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夢瑤,鄭文浩,宋振源
(鄭州工商學院,河南 鄭州 451450)
古時人們?yōu)檠b飾自身創(chuàng)造了刺繡,而在刺繡擺脫政治輔助工具屬性,成為百姓美化生活的裝飾物后,它便也成為了民藝的一部分。汴繡是開封著名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源于距今八百多年的北宋時期的宋繡,于1982 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活動中,被評為第五大傳統(tǒng)刺繡,并于2008 年被評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
汴繡的源頭可追溯到宋代。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京城開封出現(xiàn)了專業(yè)“百姓繡戶”,相國寺東門外有一條街叫“繡巷”,“繡巷皆師姑繡作居住”,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此外,民間百姓嫁娶、生子和公共場合裝飾中也廣泛運用到繡品,甚至出現(xiàn)了“彩樓相對,繡旗相招,掩翳天日”的景象[2]。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當時刺繡業(yè)市場規(guī)模龐大。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朝在宮廷中成立了“文繡院”,專門為皇室繡刺服飾和祭祀用品。宋繡結合了宋代的繪畫特點,開啟了刺繡的書畫之風,有“畫繡”之稱,刺繡作品精致典雅,深得皇室貴族喜愛。
靖康元年(1126 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部分繡匠被帶至江南,為蘇杭刺繡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部分散落于中原民間。明清至民國時期,開封刺繡的發(fā)展已經受限,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前,開封刺繡針技已經步入失傳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汴繡才得以恢復。1954 年張福友等7 人成立繡花小組,1956 年轉為合作社時,開封刺繡定名為“汴繡”,1958 年發(fā)展為地方國營開封汴繡廠。此后,經過對宋繡技藝的全面、系統(tǒng)的挖掘、整理和創(chuàng)新,使得汴繡有了新的面貌和發(fā)展。1980 年成立開封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擴充了汴繡研發(fā)隊伍,隨著改革開放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和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戰(zhàn)略的實施,近年來,熱愛汴繡事業(yè)的人士紛紛加入,進一步推動了汴繡產業(yè)的發(fā)展,汴繡也開始走向復興之路,并成為開封新的經濟增長點。
汴繡的題材多樣,主要以繡制中國歷代名畫著名,作品風格細膩雅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文化性和美觀性,已成為中國工藝美術中的著名繡種。隨著現(xiàn)代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和市場需求,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開發(fā)創(chuàng)新了刺繡油畫、人物肖像、壁畫、裝飾畫等,使刺繡針法技藝不斷得以完善成熟。
汴繡按題材劃分,最常見的作品可以劃分為:繡畫類、動植物類、人物類以及風景類。繡畫類這一類題材主要以模仿古畫刺繡為主,后來出現(xiàn)了模仿油畫、國畫等作品進行繡制的,運用刺繡的手法將國內外名畫進行創(chuàng)作,可以讓觀者在視覺和觸覺上感受到汴繡的魅力。繡畫類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圖1)、《五牛圖》(圖2)、《麗人行》(圖3)等。
圖1 《清明上河圖》局部
圖2 《五牛圖》局部
圖3 《麗人行》局部
如圖4、圖5 所示,動植物類這一題材主要是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為主。植物類常見的有牡丹、蓮花、蘭花等,牡丹象征富貴,蓮花象征圣潔,蘭花象征君子。另外,繡品中也會出現(xiàn)菊花、蘭花、松樹、竹子、桃子、石榴、佛手、葫蘆等植物。動物類多以鳳凰、孔雀、馬、魚為主,鳳凰象征著祥瑞,孔雀象征著前程似錦,馬象征著成功,魚有年年有余之意。除此之外,還有龍、獅子、虎、鹿、狗、貓、猴、蝙蝠、鶴、鴛鴦、喜鵲、錦雞、燕子、蝴蝶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動植物類繡品形象生動,用色大膽考究,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
圖4 汴繡動植物類作品1
圖5 汴繡動植物類作品2
汴繡中人物類繡品可以分為神話人物、民間故事人物和國內外知名人物等,其特點是注重神態(tài)的刻畫。神話人物多以人們常見的佛像、觀音菩薩等為主,民間故事人物有人們耳熟能詳的劉海戲金蟾、和合二仙和八仙等,神話人物和民間故事人物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國內知名人物繡品有鄧小平肖像、劉少奇肖像和文萊國王肖像等,人物形象刻畫逼真,針法細膩,線條流暢,具有汴繡的藝術特色。
汴繡中風景類的題材內容多是以照片寫生+創(chuàng)作的形式進行刺繡,風格較為多樣,主要以建筑類刺繡作品為主,比如1959 年,汴繡推出了四幅新作:《龍亭》《鐵塔》《延慶觀》《古吹臺》,將開封這四大著名景點繡制成精致繡品,繡面中讓龍亭、鐵塔、延慶觀和古吹臺建筑與周圍植物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具有一定的裝飾性和美觀性。
總而言之,汴繡風景類作品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有規(guī)律可循,比如繡面中的草地草叢高低錯落有致、疏密合適、動靜結合,既注重整體畫面,又注重細節(jié)和節(jié)奏感。而天空的設計層層疊加出由深及淺的天空與浮云的形態(tài),色彩搭配和諧,畫面生動。而主體物則注重冷暖對比,體積感的塑造,畫面具有一定的立體感和透視效果。
汴繡在創(chuàng)作時,針法細膩,常常將針和線當作筆和墨來進行創(chuàng)作,針法的多樣化和線的不同色彩搭配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繡品的形象和質感。針線在繡品上來回穿梭,線條多樣流暢,畫面層巒疊嶂,塑造的形象逼真寫實,具有“平、齊、亮、細、密、順”的特點。
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在繼承、借鑒、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1983 年開封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開封汴繡廠等有關部門聯(lián)合對汴繡針法技藝進行匯總,科學總結出汴繡針法36 種,其中繼承宋代傳統(tǒng)針法22 種:打子繡、貼補繡、辮子股繡、齊套繡、釘針繡、盤針繡、雞毛針繡、編繡、墊繡、網繡、灑線繡、散套繡、平釘繡、盤繡、包針繡、別針繡、蒙針繡、鎖邊繡、棚繡、納點繡、對針繡、納針繡。學習借鑒姊妹繡種優(yōu)秀針法7 種:雙面繡、發(fā)繡、納紗繡、十字繡、大亂針繡、小亂針繡、交叉繡。創(chuàng)新針法7 種:滾針繡、纏針繡、疊彩繡、反搶繡、雙合繡、羊毛繡、席篾繡[3]。
以汴繡作品《清明上河圖》為例來分析汴繡針法,該作品是一幅仿古畫作品,共用了14 種針法技巧,120 余種純天然色線,將其景物逐一表現(xiàn)出來,如運用平針法繡人物,散套繡牲畜,蒙針繡水面,滾針繡水紋,反戧繡瓦片,雙合繡纜繩,辮子股繡鐵鏈,打籽繡糧食,棚針繡船篷等,使《清明上河圖》更具有立體感,從而彰顯了汴繡工藝品的獨特魅力[4]。
據《汴繡志》記載,汴繡將宋繡中的宮廷繡、民間刺繡和閨閣繡畫的藝術特色進行吸收,并與蘇繡與湘繡的工藝特點相結合,立足于河南地區(qū)民間刺繡的風格特點,形成自己獨特的汴繡文化。汴繡色彩典雅飽滿,不僅繼承了宋代文人畫的色彩風格,又吸納了河南民間刺繡的色彩特征,在色彩情感上注重色彩搭配和諧。在色彩的運用上面,特別是動植物和風景類作品,色彩過渡自然,層次分明,并且注重裝飾圖案與色彩的銜接,整幅作品更趨向于追求逼真寫實的效果,畫面也達到雅俗共賞的境界。
汴繡是河南開封一帶的傳統(tǒng)刺繡工藝,具有當地的文化基因,理當得到保護與傳承。在對開封汴繡進行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時,可以從當地的歷史文化、建筑特征、人文精神入手,提取相關元素與文化內涵,結合汴繡的針法、色彩、題材、紋樣等信息進行認識、分析、整合并加以解讀,構建汴繡文化品牌,探索地域文化賦予產品的意義,并從市場價值角度和受眾人群角度出發(fā),通過合適的選材、獨特的工藝和合理的價格定位,將開封地域文化與汴繡產品進行聯(lián)系,使文化之精髓滲透到汴繡產品之中。在推廣營銷環(huán)節(jié),應了解和掌握市場動態(tài),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偏好,從而提升汴繡文創(chuàng)產品的價值。
在構建汴繡文化品牌時,可以與非遺傳承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將汴繡本身所蘊含的文化資源與開封地域文化符號進行結合并創(chuàng)作。在內容設計環(huán)節(jié),需要將汴繡中具有代表的文化元素進行設計轉譯,轉化成圖形符號等元素進行引領市場需求的創(chuàng)意設計,創(chuàng)新出一系列消費者喜愛文創(chuàng)產品。
汴繡博物館具有收藏展示汴繡精品、教育科普汴繡知識、創(chuàng)意設計汴繡文創(chuàng)產品的功能,依托博物館,可以為汴繡的傳承開發(fā)提供一個良好的展示發(fā)展平臺。汴繡通過博物館的形式進行相關精品的陳列與展示,可以吸引廣大“非遺”愛好者進行參觀,有益于提高人們對汴繡的認識和了解。另外,汴繡博物館可以定期開展汴繡小課堂,吸引廣大學者進行交流學習與交流,從而有助于促進汴繡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最后,汴繡可以依托博物館這一載體開發(fā)文創(chuàng)產品,能夠吸引人們對汴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對于提升汴繡文化具有一定的推動性作用。汴繡博物館在陳列精品的同時,增加相關文創(chuàng)產品的融入,是一種雙贏的模式,這不僅能提升汴繡的知名度,還能夠帶動博物館經濟的發(fā)展。
隨著“故宮陶瓷館”“豫游記”“河南博物館”等一系列App 的開發(fā)與運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用動態(tài)的、語音講解模式的App 去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當前我們處于疫情常態(tài)化的狀態(tài),人們在節(jié)假日或者居家時期,可以通過App 或小程序的形式了解中國傳統(tǒng)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于汴繡App 的研發(fā),可以結合汴繡數字庫平臺、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平臺和社交溝通平臺進行研發(fā)。汴繡數字庫平臺可以著重從汴繡本身入手,比如講授具有代表性的汴繡作品、汴繡傳承人的故事、汴繡視覺語言等相關內容,結合數字化的方式進行記錄,通過文字、語音和視頻相結合的形式,讓觀眾有同一個直觀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其次,對于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平臺,可以將文創(chuàng)產品進行設計與制作,不僅可以與當下流行的文創(chuàng)產品形式相結合,還可以融入用戶體驗環(huán)節(jié),將汴繡技法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當下熱門事件或者故事相結合,讓每個消費者都能從制作作品中體會到汴繡文化帶來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打造汴繡品牌。在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平臺的建立時,還要建立強大的用戶數據庫,根據市場需求對用戶進行行為記錄分析,從而更好地把握住市場需要,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升級。最后,對于傳播與推廣方面,汴繡App 可以借助當下各大線上平臺,通過傳承人推廣和網絡紅人的推廣將汴繡App 進行展示。對于汴繡的內容,其視頻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進行講述,比如可以與河南方言、普通話和英語3 種版本的語言方式進行音頻視頻解說和后記,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5]。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文化記憶,凝集著文化認同,汴繡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研究與傳承價值。本文通過分析開封汴繡的發(fā)展流變和視覺語言特征,使讀者對開封汴繡具有新的認識和了解。另外還通過品牌的構建、文創(chuàng)產品的開發(fā)和App 的研發(fā),賦予汴繡新的發(fā)展途徑,既可以發(fā)展性地保護和傳承汴繡,又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汴繡會實現(xiàn)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