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卿
內容摘要:《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古代山水游記作品。對于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許多教師卻難以抓住其獨特性,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無法實現其教學價值。現以余映潮和王君兩位名師執(zhí)教的課為例,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進行分析研究,從而對《小石潭記》和其所屬的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小石潭記》 名師課例 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教學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入選數量占據了文言文總數的相當一部分比重。在教學中,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獨特性多被教師們所忽略,他們將其當作普通的文言文,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將古代游記作品的教學肢解為字、詞、句、篇的簡單翻譯,概括大意、總結情感,破壞了山水游記作品情景交融的特點,語文課堂也因此變得機械僵硬,學生無法從中體會到祖國的山川之美和作者飽含的思想情感,極容易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厭倦情緒?!缎∈队洝纷鳛楣糯剿斡涀髌分袠O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自1982年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便一直存在于教材之中。許多青年教師選擇用它參加教學競賽,語文名師更是將其作為公開課進行講授,如余映潮、王君、徐杰、王健龍等,都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F以語文名師余映潮和王君執(zhí)教的《小石潭記》為例,進行異同比較,以此總結出本篇課文和所屬的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啟示。
一.《小石潭記》文本介紹及其教學價值
《小石潭記》是我國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在貶謫永州后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記作品,全文雖不足二百字,但卻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小石潭中的絕美風景,表達了作者觀景時的心頭之樂和因貶謫而造成的無法擺脫的苦悶心情。在文中,作者采用生動簡練的語言,選擇移步換景和定點觀察的方法,將小石潭周圍的景物與環(huán)境一一描繪出來,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讓讀者既能體會作者之樂,也能感悟作者之憂。
成曾樾曾表示:“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chuàng)性的一個部分”[1],可見《小石潭記》的文學價值不容置疑。而作為山水游記類文言文,《小石潭記》更是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教學這篇課文,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看,都能幫助學生增提高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
二.《小石潭記》名師課例教學流程
余映潮、王君和王健龍皆是語文特級教師,他們有著不同教學理念,教學風格也各不相同,執(zhí)教的《小石潭記》一課更是各有千秋,現對其教學過程做簡單的梳理。
1.余映潮老師《小石潭記》課例教學流程
余映潮老師的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一個活動主導。突顯了其“板塊式教學”的理念。
第一部分的活動是反復地朗讀。余老師從文章標題做為切入點,引出“游記”的概念,再引導學生回憶作者的詩——《江雪》,講解這首詩的過程中也奠定了文章的主基調,即貶官后的失意。后請同學們在朗讀中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方法和在文中的心情。并組織一個活動,即每讀一段停頓一次,并概括意思。這不同于傳統教學中的概括大意環(huán)節(jié),而是在學生回答完之后,教師進行總結。余老師分別將課文幾段概括為“小小的石潭,奇異的景色”、“清澈的潭水,快樂的游魚”、“蜿蜒的小溪,參差的石岸”、“凄清的景色、孤寂的感受”和“同游的人物,跟隨的小生”。最后,大屏幕中顯示課文中需要強調的字詞,加以鞏固。
第二部分的活動是自由發(fā)現。本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由讀課文,發(fā)現文中妙處,再一一發(fā)言。這一過程中,學生不用按照課文順序回答問題,只要是自己的發(fā)現,便可發(fā)言,余老師在這一過程給予學生肯定和提示,使學生的探究情緒只強不弱。最后依然是余老師的總結,他指出四段里各自的特點和寫法,如第一段是移步換景、動靜結合,最后一段是情景交融。
第三部分是趣味賞析。余老師抓住文中含義豐富的一個“清”字,給學生展示若干帶“清”字的詞語,并請學生結合詞語形容文中的一處景色,最后出示一段短文,請同學記錄,并鼓勵學生課下可以繼續(xù)去做趣味欣賞的活動。
2.王君老師《小石潭記》課例教學流程
王君老師執(zhí)教的《小石潭記》共四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王老師從情與景的聯系導入,提到人在面對美好的景色時若心情失落,筆下的文字便也會凄冷,由此引出柳宗元的生平及其《小石潭記》。
第二環(huán)節(jié),王老師將重點放在文章句讀和字詞的讀音與解釋上。首先請學生在沒有符號的《小石潭記》中標正確地句讀,后逐段朗讀,檢查重點詞語和句子的解釋。
第三環(huán)節(jié),王老師在落實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帶領學生細讀文本,體會作者隨時隨地的心情。如講到水聲“如鳴佩環(huán)”的特點時,王老師引入《紅樓夢》中描寫鳳姐的片段,幫助學生理解“未見其景先聞其聲”的寫法,并提出,這時的柳宗元,寄情山水,內心是快樂的。再如講解第二段的潭中游魚的時候,王君老師為大家講述了濠梁之辯的故事,以此解釋魚樂和人樂的緣由。在講解到第三段時,王老師要求學生多遍朗讀,讀出凄清、冷清的感覺,并結合作者簡介與學生探討柳宗元內心凄涼的原因。
最后一環(huán)節(jié),王老師引導學生對柳宗元在遭遇挫折時的態(tài)度展開討論。并出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對比三人不同的心境,得出人生在面對挫折時應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的生活哲理。
三.《小石潭記》名師課例異同比較
兩位語文名師在語文教學界都有極高的影響力,所執(zhí)教的《小石潭記》也各具特點,現對其課例進行深度剖析,提取個性,總結共性,為探索《小石潭記》及所屬的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教學的實踐路徑提供素材。
(一)兩位名師《小石潭記》課例的個性
同一篇課文,一百個教師可能會教出一百個版本。名師之所以成為名師,在教學內容正確的前提下,教學個性是不可缺少的條件之一。余映潮老師與王君老師雖講授同一篇課文,但無論是教學的的切入、還是教學活動的選用都大不相同。
1.教學切入點
“語文教學的切入點,是課堂教學展開的發(fā)起點,是閱讀教學思路的起始點,是教師在深入的文本解讀中找尋到的文本關節(jié)點,也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的最佳入口?!盵2]選擇巧妙的教學切入點,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課堂和文本,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會大大提高。余老師從文章標題切入,將“小石潭記”四個字拆開,提問學生若在“小石潭____記”在“小石潭記____”中加一個字,應該加什么字,明確為“游”字后,自然引入游記的概念,從課堂一開始就使學生明確課文的文體。王君老師則從景與情之間的關系切入,以兩句古詩為例,向學生說明了什么是“境由心生,情隨思變”,為學生在后續(xù)的學習中深入體會柳宗元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打下了基礎。
2.教學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我們進行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和內容, 直接推動了我們對于語文教學的成功?!盵3]可以說,語文課堂就是由一個個教學活動構成的,因此對語文教學的開展十分重要。余老師和王老師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余老師主要安排了兩個教學活動,一個是自由發(fā)現,一個是趣味欣賞,兩個活動皆圍繞這賞析美景展開的,在兩個活動中,學生發(fā)現了柳宗元筆下小石潭的美,并由此學習了寫作方法;王老師在教學中組織了一個貫穿整堂課的活動,即隨文翻譯,后說出景物特點與作者感情,這樣做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景物之美、作者之情。
(二)兩位名師《小石潭記》課例的共性
王榮生教授曾說過,優(yōu)秀的教師各有特色,但“他們之所以是優(yōu)秀教師,之所以這些課是優(yōu)秀的課例,一定有共同的元素。這些共同的元素,才是我們可以學到的”[4]。王教授也曾表示,“從優(yōu)秀課例中我們能學到很多東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這位老師在這篇課文中教了什么和怎么教的”[5]。面對《小石潭記》這篇課文,余映潮與王君兩位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使用上也存在著諸多共同之處。
1.教學內容的選擇
《小石潭記》作為一篇山水游記,游蹤、景觀和情感是其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其最大特點。余老師和王老師皆抓住這一大特點,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重點放在鑒賞美景和體悟感情上。如余老師在教學中,花大量時間與學生一起發(fā)現、賞析作者筆下的美景,并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掘作者寫景的方法;王君老師則根據文章順序,使學生一步一步感受作者由樂轉憂的心情。
2.教學方法的使用
教學中若只關注教學內容的講授,不設計教學過程,那么再豐富的教學內容,沒有精彩的呈現,學生也法從中獲益。兩位名師在教學過程中皆運用了傳統又典型的教學方法——朗讀,使本課的重難點得到順利的解決。余映潮老師在上課之始便要求學生大聲地朗讀,并要學生讀出味道,在欣賞文章時,也讓學生通過不斷地朗讀體會作者寫景狀物的方式和心情;王君老師則在學生劃分句讀時開始加入朗讀的方法,并在授課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的語氣語調,讀到作者快樂的時候,要求學生語調自然輕快,讀到作者凄冷的時候,則要讀到讓人心里發(fā)冷為止。
四.《小石潭記》名師課例比較的啟示
基于以上對《小石潭記》名師課例的呈現和分析,現對本篇課文的教學及所屬的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方面提出具體的實施建議。
1.文言共生,積累重點字詞
“文”和“言”的處理問題一直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題。如今的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都會存在“重文輕言”的現象?!缎∈队洝冯m內容短小、文意通俗易懂,但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依然要落實文言字詞的積累。在這一方面,兩位老師在教學中都做的比較扎實。另外,關注詞語的解釋是學習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時體會意境和情感的很重要的方式。比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中的“凄”、“寒”能昂學生感到周圍環(huán)境的寂寥,“以其境過清”中的“清”能讓學生感受到作者心境的憂郁。不僅是這篇課文,同為古代山水游記的《湖心亭看雪》中,也有類似字詞。例如“湖中人鳥聲俱絕”中的“俱”和“絕”,能讓學生體會到湖心亭當時的冷清,“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中的“而已”讓學生感受到人的渺小……因此對于古代山水游記作品的教學,勿以字詞難度小,而不重視重點字詞的落實,這樣也會錯失許多關鍵的教學內容。
2.整體把握,品味作者情感
閱讀《小石潭記》,我們可以發(fā)現表達作者情感的絕不只是寫景的句子。課文最后一段提到了同游的五人,在詞義的理解上的確簡單,但前文卻寫道“寂寥無人”,綜合兩處,有讀者也許會問:這是否矛盾?還是故意為之?這里便可以作為一處教學落點進行討論。然而在實際的山水游記文言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往往卻忽略了這一點,只對寫景的句子做賞析,忽略了文章整體的內容。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應考慮整體,不應只瞄準其中寫景的句子,而對文中其他關鍵處與矛盾處也應做適當取舍。
3.綜合運用多種朗讀方法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方法,在教學中忽略朗讀是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兩位老師在教學《小石潭記》時,都非常重視讀,學生每次讀都是有目標、有方向的,教師也會針對學生的讀加以指導,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對此,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教學,而教學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更要讀得恰到好處。對于《小石潭記》這樣經典的游記散文,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讀的活動,如默讀,這可以用于學生感知作者游蹤時使用;再如誦讀,可在深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境時,由教師指導學生語速、語調,再誦讀中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初此之外,山水游記類文言文并不適合比賽讀等形式,教師應少用或不用,也要注意避免學生一讀到底和盲目閱讀的情況,以防止“讀而無獲”的困境。
4.設計問題群,鍛煉學生思維
所謂問題群,就是“針對某一教學主題,從不同角度設計并列或遞進的多個問題,或是在某一教學過程中設計一系列問題”[6]。問題群教學模式與主問題密不可分,通常需要先根據課文重難點提出一個統領全文、貫穿整課的主問題,再圍繞主問題提出若干個具有內在關聯性和極強邏輯性的問題群。這種方式與教師在逐段逐句的講解過程中所提出的零碎問題不同,能夠有效串聯全文,使學生產生整體的認知,而非零碎的、混亂的知識。作為山水游記,這類文言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情景交融,無論是《小石潭記》還是《醉翁亭記》,無論是《記承天寺夜游》還是《與朱元思書》,任何一篇山水游記類作品都在記錄風景的同時抒發(fā)著做特作者獨特的情緒。而設置問題群,則可以讓學生步步深入作品,從作者行為、周圍風景,自然地過渡到作者感情,避免了流于表面的講解。例如在教授《湖心亭看雪》一文時,教師可以以“癡”字貫穿整節(jié)課,分別從找“癡行”、品“癡景”、議“癡心”三部分設計問題群。在找“癡情”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是從哪里看出張岱時一個“癡人”,并進一步提問“癡”的原因;在品“癡景”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張岱看到了怎樣的雪景,又從“一切景語皆情語”中過渡,提問學生作者的品性;在議“癡情”時,教師則可以結合背景資料探討作者的心情,讓學生一步一步看清張岱“癡”的豐富意蘊。
總之,教師應跳出傳統文言文教學的程式化思路,重視山水游記類文言文的教學價值,細讀文本、抓住文本的關鍵處和要緊處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和科學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燃起學生對學習中國古典文學特別是古代山水游記的熱情。
參考文獻
[1]王彬.古代散文鑒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90.
[2]陳家堯.找準語文教學的切入點[J].語文建設,2015(28):27-29.
[3]陳玲玲.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教育管理研究[J].語文建設,2014(35):10.
[4]王榮生.語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十四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5]王榮生.文言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6]陳劍鋒.中學語文:名師問題群教學模式構建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33.
(作者單位:浙江海洋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