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麟麟
江蘇宜興 宜興 214221
中國地大物博,又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fā)展中曾涌現出無數工藝品形式,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又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其中,紫砂壺作為茶文化的載體,自誕生起便與茶文化相互交融,它產于江蘇宜興,地理位置優(yōu)越,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紫砂壺汲取其天然靈秀的氣息,以質樸典雅的特色為人喜愛,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又給人以審美享受,歷經幾百年的變遷,隨著從業(yè)人員文化水平的提升,紫砂壺的制作技藝逐漸完善,其文化積累也是日漸深厚,這使得紫砂壺從眾多茶器中脫穎而出,以“茶具之王”的地位屹立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之林,如今紫砂壺已成為藝術收藏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對象。
紫砂壺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造型特色,但無論其造型如何發(fā)展,形式如何變遷,我們始終能找到其發(fā)展規(guī)律。其造型來源按照不同的特點大致可分為三種:模仿幾何形體制成、模仿自然或生活中的事物制成、根據歷史上的文物或生活器具制成,總之,每種器型都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是在“來源于生活”的基礎上融入個人的夸張或想象設計而成。紫砂“慕古梨式朱泥小壺”(見圖1)為經典造型,此壺是模仿水果梨子的造型設計而成,“梨式壺”興于明末清初,其款式簡約、小巧可愛,深受人們喜愛,即使經歷了不同的年代,它依然廣受流傳,可見這著實是一款耐看的佳作。紫砂作品“慕古梨式朱泥小壺”繼承經典,其壺身狀似梨,簡約流暢的線條勾勒出飽滿有致的身筒,腹鼓而口小,這一設計十分利于發(fā)揮茶葉的色香味。這是由于清朝時期福建閩南烏龍茶盛行,傳入周邊,江蘇宜興受其影響,壺式漸小、收口廣腹,為逼香而用。此壺平足、鼓腹飽滿、壺口收斂,壺身弧線過渡柔和優(yōu)美,既不拘泥帶水,也毫無矯揉造作之感,線條一氣呵成、飄逸雅致,壺足、鼓腹、壺口大小比例協(xié)調,觀之舒適;三彎流胥出壺身,轉折有度,有如天鵝脖頸,優(yōu)雅挺拔;圈把與之呼應,宛如飄逸的羽翼,如同一只在水中小憩的天鵝,緩慢輕快地游樂著,又有隨時齊飛的飄逸姿態(tài),流、把搭配清新健雅,中和了壺身的敦厚,提升了作品的氣勢;壺口與壺身圈部結合精密、通轉流暢,體現作者功力;壺鈕飽滿如珠,其造型與壺身搭配和諧,拿捏舒適,也為整器之韻提起三分,不失為畫龍點睛之筆。此壺以原礦朱泥制作而成,質地細膩,紅潤娟秀的色澤為作品平添了幾分活潑喜悅之感,與其端莊雅致的造型相呼應,讓人觀之愉悅、心生歡喜,如同一位清麗典雅的美人緩緩而來。時至今日,這種簡約的線條、飄逸清雅的風格已成為“高級臉”,今人的審美越發(fā)高級,對作品線條的處理以及做工要求就更為嚴厲。此壺以摹古開始,追古器型,觀察古器的細微特征再到追古人心,體察古人制壺的心情狀態(tài),再結合現代的工藝水平進行適微的優(yōu)化,風格飄逸、做工精巧,是難得的佳作。
圖1
縱觀紫砂壺的發(fā)展史,其造型經歷了簡潔質樸、繁復華麗、復而返璞歸真的三大階段。可見,紫砂壺的發(fā)展是基于時代的潮流、社會的審美在不斷演變。在生活物質匱乏的年代,工藝也較為粗糙,茶壺偏向質樸實用。從物質匱乏到物質繁盛,人們的心理發(fā)生巨大的轉變,有一個追求享樂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紫砂壺偏向于華麗、裝飾復雜。再到當代,時代急速發(fā)展,人們見慣了五光十色、燈紅酒綠,在忙碌的生活狀態(tài)下,人們的內心更渴望返璞歸真,簡約質樸、又不失時代新穎感的紫砂壺更為人們喜愛。紫砂“慕古梨式小壺”繼承傳統(tǒng)器型,秉承傳統(tǒng)特色,其形式簡約可愛,展現了紫砂質樸的本色美,與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大道至簡,大美無聲”的理念相契合。梨式小壺給人以反璞歸真之感,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一抹自然清新的原野氣息,觀之仿若看到夏末初秋之季,幾個無憂無慮的小孩走在鄉(xiāng)間的小路上,他們剛去鄰居家摘梨回來,手中捧著幾只梨子,梨子的清甜香氣散發(fā)出來讓人垂涎。顧名思義,“慕古梨式小壺”是對傳統(tǒng)的傾慕和懷念,是對古人的敬仰,是秉著一顆懷古之心,在體悟古人制壺時忘我的心境。制壺,最怕陷入單單追求工藝的局面,真正的制壺是作者心境的傳達、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工藝的簡單疊加。知名制壺大家顧景舟曾對徒弟們說:“跟我的人,無文化者得我技,有文化者得我藝”。人的精神狀態(tài)決定著壺的精神狀態(tài),紫砂壺的傳承不僅在于工藝,更在心境、在于藝,以此壺表達堅定的傳承之心。
歲月悠長,紫砂壺與茶相依相惜,為中國文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每一個清晨,或伴著朝陽,或伴著清風,或伴著雨雪,靜靜地坐在茶席旁,泡上一壺茶,在茶香氤氳間放空心靈、放飛思緒,整個身心都變得輕快起來,美好的一天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