現(xiàn)一定的波動等現(xiàn)象,這與全國統(tǒng)一的政治局面和日益強大的國王形象有所不符。為此,埃德加在973年的米迦勒節(jié)(63)貨幣改革的時間定在米迦勒節(jié),可能與賦稅的繳納有一定的關(guān)系,在諾曼征服后,財政署征收賦稅的時間多定在米迦勒節(jié)之后。組織了一次全國規(guī)模的貨幣改革。(64)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p.227.與之前政治統(tǒng)一進程中取得的貨幣發(fā)展成就相比,埃德加貨幣改革的創(chuàng)新和改善之處(65)為了更深入和全面地分析973年埃德加貨幣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在具體問題的考察中結(jié)合了埃德加之后幾位國王統(tǒng)治時期貨幣發(fā)展的狀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盎格魯-撒克遜早期,英格蘭存在著多個鑄模雕刻中心,甚至有學者認為“每一個鑄幣所都可能雕刻鑄模”。(66)M.Blackburn & S.Lyon,“Regional die-production in Cnut’s Quatrefoil Issue”,in Mark Blackburn(ed.),Anglo-Saxon Monetary History,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86,pp.223-272.實際上,到了埃德加統(tǒng)治早期,英格蘭并未改變存在多個鑄模中心的局面,如溫切斯特、倫敦、坎特伯雷、切斯特、德比、林肯、約克等都是重要的鑄模中心。而鑄幣師也多從附近的鑄模雕刻中心獲取新的鑄模。但是,從973年開始,貨幣鑄模雕刻集中到倫敦一地。(67)K.Jonsson,The New Era:The Reformation of the Late Anglo-Saxon Coinage,pp.26-87.此后,鑄模開始集中雕刻和分發(fā)。
在鑄模雕刻之初,鑄幣官員把選好的新設(shè)計樣式通過書面或是口頭的方式傳達到鑄模雕刻師。而鑄幣師親自或是派自己的代理人把名字告知鑄模雕刻師。(68)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pp.247-248.在一種貨幣類型中,鑄模正面國王的尊號、肖像等因素是固定的,而反面的鑄幣師和鑄幣所的名字則有所不同,這樣就在客觀上縮短了雕刻鑄模的時間。
同時,國王還嚴格控制鑄模的分發(fā)。除了部分能到鑄模雕刻中心自行領(lǐng)取鑄模的鑄幣師之外,其他鑄幣師接受由專人送達的鑄模。由于貨幣重鑄時間較為緊迫,鑄模就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分發(fā)到全國各地,這個時間可能是幾天,也可能是一兩周。如果鑄模出現(xiàn)了損毀,鑄幣師可以把鑄模送至雕刻中心,由雕刻師對其進行修補;同樣,如果有鑄幣師不再從事貨幣鑄造工作,他必須把鑄模歸還至雕刻中心,經(jīng)過一定的檢查和修補后,可再把該鑄模分發(fā)給其他鑄幣師。(69)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pp.243-248.
國王通過控制鑄模的雕刻和分發(fā),確保了流通中的貨幣設(shè)計樣式完全一致。在973年貨幣改革之前,貨幣設(shè)計樣式并不完全一致,而且重量和成色也有一定的變化。此后,整個王國的貨幣使用同一種設(shè)計樣式,即貨幣的正面中間的圓圈內(nèi)為帶有王冠的國王半身肖像,在圓圈周圍為國王的尊號和名字(EADGAR REX ANGLOR[um]),反面中間圓圈內(nèi)為小“十”字圖形,在圓圈周圍為鑄幣師和鑄幣所的名字;同時,貨幣的重量和成色均有提高,其中成色達到了96%。(70)S.Lyon,The Lyon Collection of Anglo-Saxon Coi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6,p.83.
首先,規(guī)范鑄幣師的工作,加強對貨幣鑄造的管理。鑄幣師在貨幣制度的運行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不僅要承擔鑄造和兌換貨幣的工作,還要參與鑄幣所的管理,“需要對貨幣發(fā)行的一切事務負責”。(71)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p.28.因此,在貨幣鑄造中應嚴格規(guī)范鑄幣師的行為。第一,鑄幣師由國王任命,并對他們的人數(shù)和工作地點進行明確規(guī)定。當時“只有國王可以擁有自己的鑄幣師”,其他人則不可以,而且鑄幣師的職位也由國王任命。這凸顯了國王控制貨幣鑄造的決心。同時,還規(guī)定鑄幣師應在城市里從事貨幣鑄造,違者將遭到嚴懲。例如,一旦發(fā)現(xiàn)有鑄幣師在樹林或是其他地方進行貨幣鑄造,他們將被剝奪生命,除非國王愿意寬恕他們。(72)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pp.18-28.第二,嚴懲鑄幣師的違法行為。埃塞爾斯坦時期的法律曾嚴懲鑄幣師的偽造行為,且埃德加及之后國王的相關(guān)法令進一步加強懲罰的力度。如在埃塞爾雷德二世時期,鑄造低標準貨幣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鑄幣師須先繳納1英鎊(73)英鎊、先令與便士之間的換算關(guān)系為1英鎊=20先令=240便士。的罰金,然后再接受法律審判,如果證據(jù)確鑿,將被處死。(74)C.E.Challis,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p.68.同時,利用偽造的鑄模發(fā)行貨幣也將受到嚴懲。私自雕刻鑄模者、發(fā)行偽幣的鑄幣師以及前來兌換劣幣的商人,三者將遭受同樣的懲罰。如,砍去他們的一只手。(75)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pp.19-20.第三,對貨幣的鑄造過程進行嚴格監(jiān)管。鑄幣師是貨幣鑄造的直接參與者,他們要對貨幣的重量和成色負責,這也是在貨幣反面鑄模上壓印其名字的原因。實際上,在每一次重鑄之時,貨幣的重量和成色都有著明確的規(guī)定。同時,為了保證貨幣能夠按照法定標準進行鑄造,國王任命地方官員監(jiān)督鑄幣師的工作,如在鑄造好的貨幣邊緣啄開一個切口,對成色進行檢測。(76)C.E.Challis,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p.75.這也是很多窖藏發(fā)掘中的貨幣有細小缺口的原因。
其次,嚴禁使用劣幣和舊幣,保障貨幣的良好流通。埃德加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拒絕使用足重且成色高的新幣,若有人拒絕,將被視為反抗國王。(77)H.B.A.Petersson,Anglo-Saxon Currency:King Edgar’s Reform to the Norman Conquest,p.10.后來的國王多次重申這一法令,如埃塞爾雷德二世曾規(guī)定,“在我王國內(nèi)的所有城市,任何人不得拒絕使用標準的貨幣,否則就是不服從我的命令,將處于罰金”,克努特時期也有類似的規(guī)定,“高標準的貨幣應在全國流通,任何人不得拒絕使用”。(78)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pp.19-24.同時,嚴懲使用劣質(zhì)貨幣的行為。如果商人攜帶偽幣進行交易,將處以罰金,并把劣質(zhì)貨幣交由鑄幣師兌換成良幣,如果城市行政官員幫助商人在交易中使用劣幣,也將受到懲處。(79)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p.19.
當時歐洲大陸諸國的貨幣貶值嚴重,其內(nèi)在價值(80)此處的貨幣指銀幣,因此貨幣的內(nèi)在價值指含有貴金屬白銀的價值。相對較低。國外貨幣一旦流入英格蘭本土市場,將導致貨幣流通的混亂。因此,埃德加頒布法令,嚴禁國外貨幣在市場交易中使用。(81)M.Dolley,The Norman Conquest and the English Coinage,London:Spink & Son,1966,p.8.當商人攜帶國外的貨幣來到沿海港口或是內(nèi)陸沿河城市時,應首先兌換成英格蘭本土的貨幣,然后再從事商品買賣活動。(82)C.E.Challis,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p.61.為了保證這些規(guī)定的執(zhí)行,國王派遣官吏對過往商旅進行檢查,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商人的違法行為,將沒收他們所持有的國外貨幣。(83)M.Dolley & D.M.Metcalf,“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inage under Edgar”,p.155.
同時,埃德加及其繼任者還規(guī)定,所有的交易中不得使用舊幣。不僅在城市中的交易是這樣,而且在偏遠的鄉(xiāng)村中也必須執(zhí)行。為了監(jiān)督貨幣的使用,每一個城市或是百戶區(qū)至少任命12位監(jiān)察官員,所有的商品交易均需要其中的2—3人作為證明人。(84)G.Molyneaux,The Formation of the English Kingdom in the Tenth Century,pp.121-122.從窖藏貨幣的發(fā)掘情況可知,絕大多數(shù)的發(fā)掘僅有一種貨幣類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貨幣流通得到了很好的監(jiān)管。(85)I.Stewart,“Coinage and recoinage after Edgar’s reform”,pp.463-467.
新鑄幣所的設(shè)立是973年貨幣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為了快速推進貨幣改革,尤其是為了便于新舊貨幣的兌換,埃德加設(shè)立了新鑄幣所。當時的鑄幣所至少達到了50多個,并且在之后20余年間增加至70個。(86)M.Dolley & D.M.Metcalf,“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inage under Edgar”,p.147.事實上,在盎格魯-撒克遜晚期,英格蘭的鑄幣所最多時達到了113個。(87)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p.236.這樣,英格蘭建立起覆蓋全國各地的鑄幣所網(wǎng)絡(luò)。每一個鑄幣所所覆蓋區(qū)域的半徑最大約為15英里,而這恰好是一個人一天內(nèi)步行至鑄幣所然后再返回家中的距離。(88)M.Dolley & D.M.Metcalf,“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inage under Edgar”,p.149.這樣既省去了晚上住宿的花費,又解決了路途中的不安全問題。
在貨幣改革之前,鑄幣所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之后向中部、西南部和北部蔓延。期間,鑄幣所的總數(shù)不斷增加,即使某一個地方的鑄幣所出現(xiàn)了衰退,在其周圍也將設(shè)立新的鑄幣所。一般而言,每個郡都有一個較大的鑄幣所,且坐落在主要的城市里。當然,鑄幣所的分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人口的多寡、政治管理的需要、商品交換的安全性以及賦稅征收的便利性。以薩默賽特郡為例,該地曾是威塞克斯王國的政治中心,存在著大量的王室自營地。后來隨著英格蘭的統(tǒng)一,薩默賽特郡的政治地位出現(xiàn)了下降,但王室自營地上各種租稅的征收則需要貨幣,因此興起了多個小鑄幣所。(89)M.Dolley & D.M.Metcalf,“The reform of the English coinage under Edgar”,p.149.隨著973年貨幣改革而形成的鑄幣所網(wǎng)絡(luò),不僅便于人們就近去鑄幣所兌換新幣,而且還適應了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和賦稅征收的需求。
總而言之,埃德加貨幣改革帶來了一個全新的貨幣鑄造系統(tǒng)。國王不僅通過鑄模的集中雕刻與分發(fā)以確保貨幣設(shè)計樣式的完全統(tǒng)一,而且通過規(guī)范鑄幣師的行為、打擊劣幣和舊幣的使用等方式來加強對貨幣鑄造與流通的管理,還進一步增設(shè)鑄幣所來擴大和完善鑄幣網(wǎng)絡(luò),最終使得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的貨幣制度得以確立。埃德加貨幣改革在英格蘭貨幣制度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歷史學家H.R.羅恩稱為“一場真正的革命”。(90)H.R.Loyn,Anglo-Saxon England and the Norman Conquest,London:Longmans,1991,p.125.
中世紀早期英格蘭貨幣制度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政治上的統(tǒng)一是其得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保證。在政治統(tǒng)一的進程中歷代國王都十分重視加強對貨幣的管控,這種國王高度控制的貨幣制度不僅有助于英格蘭王國加強政治統(tǒng)治和增加財政收入,而且貨幣在鑄造和流通中形成的一些優(yōu)良傳統(tǒng)還被中世紀中晚期的貨幣制度所繼承。
首先,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的貨幣制度是伴隨著政治統(tǒng)一進程而逐漸形成的,滿足了王國加強統(tǒng)治的需求。當REX ANGLORUM(英格蘭的君主)首次作為國王的尊號出現(xiàn)在貨幣上的時候,客觀上反映了英格蘭王國統(tǒng)一的政治現(xiàn)實。同時,貨幣鑄模的雕刻集中到倫敦,不僅標志著國王實現(xiàn)了對貨幣鑄造的絕對控制,而且也是國王鞏固政治統(tǒng)治的重要表現(xiàn)。此外,貨幣制度被認為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和完善的程度能在客觀上反映出中央政府強大的管理能力。(91)K.Jonsson,The New Era:The Reformation of the Late Anglo-Saxon Coinage,p.192.
其次,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的貨幣制度形成了諸多優(yōu)良傳統(tǒng),并被之后的貨幣制度所繼承。第一,高而穩(wěn)定的貨幣標準。國王采取了抵制偽造和國外貶值的劣幣的舉措,保證了市面上流通的貨幣均有著較高的重量和成色。這就使得高而穩(wěn)定的貨幣標準成了貨幣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二,全國僅流通本國一種貨幣。對鑄模的高度控制,意味著全國使用同一種風格的鑄模,這在客觀上保證了整個王國鑄造統(tǒng)一樣式的貨幣。第三,國王高度控制鑄幣權(quán)。當時的國王視鑄幣權(quán)為王權(q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允許他人染指。為了保證對鑄幣權(quán)的壟斷,國王頒布法令嚴懲貨幣鑄造和流通中的各種違法行為。這些特征則被中世紀中晚期英格蘭的貨幣制度所繼承。比如英王始終保持著對鑄幣權(quán)的控制,市面上也僅允許流通本國的貨幣,而且重量足、成色高。在1554年英王亨利八世進行貨幣“大貶值(Great Debasement)”之前,英格蘭貨幣(92)此處的貨幣包括銀幣和金幣,因1344—1351年英格蘭引入了金幣。的成色基本保持在90%以上。(93)J.Craig,The Mint:A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nt from A.D.287 to 1948,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pp.108-109.
再次,中世紀早期英格蘭的貨幣制度大大增加了國王的財政收入。鑄幣收益被認為是當時王國財政收入的三大來源之一。(94)R.S.Kinsey,“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p.28.如貨幣鑄造能給國王帶來直接的鑄造利潤。這可以通過鑄模更換時征收一定的費用和新舊貨幣兌換時的折舊收入體現(xiàn)出來。(95)H.B.A.Petersson,Anglo-Saxon Currency:King Edgar’s Reform to the Norman Conquest,p.11.同時,高標準的貨幣有助于租稅的征繳和經(jīng)濟發(fā)展。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英格蘭國王要求必須以通行的良幣繳納各種賦稅。而良好的貨幣又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媒介物,有利于國內(nèi)商品的交換和跨海貿(mào)易的繁榮。(96)R.Abels,Alfred the Great:War,Kingship,and Culture in Anglo-Saxon England,p.209.甚至有學者認為,高標準的貨幣對于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來說非常重要,是王國政府財政收入的動力源泉。(97)J.L.Bolton,Money in the Medieval English Economy 973-1489,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12,p.3.
綜上,政治上的統(tǒng)一是中世紀早期英格蘭貨幣制度確立的前提,貨幣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更離不開統(tǒng)治者鞏固王權(quán)的政治需求。對于國王而言,貨幣不僅是財政收入的工具,還是富有極強宣傳功能的政治媒介,貨幣上通常壓印有國王的肖像和尊號以及相關(guān)的基督教信息,這有助于擴大國王在其轄區(qū)內(nèi)的政治影響。同時,由國王高度管控的貨幣制度不僅成為加強政治統(tǒng)治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封建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英王對貨幣制度的高度控制保證了貨幣較高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這也使得當時的貨幣制度被認為是西歐最好的。(98)R.Naismith,Medieval European Coinage,Vol.8,p.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