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佳瑋
(杭州電視臺綜合頻道,浙江 杭州 310000)
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給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廣播電視這一類的傳統(tǒng)媒體要想在激烈的媒體競爭環(huán)境下保有自身的話語權,進一步凸顯自身的主流地位,就必須要探索一條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的道路[1]。當前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這就對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對于電視記者而言,作為傳統(tǒng)媒體從業(yè)者的代表,必須要率先完成轉型發(fā)展。要求電視記者要做到與時俱進,實現思想上的轉變和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深入了解當前媒介融合對記者工作帶來的影響,結合時代特征探索自身轉型發(fā)展的路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以互聯網為媒介推動了各類新媒體平臺的迅速崛起,并且新媒體以其高效、便捷、可自主選擇性和可讀性強等的諸多優(yōu)勢,迅速獲取一大批的新媒體用戶。《中國網絡視聽報道》中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的新媒體用戶已經突破了9.2 億[2]。這表明新媒體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和發(fā)展活力。在新媒體時代,各類熱點資訊和相關信息的傳播都不再僅局限于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社會受眾可以借助于身邊的各類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比如智能手機、電腦或者平板等,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隨時隨地進行新聞信息和熱點資訊的瀏覽與獲取。這就極大地改變了信息的接收方式,社會受眾能夠更加主動地根據自己的需求、喜好去選擇信息,而不是像以往一樣被動地接收廣播、電視或者是報紙傳遞的信息,這就表明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正在實現從信息的單向傳輸向雙向選擇的方向轉變。
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隨著信息接收和傳遞方式的轉變,相應的信息傳播主體也發(fā)生了一定的改變。在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不再是社會受眾獲取新聞資訊的唯一路徑,而新聞信息的生產和內容制作也不再是廣播電視記者這一類專業(yè)人員的專利。尤其是伴隨著自媒體的發(fā)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當有新聞事件發(fā)生時,受眾可以利用手機通過拍照或者是錄像的方式來進行記錄,并且可以通過個人賬號或者是發(fā)給自媒體來完成對熱點新聞的生產和傳播。這就表明,這是一個人人都擁有麥克風的全民記者時代[3]。這無疑對電視記者的生存和發(fā)展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要求廣播電視記者必須要增強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努力實現轉型發(fā)展。
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新媒體平臺上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新聞信息產生,這些信息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在進行新聞信息主動獲取的同時,還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參與到熱點新聞事件或者是自己關心的新聞信息的互動與討論中來。當前,基本上所有的新媒體平臺都具有社交網絡的性質,都可以通過留言、評論、轉發(fā)、分享或者是參與話題互動等形式,給社會受眾提供參與新聞交流與互動的渠道[4]。反觀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更多的是向社會受眾進行單向的傳輸,即使在一些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設置有留言互動板塊,也不能即時的留言與互動,并且所能夠呈現出來的受眾的意見和留言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而新媒體時代下的新聞信息傳播,人們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不僅更加具有實時性,并且還有更多的觀點和思想的碰撞,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輿論壓力,但是通過與社會受眾的交流,也給電視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對于解決新媒體時代新聞內容同質化、單一化的問題是非常有幫助的。
融媒體環(huán)境下,電視記者面臨著一定的困境。首先從整個的信息環(huán)境上來看,網絡信息質量參差不齊,使得電視記者有效信息獲取的難度進一步增加。電視記者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對于新聞素材的提取和線索的獲取是新聞生產的基礎。在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生產和制作的過程中,電視記者大多是依靠群眾熱線、線索員或者是同城其他媒體的報道來進行有關新聞線索的獲取,雖然時效性不強,但可靠性較高。然而伴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雖然信息傳播的渠道日益多元,新聞的時效性也極大提升,但是很多新媒體和自媒體為了話題量和關注度,缺乏對新聞信息真實性的驗證,導致在網絡中充斥著非常多的虛假信息和謠言,甚至有的無良媒體擅自制造熱點,而網絡受眾由于缺乏一定的判斷力,很容易會卷入輿論的漩渦[5]。在這樣的背景下,無疑增加了電視記者信息獲取、篩選以及甄別的難度,需要對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客觀性進行更為嚴謹的驗證,這無疑考驗著電視記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記者的采編效率還有待提升。當前有不少地方的廣播電視臺,在組織記者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時仍然沿用傳統(tǒng)的采編方式,依靠電視記者進行實地的采訪和報道,在完成有關素材收集和整理之后,再進行層層的審核與把關,最終呈現出相應的新聞報道。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聞的容錯率,保證了新聞的嚴謹性,但是同時也降低了新聞的時效性。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時效性更是新聞的生命力所在[6]。對于一則社會熱點事件,如果不能進行及時和快速的報道,那么很難獲得理想的新聞傳播效果。
當前廣播電視行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記者人才匱乏的問題。相關調查研究發(fā)現,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廣播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和自媒體相比,在市場競爭上并不具備太大的優(yōu)勢,無論是從市場營銷還是從市場投資的角度來看,各類新媒體和自媒體顯然更符合投資者的預期。這也就導致大量的新聞專業(yè)人才涌入到新興的媒體市場當中,從而使電視記者行業(yè)的人才相對匱乏。對于電視記者來說,由于缺乏一個較為積極、完善的人才競爭環(huán)境,有可能就會喪失前進和發(fā)展的動力。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面臨著一系列新的變化和挑戰(zhàn),電視記者要想實現轉型發(fā)展,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找準定位,為自身的轉型發(fā)展明確道路和方向。我們先來看價值定位。廣播電視媒體其自身最大的優(yōu)勢,或者說優(yōu)越性就在于,電視媒體是黨和政府的重要喉舌,是宣傳黨的大政方針,進行新時代新思想、新精神傳播,弘揚主旋律、正能量的重要窗口[7]。因此,廣播電視媒體承擔著引領思想、引導輿論的社會功能。那么作為一名電視記者,就必須要明確自身的價值定位,在進行新聞采訪報道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輿論導向,用更加清晰的思路進行新聞內容的整合,向社會傳播正能量,切實提升電視主流媒體的價影響力。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記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職能定位。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媒體具有絕對的權威性和話語權,相應的電視臺記者作為信息溝通的代表,具有一定的社會輿論導向權利。但是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話語權不斷下降,社會受眾有了更多意見交流和表達的機會。因此,這就要求電視記者要實現職能定位上的轉變,電視記者不再僅僅是媒體的傳聲筒,也是社會受眾中的一員,要更多地站在社會受眾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不僅要向社會傳遞正能量,也要敢于對人受眾關心和熱議的問題進行采訪報道,對社會中的不良行為和不良風氣發(fā)生聲譴責。電視記者的角色要從旁觀者轉變?yōu)閰⑴c者,真正地做新時期有溫度、有理想、有思考的記者。
在融媒體背景下,各種各樣的新媒體技術得以廣泛運用。就拿今年上半年的全國兩會來說,天地融屏、XR 熱點播報、AIGC 技術等各類“黑科技”齊齊亮相[8],面對一系列的新興技術,作為電視記者必須要進一步明確技能定位,要求電視記者要做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者。比如通過現場直播采訪報道來代替?zhèn)鹘y(tǒng)錄像報道,再比如借助于智能錄音筆、智能編輯器來完成更加高效、準確和便捷的采寫工作,從而切實提高電視記者的工作效率。
在融媒體背景下,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對于電視臺這一類的傳統(tǒng)媒體來說,要想實現突破和創(chuàng)新,增強電視媒體的競爭力,就必須要更加關注電視記者的轉型發(fā)展,更加重視人才的力量。因為無論是企業(yè)也好,媒體也好,歸根到底都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基于此,要求廣播電視媒體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記者轉型發(fā)展的各項保障機制。首先,電視臺要完善電視記者轉型發(fā)展的激勵機制,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在明確轉型發(fā)展目標的基礎上,通過有效激勵,為電視記者提供轉型的充足動力。其次,作為用人單位,也要考慮到電視記者在轉型發(fā)展中面臨的困境,比如在資金方面,電視記者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應用到一些新的技術設備,用人單位就要建立相應的資金保障機制,投入專項資金用于購置和更換記者的技術設備,解決其后顧之憂。再比如考慮到經驗和能力的問題,用人單位要構建相應的教育培訓機制,給電視記者提供業(yè)務學習、全面發(fā)展的空間和舞臺,從而使其更加明確自身的定位,激發(fā)電視記者的潛能。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記者要更好地實現轉型發(fā)展,其基礎就在于轉變和創(chuàng)新記者采編的方式方法。電視記者必須要認清當前的新聞發(fā)展趨勢和信息傳播特點,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記者采編方式,構建多渠道采編的新模式。首先,電視記者可以依托于各類新媒體平臺實現對新聞素材、線索的實時和動態(tài)獲取,要求電視記者要善于運用新媒體平臺來進行新聞信息、社會輿論的監(jiān)測,具備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對于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及時迅速地作出反應。同時,電視記者可以依靠個人社交網絡來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經常性地與社會受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從而獲得社會受眾的認可與喜愛,以個人魅力來帶動電視新聞傳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例如,央視記者王冰冰就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獲得了社會受眾的喜愛,在進行新聞采訪、新聞報道時自然而然地就會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其次,要求融媒體環(huán)境下的電視記者要更加靈活地選擇采編的方式,比如在面對一些突發(fā)性公共事件時,電視記者一時間不能趕回單位編輯,可以通過記者出鏡的全現場報道方式進行報道,然后通過回傳,或是手機端剪輯,將第一手信息及時傳遞出去。有時記者可能一時無法趕到現場,那么可以通過受眾群或是網絡征集,也可以與現場拍照或者是發(fā)布視頻的受眾取得聯系,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來進行采訪報道,從而獲取相應的現場資料。
同樣的在進行新聞編輯發(fā)布時,電視記者也可以直接借助新媒體平臺,比如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來進行新媒體發(fā)布,從而占領新媒體新聞輿論高地。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fā)現,電視端傳播弱于新媒體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存在時間和地點的隔閡,二是不能與受眾實時互動,三是無法便捷地進行二次傳播。在這個追求短平快的時代,同樣的話題,剪輯成幾十秒的短視頻,在微信視頻號或是抖音號發(fā)布,會比八分鐘的專題片更容易引起受眾的關注。目前1818 黃金眼也在轉向bilibili 或是微信公眾號等手機端,開拓更多的播出領域。同時,通過彈幕、留言等形式及時獲取網友的感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電視記者在進行新媒體信息發(fā)布時,措辭要嚴謹,并且必須要保證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和客觀性。因此,電視臺要進一步加強對網絡新聞信息發(fā)布的審核。
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記者在轉型發(fā)展的過程中,采編形式的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但是更關鍵的還是要做到對內容的深耕細作。電視記者要始終堅持內容質量為王的原則,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在片面新聞、碎片化新聞充斥網絡媒體的大環(huán)境下,電視記者要始終堅守自身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致力于做深度報道,引發(fā)社會受眾的廣泛共鳴,擴大電視新聞的影響力,真正做到以質量取勝。首先就要求電視記者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尤其是對于社會受眾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層次剖析,從而正確引導社會受眾的輿論走向,做到解疑釋惑。另外,在新聞選題上,電視記者要做到貼近群眾生活,在平實中見深度,更多地采用平民視角進行采訪和報道,并且可以適當結合黨和政府的最新政策和近一段時期內的工作重點,這樣既避免了硬性宣傳,又能夠結合群眾生活進行更深度的政策解讀,從而更好地凸顯電視記者自身的價值定位、職能定位。其次,電視記者要結合時代特征采用受眾更為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進行有關的內容呈現,比如通過制作短視頻新聞,來實現對影像資料的充分運用,從而打造高品質新聞。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背景下電視記者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zhàn),電視記者要認清當前的形勢,努力適應變化,積極應對挑戰(zhàn),通過實踐探尋轉型發(fā)展的路徑,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為電視媒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