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蘇菲回旋舞
蘇菲派是伊斯蘭教的神秘主義教派,因為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而有別于一般的穆斯林信仰。該教派認為,可以經由冥想及導師接觸到真主安拉,并把敬畏之心化為對安拉無私的愛。
即使不熟悉蘇菲教派的人,也可能看過著名的蘇菲回旋舞。教徒們在快速旋轉中達到一種心醉神迷的狀態(tài),這是蘇菲派與眾不同的修行方式之一。
舞者的服裝暗含深意,土黃色的高帽代表墓碑,黑袍代表墳墓,白色的衣裙則象征壽衣。舞者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旋轉,張開的雙臂維持“右掌朝天,左掌朝地”的姿勢,表示把安拉的祝福傳遞給世人;旋轉時以左腳為軸心,右腳繞旋,表示以安拉為中心,萬本歸宗。
蘇菲的神秘主義對西方世界有著頗大的吸引力。13世紀的蘇菲派詩人莫拉維,已經成為作品在美國傳閱率最高的詩人之一。只不過,西方人在接受蘇菲思想時,常常脫離伊斯蘭背景,而強調其泛神論元素。
蘇菲派并不是伊斯蘭教中的正式宗派。不同于遜尼派和什葉派,“蘇菲派”是一個更為廣泛的禮拜模式的統(tǒng)稱。該教派強調脫離世俗物質,凈化靈魂,以及對真主本質的神秘思索。
“蘇菲”這個詞來自阿拉伯文“Sūfi”,意思是“穿羊毛衣的人”。當時穿羊毛衣是“儉樸”之舉,這樣的人就被稱為“蘇菲”。
蘇菲派的興起源于穆斯林對《古蘭經》經文的虔信。一般穆斯林深信經文記載的有關穆罕默德的種種奇跡,并在這些經文基礎上不斷渲染和加工。他們相信,真主確實使穆罕默德從麥地那夜游到耶路撒冷,并從那里升霄;他們也相信,真主的確曾在他童年時派遣天仙剖開過他的胸膛,更換一顆心臟。
蘇菲教派不滿足于在現世堅持正道、自制和行善,或準備在來世接受真主的末日審判;他們期望在現世就能與真主相會,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與真主合一。
蘇菲詩人莫拉維(魯米)
與此同時,蘇菲教派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到外來影響。8世紀中葉到10世紀時,伊斯蘭世界開展的翻譯活動,讓穆斯林得以了解古代希臘、波斯和印度的著作,從中汲取營養(yǎng)。新柏拉圖學派、諾斯替教派等思想,都或多或少經過加工、改造后融入蘇菲神秘主義。
到了12世紀中葉以后,蘇菲教派作為民間的大眾信仰,出現了組織化和制度化的趨勢,類似西方基督教會的有組織的蘇菲教團普遍建立。大約在12世紀末,波斯人阿布杜·卡迪爾·吉拉里的兒子創(chuàng)立了伊斯蘭世界第一個蘇菲教團—卡迪里教團。
對于現代人來說,蘇菲主義主要通過文學發(fā)揮影響。
2005年,美國國務院發(fā)行的《華盛頓特別報道》以“莫拉維—征服美國的伊朗詩人”為標題,報道了蘇菲詩人莫拉維(魯米)在美國日益增長的影響。這很大程度上歸功于莫拉維詩歌的翻譯者—美國詩人克爾曼·巴克斯。巴克斯說:“莫拉維的詩歌滿足了美國人的精神和靈魂需求,這正是莫拉維詩歌吸引眾多美國人的因素之一?!?/p>
在13世紀,重要的蘇菲教團有北非的沙茲里教團和安納托利亞的毛拉維教團。后者由波斯神秘主義詩人莫拉納·賈拉爾丁·穆罕默德·魯米創(chuàng)立。
“莫拉納”意為“大毛拉”,是時人對伊斯蘭大學者的尊稱;“莫拉維”是“莫拉納”的形容詞形式,意為“蘇菲長老”或“神學家”,是人們對他的習慣稱呼。由于他長年居住在曾屬于羅馬帝國版圖的科尼亞(今屬土耳其),歐洲人便習慣稱之為“魯米”。
莫拉維于1207年出生在今日阿富汗巴爾赫的一個宗教世家,他的父親是當地有名望的蘇菲長老。父親去世后,莫拉維繼承父職,講經布道。在導師布爾汗丁的建議下,莫拉維前往當時的伊斯蘭學術中心阿勒頗和大馬士革求學?;氐娇颇醽喓螅S成為杰出的伊斯蘭學者。1240年導師布爾汗丁去世后,莫拉維成了聞名遐邇的宗教學者和蘇菲神秘主義理論家,在小亞細亞享有崇高威望。
莫拉維著名的詩集《沙姆斯集》主要是他寫給朋友沙姆斯的。沙姆斯·大不里士是一位云游四方的蘇菲行者,來到科尼亞后與莫拉維一見如故。兩人一起住在密室數月,靜觀內省,廢寢忘食探討蘇菲奧義;跳旋轉舞,在激情的沉醉狀態(tài)中體驗與真主合一的隱秘感覺。但是,莫拉維的轉變引起了弟子們的不滿,他們趕走了沙姆斯。
利比亞沿海城市茲利滕的蘇菲派清真寺
沙姆斯離開后,莫拉維寢食難安,十分痛苦,寫了大量激情澎湃的詩寄托對沙姆斯的思念。莫拉維后來將這些抒情詩匯集成冊,取名《沙姆斯集》。
德國伊斯蘭學者安娜瑪麗·席梅爾說:“這次愛、渴望和喪失的經驗,把魯米變成詩人。他的神秘詩反映了他的愛的不同階段,直到像他兒子所說的‘他在自己身上發(fā)現了沙姆斯,亮如明月’。”
莫拉維53歲著手寫作六卷敘事詩《瑪斯納維》,其中包括許多獨立的民間故事和語言。在敘事詩開頭,莫拉維把自己的詩比作用來傾訴離愁別恨的蘆笛。
“請聽,這蘆笛的傾訴,它傾訴離別的煩惱與痛楚。人們把我從蘆葦塘割斷,對著我的笛孔傾吐他們的幽怨。那被離愁別恨撕碎的心胸,對我傾訴焦灼的凄苦之情。”
莫拉維借蘆笛之口,闡述了蘇菲神秘主義追求的“人主合一”的思想:“任何人如果離開了自己的本源,總是期待著有朝一日歸還故土?!?/p>
《瑪斯納維》采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手法,常以講故事開始,以闡發(fā)蘇菲玄理結束。這些故事有的取材于歷史典故,有的來源于民間寓言故事?!冬斔辜{維》用精湛的語言、大量的比喻、隱喻和象征,闡述了蘇菲神秘主義思想的精髓,被稱為“知識之?!薄?/p>
2017年11月,埃及北西奈省一座蘇菲派清真寺遭遇恐怖襲擊。襲擊者駕駛五輛運動型汽車抵達后,封住了清真寺的大門和窗戶,用自動武器掃射禮拜人群??植酪u擊造成了至少305人死亡、128人受傷。
這不是蘇菲派第一次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同年2月,“伊斯蘭國”的成員就曾襲擊巴基斯坦南部一座蘇菲派思想家的墓地,有超過80名在場禮拜的蘇菲派信徒在襲擊中死亡。
實際上,在伊斯蘭世界,蘇菲主義并不總是被廣泛接受。在早期,穆斯林的烏里瑪看不起蘇菲實踐,將其視作一種宗教極端主義的形式。即使在現在,對部分穆斯林來說,蘇菲派的信徒也非常古怪。
因為蘇菲派既尊崇圣者又修建圣殿,被屬于遜尼派的薩拉菲主義者、“伊斯蘭國”的領袖視為“與異教徒偶像崇拜無異”,以及跟什葉派一樣的異教徒與叛教者。“伊斯蘭國”對于叛教者,遠比對于異教徒嚴厲。蘇菲派領袖曾被“伊斯蘭國”西奈半島分支綁架斬首,信徒也曾遭到追殺。
有專家指出,蘇菲派與埃及政府的友好關系也是恐怖襲擊的原因之一。蘇菲派通常不主張反抗國家政體,被政府視為溫和可控的派系。這反而導致了反政府一派的不滿。
西方政府也把蘇菲派看作“寬容”和“多元主義”的伊斯蘭教派,拔高為“更愛好和平”與“更好”的穆斯林分支。在現代,蘇菲派常被稱為“大眾的伊斯蘭”。但有學者認為,這似乎在暗指非蘇菲派的伊斯蘭教徒都不看重“寬容”和“多元主義”,從而給其他派別貼上“不好”的標簽。
在現代西方世界,蘇菲派也成為伊斯蘭教傳播的一個重要工具,蘇菲哲學對西方人頗具吸引力。
獲得諾貝爾獎的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深受蘇菲派影響。萊辛在讀到蘇菲派教師伊德里斯·沙赫撰寫的《蘇菲思想》后,稱這本書為“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萊辛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她不斷發(fā)現這本書“飽含豐富的信息、啟示以及我認可的思想和觀點”。
從萊辛的轉述中可以看出,沙赫所闡明的蘇菲主義已經轉換成一種“更世俗”“更物質”,且對西方更為友善的形式。沙赫認為,《古蘭經》體現出伊斯蘭教對基督教是極其尊重的。他的書甚至以“基督徒和亞伯拉罕的信徒之間的友誼”開篇。這顯然讓想要調和“9·11事件”后撕裂的東西方世界的萊辛產生了共鳴。
不過,從伊斯蘭世界頻繁發(fā)生的針對蘇菲派的恐怖襲擊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菲派雖然建立起東西方之間的某種橋梁,但是沒辦法代表整個伊斯蘭世界,甚至常常成為在穆斯林中受排擠的一支。尤其當西方人脫離伊斯蘭背景,僅僅關注蘇菲派的泛神論思想時,伊斯蘭世界也就再度被蒙上神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