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崴 匯編
編者單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
讓我們從趙岳先生的文章讀起,了解一下老虎的一般性知識——
“老虎(Panthera tigrisLinnaeus 1758)是我們熟悉的動物,自古就被視為一種重要的文化符號,像十二生肖里就有老虎;而在二十八星宿中,白虎還是西方七宿的總稱。老虎是勇猛的化身,所以人們也用老虎來稱呼勇猛的人,比如三國的名將許褚英勇善戰(zhàn),被稱為“虎癡”、日本戰(zhàn)國名將武田信玄用兵如神,被稱為“甲斐之虎”等等;連海洋中的大王——逆戟鯨(Orcinus orcaLinnaeus, 1758),也撈了個“虎鯨”的別名。老虎也經常以各種形象出現(xiàn)在各種藝術作品里,文學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武松打虎和劉備手下的五虎上將(正史無此一說),而關于老虎的繪畫和剪紙等美術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老虎在分類上屬于哺乳動物綱(Mammalia Linnaeus, 1758).獸亞綱(Theria Parker et Haswell, 1897).真獸次亞綱(Eutheria Gill, 1872).勞亞獸超目(Laurasiatheria Waddell et al. 1999).肉食目(Carnivora Bowdich, 1821).貓形亞目(Aeluroidea Feliformia Flower, 1869 = Feliformia Simpson, 1931).貓科(Felidae Gray, 1821).貓亞科(Felinae).豹屬(Panthera
虎年來啦!該讓令人敬畏的老虎登場給大家拜個年啦。本著發(fā)掘遺產的初心,筆者嘗試像兩年前“說鼠”那樣,將《化石》雜志歷年來刊登過的關于“虎”的文章梳理摘錄,匯編一段“《化石》之虎”的故事,與讀者朋友們分享。
我們《化石》雜志已經連續(xù)在以往的三個虎年推出了有關老虎的知識——1986年第1期《虎年話虎》(作者石平先生)、1998年第2期《虎、劍齒虎及其進化》(作者邱占祥先生)和2010年第1期《虎年談虎》(作者趙岳先生)以及2010年第2期《山獸之君的盛衰》(作者文榕生先生)。除此之外,自《化石》創(chuàng)刊以來,專門介紹老虎的文章竟然只有譚邦杰先生以上下篇刊登于1980年第3期和1981年第1期的《談虎》一文,其余的“《化石》之虎”,僅僅以物種名單中的一員偶爾出現(xiàn)在某幾篇關于化石遺址的文章里。這種情況與當年“說鼠”時能夠博采群文的背景相差太大。文章的多少反映出對兩類動物研究廣度及其背后隱含的研究材料數量上的差異。糾其原因,鼠類在地質歷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遠早于老虎甚至是老虎所在的貓科,而且其進化速率又快,當然種屬眾多;另一方面,“鼠輩”與“虎族”分處于生態(tài)金字塔的底部和頂端,從而無論是物種數量還是個體數量自然眾寡懸殊。
即使如此,我們《化石》雜志刊出的這幾篇文章還是構成了一個基本的“虎知識”信息庫,擷取其各自精華集匯一處,對于新讀者而言還是會有所收獲的。對于老讀者,權當是一段對科學知識如饑似渴的年代的回憶吧。Oken, 1816)。
美洲劍齒虎骨架(中國古動物館/劉慶國供圖)
所謂的肉食目包括現(xiàn)在大部分的“吃肉”的哺乳動物以及很多的海獸(有時也被獨立為鰭腳目,但是近年的分子生物學和化石證據都表明它們與肉食目中的熊科有最緊密的聯(lián)系,故歸入犬形亞目),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雜食甚至是偏素食的,它們的一大特征是都有一種裂齒,這種牙齒是從頰齒特化來的(上第四前臼齒和下第一臼齒)。貓形亞目主要是貓科和貓科的各種近親。鬣狗和獴雖然外表更像狗和鼬類,但是血緣更接近貓類,所以也屬于貓形亞目。貓形亞目包括現(xiàn)生的貓科、靈貓科(Viverridae Gray, 1821)、鬣狗科(Hyaenidae Gray, 1821)和獴科(Herpestidae Bonaparte, 1845),還有已經滅絕的獵貓科(Nimravidae Cope, 1880)和中鬣狗科(Percrocutidae Werdelin et Solounias, 1991)等。
貓科是最成功最特化的肉食動物,也是肉食目里對肉食性依賴最強的類群。一般分為三個亞科,貓亞科、劍齒虎亞科(Machairodontinae Gill, 1872)和原貓亞科(Proailurinae Zittel, 1893);有些分類學家還從貓亞科中單獨分出一個豹亞科(Pantherinae Pocock, 1917)。
在這三個亞科中,后兩個亞科中的物種都已經滅絕,只有貓亞科的成員存活到現(xiàn)在;但是已滅絕的劍齒虎類的知名度卻不亞于今天仍存活的任何貓亞科動物。劍齒虎亞科中最著名的是美洲劍齒虎屬(SmilodonLund, 1842),我們對于“劍齒虎”的認識大部分都來自于它。在貓亞科中,老虎是屬于豹屬的,這個屬和云豹屬(NeofelisGray, 1867)是最接近的。豹屬的現(xiàn)生種主要有老虎、獅子(Panthera leoLinnaeus, 1758)、美洲虎(Panthera oncaLinnaeus, 1758)、豹子(Panthera pardusLinnaeus, 1758)和雪豹(Panthera unciaSchreber, 1776)。其中的雪豹常被一些學者作為獨立的雪豹屬(Uncia),但是新近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并不支持這種說法。我們熟悉的獵豹(Acinonyx jubatusSchreber, 1776)雖然也是大型貓科動物,但是并非豹屬,它與美洲山獅(Puma concolorLinnaeus, 1771)和細腰貓(Puma yaguarondiLacepede, 1809)是最接近的;過去,有人認為獵豹的一些特征過于特殊而將其獨立為一個獵豹亞科,但是這種做法現(xiàn)在并不被普遍認可。
東北虎(文榕生供圖)
在我國曾經在河南的澠池(中新世?—上新世或早更新世?)發(fā)現(xiàn)過一種豹屬的動物,叫做古中華虎(Panthera palaeosinensisZdansky, 1924),由Zdansky命名;當時尚沒有普遍使用豹屬,所以它的學名最初是古中華貓(Felis palaeosinensisZdansky, 1924)。古中華虎的正型標本材料包括同一個體的頭骨、下頜和一個寰椎;后來在甘肅的龍擔(早更新世)等地也發(fā)現(xiàn)過古中華虎的化石,然而有人卻認為它們并非古中華虎(Mazak, 2009)。主流的古生物學家都認為古中華虎很接近老虎或者根本就是老虎的亞種(Hemmer, 1967, 1987; 邱占祥, 1998; Hemmer, Kahlke et Vekua, 2001; Christiansen, 2008),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它更接近豹子、獅子或者美洲虎什么的(Pei, 1934; Teilhard de Chardin et Leroy, 1945; Kurten, 1968; Mazak, 2009),也有人認為它代表的是多個豹屬的祖先形態(tài)(Kitchener, 1999)。
我國發(fā)現(xiàn)的豹屬的化石種還有亞氏虎(Panthera abeliZdansky, 1924)和楊氏虎(Panthera youngiPei, 1934)。
真正的老虎的化石是在更新世出現(xiàn)的,陜西的藍田、北京的周口店、重慶的萬州區(qū)鹽井溝(當時屬四川萬縣)等地都發(fā)現(xiàn)過(邱占祥, 1998);在國外,老虎的化石在亞洲各地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Mazak, 1981)。
關于老虎的分類雖然經常有分歧,但是大部分的動物學家都認可捷克的哺乳動物學者Vratislav Mazak先生于1968年做出的分類,既老虎有八個亞種,它們是: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Linnaeus 1758,指名亞種)、里海虎(Panthera tigris virgataIlliger, 1815,窄紋亞種)、東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Temminck, 1844,阿勒泰亞種)、爪哇虎(Panthera tigris sondaicaTemminck, 1844,巽他亞種)、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Hilzheimer, 1905,廈門亞種)、巴厘虎(Panthera tigris balticaSchwarz, 1912,巴厘亞種)、蘇門答臘虎(Panthera tigris sumatraePocock, 1929,蘇門答臘亞種)和印度支那虎(Panthera tigris corbettiMazak, 1968,柯氏亞種)。
在很多的文獻中這些亞種有時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孟加拉虎也稱印度虎;里?;⒁卜Q西亞虎、波斯虎、高加索虎或長毛虎;東北虎也稱西伯利亞虎、阿穆爾虎、烏蘇里虎或遠東虎;華南虎也稱南中國虎或中國虎;蘇門答臘虎也稱東南亞虎;印度支那虎也簡稱“印支虎”或稱為中南半島虎等。
需要指出的是,最近Luo Shu-Jin等人的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中南半島南端分布的原屬于印度支那虎的種群實際應該是另外一個亞種,它現(xiàn)在被命名為馬來亞虎(Panthera tigris jacksoniLuo et al., 2004 = "Panthera tigris malayensis",捷氏亞種或“馬來亞亞種”),其形態(tài)和分子生物學特征均介于典型的印度支那虎和蘇門答臘虎之間。而另外一個研究則指出,里?;⒑蜄|北虎是沒什么區(qū)別的(Driscoll et al. 2009)。
2006年,還有人把老虎中的兩個亞種——蘇門答臘虎和爪哇虎升為種級,從而分離出了兩個新種(Panthera sumatrae和Panthera sondaica)(Mazak et Groves, 2006)。但是,這一做法并未獲得普遍支持。
這些亞種中,里海虎、巴厘虎和爪哇虎已經滅絕;其他的亞種的瀕危等級也全部都是極危(CR)?,F(xiàn)存的老虎亞種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孟加拉虎,但是在野外也只有四千只左右;而最少的華南虎在野外的數量估計僅存十余只,甚至有不少人認為華南虎的野外種群可能也已經滅絕掉了。
所謂的‘白虎’并不能作為老虎的一個亞種,它其實只是白化的孟加拉虎,而且我們在野外已經見不到這種‘白虎’,只有少量人工飼養(yǎng)的‘白虎’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里。此外,有一些‘白虎’連黑色的條紋也不清楚了,被稱為‘雪虎’。
老虎八個亞種的頭骨(自Mazak,1981)
老虎只分布在亞洲(Mazak, 1981),但是它在亞洲的分布范圍卻曾經是極廣的,在歷史上最西至少能達到土耳其的東部,而最東則是俄羅斯的遠東部分(可能還有日本和薩哈林島),向南也覆蓋到東南亞的多個島嶼。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的,老虎的數量已經很少了,所以它們實際已經從亞洲的很多地方消失了;但是至少在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緬甸、泰國、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俄羅斯遠東的濱海地區(qū)和哈巴羅夫斯克邊區(qū)、中國的東北等地還是有野生的老虎的。
……
此外,以前我國還記載過華北虎(Panthera tigris coreensisBrass, 1904,朝鮮亞種)、新疆虎(Panthera tigris lecoquiSchwarz, 1916,列氏亞種)和斯氏亞種(Panthera tigris styaniPocock, 1929);但是,前者被認為是東北虎的同物異名,而后兩者分別被認為是里?;⒑腿A南虎的同物異名。”
貓科的裂齒(P4和M1;圖片引自Romer and Parsons,1977)
有了關于老虎的這些一般性知識后,讓我們通過邱占祥先生的文章,進一步了解老虎所屬的貓科動物的來龍去脈——
“現(xiàn)生的貓科動物,按照體形和叫聲可以大致地劃分為兩類:即小型的“喵”叫的貓類,和大型的“吼”叫的虎類(包括獅、虎、豹等)。所有這些貓科動物,不管它們在體形大小和皮毛花色上有多大的差別,在頭骨和牙齒上都有以下兩個共同特征:一是具有分室的聽泡,二是有高度適應于切割的牙齒系列。聽泡是頭骨后部腹面圍繞中耳的骨質圓泡。在現(xiàn)生貓科動物中,這個骨泡由一骨質內隔板分為二室:一個小的位于前外方,和外耳道相連;一個大的位于內后方。早在上個世紀(19世紀/編者注)的中葉,科學家們就發(fā)現(xiàn),這種聽泡在現(xiàn)生肉食目動物中只有貓科才具備,是鑒別貓科動物的最主要的解剖特征。肉食類動物為要切割肌肉和筋腱必需有鋒利的牙齒。在肉食目中,第四上前臼齒和第一下臼齒組成一對具有縱長刃狀嵴(裂葉)的牙齒,被稱作裂齒。裂齒前后的牙齒,由于不需要研磨作用而趨于退化。在貓科動物中這對裂齒已經進化至很高的程度,即除裂葉外其它的結構幾乎全都消失了,前臼齒退化變小,裂齒之后的臼齒高度退化,只剩下一點殘跡。在現(xiàn)生肉食目動物中只有鬣狗科動物的牙齒進化到這種程度,但是鬣狗科動物的前臼齒,由于向啃咬骨頭的方向發(fā)展而變得異常粗壯,所以和貓科動物也很容易區(qū)別。由于軟組織部分,例如肌肉和皮毛等,極難保存為化石,我們在通過化石追尋貓科動物演化歷史的過程中,主要就靠上述這些頭骨和牙齒上的特征。
貓科動物的演化歷史,經過古生物學家近兩個世紀的追索和研究,其大致輪廓現(xiàn)在已經比較清楚了。早在漸新世(距今3400萬年至2400萬年之間的地質時代名稱)的中期,在歐洲(法國)和亞洲(蒙古)就發(fā)現(xiàn)一種叫做原貓(Proailurus)的動物化石。這種動物已經具有分室的聽泡,但其齒系還較原始,前臼齒不怎么退化,裂齒上其它構造還沒有高度退化,例如下裂齒上還有跟座,裂齒之后的臼齒也還保留等。到中新世(距今2400萬年至500萬年之間的地質時代名稱)之初,原貓中的一支進化成一類叫做假貓(Pseudailurus)的動物。假貓的牙齒結構又向前進了一步,下裂齒之后已經沒有臼齒了,但是前臼齒仍然保留較完整。這類動物在中新世中期通過白令陸橋(現(xiàn)今白令海峽處)進入北美,其個體明顯增大,達到和現(xiàn)生獅、虎的大小差不多,在中新世末滅絕。假貓在歐亞大陸,特別是在亞洲(主要是我國)逐漸演化成后貓(Metailurus)。這類貓在大小上和現(xiàn)生的豹子差不多,其齒系已經和現(xiàn)生貓科動物十分接近,但是它們的上犬齒變得更長而且側扁。在上犬齒的形態(tài)上有點接近劍齒虎了,以至有人錯誤地把它們歸入到劍齒虎一類中。這類動物在我國發(fā)現(xiàn)的化石很多,而且一直生存到距今大約200萬年才最后滅絕。現(xiàn)生貓科動物可能也是從原貓,或最早期的假貓中產生出來的。遺憾的是,這一支的化石發(fā)現(xiàn)得很少。在中新世中期就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的蹤跡。到中新世晚期,亦即在距今大約800萬年左右,現(xiàn)生貓科的祖先才在歐亞大陸出現(xiàn)。它們在頭骨和牙齒的基本結構上已經和現(xiàn)生者沒有什么根本的區(qū)別了。它們的個體介于現(xiàn)生的貓和虎之間,或者更接近貓一些。此后貓科的化石又很少發(fā)現(xiàn)。到了上新世(距今500萬年至200萬年之間的地質時代名稱)初,在距今大約400萬年時首先出現(xiàn)猞猁的祖先。到距今大約200萬年時現(xiàn)生貓科動物(貓、獅、虎、豹等)突然都出現(xiàn)了。所以,雖然還缺少化石依據,但我們可以肯定,現(xiàn)生貓科的分化主要發(fā)生在上新世。在距今大約300萬年的時候貓科動物穿過白令陸橋進入北美,形成美洲豹等。它們在距今大約200萬年左右又通過巴拿馬陸橋進人南美。我們都知道,現(xiàn)今的獅和虎在外形上差別很大。但在化石中,因為只能根據骨骼和牙齒來鑒定,有時很難區(qū)別。最早的真正的虎(指生物種Panthera tigris)的化石在我國距今大約200萬年的地層中發(fā)現(xiàn)(見拙文‘虎年談虎的起源’,《大自然》,1998年,第一期,9-18頁)?,F(xiàn)生的獅子僅生活于非洲和印巴次大陸。在歐洲的更新世(距今200萬年至1萬年之間的地質時代的名稱)的中后期,一種大型的生活于洞穴中的獅子(洞獅)曾經非常繁盛,化石很多。在許多洞穴的早期人類留下的壁畫上還可以看到它們的形象。真正的獅子(Panthera leo)的化石在我國則從來沒有發(fā)現(xiàn)過。”
不怕冷的老虎在積雪的山坡上一躍而起(張江永攝)
那么,“真正的虎”又是如何走過后面這200萬年的進化史而直到今天的呢?譚邦杰先生的文章中有所推測——
“虎是從什么地方起源的?關于這個問題存在著兩種看法。一種認為虎的起源中心是亞洲南部,具體地說是東洋界的中部,后來逐漸北移,最后到達東北和西伯利亞。另一種看法正相反,是說虎最早起源于西伯利亞的東北部……以后通過中國的東北和蒙古,向南方和西南方擴散。向南一支到達東南亞各國和南洋群島,向西一支則擴至中亞和南亞(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
根據近年來提供的證據,學者們傾向于承認后一種意見。有證據顯示,虎移入印度的年代并不太久;在一千多年前,虎在印度的數量甚至還不及獅子多。而在海南島、中國臺灣、斯里蘭卡等島嶼上,有金錢豹或云豹而沒有虎,也可說明虎到達南方的時間是遠在這些島與亞洲大陸分離之后。至于蘇門答臘、爪哇和巴厘這幾個島上有虎,是由于海峽很窄,虎泗水過去的。
動物學家在個體生態(tài)學方面也找到了若干證據。他們發(fā)現(xiàn)虎在炎日下不敢在曬得發(fā)燙的土地上步行,它的腳掌經受不了那種高溫。與此相反,虎在西伯利亞和東北北部(北緯45°-60°之間)完全習慣于嚴寒。它們不但經常出沒于零下三、四十度的地方,甚至曾經出現(xiàn)在零下50°-55℃的地方。據記載,在阿爾丹河(約北緯60°40'處)和雅庫奇(約北緯60°)附近,都曾獵到過虎。
中亞細亞的虎(即高加索虎,又名波斯虎)也是長毛虎,因此也是不怕冷的。但是它們的后代,南亞地區(qū)的孟加拉虎,卻是短毛的。據研究,印、巴、孟、緬等地的虎,都是古時由北方移來的。雖然現(xiàn)在已變成短毛的亞種,但仍然比較怕熱,對于熱帶的氣候仍然不甚適應。”
但是對于上述推測,石平先生似有不同意見,他的文章里寫道——
“虎是大型貓類,化石在我國四川、廣西等地的中更新世地層中發(fā)現(xiàn)過;在藍田和周口店也發(fā)現(xiàn)過。在東北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虎化石,時代更晚。從化石證據來看,虎的‘北方起源說’還有待于進一步證實?!?/p>
不過談到“個體生態(tài)學”,石平先生的文章描述了許多關于老虎生活的“奇聞逸事”,讀來饒有趣味——
“在體長和體重方面,虎是(現(xiàn)生/編者注)貓科動物中居于首位的;在食肉類(肉食目的俗稱/編者注)中僅次于白熊和棕熊。雖有“一豬二熊三老虎”之說,其實虎才是‘萬獸之王’。
世界上最大的虎——我國的東北虎,體長可達3米,尾長1米左右,重300公斤?;⒂猩炜s自如、長10厘米的利爪,刺殺用的上犬齒長8厘米。斑瀾的猛虎一躍而起,高達3米,遠7米有余,順坡而下,一縱身可跳10米。
據較為可靠的記載,有一只虎越過2.8米高的柵欄,叨起130公斤的一袋豬油越過柵欄跑走了。一只虎咬死一頭317公斤重的家牛,從樹木叢生的山坡往上拖了3公里。牛的后腿卡在兩棵大樹中間,虎用力拉址,結果將一條后腿硬是扯掉了。有一次,傍晚時分,一只虎朝馱隊發(fā)起攻擊,咬死一頭駱駝,在葦叢中拖了幾百步遠……
虎諳練水性,游過濤濤的黑龍江并不費難。在爬樹的技巧上雖不如貓(民間故事里,貓沒把最后一招爬樹本領教給忘恩負義、心懷叵測的徒弟——老虎),但也能爬到傾斜多枝的大樹上去。特別是小虎,還經常練習爬樹。
虎耳聰目明,只有嗅覺差些,但如果順風,虎也能嗅出200米外的獵物的氣味。
無論是飛禽還是走獸,對虎都敬而遠之;即使是兇猛的野豬和棕熊,也從不主動與虎進行較量。
……
虎有三個主要的生態(tài)要求:充足的大型獵物、水和隱蔽的棲身之地。無論是冰天雪地北國林區(qū)和高草叢、蘆葦叢中(有時氣溫低達零下45攝氏度),還是熱帶雨林、紅樹林和干燥密林,甚至喜馬拉雅海拔4000米山區(qū),都適于虎的生存。虎幾乎全靠肉食為生,沒有水便無法生活,不象某些靠植物生活的動物,從植物中攝取水分。
虎性情孤僻,很少結伴,除了繁殖的時候,總是獨往獨來,成天在自己的領地里到處漫游覓食。每天可走100公里,時常遷徒上千公里。由于沒有擔心的對手(帶槍的人除外),虎能隨遇而安,捕獵大型有蹄類,一連呆上幾天,吃完再走。
雖有‘虎嘯龍吟’之說,其實虎與獅不同……虎是很隱蔽、沉默的動物。有時虎就在鄰近生活,人們卻很難見到它,也很少聽到它的叫聲?;⒅挥性诎l(fā)情和發(fā)怒時才吼叫。倒是不叫則已,吼叫起來卻‘一鳴驚人’,震撼山林,能傳出2公里遠。
虎素性好潔,進食后都要梳理一番,舔凈各處的血污?;巯丛?,冬季在雪地上打滾,蹭掉身上的污垢。”
還有,譚邦杰先生提到的中國臺灣沒有老虎之說已經被后來的化石發(fā)現(xiàn)所修正,請看文榕生先生文中所言——
“近年來,臺灣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虎遺存,打破了長久以來存在的‘跨海而無虎分布區(qū)’陳見。
20世紀末,何傳坤、祁國琴等鑒定、研究了澎湖海溝獲取的哺乳動物化石,除了有更新世晚期的智人、貉、棕熊、最后鬣狗、馬、豬、梅氏四不像、斑鹿、德氏水牛、楊氏水牛、古菱齒象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還有難得的虎左下頜骨。
盡管有報道稱,臺南縣左鎮(zhèn)鄉(xiāng)鹽水溪發(fā)現(xiàn)有虎化石,但是多位古脊椎動物專家觀察后認為,僅根據此照片難以斷定是否真為‘虎化石’;但后來有人在臺南縣菜寮溪畔撿到一枚動物化石,經鑒定是至少40萬年前的成年中國臺灣虎臼齒化石。據研究者介紹,菜寮溪虎臼齒‘依牙齒大小,推論與東北虎差不多,身長約有一點八公尺至三點五公尺,體重約達一百八十至三百四十公斤?!袊_灣虎’約在10萬年前滅絕(此斷言有待商榷),‘這次是第一次發(fā)現(xiàn)老虎臼齒?!?/p>
文榕生先生不僅對老虎是否到過祖國的寶島厘定了一樁“陳案”,更是通過對諸多歷史文獻的索考,將老虎與我們中國人、中華文明之間的情緣理出一絲脈絡——
“先民對虎的認識與記載,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前。濮陽西水坡遺址發(fā)現(xiàn)人與蚌殼排列的龍虎組圖。平臥的逝者,有人考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在人骨骸左側,擺放而成的是一只緩步平視、威風凜凜的虎形象;人骨骸右側則是將蚌殼擺放成龍形。有龍、虎近身相伴、守護,不僅其寓意非同尋常,而且這也是迄今我們所見人虎情緣之最古老遺跡。
甲骨文是我國迄今發(fā)現(xiàn)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古文字。在整理出的4500多個單字中,已識別的2500多字,其中僅涉及數十種動物種類,而破譯出的‘虎’不同寫法就將近50個字,是甲骨文中單物種中最多者,這說明早在殷商時代,先民就對虎有所了解。
以流傳至今的文獻論,儒家的《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十三部經典著作中,無不涉及到虎,說明虎與人的關系非同尋常。
西水坡遺址人與蚌殼龍虎組圖(文榕生供圖)
甲骨文中“虎”不同寫法(文榕生供圖)
《說文解字》中描述“虎”的字(文榕生供圖)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解釋詞義著作,雖然其中對虎的詮釋僅‘虎竊毛,謂之虦貓。注:竊,淺也’,寥寥數語,但已明確將其劃分為‘貓’類,至今動物分類學依然沿襲虎乃貓科動物……。
直至流傳至今最早的字書《說文解字》,……首先提出:‘虎:山獸之君’;……其中有‘虍’、‘虘’、‘虖’、‘虙’、‘?’、‘虎’、‘虒’、‘甝’、‘虪’‘?’、‘?’、‘虥’、‘彪’、‘?’、‘?’、‘虓’、‘?’、‘虤’、‘?’、‘贙’等數十個字涉及虎的稱謂、形態(tài)、生態(tài)等,憑單物種而受如此重視看,也是十分罕見的……。
古人對虎的別稱,則有:老虎、李父、李耳、淤[虎+兔]、于菟、伯都、揜于、大蟲、白額虎、扁擔花、羅羅、大貓、王斑虎等,不勝枚舉。
……
近百年來,古脊椎動物學家在我國80余地發(fā)掘鑒定出現(xiàn)代虎遺存,散布于絕大多數?。ㄖ陛犑?、自治區(qū)),反映出早在遠古時代,虎就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棲息、繁衍?!?/p>
而最近不到百年的時間里,老虎曾經在中國大地上瀕于絕跡,馬戲團、動物園(包括一些所謂的“野生動物園”)似乎成了它們最后的家園(本期封面/葉明霞攝)。正如趙岳先生文中所述——
“在老虎的這些亞種中,曾經在中國有分布的是孟加拉虎、里?;?、東北虎、華南虎和印度支那虎。但是正如前面說的,里?;⒃缫褱缃^,華南虎的野外種群可能也已經滅絕了;而孟加拉虎、東北虎和印度支那虎的數量也都不多了?!?/p>
好在——
“目前我國分布的老虎亞種都被國家定為一級保護動物,禁止隨意捕殺和買賣。”
但是僅僅這樣是完全不夠的,譚邦杰生先生用一個小故事揭示了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
“現(xiàn)在各國提倡保護虎,決非單純考慮物種保存一事。固然虎如此雄偉、美觀、珍貴,是值得保存的東西,但此外還有更積極的意義,那就是它在保持生態(tài)平衡中所起的作用,這一點甚至對人類也很重要。布蘭德爾曾講到一個實例:印度霍山嘎巴德森林中原有幾只虎,后來全部被人消滅了,幾年之后,森林附近的各個村莊周圍,野豬和藍牛羚泛濫成災,造成莊稱損毀,農田荒蕪的景象。農民們熱切希望再弄幾只虎,放回森林中去。”
可喜的是,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fā)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們國家的生態(tài)保護工作在近年來大有起色,野生東北虎的身影又時常出現(xiàn)于白山黑水間。
歸去來兮,讓更多的老虎回到它們自由出沒的野外家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