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運玲
發(fā)小桃子說起自己的童年經(jīng)歷,滿是痛苦的回憶。她小時候,父親因蓋房子砸折了一條腿成了殘疾人,失去了半個勞動力。母親就扛起了整個家,家里地里的重活兒都是她干。
每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是累了,母親就愛發(fā)火,嘴里喋喋抱怨。她抱怨桃子的父親:“我嫁給你個殘廢,真是瞎了眼!”她抱怨桃子的弟弟妹妹:“你們就不能懂點事不惹我生氣?真后悔生了你們這兩個催命鬼!”她抱怨桃子:“你就知道看書看書,你是老大,就不能多幫家里干點活兒……”
桃子就是在母親這種喋喋不休的抱怨聲中成長的。她說:“聽多了我媽的抱怨,會讓人覺得全家人都對不起她似的。當時我感覺我上學都是一種罪過。要是我不上學了,就能幫她干活減輕負擔了?!?/p>
所以,自責、苦悶的桃子初中沒畢業(yè)就選擇了去打工,只為減輕家里的負擔,為母親分憂。雖然她一直很愛學習,是班里的優(yōu)等生,雖然她也夢想著考大學。
母親的聲聲抱怨,就像織成了一張無形的網(wǎng),束縛住了桃子,令她無法掙脫,痛苦地自困其中。抱怨像一根刺,扎疼了自己,也刺傷了身邊人,尤其是孩子。
所以,當桃子成為媽媽后,她對自己的一個鐵定要求就是: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因為她曾吃過母親抱怨的苦,她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受這種苦。
其實桃子也心疼母親,抱怨并未讓母親改變生活的境遇,只是徒增心里的苦。就像有人說的“抱怨是往鞋子里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難受。”
比爾· 蓋茨曾說過“如果你陷入困境,不要尖聲抱怨錯誤,要從中吸取教訓?!北г?,不會讓生活變得更好,只有收起抱怨,砥礪前行才能出現(xiàn)向好的改變。面對生活的困苦,不抱怨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