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發(fā)
摘要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歷史教學改革提出新的思想主張,其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滲透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落實有效的家國情懷教育,不但可以涵育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也能潤澤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促使學生拼搏進取、樹立堅定不渝的報國之志。本文主要論述了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策略,希望可以為相關教學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從而培植學生的家國情懷,錘煉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關鍵詞 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2.03.040
1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疏通家國情懷教育開展渠道
鑒于歷史學科特性,高中歷史教學是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有力平臺。歷史課程中蘊藏著極為優(yōu)渥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教師必須根據(jù)家國情懷教育目標明確教學改革立意,深度鉆探和開發(fā)歷史課程中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這樣一方面可以疏通家國情懷教育開展渠道,提升歷史教學的導向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彰顯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從而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形成和涵育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首先,教師在開發(fā)歷史課程中家國情懷教育資源時,應該扎根歷史教學內容,主抓顯性課程資源的利用,這樣不但可以順利突破歷史課程三維目標,也能使學生的學習方向直接指向家國情懷教育,從而收獲事半功倍的歷史教學和家國情懷教育成果。其次,教師在整合歷史課程中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時,既要緊密依托顯性課程資源,也不能忽略對隱性家國情懷教育資源的鉆探和開采,在歷史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延伸和拓展,不但可以提升歷史教學有效性,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接受家國情懷教育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邁入更高的階梯。[1]比如,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一課中,蘊藏的家國情懷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教師可以利用虎門銷煙的故事、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以及關天培為國捐軀的英勇事跡,引導學生通過史實反思樹立堅定的歷史責任感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領悟“落后挨打,御侮必先自強”的道理,從而提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浸潤學生的家國情懷。
2創(chuàng)設多樣化情境,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悟和體驗
家國情懷既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也是一種內在情感意識,高中生雖然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認知經(jīng)驗和理解能力,但是對家國情懷的感悟能力仍然不足,教師在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時,必須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育需求,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感和民族精神的體悟能力,這樣才能使家國情懷深深根植于學生的精神視域。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是一項強調體驗的教學工作,學生只有在吸納歷史知識過程中,切實體驗到中華民族和華夏兒女身上的不屈精神,才能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家國情懷意識。情境教學法屬于體驗式教學的范疇,同時也是行之有效的家國情懷教育手段,教師立足歷史教學的家國情懷教育導向,加強實踐情境教學法,一方面可以使歷史課堂煥發(fā)全新的光彩和生機,優(yōu)化歷史事件和歷史知識的呈現(xiàn)方法,調動學生自主領悟家國情懷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凝聚學生的感官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增強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悟和體驗,從而實現(xiàn)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高效實施。比如,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根據(jù)課程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史料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史料分析法了解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lián)軍侵華等重大史實,使學生近距離體驗到一些具有先進思想的民族同胞,在民族危亡之際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這樣不但可以鍛煉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研究和解釋能力,也能使學生深刻感悟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從而點燃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培育學生的家國意識,使學生自覺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和使命。
3引入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對接歷史教學和家國情懷教育
雖然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實施空間非常廣闊,但是在實際開展中仍然會面臨諸多阻礙,這些阻礙如果得不到妥善的消除,家國情懷教育效果是難以得到確保的。首先,高中生的時空觀念還不夠完善,教師在實施家國情懷教育時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不但會導致學生認識歷史、理解歷史的思維方式出現(xiàn)偏差,也會降低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悟效果,從而削弱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質量。其次,還有部分教師在開展歷史家國情懷教育時,沒有樹立明確的生活引領思想,脫離生活實際的家國情懷教育無異于空中樓閣,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家國意識毫無立根之基,這既有悖于高中生的認知經(jīng)驗,也不符合新課改的思想主張,從而降低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實效性。筆者認為,有效的家國情懷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身邊做起,同時還要關照到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各個緯度,想要達成以上兩個目標,引入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鄉(xiāng)土文化資源貼近高中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經(jīng)驗,在學生熟悉的家鄉(xiāng)歷史人文事件中,學生的親近感和學習興趣會油然而生,進而由點及面,對家鄉(xiāng)和祖國產(chǎn)生濃厚的熱愛之情。其次,應用鄉(xiāng)土文化資源更有助于消除學生時空觀念上存在的思維阻滯,學生能夠真切的體驗到歷史事件就發(fā)生在身邊,從而習得科學的認識的歷史方法和思維方式,這些對學生家國情懷的涵育也大有裨益?;诖耍處熢诟咧袣v史教學中實施家國情懷教育時,應該從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和生活化教學兩個方向出發(fā),積極引入鄉(xiāng)土文化資源,這樣一方面可以拉近學生與歷史時空的距離,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喚醒學生對家鄉(xiāng)歷史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另一方面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愛鄉(xiāng)愛國之情,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民族觀和國家觀,從而對接歷史教學和家國情懷教育,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人文素養(yǎng)。[2]比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一課中,本課涉及的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鄉(xiāng)土文化資源的主要運用場景,教師在實施家國情懷教育時,就可以從改革開放的實質、目標和含義上尋找切入點,加強開發(fā)和引入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引導學生體會實行改革開放國策,給家鄉(xiāng)、社會以及國家?guī)淼木薮笞兓?,使學生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明白如今能夠享受幸福、富足的小康生活,與國家堅持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這樣不但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擁護國家政策的品質和意識,從而借助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實現(xiàn)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落實。
4滲透紅色文化元素,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進取精神
家國情懷富有厚重的情感和豐富的內涵,它們鐫刻在每一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里程碑上,流露于革命先烈的光輝事跡之中,高中歷史教學想要顯著提升家國情懷教育效率,滲透紅色文化元素是最佳捷徑。首先,紅色文化既涵蓋了革命歷史的發(fā)展脈絡,也凝練著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滲透紅色文化元素,不但可以使歷史教學內容更加充實飽滿,也能發(fā)揮紅色文化卓越的家國情懷教育價值。其次,應用紅色文化還可以開闊學生的歷史人文視野,加深學生對革命先輩艱苦卓絕奮斗歷程的體驗和感悟,這些都是學生家國情懷形成和完善不可或缺的要素。最后,紅色文化元素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途徑多種多樣,教師可以用革命故事重現(xiàn)歷史事件和紅色文化,這樣不但可以吸引學生對家國情懷的體悟興趣,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歷史解釋能力,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诖?,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時,應該善于開發(fā)和引入隱性教育資源,結合家國情懷教育需求加強滲透紅色文化元素,旁征博引紅色革命故事,這樣一方面可以喚醒學生對家國情懷的內在共鳴,另一方面也能利用紅色革命精神感染和浸潤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激發(fā)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責任感與使命感,從而驅動學生政治認同、自立自強,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進取精神。[3]比如,在教材《從局部抗戰(zhàn)到全面抗戰(zhàn)》一課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日本侵華罪行史料、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國將領的光輝事跡以及抗戰(zhàn)勝利后的歡慶場景,運用紅色文化元素加深學生對本課重點知識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體會中華兒女在抗戰(zhàn)中眾志成城的強大凝聚力,從而厚植學生的家國情懷和進取精神,使學生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而終身不懈奮斗的偉大志愿。
5結合教學實踐,激發(fā)學生報國熱情
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相輔相成的,而且,實踐教學也是對歷史理論知識進行認知的重要方式,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課堂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學習理論性的歷史知識內容,為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做好鋪墊和積累。然后,教師可以結合這部分歷史理論教學內容,對學生開展歷史實踐教學,激發(fā)學生報效祖國的情懷。比如,參觀歷史博物館進行歷史知識的學習,以及參加社會實踐等活動對歷史知識進行學習等,都是較為合適的歷史實踐學習內容,可以通過參觀舊中國的歷史資料,更進一步理解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也能夠感受中國革命先烈為解放中國做出奉獻和犧牲。同時,這種在實踐參觀中學習到的歷史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再者,學校也可以將歷史理論學習內容在校外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教學,包括烈士陵園、紅色博物館等,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體會肅穆莊嚴之感,進而促進學生能夠完善的理解歷史理論知識,感悟歷史場景,在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的同時,也激發(fā)學生報效祖國的情懷。[3]此外,學校還可以邀請抗戰(zhàn)老兵到高中歷史課堂中,對學生講解自身親歷的歷史事件,這會讓學生深度感知革命前輩在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經(jīng)歷,從而使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得到進一步激發(fā)。教師也可以借助這一教學氛圍,對學生進行激勵,并鼓勵學生學習革命前輩的家國情懷意識,并告訴學生,若想報效祖國,必須學習和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不斷充實和完善自我,進而能夠在將來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
6實施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家國信念
合作學習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學習方式,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在開展歷史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讓學生能夠在小組中進行探討,讓學生可以通過討論,激發(fā)出全新思維火花,并能夠更加深入的理解歷史,能夠從更深層面了解歷史知識,掌握歷史知識,并在這一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喚醒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加學生的家國信念。同時,教師還應讓每個學習小組在小組內結合歷史學習主題,對家國情懷方面的內容進行討論,并梳理其中的思路,然后,以文字和語言兩種模式對討論結果進行呈現(xiàn)。這種通過班級共享的歷史知識學習情境,使各組間的學生能夠對歷史知識學習內容進行共同探討,以此在班級內營造歷史知識學習的積極氛圍,也可以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更進一步的理解歷史知識,在通過小組內討論后開展的組間討論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在當下的歷史課堂中勤奮、刻苦的學習,逐步提高擔當意識,增強學生的家國信念。此外,教師也可以讓組間學生結合當前高中生的能力,以及對歷史知識的認知程度,以合作學習的方式,共同擬定全新歷史問題??梢宰尭鹘M組長代表整個小組在班級內進行組長交流會議,組長可以將小組的歷史家國情懷理念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并綜合整個高中階段已掌握的歷史知識,結合歷史學習重點及難點,針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并在其中融入家國情懷意識,進而幫助學生養(yǎng)成分析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歷史綜合學習能力可以得到進一步突破,并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得到升華。
7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家國情懷教育,不但可以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完成,也能切實完善學生的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師應該基于家國情懷教育明確高中歷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立意,加強歷史課程資源以及拓展性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實現(xiàn)歷史課程與家國情懷教育的深度整合,從而構建學生探究歷史的正確價值取向和人文追求,夯實學生的家國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參考文獻
[1]任登科.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路徑[J].新課程, 2021(36):4.
[2]楊桂蘭.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 2021(36):6-7.
[3]繆明良,伍鵬飛,柳興躍.高中歷史教育中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方式分析[J].新課程,2021(3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