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云
內(nèi)容摘要:本論文以莫言的代表作之一《檀香刑》的德語譯本作為研究對象,從異化與歸化的視角來分析研究譯者白嘉琳在處理小說中大量使用并且獨具特色的熟語時所選擇的翻譯策略,即何時選擇歸化策略,何時選擇異化策略,如何使譯文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與再現(xiàn)原文內(nèi)容層面的信息與風(fēng)格要素,并評價其翻譯效果。
關(guān)鍵詞:《檀香刑》 熟語 歸化策略 異化策略
莫言是中國當代文壇上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并于2012年成為了第一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中國作家,引起了全世界的矚目,他的代表作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在各國出版發(fā)行,引起了極大反響。[1]目前為止,他的小說中已有八部被譯為德語,就譯作數(shù)量而言,莫言是頗受德國讀者喜愛的中國當代作家,然而,目前國內(nèi)針對莫言作品海外譯介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其英文譯本,并且多集中于海外的譯介作品接受情況及譯作的國際影響上,而德語譯本研究方面則鮮有人涉及。
《檀香刑》是莫言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說以1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zhèn)壓山東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出逃為歷史背景,講述了發(fā)生在高密東北鄉(xiāng)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從語言風(fēng)格上來看,《檀香刑》敘事風(fēng)格流暢,語言淺顯、夸張、華麗,大量使用了戲文、道白、熟語、順口溜、民間歌謠等,是語類的大雜燴,被文學(xué)評論家譽為語言的狂歡,而這種獨特的語言風(fēng)格卻給翻譯工作卻帶來了重重困難,向譯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2009年,德國漢學(xué)家、以翻譯中國當代文學(xué)作品而聞名的的德國翻譯家白嘉琳(Karin Betz)將小說《檀香刑》從中文譯成德語,從報刊評論界的反應(yīng)來看,德語譯本受到了德語讀者的認可和歡迎,因而被證明是成功的翻譯文本。[2]那么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都采取了什么樣的翻譯策略,是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
一.歸化策略與異化策略
歸化與異化是翻譯的兩個基本策略,在翻譯過程中起著重要的導(dǎo)向作用。這兩個術(shù)語是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xué)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中提出來。[3]歸化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xí)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異化則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使用異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fēng)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diào)。
二.《檀香刑》中熟語的德譯分析
熟語通常是語言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人們所熟悉、一般不能任意改變其結(jié)構(gòu)的定型的詞組或句子,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等,一般具有結(jié)構(gòu)上的穩(wěn)定性和意義上的整體性。小說《檀香刑》中用到了大量的熟語,如“不看僧面看佛面”、“狗眼看人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等等,這些熟語或自民間口語流傳下來,或來自于名人之口,或來自于古代的某一典故,總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guān)。譯者白嘉琳在對《檀香刑》中的熟語進行翻譯時,采取了不同的處理方式。
1.異化策略
譯者在翻譯熟語時優(yōu)先采用了異化翻譯策略,從詞匯和句法兩方面保留了原文的內(nèi)容,重現(xiàn)了原文中的意象,即使德語讀者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從語境中推斷出熟語的含義,同時領(lǐng)會到原作者通俗形象的語言風(fēng)格。[4]
『例1』
原文:俗言道:士為知己而死,鳥為知音而鳴。(第351頁)
譯文:Das Sprichwort sagt: Ein Edler gibt sein Leben für seinen Freund;ein Vogel singt für den, der sein Lied zu schaetzen weiss.
這句熟語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矣?!币话阒父试笧橘p識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獻身。在德譯本中,這句熟語被譯為“高貴的人為朋友獻出生命,鳥兒為懂得欣賞它歌曲的人而歌唱”。對于譯文讀者來說,即使缺失相關(guān)的的文化背景知識,在上下文的語境中也能夠明白,原本已經(jīng)回家頤養(yǎng)天年的劊子手趙甲愿意接受執(zhí)掌檀香刑的任務(wù),是為了以報答巡撫袁大人的賞識和知遇之恩。
『例2』
原文:有道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第370頁)
譯文: es heit, jede der dreihundertsechzig Berufe hat seinen Meister.
關(guān)于行業(yè),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據(jù)徐珂《清稗類鈔·農(nóng)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yè)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笨梢?,民間流傳的三百六十行是個約數(shù),泛指各行各業(yè)。狀元原本指科舉考試時代殿試的第一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句熟語表達的是不論干哪一行,只要熱愛本職工作,都能做出優(yōu)異的成績。在德譯本中,這句熟語被譯為“三百六十個職業(yè)中都有能手”,完整傳達出了社會地位低下的劊子手趙甲將自己比作行業(yè)內(nèi)的“狀元”,用以吹噓自己的酷刑技巧的含義。
『例3』
原文:干爹啊,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第414頁)
譯文:Ach Patenonkel, heit es nicht:Wenn man unbedingt eine Blume pflanzen will,geht sie nicht auf,doch wenn sich ein Weidensetzling in die Erde verirrt, wird er ein schattenspendender Baum.
“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熟語出自《增廣賢文》,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卻總是不開,最后還是枯萎了;而隨意折下來的一枝柳條隨意插在地里,從來沒有照料它,幾年過去,卻成了郁郁蔥蔥的柳樹。在德譯本中,這句熟語被直譯為 “如果人們一定要種出一朵花,那么花就不會開,但是如果柳樹幼苗散落到地上,它就會變成一棵能夠給人提供樹蔭的樹?!弊g文讀者足以從字面意思推斷出,作者在此處借用這句熟語想要表達的是不經(jīng)意的行為卻意外地取得了收獲,即眉娘與知縣錢丁之間的婚外行為使眉娘意外地有了身孕。
與之處理方式類似的還有:“久旱的禾苗逢了甘霖”(wie ein vertrockneter Setzling nach einem Regenguss像是干枯的禾苗經(jīng)歷了傾盆大雨)“俗言道狗急跳墻,貓急上樹”(Das Sprichwort sagt: Der verzweifelte Hund springt auf die Mauer, die Katze klettert den Baum hinauf.絕望的狗跳上墻,絕望的貓爬上樹);“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總之是天無絕人之路”(Wie sagt das Sprichwort: Wenn die Soldaten da sind, muss man sich wehren, und wenn das Wasser steigt, baut man Dmme. Kurz gesagt, der Himmel wird uns immer einen Ausweg zeigen.當士兵到來時必須抵抗,而當水位上升時則要建造水壩。簡而言之,天將永遠為我們指明出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Eine verheiratete Tochter ist wie verschüttetes Wasser已婚的女兒就像倒掉的水);“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Der Mensch ist aus Eisen, das Essen aus Stahl, wer lange nichts isst, dem wird der Hunger zur Qual.人是鐵做的,食物是鋼做的,如果你長時間不吃東西,饑餓就會成為一種折磨);“瞎貓碰上死耗子”(Das war ein Glückstreffer, wie bei einer blinden Katze, die über eine tote Maus stolpert 運氣好,就像瞎貓被一只死老鼠絆倒)等。
2.歸化策略
熟語或自民間口語流傳下來,或來自于名人之口,或來自于古代的某一典故,總之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息息相關(guān),在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缺失的情況下,按照異化翻譯策略去進行直譯有可能會導(dǎo)致譯文讀者誤解或者完全無法理解譯文含義,這時譯者則采用了歸化策略,使用替換、借用或抽象等翻譯方法處理原文。[5]
『例1』
原文:爹,俺最怕的是他們把您打進囚車押送進京,那樣可就“姥姥死了獨生子——沒有舅(救)了”,只要在縣里執(zhí)刑,咱們就有辦法對付他們。(第13頁)
譯文:Ach Vater, meine grte Sorge ist, dass sie dich in die Hauptstadt bringen, das ware dein sicheres Ende.Nur wenn die Strafe hier in der Prafektur ausgeführt werden soll,ist noch nicht alles verloren.
“姥姥死了獨生子——沒有舅(救)了”是一句歇后語。歇后語是漢語中特有的一種語言形式,通常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像謎面,后一部分像謎底,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人們就可以領(lǐng)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稱為歇后語。姥姥意為某個人母親的母親,姥姥的獨子一般被母親的孩子稱之為舅舅,而“舅”與“救”在中文里是同音字,所以這個歇后語就巧用了諧音來表達沒有指望這層含義。而譯為德語之后,這樣的諧音歇后語無法被重現(xiàn),所以譯者將其直譯為“這就是你必然的結(jié)局了”,表達眉娘擔(dān)心她爹孫丙如果被押送進京城行刑,就沒有轉(zhuǎn)圜的余地?zé)o法營救了。
『例2』
原文:棉花里邊包不住火,雪地里難埋死人形。捅開窗戶說亮話,小的們豎起耳朵聽分明。(第41頁)
譯文:Kein Feuer lsst sich in Watte packen, und schwer nur vergrbt man einen Toten im Schnee. Heute stoe ich das Fenster auf und erzhle frei von der Leber weg, darum spitzt die Ohren, ihr kleinen Leute,und hrt gut zu.
與前例相似,“打開窗戶——說亮話”也是一句歇后語。由于“亮”在中文里是多義字,既可以指光線強,也可以指清楚明白,所以“開窗戶”與“直說”這兩個看似毫不相關(guān)的意象就聯(lián)系在了一起,用來比喻不必遮掩,直截了當?shù)卣f出。而翻譯成德語時則失去了這一聯(lián)系,所以譯者選擇用德語中的成語frei von der Leber weg sprechen(自由地從肝臟說出)進行了替換,來表達有話直說這一含義。
與之情況類似的還有:“你這是睜著眼打呼嚕,裝鼾(憨)呢!”(spiel mir nichts vor不要裝傻);“讓咱家狗咬尿脬空歡喜”(Er würde mich doch nicht einfach so im Stich lassen.他不會置我于不顧的) 等。
『例3』
原文:你難道沒聽說過,“不怕官,就怕管”嗎?(第494頁)
譯文:Du hast wohl noch nie gehrt, dass gesagt wird, man soll nicht die hohen, sondern die niedrigen Beamten fürchten?
“不怕官,只怕管”也有近義表達“縣官不如現(xiàn)管”,“官”與“管”在中文中發(fā)音接近,“官”指舊時官府中任職的人員,“管”則為動詞,指管理管轄等,這句話利用這兩個發(fā)音相似的詞,表達直接管理的人要比當官的人更有權(quán)威,也指在某人管轄之下,一切只能聽命于他這一含義。而在德語中,官員與管理這兩個概念沒有發(fā)音上的相似性,因此直譯會給譯文讀者造成閱讀障礙,因此,譯者將其翻譯為“人們不應(yīng)當害怕那些高級官員,而應(yīng)當害怕低級官員”,避免了這一問題的出現(xiàn)。
綜上所述,譯者白嘉琳在對中文的熟語進行翻譯時,優(yōu)先選擇的是異化策略,盡可能地為譯文讀者保留了小說原有的通俗、夸張的語言風(fēng)格與異域風(fēng)情。而當異化翻譯策略可能會導(dǎo)致歧義或無法被讀者理解時,則采用歸化策略,用德文中已有的表達方式或意象進行替換,以便為譯文讀者減少翻譯的陌生感,降低理解的難度,由此也為其他的譯者在進行類似的文學(xué)作品翻譯時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崔濤濤:莫言作品在德國的譯介與接受[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3(01).
[2]劉江凱:本土性、民族性的世界寫作——莫言的海外傳播與接受[J].當代作家評論.2011(04).
[3]韋努蒂(美):譯者的隱形——翻譯史論[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2009年9月.
[4]許方、許鈞:翻譯與創(chuàng)作——許鈞教授談莫言獲獎及其作品的翻譯[J].小說評論.2013(02).
[5]尹丕安:模因論與翻譯的歸化和異化[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6,(01).
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xué)院校級科研項目“《檀香刑》德譯本中的歸化與異化策略研究——以熟語為例”(項目編號20B18).
(作者單位:西安翻譯學(xué)院亞歐語言文化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