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勇強 晏洋
大藤峽是廣西最長最大的峽谷,傳說,古時有大藤如斗,橫跨江面,晝沉夜浮,供人渡江,因而得名大藤峽。大藤峽山雄、峰秀、水急、灘險、景美,有“廣西三峽”美譽。南宋詩人曾幾在《大藤峽》詩中寫道:“一洗干戈眼,舟穿亂石間。不因深避地,何得飽看山。江潰重圍急,天橫一線慳。人言三峽險,此路足追攀?!?/p>
走過歲月的長廊,一些人、一些事始終回響在歷史的天空中,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也始終為世人所銘記和津津樂道。
大藤峽縱貫廣西的桂平和武宣,全長41千米。勒馬灘位于大藤峽上游入口,2017年,一處古代城堡遺址在這里發(fā)掘,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陶片。從出土的文物看,這座城堡在這里曾矗立了近300年。城堡里有很多整齊的房屋,也有一些大型的建筑,考古學家初步判斷,這是一座古代縣城。
人們?yōu)槭裁匆谶@里建造縣城呢?故事要從一份水系圖講起。
這是中國第三大河珠江的水系圖。其中,西江水系呈放射狀,也是嶺南地區(qū)重要內河航運通道。
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派遣10萬軍隊,分5路進軍嶺南。有三路大軍依托水路沿西江流域而下,其中,第五路的行軍線路就途經大藤峽。隨后,漢王朝在大藤峽上游入口設立要塞,派駐軍隊,管理航運,這就是武宣縣的由來。
今天,在武宣縣西門碼頭,依然保存有古老的青石板路,江面上,船只往來,熱鬧非凡。這也是大藤峽上游、武宣縣境內最大的一座古代碼頭,已經繁忙了上千年。很多武宣人祖祖輩輩以航運為生,飽經磨難,也飽含深情,至今未曾停下前進的腳步。
由于大藤峽自古水深流急,匪患眾多,山下行船多有遭難。于是,人們在大藤峽上下游建了兩座廟,一座是下游弩灘的甘王廟,一座是上游勒馬灘的大藤廟。舊時,下大藤峽的客商都會到這兩座廟燒香,祈求平安。
弩灘是黔江最險惡的灘,弩灘村就在弩灘邊。弩灘水流急、波浪大、礁石多、漩渦多。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詩,是對弩灘的形象描繪:“療掉一孤舟,必剝水上浮。吁烏人聲涌,移牙上灘頭?!?/p>
關于甘王,有這樣一個傳說: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由于弩灘多險灘,沉船之事經常發(fā)生,土匪也很猖狂,不但過往黔江的商船提心吊膽,弩灘村村民也不得安寧。從小好打抱不平的甘王,拜師學藝,練就了一身武功,帶領治安隊員保護村民,還常到黔江弩灘岸邊保護過往船家。在一次保護官鹽的戰(zhàn)斗中,甘王舍生忘死,令土匪聞風喪膽。為此,朝廷決定嘉獎甘王,但他面對高官厚祿不為所動,依然在弩灘村做一個普通村民,繼續(xù)保護鄉(xiāng)親和過往船隊。
甘王死后,村民常常懷念他,后來有人在黔江邊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頭,酷似甘王,村民認為這是河神為了保護他們而送來的,就把它立在弩灘上進行朝拜。因戰(zhàn)亂和自然災害等原因,甘王石下落不明,于是村民們修建甘王廟紀念他。
明成化年間,甘王廟始建于鹿嶺巔,清康熙年間則移建于弩灘上。清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甘王廟毀于大火,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四月重修。比較完善的建筑建于民國八年(1919年),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再次重修。甘王廟分上里甘王廟和下里甘王廟。上里甘王廟面朝碧灘,下里甘王廟面朝弩灘。上、下里甘王廟分上、中、下三進,中進兩旁有耳房、閣樓,供香工居住。現(xiàn)兩廟均僅殘存上殿,皆為磚木結構,我們還可看到當年的風采。
今天,弩灘上的甘王廟已搬走,但傳說在這里扎下根。每年農歷正月十六,當?shù)囟紩e行甘王廟會,成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香火不斷。除當?shù)厝送猓苓吙h(市)以及廣東、湖南、云南、貴州等一些水上船家,還有經過紅水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商人,也紛紛加入了朝拜者的行列。
大藤峽瑤民起義,“嘯聚萬余之眾”,規(guī)模宏大。
從明洪武四年(1371年)至明崇禎末年(1644年),在長達270多年的時間里,大藤峽當?shù)匚溲b起義數(shù)十次,被殺者10萬多人。明王朝先后派遣韓雍、王守仁、蔡經、陳金等數(shù)十名御史、總督、總兵,領兵60萬,鎮(zhèn)壓、剿殺農民起義軍。明朝自譽的“敕賜永通峽”,也向后人訴說著那段不幸歷史。
在漫長的大藤峽瑤民起義活動中,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明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到明成化元年(1465年),這是大藤峽瑤民起義的首義階段,瑤族領袖藍受貳、侯大茍領導瑤民起義。傳說,起義軍領袖侯大茍,在江里布置神雞、神狗、神鼓,明軍來攻時狗吠聲、雞叫聲四起,起義軍聽到警報及時設伏。明軍四面楚歌,屢次敗陣。
1465年,右僉都御史韓雍率大軍16萬余人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侯大茍等數(shù)千人被殺。韓雍命人砍斷大藤,將“大藤峽”改為“斷藤峽”。
第二階段是從明成化二年(1466年)到明嘉靖六年(1527年),由侯大茍余部侯鄭昂領導義軍繼續(xù)堅持斗爭,明王朝則一面鎮(zhèn)壓義軍,并在大藤峽及其周圍地區(qū)強化統(tǒng)治機構,一面以物質引誘來收買民心,起義逐漸轉向低潮。在此期間,在明正德三年(1508年),左都御史陳金率軍鎮(zhèn)壓再度爆發(fā)的農民起義軍。陳金采取“約法三章”策略,使船只正常往來,局勢趨于穩(wěn)定。陳金向明皇帝請賜“永通峽”,壁刻“敕賜永通峽”。
多年后,官方失約,“永通峽”再次不通,留下一首諷刺民謠:“永通不通,來葬江中。誰其作者?噫,陳公!”如今,“敕賜永通峽”已成重要文物,承載著那段厚重歷史,和黔江一起流淌著讓人咀嚼的故事。
第三階段是從明嘉靖七年(1528年)至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藤峽瑤民起義達到最高潮,也是最后失敗的階段。嘉靖年間的明王朝,政治日趨腐敗,宦官弄權,皇室、官僚和豪強地主瘋狂兼并土地,全國各地都出現(xiàn)了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此時,大藤峽瑤民在胡緣二、黃公豹的率領下起義,活躍在黔江沿岸。他們西聯(lián)八寨,東聯(lián)府江的壯族、漢族人民,互為犄角,相互聲援,狠狠地打擊了明王朝在廣西的統(tǒng)治。迫于無奈,1528年,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派出王守仁(王陽明)趕來廣西鎮(zhèn)壓。
王守仁被封為左都御史新建伯,總制兩廣、江西、湖廣4省軍務,兼理兩廣巡撫。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他指揮6000多官軍,分兩路向大藤峽包抄疾進,夜襲義軍,牛腸、大寺、油榨、花相被占領,隨后又包圍了八寨。義軍據(jù)險英勇反擊,戰(zhàn)斗異常激烈。王守仁也不得不承認:“我兵自下仰攻,戰(zhàn)勢不便,賊從巔崖發(fā)石滾木,多為所傷。”經過兩個多月激戰(zhàn),義軍雖然失敗了,但也沉重打擊了明政府在當?shù)氐慕y(tǒng)治。王守仁在疲憊與焦灼中病倒了,被部下抬回南寧。病重的王守仁未等皇帝批準就急匆匆乘船回鄉(xiāng),結果于當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病逝在青龍鋪(今江西大余縣青龍鎮(zhèn)赤江村)。與此同時,受挫的義軍經過短期休整后又頻頻出擊,重創(chuàng)官軍。
就是這樣一支人數(shù)少、裝備原始、力量單薄的義軍,轟轟烈烈地掀起了大藤峽瑤民起義浪潮,長期牽動著明王朝統(tǒng)治者的神經,逼迫明王朝數(shù)易將帥,牽制、打擊了數(shù)省的幾十萬官軍,最終迫使明王朝做出種種讓步,有效減輕了當?shù)厝嗣褙摀?,在中國民族關系史上寫下了瑤、壯、漢各族人民相互支援、共同戰(zhàn)斗的光輝篇章。
在中國歷史上,大藤峽瑤民起義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少數(shù)民族起義,更是值得瑤族人民引為自豪的壯舉!
歷史的腳步一刻未曾停歇,時代也從未忘記大藤峽和在此世代生活的各族人民。
為實現(xiàn)大藤峽流域歲歲安瀾、福澤綿久,人們前赴后繼、孜孜以求。早在一個半世紀前的晚清同治年間,桂平人就有了大藤峽工程之夢。當時,桂平城有個叫周溯賢的讀書人,考中進士后在安徽、江西等地做官。他在江西省任按察使期間,曾三次倡議在贛江攔河筑壩,疏浚河道,以利農桑,且成效卓著。清同治三年(1864年),他因喪母回桂平守制,居家兩年。其間,他仔細考察了桂平城郊黔、郁兩江沿岸地勢,然后結合自己在江西從政期間興修水利的經驗,寫成《弩灘馬流灘開渠議》一文,建議潯州府、桂平縣當局“在黔江之弩灘(即今天大藤峽出口處,大藤峽工程壩址處)、郁江之馬流灘(即今天的桂平航運樞紐工程)各開筑石渠一道,引大河之水分流于小河,而于小河之下筑石閘儲水,以旁通各鄉(xiāng)。”
周溯賢認為,此工程如能實施,必將“春夏水漲,閘門不閉,任水宣泄;天旱時齊上閘板,使水盈滿,旁引而支分之,則無處不利,無田不滋。如此,二里(指姜里、軍陵里,即今南木、尋旺兩鄉(xiāng)鎮(zhèn))之田皆可變瘠為利,其利可勝言哉!”
這是一個多么大膽而又科學的設想啊!如果當時周溯賢的這一倡議能夠實現(xiàn),那將成為可與四川都江堰相媲美的、偉大的水利工程。可惜,當時各方面條件有限,這一建議沒被采納。
半個世紀后,革命先驅孫中山又與大藤峽結下不解之緣。1921年,北洋軍閥混戰(zhàn),孫中山在改造中國道路上遇到來自各方強大勢力的反對。他決定北伐,并從廣州逆流而上,親自去南寧動員陳炯明出兵北伐,途中駐足桂平,大藤峽見證了這段珍貴歷史。
孫中山說:“當年洪秀全在金田起義的時候,考慮過借大藤峽的天險求退路,明朝時湯靜恭就是借大藤峽的險要來控制柳江口幾十年,導致潯州至黔江水路幾十年都不能通行?!?/p>
隨從說:“前年,總統(tǒng)在《建國方略》的‘實業(yè)計劃’中提到改良西江航道,在柳江口建一商埠,那江口便是此處。桂平大藤峽水流湍急,山勢險峻,行船非常艱難。”
孫中山說:“這是個蓄水的好地方,因此,今后在大藤峽攔水筑堰,提高水位,既可使十英尺的船只航行,又可以借以發(fā)電,一舉兩得啊。”
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指出,可以在珠江、西江流域建設大型水利樞紐,防范洪水、改良航道、水力發(fā)電,他還親自到大藤峽實地考察。然而,這個大膽又科學的設想終究沒有實現(xiàn)。
新中國成立后,關于大藤峽建設水利樞紐工程的偉大設想開始逐步付諸實踐。時光的表盤上,總有一些耀眼時刻,標注歷史的進程。2020年3月10日9時19分,大藤峽工程左岸泄水閘弧形閘門緩緩落下,左岸主體工程成功實現(xiàn)下閘蓄水。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告別了漫長的刀耕火種時代與封建殘酷壓迫,在歷經150余年的設想、論證和建設后,大藤峽終于涅槃?chuàng)Q新顏,歷代先賢和人民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大藤峽工程是集防洪、航運、發(fā)電、水資源配置、灌溉為一體的綜合體,對控制西江洪水,解決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防洪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值此盛世,當夢想照進現(xiàn)實,人民幸甚,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