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輝? 點睛師:吳小蟲
點睛前:
那時,我們常到河里游泳
像一把銳利的劍,劃開水的皮膚
或者一遍遍刺進河的心底
與水里的魚擦出火花
大人們在午睡,在無盡的知了聲里
我們赤裸,徒勞而快樂
不遠處有墳,地下有充滿汁水的花生
坡上,櫟樹是堅硬的木料
松針沙沙作響
像一堆堆凌亂的指針,每個事物
都有自己定義的歷法
不被年月日的時間單位統(tǒng)治
有一個伙伴,忘記了上岸
他選擇了河水的時間
點睛后:
那時,我們常到河里游泳
像一把銳利的劍,劃開水的皮膚
之后一遍遍刺進河的心底
與水中的魚擦出火花
無盡的知了聲里,大人們在午睡
我們赤裸,快樂而不知徒勞
不遠處有墳,地下有充滿汁水的花生
坡上,櫟樹是堅硬的木料
松針沙沙作響
像一堆堆凌亂的指針。每個事物
都有自己定義的歷法
不被年月日的時間單位統(tǒng)治
有一個伙伴,忘記了上岸
他選擇了河水的夢境
點睛師評論:
這首詩的立意、完整度很好。選擇了一個兒時河邊耍水的場景進入詩的核心地帶。有一種起承轉(zhuǎn)合的書法之美,尤其在第三節(jié)最后的“每個事物”,像行書中的虛筆連帶,直接帶到了第四節(jié),很出彩。
但問題也同時存在。第一節(jié)“劃開水的皮膚”和“刺進河的心底”,作者用的關(guān)聯(lián)詞是“或者”,意謂等同關(guān)系。仔細分析辨別,用“之后”似乎更好,符合行為邏輯??偸窍葎濋_水的皮膚,然后刺進河的心底。即使先刺進河的心底,那也需要先劃開水的皮膚。
在第一節(jié)第四行中,“水里”一詞的運用,個人覺得不妥。因為第一行中就出現(xiàn)了“河里”,如把“水里”改為“水中”,表達出同一種意思但又有不同字眼排列的裝置感,就如同王羲之寫蘭亭序二十一個“之”形象全然不同,富于變化。
第二節(jié)中,句子和詞語的順序運用欠妥。應(yīng)為“無盡的知了聲里,大人們在午睡/我們赤裸,快樂而不知徒勞”。知了聲在前,午睡在后??鞓吩谇埃絼谠诤?。具體到當時的年齡,應(yīng)該不知“徒勞”。
第三節(jié)過渡得很好,惟一是第四句標點符號的運用不妥。在這個句子里,“指針”與“每個事物”的關(guān)系是萬物和一的關(guān)系。把其中的逗號改為句號,正是有一種斷裂再生之感,同時,讓她和下一節(jié)及早建立聯(lián)系,屬于題中應(yīng)有之意。
第四節(jié),其實第二句最為啰嗦且非常堅硬,容易把詩帶出已經(jīng)營造的氛圍中。但留著也無妨。只需要注意這一節(jié)“時間”一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又犯了第一節(jié)詞語重復(fù)使用因而看上去有些匱乏的毛病。把第四行的“時間”改為“夢境”,更富形象和立體。
總之,本詩的問題主要是遣詞造句以及句子之間的順序銜接不夠穩(wěn)妥。如在寫作過程中注意或者事后打磨,相信必然會成就一首好詩。這也是我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