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浩
在敗給幾個年輕的對手之后,網球巨星納芙拉蒂諾娃承認,她“在比賽時不敢盡全力……唯恐發(fā)現(xiàn)自己雖盡全力仍被擊敗。”由于害怕失敗,人們有時會自我設置障礙,來阻撓自己取得成功。
關于自我妨礙,心理學家伯格拉斯和瓊斯在1978年完成了一項著名的“藥丸與智力測驗”實驗。實驗人員首先讓第一組被試人相信,他們在接下來的測驗中很有可能會成功,讓第二組被試人相信,他們在測驗中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后,所有被試人被告知:在實驗的第二階段,將測試兩種新藥物對他們測驗成績的影響。其中一種藥物被認為能提高測驗成績,而另一種藥物則可能使測驗成績下降。最后,被試人需選擇自己要服用的藥物。結果發(fā)現(xiàn),第二組被試人更愿意服用可能對成績產生不利影響的藥物。
此后,心理學家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很多自我妨礙的方式,如,人們會減少對重要個人賽事的準備;給對手提供一些有利的條件;在任務開始時就不好好干,這樣就不至于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在那些關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難任務中并不盡全力……自我妨礙絕不是一種故意破壞自我形象的行為。恰恰相反,通過將失敗歸因于一些暫時的或者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賦或能力的不足,人們達到了保護自我形象的目的。這是因為,“全力爭取卻失敗了”要比“因耽擱而失敗”更讓人泄氣。同時,人們也在進行印象管理,不希望別人將他們的失敗歸因為能力的不足,以保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好印象。
大部分自我妨礙者其實都明白,自我妨礙不過是一種借口。至于在印象管理方面,有研究表明,對于自我妨礙者的失敗,旁觀者確實更少將其歸因為內部能力不足。但若被問及是否愿意與自我妨礙者合作,更多的人會給出否定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