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
一年四季,歲月流轉(zhuǎn),正是有了節(jié)日,我們的生活才多了一些儀式感,也多了一份期盼。每個人的記憶里,都有一個難忘的節(jié)日,或許是熱鬧的春節(jié),或許是傷感的清明節(jié),也或許是獨屬于女孩的“乞巧節(jié)”……節(jié)日固在,故人難聚,不如把心里的思念交給手里的筆吧,寫下一段文字,留下一段懷念。
書香一瓣
端午日,當?shù)貗D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guān)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guān)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shù)赜猩矸莸娜?,莫不在稅關(guān)前看熱鬧。劃船的事各人在數(shù)天以前就早有了準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jié)實、手腳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只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jié)多擱在河邊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
——沈從文《端午日》
【高分技法】
端午有很多風俗,但是我們在寫作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最明智的辦法就是像沈從文的這篇文章一樣,選取自己最熟悉的一個風俗詳細來寫,其余的則簡單幾筆帶過。
書香一瓣
年底這一天,是準備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擺出風燈,插上歲燭。吃年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shù),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如果吃三碗,必須再盛一次,那怕盛一點點也好,總之要湊成雙數(shù)。
于是陳媽媽燒起火來放“潑留”。把糯米谷放進熱鑊子里,一只手用鏟刀(即鍋鏟)攪拌,一只手用箬帽遮蓋。那些糯谷受到熱度,爆裂開來,若非用箬帽遮蓋,勢必紛紛落地,所以必須遮蓋。放好之后,拿出來堆在桌子上,叫大家揀潑留。“潑留”兩字應該怎樣寫,我實在想不出,這里不過照聲音記錄罷了。揀潑留,就是把礱糠揀出,剩下純粹的潑留,新年里客人來拜年,請他吃塘湯,放些潑留。我們小孩子也參加揀潑留,但是一面揀,一面吃。一粒糯米放成蠶豆來大,像朵梅花,又香又熱,滋味實在好極了。
——豐子愷《過年》
【高分技法】
過年,怎么離得開美食。無論是北方的餃子,還是南方的年糕,都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不過,這些都是常見的食物,如果我們的文章里加入一些當?shù)氐娘L俗文化及獨特小吃,那么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便會增加幾分。
書香一瓣
中秋前后是北平最美麗的時候。天氣正好不冷不熱,晝夜的長短也劃分得平勻。沒有冬季從蒙古吹來的黃風,也沒有伏天里挾著冰雹的暴雨。天是那么高,那么藍,那么亮,好像是含著笑告訴北平的人們:在這些天里,大自然是不會給你們什么威脅與損害的。西山北山的藍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還披上各色的霞帔。
同時,像春花一般驕傲與俊美的青年學生,從清華園,從出產(chǎn)蓮花白酒的海甸,從東南西北城,到北海去劃船;荷花久已殘敗,可是荷葉還給小船上的男女身上染上一些清香。
同時,那文化過熟的北平人,從一入八月就準備給親友們送節(jié)禮了。街上的鋪店用各式的酒瓶,各種餡子的月餅,把自己打扮得像鮮艷的新娘子;就是那不賣禮品的鋪戶也要湊個熱鬧,掛起秋節(jié)大減價的綢條,迎接北平之秋。
——老舍《四世同堂》
【高分技法】
讀完這段文章,我們也會發(fā)出和作者一樣的感慨:北平之秋,簡直就是人間的天堂。這里的秋天,沒有半分的頹廢,相反給了我們一種春的希望、夏的力量。尤其是擬人手法的使用,更讓人覺得,人們對于中秋節(jié)的到來是那么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