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
沒有一個中國人沒受到過蘇東坡的恩惠。每到中秋節(jié),我們會自然而然地吟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俟初春來臨,我們脫口而出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當(dāng)我們來到廬山,首先想到的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來到西湖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詩句總是隨時沖出我們的喉嚨。
林語堂是個知恩圖報者。他甚至走得更遠(yuǎn)。他要向西方人講述蘇東坡的一生。1945年起,他花了三年的時間,用英語寫成了一本28萬字的《蘇東坡傳》,并于1947年在美國出版。林語堂在自序中簡敘了為蘇東坡作傳的緣由:“我寫蘇東坡傳并沒有什么特別理由,只是想做而已。存心給他寫本傳記的念頭,已經(jīng)存在心中有年。1936年我全家赴美時,便攜帶了大量關(guān)于蘇東坡的資料。在海外可以和蘇東坡為伴,是件樂事”。該書在西方出版時的英文名便是“一個樂天的天才”。
林語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個教會家庭,早年曾留學(xué)美、德,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名聞東西方學(xué)界。他第一個在中國倡導(dǎo)“幽默文學(xué)”,《蘇東坡傳》便是他這一主張的實踐。該書行文簡約生動、清新幽默,寫出了這個“大自然中的頑童”清風(fēng)拂過一樣的人生,符合西方人口味,便于西方人理解。
在林語堂的眼里,“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xué)的反對派,是瑜伽術(shù)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總之,蘇東坡不是一個能以流派或頭銜如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詩仙詩圣來概括的詩人,人們都叫他“坡仙”,他只能用自己概括自己,用自身的生命力照耀古今。
隨著林語堂的筆尖,我們跟著蘇東坡夜游赤壁和承天寺,和他一起烤羊蝎子,邊喝桂花酒邊舞蹈,靜坐嗅檀香,光膀子在壽星寺午睡,在集市上攔著人央求對方講鬼故事,食日光止餓,在東坡種菜,在西郊采藥,為制墨差點把房子燒掉。與秀才和釀酒老婦比鄰而居,蓋屋掘井,栽花種樹。把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里的句子重組,照民歌調(diào)子,教給農(nóng)夫唱,他自己也暫時放下犁耙,手拿一根小棍,在牛角上打拍子,和農(nóng)夫一起唱。在每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里,都表現(xiàn)出詩人寧靜喜悅的心境。詩人一路被貶一路寫詩,于是,那些被貶的日子也都成了詩。
世人敬仰蘇東坡,不僅因為他的曠世才華,更因為他的豁達(dá)胸襟與浩然正氣。讀蘇東坡的所有詩詞文章,你根本想像不到他有如此艱辛坎坷的一生。在林語堂的敘述里,我們看到,他的豁達(dá)只用于對自己的苦難,而對天下蒼生的苦難卻潸然淚下。徐州抗洪;杭州抗疫,建立中國第一座公立醫(yī)院;密州抗蝗;黃州救女嬰,建立中國第一所孤兒院——東坡雪堂救兒所;儋州開荒開土倡文化。
面對人生的挫折,中國文人表現(xiàn)出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屈原選擇一死了之,李白選擇一醉了之,陶淵明選擇一走了之,只有蘇東坡選擇在一笑了之之后,仍熱烈地?fù)肀松?/p>
林語堂先生行文瀟灑,為人灑落,總能在只言片語中展現(xiàn)人生才智。然而生逢亂世的他,也有許多無奈,想必在蘇東坡身上,他看到了一種歷經(jīng)劫難仍然可貴的純真與高貴,這就是他與蘇東坡都神往與追求的生命真諦吧。
174250078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