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艷 王國琴 金利萍 王志平
川崎病是一種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多發(fā)于兒童及嬰幼兒。據(jù)調(diào)查[1],川崎病是我國兒童患后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其臨床表現(xiàn)常見為持續(xù)性發(fā)熱。川崎病主要是會使患兒發(fā)生全身血管炎病變,進而可能損傷冠狀動脈,嚴重危及患兒的生命健康[2-3]。川崎病患兒易合并冠狀動脈瘤,病情發(fā)展嚴重時會導致冠狀動脈瘤破裂、血栓,甚至導致患兒死亡[4]。此外,由于川崎病的病程較長,導致其預后不確定,且川崎病患兒在發(fā)病期間無法正常進行體育活動,需要進行長期的檢查和治療,因而會引發(fā)川崎病患兒的不良情緒,使患兒與人交往時容易產(chǎn)生退縮和社交抑制行為,甚至拒絕與外界交流,處于自我封閉的狀態(tài)[5-6]。近年來,川崎病患兒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因此,本研究以136例川崎病患兒為研究對象,研究其社交能力和情緒狀態(tài),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期為改善川崎病患兒的社交能力與情緒狀態(tài)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擇安徽省兒童醫(yī)院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36例川崎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作為觀察組,另選同期于我院體檢的136例同齡健康兒童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符合2002年日本Hakone診斷標準[7];②年齡為4~14歲;③病情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排除標準:①合并或繼發(fā)細菌感染;②合并精神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虎酆喜⒏?、腎功能不全;④不愿參與本次研究。兩組對象的性別、年齡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兒童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表1 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例(%)]
1.2 方法 向兩組研究對象家長發(fā)放中文版兒童社會行為評定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 list,CBCL)[8],評估其社交能力,CBCL包括3個分量表,分別為活動情況、社交情況和學校情況。量表得分按性別和年齡分為不同的組分別計分,各分量表所有項目得分累加為該分量表分數(shù),社會能力總分為3個分量表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示社會能力越強。預調(diào)查Cronbach's為0.815。
向兩組研究對象發(fā)放中文版兒童積極與消極情緒量表-兒童版(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for children,PANAS-C)[9],評估其情緒狀態(tài),PANAS-C量表組成包括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兩方面,分別包含10個考察被試情緒狀態(tài)的情緒形容詞,受檢兒童判斷在出院后1個月中在多大程度上體會到該詞語所代表的特有情緒,以Likert 5級評分法進行評分,1~5分表示完全沒有到非常多。評分越高表明患兒消極和積極情緒越明顯。預調(diào)查Cronbach's為0.828。
1.3 資料收集 收集川崎病患兒一般資料,根據(jù)本次研究目的及疾病特點自行設計一般資料問卷,問卷內(nèi)容包括患兒性別、年齡、就讀年級、家庭居住地、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經(jīng)濟狀況。家庭結構根據(jù)問卷情況分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以及單親家庭;家庭經(jīng)濟狀況問卷以5點評分法分類,1為拮據(jù),2~4為一般,5為寬裕;家庭關系以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表(family adapta bility scale second editio,F(xiàn)ACES II)中文版進行評估,按5點評分法分為1=較差,2~4=一般,5=良好,F(xiàn)ACES II預調(diào)查Cronbach's為0.816。
2.1 兩組研究對象社交能力、情緒狀態(tài)比較 觀察組患兒社交能力評分和積極情緒評分低于對照組,消極情緒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情緒狀態(tài)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顯示,川崎病患兒性別、年齡、就讀年級、家庭居住地、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其社交能力有關(P<0.05),年齡、就讀年級、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關系、家庭經(jīng)濟狀況與其情緒狀態(tài)有關(P<0.05)。見表3。
表2 兩組研究對象社交能力、情緒狀態(tài)比較分)
表3 136例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情緒狀態(tài)的單因素分析
2.3 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的多元線性 回歸分析以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評分(連續(xù)變量)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變量,以性別(男性=0,女性=1)、年齡(4~6歲=0,7~9歲=1,10~14歲=2)、就讀年級(幼兒園=0,小學=1,初中=2)、家庭居住地(村鎮(zhèn)=0,縣城=1,城市=2)、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0,高中及???1,本科及以上=2)、家庭結構(核心家庭=0,主干家庭=1,單親家庭=2)、家庭關系(較差=0,一般=1,良好=2)、家庭經(jīng)濟狀況(拮據(jù)=0,一般=1,寬裕=2)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家庭居住地、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關系是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2.4 川崎病患兒情緒狀態(tài)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以川崎病患兒消極情緒評分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P<0.05的變量,以年齡(4~6歲=0,7~9歲=1,10~14歲=2)、就讀年級(幼兒園=0,小學=1,初中=2)、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0,高中及???1,本科及以上=2)、家庭結構(核心家庭=0,主干家庭=1,單親家庭=2)、家庭關系(較差=0,一般=1,良好=2)、家庭經(jīng)濟狀況(拮據(jù)=0,一般=1,寬裕=2)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年齡、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關系是川崎病患兒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4 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表5 川崎病患兒情緒狀態(tài)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川崎病主要發(fā)生于兒童,近年來隨著川崎病的發(fā)病率逐漸升高,川崎病患兒身心健康問題已成為臨床關注重點[10]。對于川崎病患兒而言,疾病不僅會給其帶來生理負擔,而且還會使患兒產(chǎn)生焦慮、自我封閉等不良情緒,排斥與外界接觸,而不良情緒又可影響其健康恢復,繼而使其生活質(zhì)量下降[11]。本文對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和情緒狀態(tài)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與健康兒童相比,川崎病患兒的社交能力評分和積極情緒評分明顯降低,消極情緒評分明顯升高,提示川崎病兒童患病期間社交能力較弱,并容易產(chǎn)生消極情緒。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兒童的身體發(fā)育尚未成熟,其心理適應能力較差,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 而各種嚴重疾病的發(fā)生又與患兒的負面情緒關系密切[12-13],因此導致川崎病患兒產(chǎn)生各種負面情緒,進而影響其社交能力。
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川崎病患兒自身的性別和年齡是其社交能力的影響因素,年齡是其情緒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性別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男性與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發(fā)育存在一定的差異,相對于女性兒童而言,男性兒童生理心理發(fā)育較為滯后,特別是在語言理解及與人溝通交流方面發(fā)育較慢,因此會導致男性兒童更易受川崎病影響,使其社交能力明顯弱于女性川崎病患兒[14-15]。年齡大小與兒童的心理健康呈正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基本認知加工過程也會發(fā)生改變,年齡越大,對知識的攝取及消化能力也會升高,在人際交往方面也會越來越成熟,故而川崎病患兒的年齡也會對其社交能力產(chǎn)生影響[16]。此外,由于川崎病極易導致冠狀動脈擴張發(fā)生,而研究[17]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冠狀動脈硬化和狹窄的風險逐漸增大,而這些病變可能會對川崎病患兒的腦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加重患兒心理負擔,使其產(chǎn)生多種消極情緒[18]。
除了患兒自身生理因素外,社會因素也是影響其社交能力和情緒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與農(nóng)村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存在差異,其原因是可能是城鄉(xiāng)地區(qū)的社會資源差異導致。另外,結果表明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不同,其患兒社交能力差異顯著,研究報道患兒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高,能夠較為全面地獲取疾病相關信息和心理健康知識,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更高,不僅注重疾病治療,同時也會以正確合理的方式幫助患兒建立正常的社交,及時了解患兒的心理,并給予關愛和理解,幫助其釋放不良情緒,積極面對疾病與生活[19]。此外,本文結果表明家庭因素對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和情緒狀態(tài)的關系密切,本研究中,核心家庭患兒社交能力最強,其次為主干家庭,最后為單親家庭,分析原因,可能是核心家庭承擔患兒照顧重任的人為患兒父母,在兒童教育及康復方面會更加合理地給予相應鍛煉,如鼓勵患兒參加多種社團活動,拓展其社交能力,而主干家庭多由爺爺奶奶承擔照顧患兒的主要責任,對比父母,其更加疼惜隔代子孫,由此導致過度關愛而減少了其社交鍛煉的機會;對于單親家庭的患兒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在疾病對自身身體影響方面的感知也越來越清楚,存在冠脈異常的患兒在隨訪的過程中,父母關愛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容易產(chǎn)生一定自卑心理而影響正常社交,此外,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會增加患兒心理壓力,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對人際關系較為敏感,排斥社交[20]。
綜上所述,川崎病患兒社交能力較弱且容易產(chǎn)生消極情緒,其影響因素包括年齡、家庭居住地、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家庭關系等,應針對其影響因素從家庭、社會等多方面著手,制定患兒社會能力和積極心理培養(yǎng)方案,逐漸提高其社會能力,改善患兒生活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