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杰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元”是《說文解字》中除去部首字“一”外收錄的第一個字?!霸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始也。從一從兀?!薄霸痹谛误w上有“一”這個構件,表示“開始”的意義,與部首“一”中“惟初太始”的文化內涵相關,《說文解字》按照形體和意義相統(tǒng)一的原則排列字序,把“元”放在開始的位置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元”是一個形體簡單的漢字,卻在方寸之間蘊含了豐富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一般來說,形體越簡單的漢字其經歷的歷史時期往往越長,內蘊的意義信息就越多。但也因其歷史久遠,原始的構造意圖隱沒在規(guī)整的筆畫中,我們想要探尋“元”的本義,就需要追溯其構造意圖。
“元”的本義“首、頭”在文獻中有實際的例子,《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中有這么一段話:
先軫曰:“匹夫逞志于君而無討,敢不自討乎?”免胄入狄?guī)?,死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先軫是晉國的股肱之臣,趙衰稱其“有謀”,自愧弗如。先軫輔佐晉國兩代國君開疆拓土,取威定霸。這位有勇有謀的大將卻在一場穩(wěn)操勝券的戰(zhàn)役中脫去盔甲,沖入敵陣,以身殉國。狄人在戰(zhàn)后“歸其元”,杜預注:“元,首?!边@里“元”使用的就是本義,表示人的頭顱,即狄人戰(zhàn)后歸還了先軫的頭顱。
要理解先軫的行為,還要從他獲得元帥的頭銜說起。當時晉文公的中原霸權受到南方楚國的威脅,為抵御楚國北上中原,晉國在被廬舉行蒐禮,宣布改政,作三軍,以郤縠為元帥指揮中軍。公元前632年,郤縠去世,先軫因為才能出眾,以下軍佐將的身份一躍而上,接過郤縠元帥之職,統(tǒng)領主力中軍。之后楚國圍宋,宋國向晉國求援,晉文公猶豫不決:若不出兵,晉國將失去宋國這一盟友;若出兵,又沒有齊國和秦國的幫助,勝算不大。這時先軫獻出一計:“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zhí)曹君而分曹、衛(wèi)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衛(wèi),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zhàn)乎?”(《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這一招直接化解了晉國兩難的處境:讓宋國賄賂齊國和秦國,使齊、秦在楚國面前替宋國求情;同時晉國扣押曹國國君,將楚國盟友曹、衛(wèi)的田地分給宋國,楚國吝惜曹、衛(wèi)的土地,一定不會答應齊、秦的求情,必然會與宋國開戰(zhàn)。齊、秦既受宋國賄賂,同時又與楚國產生齟齬,必然會與晉國合作。這樣晉國既不需要直接出面拉攏齊、秦,還能打擊楚國的盟友曹、衛(wèi),并且能激化齊、秦和楚之間的矛盾,一旦開戰(zhàn),三國聯(lián)軍在實力上就占了上風。此時,楚國憚于晉文公的聲勢,有了退兵的想法,于是派宛春去晉軍交涉,想用曹、衛(wèi)二國換取宋國解圍。晉國上軍將領子犯認為楚國的做法是無禮的,可以此為借口討伐,先軫卻認為不如將計就計,“私許復曹衛(wèi)以攜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把宛春扣留下來,激怒楚國。果然曹、衛(wèi)和楚國告絕,楚軍與晉、宋、齊、秦聯(lián)軍于城濮交戰(zhàn)。先軫率領中軍,擊敗被引誘深入的楚軍,使晉國再次鞏固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日有短長,月有死生,沒有永恒的霸業(yè),晉國的霸主地位隨著晉文公的逝世而動搖。秦國發(fā)兵長途奔襲鄭國,至周國遇到鄭國商人弦高,弦高使人送信,鄭國有了防備,于是秦軍改變計劃滅掉滑國返回。先軫敏銳地察覺到這是攻擊秦軍的好時機,力排眾議,以秦國不吊國喪,不顧忠臣諫言,為一己私利侵犯與晉國同姓的鄭國為由,出兵阻擊秦軍。在先軫的指揮下,晉軍在崤的狹路設伏,擊敗秦師,擒獲秦軍將領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這一戰(zhàn)再振晉國威風,卻也埋下了禍患,更成為了先軫免胄殉國的導火索。
晉襄公的嫡母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她認為崤之戰(zhàn)打破了秦晉之好,先軫是在挑撥、構陷兩國的關系。為了維護兩國情誼,她請求把被俘的三名秦國主將釋放回國,以免激化秦晉矛盾。晉襄公答應了,釋放了三人。先軫朝見襄公,得知戰(zhàn)俘被釋放,勃然大怒,說:“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保ā蹲髠鳌べ夜辍罚┦⑴?,先軫不顧君臣之禮,啐一口唾沫,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不久,狄人趁晉國為文公下葬的間隙侵犯齊國,然后與晉國在箕地展開戰(zhàn)爭。于是便出現了先軫“免胄入師”的一幕,老臣先軫深感失禮于國君,只好以如此壯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愧疚之心。與晉國交戰(zhàn)的對手狄人在戰(zhàn)后“歸其元”,將先軫的頭顱送回了晉國。
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中,“元”用作本義表示“頭”的意思基本已經被另一個同義詞“首”所替代。所以我們推測,文獻中“元”使用的本義不一定是在文獻流傳整理過程中未被“首”替換的殘留,而可能是帶有特殊文化內涵的現象。
除《左傳》外,先秦文獻中還有“元”使用本義的例子?!睹献印る墓隆酚涊d了陳代和孟子的一段論辯:
陳代曰:“不見諸侯,宜若小然;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且《志》曰:‘枉尺而直尋?!巳艨蔀橐??!?/p>
孟子曰:“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將殺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鬃愚扇⊙桑咳》瞧湔胁煌?。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且夫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
孟子所處戰(zhàn)國時代已經不是先軫所處的春秋時代,禮樂已經失去約束力,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兼并戰(zhàn)爭不斷。諸侯行事以利益為導向,所以《孟子》開篇梁惠王張口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心懷儒家仁政理想,渴望實現黎民“不饑不寒”、深明孝悌之義的“王道”,但是現實中沒有君主認同并施行孟子的主張。在各諸侯王處多次碰壁后,孟子選擇了退而著書,不再主動去謁見諸侯。這在弟子陳代眼里成為故作借口、拘泥小節(jié)的行為。于是,陳代與孟子之間的這場論辯就發(fā)生了。
陳代認為如果主動去游說諸侯,得到諸侯的重用,往大了說可以實現仁政理想,恢復天下王道秩序;即使不能實現宏愿,也可以改變目前的局面,實現稱霸之道。況且《志》上說“枉尺而直尋”,用曲折一尺來換取伸直八尺,違背一些小的原則來實現更大的目標,陳代認為這樣的事情好像可以干一干。
孟子沒有直言駁斥陳代的觀點,而是舉出齊景公時代的一件往事回應。從前齊景公田獵,想要叫守園囿的官吏虞人近前來,于是舉起手中用羽毛裝飾的旌旗召喚。虞人不去,景公權威受辱,震怒之下,命人捆綁虞人,準備殺他。但是虞人并不因此畏懼,他對齊景公說:“過去先君來田獵,用旃召喚大夫,用弓召喚士,用皮冠召喚虞人。我沒有看見皮冠,不敢回應召喚大夫的信號,所以沒有上前?!笨鬃臃Q贊他:“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保ā蹲髠鳌ふ压辍罚┛匆娋髡賳緫斍巴@是常道;但是不按其制的召喚就不前往,這是守禮的做法,是君子所肯定的行為。孟子認為所謂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卻有八尺,這完全是從求利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按求取利益的邏輯,即使屈折八尺,伸直的只有一尺,因為獲利就也能去做了。不待諸侯來召見而主動去謁見,即使被任用,也不能馬上實現“王道”,見諸侯非但不是“枉尺直尋”,而是“枉尋直尺”。這樣的事怎么能去做?
孟子在敘說虞人守禮時提到,虞人不因為景公將殺之而恐懼,是因為“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孔子所贊成的就是他堅定守禮、無所畏懼的精神。這兩句話給“志”和“勇”立定了“義”的標準。“在溝壑”指的是死后沒有棺槨,其實質是因為貧窮沒有辦法按照禮制舉行葬禮,但是對于守死善道的志士而言,固守窮困是按照義所行之事,所以不會因為窮困而感到遺憾?!皢试敝傅氖撬劳?,其中“元”用的就是本義“頭”。對于舍生取義的勇士而言,即使失去頭顱、身首異處也毫不動搖。
這時,我們再回頭看先軫“免胄入狄?guī)煛钡男袨椋此剖欠闯Ve,其實是一個臣子為守禮明義而行的“喪元”之事。所以“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因為所行之事是合義的,既為國捐軀,又自罰蔑視君主之罪,視死如歸,死得其所,因此“面如生”指的應該是面部表情不猙獰,無驚懼恐怖之色?!蹲髠鳌ぐЧ荒辍分羞€有一“歸元”之事,吳、魯聯(lián)軍和齊軍在艾陵開戰(zhàn),齊國大敗,中軍將領國書被俘。魯哀公使太史固“歸國子之元”(《左傳·哀公十一年》),將其頭放在新的筐里,下面墊上青黑色和淺紅色的絹帛,加上綢帶,放上一封信,說:“上天如果不了解你們的行為不正,怎么能讓下國得勝?”這里“元”用本義,也是在討論死亡是否符合道義的情境下出現的。
在不多的幾條“元”用本義的文獻中,我們能感受到“元”的本義總是和“喪元”的事件相關聯(lián),且總是和討論“死亡是否符合道義”的語境相聯(lián)系。在其他的語境中,頭的意義總是用“首”,如《詩經·邶風·靜女》中“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詩經·衛(wèi)風·伯兮》中“自伯之東,首如飛蓬”。我們可以推測,當“頭”這個意義不僅指人體的一個部位,而是寄托著某種特殊的文化內涵時,就會有意識地選擇一個更古老的同義詞“元”來進行區(qū)別。
“元”出現的歷史時期很早,且經常出現在甲骨文、金文中,但遺憾的是未見其用本義。在先秦文獻中,“元”最常用的意義是由本義引申而來的“開始”“第一”“最大”等意義。
常見的與“元”同表示開始意義的還有“初”“始”。在《說文解字》中,“元”“初”“始”分別被解釋為:
元,始也。
初,裁衣之始也。
始,女之初也。
“裁衣”是解釋“初”字形從“衣”從“刀”的構造意圖,是用刀裁剪衣服,以生活中的場景來表示開始這個抽象的意思。“女之初”是在解釋“始”從“女”的原因,以女人初生子的階段來表示開始的意義,所以有“始祖”等詞匯。去除構造意圖的部分,這三個字記錄的詞義是:“元,始也?!薄俺?,始也?!薄笆?,初也?!彼鼈兪且唤M意義為“開始”的同義詞。
同樣表示“開始”義,“元”與“初”有細微的差別。首先在字形的取象上,“元”取象于人側立的靜態(tài)畫面,“初”取象于制作衣服的動態(tài)過程,所以,“元”更強調“開始”的時間點,而“初”則表示階段的名稱,也就是把一個過程按照時間順序依次分成幾個部分,“初”就是開始的一段、開頭的部分。
“初”在《左傳·隱公元年》講述鄭國共叔段之亂時得到了一次精彩的運用,首尾兩個“初”字貫通了全文。開頭一句“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初”表明鄭國的禍亂不是突然爆發(fā),而是醞釀已久的。鄭武公從申國娶了姜姓女子,生了兩個兒子:鄭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是難產,頭先腳后,因此姜氏受到了極大的驚嚇,很討厭這個差點要了自己性命的大兒子,給他取名叫“寤生”,就是難產倒著出生的意思。姜氏偏愛小兒子,從名字就能看出,“段”就是“鍛”,錘鐵的工具,有堅硬的特質,蘊含了美好的祝福。不僅如此,姜氏還想廢長立幼,立共叔段為太子,屢次向武公請求,但沒有得到允許。
等到莊公繼位,成為鄭國國君,姜氏請求把制地分給共叔段作為采邑,莊公很明白姜氏的用意,直接回絕道:“制地形勢險峻,虢叔就是死在那里,別的地方都可以商量,這里不行?!币驗殡绞逶缿{制邑險峻的地勢,不修德行,最終為鄭國所滅,所以莊公一來擔心共叔段重蹈覆轍,二來也是為防備寵弟犯上作亂。姜氏無話可說,請求改封京城,讓共叔段居住其中,稱之“京城大叔”?!按蟆蓖疤?,“京城大叔”即“京城太叔”,足見對他的寵愛異于眾臣。
莊公的大臣祭仲看到這個情況,憂從中來,進言說:“凡是國都,城墻周圍的長度超過三百丈,會帶來災禍的。先王定下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墻,不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F在共叔段所在京城城墻不合制度,將會發(fā)生您忍受不了的事情?!毖韵轮?,提醒莊公要注意共叔段已經產生謀反的禍心,要做好應對。莊公故作無奈地說:“姜氏想要他這樣做,我哪里能免得了遭受禍害呢?”祭仲見莊公不為所動,進一步說:“姜氏的欲望怎么能夠滿足,不如早做打算,不要滋生事端,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下去,就難以應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好鏟除,何況是備受寵愛的弟弟?!奔乐龠@番話說得已經非常露骨,如若不是心腹之人,這樣直接到近乎挑撥骨肉親情的話,恐怕早就觸怒君王,引來殺身之禍。然而莊公卻成竹在胸,既沒有表露出對祭仲的贊同,也沒有指斥祭仲的直言不諱,只是淡淡地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您姑且等著看?!?/p>
不久,共叔段命令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境既聽令于莊公,又聽令于自己。公子呂眼看禍事將起,忙問莊公:“國家是不能允許一國二主的情況出現的,您打算怎么辦?如果您要讓位大叔,我就去侍奉他;如果不是,就請除掉他,不要讓百姓產生別的想法?!鼻f公仍然面不改色地說:“用不著,他會自取其禍?!鼻f公一再縱容,共叔段直接把兩屬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封邑,把地盤擴張到廩延,奪權之心昭然若揭。子封認為這是動手的時機,不然任由共叔段擴大勢力,民心會倒向一邊。莊公仍然不為所動,他認為共叔段沒有一個正義的理由奪取君位,所以沒有人會親附他,勢力越大越容易崩潰。
共叔段果然按捺不住,開始整治城郭、儲備糧草、修繕兵器、準備車馬,要襲擊鄭國都城,奪取君位,姜氏打算作為內應打開城門。但是老謀深算的莊公早就布置好眼線,提前知道了共叔段起兵的日期,這才下令子封率領二百輛戰(zhàn)車攻進京城,京城的人倒戈起義,共叔段逃竄到鄢地,莊公直追窮寇,共叔段又逃到共地。戰(zhàn)爭結束后,莊公因忌恨姜氏偏心,造成寵弟謀亂,把姜氏安置在穎城,并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痹箽庖研?,莊公開始后悔過激的誓言,畢竟還是母子血親。在潁谷做邊疆護衛(wèi)長官的潁考叔聽到這件事,想要幫助莊公,于是說有東西獻給莊公。莊公宴請他,他在吃的時候把肉留下來不吃。莊公問他為什么這么做,他說:“我孝敬母親,她已經吃過我能給她的食物,但是沒有嘗過您賞賜的肉湯,我請求帶給她吃?!边@一段自白觸動了莊公的心,莊公感嘆道:“你有母親可以送肉湯,我卻沒有!”潁考叔趁機把自己的主意告訴莊公:“不用憂慮,如果挖地見到泉水,在隧道里相見,就可以又不違背誓言,又能與母親相見,還不會引起非議?!鼻f公聽從他的意見,進了隧道,賦詩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氏走出隧道,賦詩說:“大隧之中,其樂也洩洩!”
到這里,從二人賦詩的內容看,似乎莊公和姜氏達成了和解,但史官最后又添上一筆:“遂為母子如初”,用“初”戳破了表面上的和諧。見面之后,莊公和姜氏的關系也只是恢復到了共叔段作亂前的狀態(tài),姜氏仍然討厭這個兒子,而莊公仍然怨恨偏心的母親。兩個“初”字一首一尾,非常不起眼,但是有豐富的內涵,把整個事件首尾貫穿起來。
所以,通過《左傳》講述共叔段之亂中“初”的用例我們可以看出,“初”代表的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一個連續(xù)事件的開端階段。同樣是表示開端的“元”,是對時間點的標注。如《春秋》:“元年春,王正月?!倍蓬A注:“凡人君即位,欲其體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倍抛㈩H具經學色彩的解釋,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元”表示開始意義具有特殊的文化內涵,蘊含了“慎始”的意義,因為開始是一切的根本。
“元”和“初”都能冠于時間詞前表示“開始”的意義?!俺酢笨梢员硎疽粋€季節(jié)或階段開始的意義,如“初伏”“初旬”“初春”“初夏”“初秋”“初冬”?!霸庇迷跁r間詞前表示第一,如用在“年”前,構成“元年”,《公羊傳》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君主即位的第一年被稱為“元年”,后代帝王使用年號紀年,改元后的第一年也稱為“元年”,如漢武帝的“建元元年”“太初元年”,等等。
“元”加在“日”前,最初不是專指每個月初一,而是指好日子?!抖Y記·王制》:“元日,習射上功,習鄉(xiāng)上齒?!薄抖Y記正義》認為“元日”就是“善日”,也就是選一個好日子,司徒命鄉(xiāng)內年老而有地位的人聚會在鄉(xiāng)里學校,考察后輩學習射禮的成果,學習鄉(xiāng)飲酒禮?!抖Y記·月令》:“孟春,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北R植、蔡邕都把“元”解釋為“善”。清代樸學家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指出,把“元日”當作每月的第一日,在漢以前是沒有的?!霸铡碧刂皋r歷正月初一是從張衡《東京賦》開始的:“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比龂鴷r,吳國的薛綜注:“言諸侯正月一日從四方而至?!睗h之后,“元日”才開始專指年首的第一天。宋代王安石的詩歌《元日》記錄了傳統(tǒng)的節(jié)俗,流傳甚廣:“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p>
與“元日”同指新年第一天的“元旦”最早見于《樂府詩集》收錄南朝梁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夢梁錄·正月》明確指出:“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痹┻@日由于既是年的開端,又是時、月的開端,所以還被稱為“三元”?!赌淆R書·武帝紀》記載了元旦賞賜戍邊將士的事情:“緣淮戍將,久處邊勞,三元行始,宜沾恩慶?!?/p>
元旦可以追溯到傳說的三皇五帝時代?!稌x書·律例》記載:“顓頊以今之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月朔旦立春?!卑凑者@個說法,元旦起源于顓頊帝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此后,由于夏、商、周、秦、漢各代歷法的差異,元旦所指并不是同一天:夏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為元旦。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頒行《太初歷》,規(guī)定以夏歷正月為歲首,此后兩千多年,無論政權如何更迭,社會如何變換,一直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封建王朝結束,格里高利歷引入,以公元紀年。由于政治變革的原因,近代中國社會中便出現了兩個新年,原來舊歷正月初一的“元旦”和新歷1月1日的“元旦”。
官方行政力量的推行和民眾社會傳統(tǒng)之間出現了割裂,山西太原鄉(xiāng)紳在日記中寫道:“五更各廟鳴鐘,驚醒世人早起迎神,里中放炮接連不斷,此其新年也。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過陽歷之新年,百姓皆不以為然,惟官廳慶賀,民皆睨而視之,且謂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見矣。”可見傳統(tǒng)“元旦”在民間的生命力依然頑強,民眾對農歷正月初一具有更強烈的認同感。1914年1月,北洋政府內務部致袁世凱的報告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從此,傳統(tǒng)農歷新年歲首易名“春節(jié)”,而傳統(tǒng)的新年歲首的名稱被安置到公歷1月1日,成為今天所稱的“元旦”。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定采用公元紀年法,正式把農歷一月初一改稱為“春節(jié)”,公歷1月1日稱為“元旦”。
在今天看來,兩個新年并存并沒有什么矛盾,正如老舍先生所言:“兩個新年,先過國歷新年,然后再過‘家歷’新年。二者之間隔著那么幾十天,恰好藕斷絲連,顧此而不失彼,是詩意的跌宕,是藝術的沉醉,是電影的廣告!”但是在新舊交替之時,卻有人認為“愛國的人應當遵守國歷”,“國歷是最科學的”,老舍先生對這種荒謬的言論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過年是種藝術,談不到科學;誰能在除夕吃地質學,喝王水,外加安米尼亞?再說,國歷是科學的,連洋鬼子都知道,難道堂堂的天朝選民就不曉得?2月是二十八天,正合二十八宿,中西正是一理,不過,科學是日新月異的,將來高興,也許2月剩八天,巧合八卦圖,而12月來上五六十來天!再說,家歷月月十五有圓月,而國歷月月十五有圓太陽,陽勝于陰,理當乾綱大振,大家不怕老婆??上?,圓月之外還有新月半月等等,而太陽沒有出過太陽牙。
正如老舍先生所說,遵守國歷是表現愛國的一個方面,但“人當愛國,也當愛家”,“國歷與家歷應當兩存,到愛國的時候就愛國,到愛家的時候便愛家”。“這不是要哪個與不要哪個的問題,也不是哪個好與哪個壞的問題,而是應當下一番工夫去研究怎樣過新年,與怎樣過舊年。二者的歷史不同、性質不同、時間不同、種類不同,所以過法也得不同。把舊藝術都搬到新節(jié)令上來,不但是顯著驢唇不對馬嘴,而且是自己剝奪了生命的享受。反之,順著天時、地利與人和,各有各的辦法,各有各的味道,才能算作生活的藝術?!?/p>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傳統(tǒng)的“元旦”是伴隨著中國傳統(tǒng)歷法的完善發(fā)展而形成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植根于傳統(tǒng)的農耕文化和宗法制度中。農業(yè)生產必須要遵循自然時序的規(guī)律,家庭家族是生產的單位,需要協(xié)調成員間的關系。今天社會生產方式發(fā)生重大的轉變,“元旦”的內涵也隨之改變,甚至其所指也不再是原來的內容。但是詞中所蘊含的對起始的重視,所反映的中華民族珍視時間的美好傳統(tǒng),都積淀在“元”這個字的形體和意義中,在今天依然有蓬勃的生命力。
注釋:
[1]古文字中有一個和“元”形體相似的字形,今天把它釋讀為“?!?。這兩個字在古文字中記錄同一個詞,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形體,因此以上所舉古文字形“元”和“兀”是很難截然分開的?!墩f文解字》也認為“元”的字形可以分解為“從一從兀”,可見這兩個字有著密切的關系。陸宗達、王寧先生認為,“?!焙汀霸痹谧中紊媳緛砭褪且蛔值漠愺w,參見陸宗達、王寧:《訓詁方法論》,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76 頁。
[2]劉大鵬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70 頁。
[3][4][5]老舍:《老舍經典》,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8年版,第106 頁,第107 頁,第10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