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思政課程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要在貫徹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立足教育教學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用科學發(fā)展的思維、輕松有趣的設計、不斷延伸的融合半徑,推動思政課程建設的內涵式發(fā)展。山東壽光現(xiàn)代明德學校以新鮮的時政新聞為索引,以豐富的活動、有趣的設計為載體,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充滿活力的思政課堂。
【關鍵詞】思政課程;資源整合;學科融合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2)71-0057-03
【作者簡介】王永亮,山東壽光現(xiàn)代明德學校(山東壽光,262700)校長、黨支部書記,高級教師,國家二級社工師,壽光市優(yōu)秀校長,濰坊市優(yōu)秀教師,濰坊市最美教師,濰坊市立德樹人標兵。
中小學的思政課程如何才能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發(fā)展?山東壽光現(xiàn)代明德學校在貫徹落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立足教育教學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用科學發(fā)展的思維、輕松有趣的設計、不斷延伸的融合半徑,推動思政課程建設的內涵式發(fā)展。
一、以小鑄大,擴展課程體系半徑
學校思政教研組研發(fā)實施“潤德篤行”校本課程,精選學生生活中的諸多事例,以小鑄大,引導少年兒童了解國情國策,厚植家國情懷,將個體的“小我”融入立志報國的“大我”之中。
1.關注家國事,“四動”看新聞
多元的渠道和文化影響會帶來多元價值的碰撞和沖突,中小學階段是青少年的“拔節(jié)孕穗期”,為培育家國情懷,強化政治認同,拓寬視野,培養(yǎng)科學精神,樹立法治意識,學校針對學生年段特點開設時事新聞課程,通過“動眼”了解新聞熱點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動腦”“動口”“動手”能力。
小學低年級側重知識的普及性和趣味性,以組織觀看《新聞袋袋庫》為主;中高年級側重對時事新聞的關注和了解,每日課程內容精選自《朝聞天下》《焦點訪談》《新聞聯(lián)播》;初中學段則聚焦“社會熱點”和“時政熱點”,班主任組織學生每天收聽人民網(wǎng)的《新聞早班車》,每周開展一次主題新聞課,引導學生對時事新聞進行深入剖析和解讀,通過記、說、評、辯等方式,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2022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3周年,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專題視頻。作為主題新聞課內容,九年級學生在觀看視頻后,以“我向中國海軍學習什么”為題展開講評活動,學生們通過對中國海軍的發(fā)展研究,感悟“披荊斬棘、使命必達”的執(zhí)行力,感受國家國防力量的強大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并立足個人學習的實際,制訂行動計劃。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力求“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達到鑄魂育人的效果。
2.以小見大,“點滴”養(yǎng)良習
堅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的標準和原則,將抽象概念具化為與學生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情,是學校做好思政教育的核心。
愛黨、愛國的概念對小學生來說宏大而抽象,教師要將愛黨、愛國、愛人民的理念與愛自己、愛家、愛學校的具體行為相關聯(lián),通過“聽到國歌,駐足行禮;看到垃圾,主動撿拾;關愛同學,互幫互助;強壯身體,保護自己;尊敬父母,分擔家務……”等專項課程內容,將大概念細化為小行動,引導學生做好點滴小事,內化愛國意識。
此外,我們還結合禮儀教育,立足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實際,以課后作業(yè)引導學生思考校園內可能發(fā)生的不文明現(xiàn)象。教師在匯總作業(yè)時發(fā)現(xiàn):有學生提到宿舍紀律,有學生提到起綽號問題,還有學生提到個人習慣......讓身邊的真實事件成為學習內容,再以共情引發(fā)學生同理心,學生對道德的理解會更深入。
二、引導自主,豐富課堂內容內涵
為更好落實學科素養(yǎng),摸清思政教育的短板,學校通過318份無記名問卷統(tǒng)計學生對當下思政課的認識。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非常不喜歡思政課的學生有96人,原因是課堂無趣,學了沒用;背誦的內容枯燥,記不住等。對教學建議的反饋統(tǒng)計顯示,“建議老師多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帶入課堂”“多帶領我們活動、分析”的占比分別為67.18%和72.66%。根據(jù)問卷反饋,我們發(fā)現(xiàn),“如何將思政課上得有意思、有意義”成為思政教育的新課題。
基于以上調查,我們的思政教師探索實踐“妙趣·三生”教學法:“以生為本”,堅持學生為學習主體,重視核心素養(yǎng)、愛國情懷等的培養(yǎng);“關注生活”,用心關注生活,打造思政生活大課堂;“注重生成”,注重教師教育機智和學生高階思維力的培養(yǎng)。
1.聚焦生活空間,“趣”引探究
教師是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引導者,活動內容應圍繞思想與生活實際的關聯(lián)點進行創(chuàng)設。在《學會與父母溝通》一課上,教師讓學生模擬還原了與父母發(fā)生矛盾的真實情境,就“我們如何與父母相處”的問題組織自由辯論,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學會正確與父母相處,情境模擬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學會與父母換位思考。
教師利用第二課堂打造“模擬法庭”,打破單一講授式教學模式,學生在參與開庭審理的過程中,增強法治觀念。教師組織開展“我是法律小專家”案例分析活動,學生們從網(wǎng)上搜集真實案例,根據(jù)所學法律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并交流分享,提高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嚴守道德底線,維護公平正義。
聚焦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的課堂,不僅全面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等感官,更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積極探究的欲望。
2.聚焦自主成長,“活”學互動
每次課前5分鐘為“論點比武場”。學生自主選擇分享內容,或是就早新聞中最感興趣的一條,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或是自行梳理教材知識、解析思維導圖等。每個人的發(fā)言不拘泥形式,其他學生可以“跟帖”發(fā)言、點評補充或者反駁糾正。課余時間,各小組把學習內容記錄在“知識卡片”上,張貼在黑板報上專門開設的“比武場”內,全班同學當評委,每周評選出“學習明星小組”。教師參與整個“比武”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點撥,助力學生樹立政治意識,強化政治認同。
為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學校開展“四史教育——同城大課堂活動”。八年級學生承擔了為四年級學生設計《以史為鑒,培根鑄魂》思政課的任務,活動中,八年級的學生獨立搜索素材、小組分工、合作設計,最后當小老師完成授課。這樣的自主成長活動,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zhàn),也是一次自我鍛煉和自我成長的機會。
三、學科融合,激活思政課堂的活力與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八個相統(tǒng)一”,其中明確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笨梢?,在學校教育中,要將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緊密結合起來。
學校思政學科和美術學科的教師利用愛國影視劇《覺醒年代》,將紅色經(jīng)典與中學生喜愛的漫畫人物創(chuàng)作相結合,開展了“我心中的英雄形象”主題創(chuàng)作,學生們以自己喜愛的方式,表達了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對紅色經(jīng)典的理解。
語文學科和美術學科聯(lián)合開發(fā)的《詩情畫意》主題活動課,依托經(jīng)典愛國詩詞,深挖作品內涵,在幫助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意蘊及作者的愛國情懷的基礎上,引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理解,為詩詞配畫插圖,詮釋詩詞之美和愛國深情。
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應該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主題新聞課上,思政教師就中國航天人探月逐夢的事跡讓學生發(fā)表個人感悟,引導學生在了解中國航天創(chuàng)新成就的同時,體會科學家們執(zhí)著探索和獨立實證的科學精神。語文教師也同步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用詞的準確性、修辭的運用等角度對頒獎辭進行分析講解,啟發(fā)學生用更加精準、生動的語言致敬在危難中逆行、在逆境中堅守的中國力量。視頻中的故事是真實的、人物是鮮活的,“雙師”課堂,讓學生的思維有了轉換的空間,感受更加立體深入,思政課堂也因此煥發(fā)生機和活力。
總之,學校以新鮮的時政新聞為索引,以豐富的活動、有趣的設計為載體,建設以學生為主體、充滿活力的思政課堂,啟迪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的使命意識。
【參考文獻】
[1]朱佳嫻.基于時政熱點的初中思政“微課程”創(chuàng)新實踐:以“戰(zhàn)疫”資源開發(fā)為例[J].生活教育,2022(4):122-125.
[2]姚奕.國家意志課程化,思政課程校本化[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21(5):30-32.
[3]黃雪晴.守正創(chuàng)新:新時代思政課教育教學回顧與展望[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