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烏克蘭危機成為了全球的焦點。而在紛爭之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所擁有的璀璨文明也讓人憂心。
二戰(zhàn)后,荷蘭曾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有關(guān)在武裝沖突期間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草案?;诖?,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54年在海牙獲得通過了《海牙公約》,其中劃定了戰(zhàn)爭中雙方均不可破壞的建筑,以及制定了文物返還的規(guī)定。1972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又制訂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烏克蘭于1988年10月12日成為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成員國。截至2021年,烏克蘭共有7處世界遺產(chǎn),其中6項文化遺產(chǎn),1項自然遺產(chǎn)。
國與國之間是有邊界的,但文化遺產(chǎn)是超越國界、屬于全人類的共同珍寶。不論我們所屬何處,保護世界文化遺址是全世界所有人的責任。
利沃夫歷史中心
公元10世紀時,利沃夫成為波蘭和基輔羅斯爭奪的地盤,而后被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占為己有,又被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陸續(xù)接盤。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該地區(qū)屬于短命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之后回到波蘭;然后回到蘇聯(lián)。此外,瑞典和土耳其都曾試圖征服該市,但未能取得成功。
隨著城市的繁榮,利沃夫也吸引了眾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商人和異教徒,韃靼人、德國人、匈牙利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奧地利人等等聚居于此,成為一個多民族、多宗教混居的城市。
雖然命運多舛,但幸運的是,中世紀的城市地形被完好無缺地保存下來,特別是這里保存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建筑風格的代表建筑,反映出不同民族在此居住的風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1900年建成的利沃夫歌劇芭蕾舞劇院。
利沃夫歌劇芭蕾舞劇院絲毫不遜色于享譽全球的維也納大劇院和莫斯科大劇院,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參觀者來打卡。1998年,利沃夫歷史中心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
2007年,這項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范圍只包括斯洛伐克和烏克蘭的山毛櫸林,2011年增加了德國中部和西北部的15處山毛櫸林。
歐洲山毛櫸,又名歐洲水青岡,是殼斗科山毛櫸屬的一種落葉植物,高度通常為25~35米,直徑為1.5米以上,壽命通常為150-200年,甚至達到300年。是歐洲自然風光毫無爭議的統(tǒng)治者。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
布科維納與達爾馬提亞的城市民居位于烏克蘭切爾諾夫策,是由捷克著名建筑師約瑟夫設計的一組建筑群,建造于1864年至1882年期間,里面包括過去布科維納都主教們的住宅、教堂、修道院和庭園。
整座建筑群以阿爾罕布拉宮(中世紀摩爾人統(tǒng)治者在西班牙建立的格拉那達王國的宮殿)為靈感,糅合了拜占庭和摩爾人的建筑風格,中央庭院的三邊為都主教居所的三幢主體建筑,庭院長約100米、闊約70米。建筑群右翼為神學院和附屬教堂——三圣教父教堂,教堂內(nèi)壁繪有壁畫。201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斯特魯維測地弧
斯特魯維測地弧于2005年登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因其所在范圍跨越多國,是一處與白俄羅斯、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挪威、立陶宛、俄羅斯、瑞典、摩爾多瓦共有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斯特魯維測地弧是從挪威到黑海的一組三角測量點,穿過10個國家,總距離為2820公里,由德國出生的俄羅斯天文學家、地理學家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在1816年至1855年期間創(chuàng)建,目的是為了確立地球的參考橢球體。通俗點來說,通過這一測量,人們可以掌握地球的確切大小和形狀——因為眾所周知,地球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
265個測量站點的其中34個原始測量站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烏克蘭的4個測量點分布在赫梅利尼茨基州、敖德薩州地區(qū)。
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
及其城郊
2013年,位于克里米亞半島的塞瓦斯托波爾市的陶瑞克-切森尼斯古城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但如今這里已成為爭議地區(qū)。
考古學家在這里發(fā)現(xiàn)7處有城市遺跡和農(nóng)業(yè)用地的遺址,還有緊挨著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定居點遺跡的早期基督教紀念碑,羅馬、中世紀時期的塔型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統(tǒng),以及保存得格外完好的葡萄園種植和隔離墻的實例。
喀爾巴阡地區(qū)木質(zhì)教堂
喀爾巴阡地區(qū)木質(zhì)教堂分布在波蘭和烏克蘭兩國邊境,16座木質(zhì)教堂,烏克蘭和波蘭各擁有八座,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這處跨國遺產(chǎn)建于16世紀至19世紀之間,由當?shù)氐臇|正教和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團體建造,木匠工藝高超,幾乎看不到釘子。教堂建在三段式的平面上,上方通常是四邊形或八角形穹頂和圓頂,內(nèi)部保存有珍貴的圣像圖、彩色裝飾和其他木制家具。據(jù)說在歷史上,為了抵抗入侵的韃靼人,教堂也曾被用作軍事要塞。
圣索菲亞大教堂和基輔洞窟修道院
建于11世紀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位于基輔中心地帶,是基輔非常有名的東正教大教堂。大教堂采用巴洛克式建筑風格,包括金綠色頂?shù)拇蠼烫谩㈢姌呛托薜涝?,室?nèi)裝飾著177色的拜占庭壁畫和馬賽克。教堂建成后,很快成為東歐平原上最早出現(xiàn)的文明古國——基輔羅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此后還建立了斯拉夫民族的第一個圖書館。整片建筑群于199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基輔洞窟修道院始建于1051年,是基輔市內(nèi)最古老的寺院建筑,也是包括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內(nèi)的古代羅斯的重要宗教圣地和學術(shù)中心,因擁有一個深達數(shù)千米的人工洞窟而得名,1990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修道院占地面積很大,內(nèi)有許多教堂及博物館。教堂群以高達97米的金頂鐘樓為中心,為歐洲教堂鐘樓之最。(本報綜合澎湃新聞2.26、世界旅游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