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慶 羅丙中 杜國勝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構研究——基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
陳永慶 羅丙中 杜國勝
[東北電力大學]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設成為高校安全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本文基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總結了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新特征以及建構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面臨的困境及邏輯審視,探討了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構的基本遵循,即從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內容、主體、保障、手段等方面充分考量,建構涵蓋組織管理、規(guī)章制度、管理隊伍、教育培訓、應急管理、運行管理、考核問責、持續(xù)改進等多方位于一體的全過程閉環(huán)管理工作體系。
高校校園安全;治理體系現代化;管理工作體系;建構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時代命題,在國家宏觀政策推動下,加強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也隨著教育改革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1-2]早在2017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3]中就明確將“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作為重要板塊寫進發(fā)展規(guī)劃,其中將“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作為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中的一項基本任務。進入新時代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諸多學者圍繞著“推動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這一內容開展了廣泛研究[2]。然而,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設作為高校治理體系中的一項重要方面卻鮮有學者開展高質量研究。因此,本文基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總結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新特征、建構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面臨的困境和邏輯審視,探討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構的基本遵循。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的高校安全工作的發(fā)展離不開安全管理工作體系這一頂層設計。[4]健全完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科學謀劃學校各項安全工作在清晰的框架下科學、規(guī)范、有序運作,是提高高校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前提和保障。在現有相關研究中,有關學者多從高校校園安全中的單一領域開展研究。例如,賀占魁和黃濤[5]、黃林玉等[6]探索構建了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史天貴等[7]以及王斌、杜映錦和張興博[8]基于安全生產視角,論述了高校安全生產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王智軍[9]從安全治理理念角度出發(fā),梳理了高校校園安全問題的多元成因;趙麗麗和申怡添[10]以北京高校為研究對象,基于組織結構視角,研究了安全防控組織結構體系的建構轉型等。從上述相關研究內容來看,這些研究多是針對研究者所在高校的經驗做法開展的案例研究和總結性研究,缺乏從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內容、主體、保障、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不斷呈現出新特征、面臨新的困境,建構與時俱進的、符合高校治理體系基本遵循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就尤為必要。
高校校園安全與社會公共安全必然產生緊密的聯系,是社會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10-11]在以往的公眾認知中,提及到高校校園安全,首先在意識層面會與安全保衛(wèi)相聯結,認為校園安全問題更多是由于疏于防范所引致的高校安全事故、針對高校師生成員的暴力傷害等刑事、治安案件等 。[9]然而,隨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逐漸走向成熟完備,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高校教育職能的擴充轉變使得高校安全工作不再僅僅局限于安全保衛(wèi),安全生產越來越成為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高校安全生產不僅涉及到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中的生產活動,還涵蓋了為之提供配套保障服務的消防、治安、校園交通等方面,以及醫(yī)療衛(wèi)生、飲食服務、網絡運維、建筑施工、水電氣暖、危險物品及其廢棄物、特種設備使用與維護、校園周邊環(huán)境等高校師生員工賴以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領域的安全事項[7],另外,國家安全、政治安全、保密安全等意識形態(tài)下的安全領域亦成為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11]。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涵蓋內容多樣化必然帶來校園安全隱患類型的多樣化,隱患治理難度不斷加大。當前高校校園安全隱患多,無論是一般隱患還是重大隱患,都是影響高校校園安全穩(wěn)定的不和諧因素。高校校園安全隱患存在于包括消防、治安、交通以及宿舍、實驗室、公共設施、學生活動、社會實踐[12]等在內的校園內及校園周邊的各個領域,也是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內容之多的客觀表現。此外,大風、雷電、洪澇等自然災害亦成為近年來威脅高校校園安全的重要隱患來源,需要客觀正確應對。高校校園安全隱患治理的核心在于安全責任制的落實[13],明晰校園各單位、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各崗位人員的安全職責,將安全責任層層壓實到人是解決高校校園安全隱患的關鍵所在。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人才培養(yǎng)是高校辦學治校的首要職能,也是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2],圍繞著人才培養(yǎng)職能目標的高校必然將吸納更多優(yōu)秀人才投入到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中來,由于擴招、引進等因素,使得高校在校師生數量和結構不斷攀升[14]。根據統(tǒng)計數據,2020年,國內高校教職工人數為266.87萬人,較2017年增長9.24%,在校普通本專科生和研究生人數達3599.26萬人,較2017年增長19.28%[15],高校校園在校師生人數不斷增長。高校內人員結構呈現多樣化,既有學生、教師、職工,又有建筑施工、外來參觀學習等的臨時入校人員;高校人員流動性較大,每一年都會有新生加入,有老生畢業(yè)離校,這些都對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戰(zhàn)。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涵蓋內容呈現多樣化,導致高校安全組織結構的管理層次和管理幅度隨之增多。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逐漸趨于多元主體的合作共治,在高校外部治理形成政府、社會、市場等參與的多元治理網絡[1-14],在高校內部治理中包括學院(系)、保衛(wèi)、后勤、資產、學工、組織、宣傳等職能部門以及其他基層業(yè)務部門成為高校安全工作中的責任主體,共同承擔校園安全工作的安全職責[16],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面臨新機遇和新挑戰(zhàn)。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現實情境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觀念并不能滿足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實際需要和標準,無論是從高校決策層、管理層、執(zhí)行層還是督導層。[17]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觀念滯后,首先表現為意識層面的校園安全觀滯后。高校在決策層面就沒有足夠重視校園安全工作,也沒有將高校校園安全作為社會安全系統(tǒng)或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加以考量,缺乏建立高校大安全觀。[18]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在于,高校內部治理中,無論從領導層面還是普通教職工層面,人們的觀點依然停留在“安全工作誰分管,安全就由誰負責”的觀念上,認為只要涉及到安全,就應該由學校安全監(jiān)管部門負責;只要發(fā)生事故,相應的處罰就應該由安全監(jiān)管部門和分管安全工作領導來承擔,而忽視了“管業(yè)務必須管安全”的原則特性。[7]在實際工作中,學校安全監(jiān)管職能部門多注重事后管理,習慣于對校園安全事故發(fā)生后的結果追責問責,而疏于“重在預防”的安全工作理念。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對高校安全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高校中安全保衛(wèi)部門承擔了校園安全監(jiān)督管理的主要任務。隨著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高校安全工作重心不再是傳統(tǒng)的安全保衛(wèi),而逐漸轉移到安全生產活動中來。然而,高校安全管理職能的變化使得部分安全管理人員在知識結構、業(yè)務水平等方面的素質并不能與高校安全監(jiān)督管理所需要的素質相匹配,造成安全管理工作的被動。此外,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高校校園安全工作理念逐漸從管理向治理轉變,而現實情境下的高校安全工作不只是從上到下管理的能力不足,而且是多元、平等、協(xié)調的治理能力不足 。[14]因此,高校校園安全管理隊伍建設更應當滿足于高校安全工作發(fā)展需要。
在高校外部安全管理制度上,多元主體參與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設計不足。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對高校校園安全的相關制度不健全,對高校安全工作重視不夠,缺乏在頂層設計上的指導。在高校內部安全管理制度上,有關教學、行政、學術、監(jiān)督權力等方面的安全工作考慮不足,沒有將安全因素作為其中一個部分納入到高校發(fā)展計劃的整體形成“共治”局面,導致在實際工作中,高校校園安全管理責任分工不清、安全職責界定不明確、缺乏制度約束等現象屢見不鮮,例如學校黨委和行政的安全職責邊界模糊;職能部門、教學科研單位以及其他二級單位對自身的安全責任認識不清,相互推諉;教職工、學生等人員對安全工作缺乏重視等。由于制度建設不健全,導致師生員工安全意識的成長速度不能適應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的快速發(fā)展趨勢,對于組織的各項安全檢查、自查自糾流于形式,隱患排查治理工作尚缺乏全員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內部約束力量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設尋求安全工作多元主體的合作共治[14],要求學校內部各有關單位、部門根據自身的職責通過有效溝通和協(xié)調分工,共同對高校校園安全進行管理、監(jiān)督,以期落實校園安全工作多元主體責任[16]。但是,多元共治下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也會存在責權邊界模糊、工作效率不高、內部治理不健全等缺陷 。[16]例如,由于高校中不同單位、部門間的部分業(yè)務工作的交叉、管理權限的模糊、管理目標的不統(tǒng)一等,使得這些單位、部門對于安全職責的認知和定位也存在差異,其安全職責邊界難以劃分,容易產生工作和責任推諉現象,影響了安全責任的落實,降低了校園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現代化”含義本身表明高校治理體系的建構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嚴整多層的集成過程,高校治理體系的主體、客體、過程、方式以及制度等要素是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19]基于此特征,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既是對既往工作體系的完善和超越,又要遵循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發(fā)展的邏輯架構,注重安全管理工作基礎、主體、保障和手段的發(fā)展完善。
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安全責任制成為界定參與高校安全工作的多元主體職責邊界的重要基礎。通過構建基于責、權、利統(tǒng)一的安全責任制,明晰高校內部各單位、部門以及各級各類各崗位人員的安全職責,建立全員崗位安全責任制度,以此確保人人盡責、人人守責、人人擔責,實現安全職責從校級主要領導到二級單位黨政負責人再到各基層業(yè)務部門直接工作人員層層落實,達到校園安全“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全覆蓋,形成從決策層到管理層、執(zhí)行層、操作層的全局安全管理工作新局面。[17]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的核心在于達成多元主體的協(xié)同共治目標。在高校外部安全管理工作中,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公安部門、消防救援機構等部門聯合形成高校校園安全管理的外部治理力量。在高校內部安全管理工作中,學校安全監(jiān)管機構、職能部門、教學科研單位直至基層業(yè)務部門協(xié)調合作形成內在驅動力,在安全工作中各司其職,明晰職責。通過多元主體的合作共治,形成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主體責任的多元化,使得各責任主體既是高校校園安全工作的參與者和執(zhí)行者,同時也是管理者,更是校園安全文化的有力倡導者和實踐者。
健全完善的安全規(guī)章制度是高校內部安全監(jiān)管部門、機構和相關職能部門依法治校的保障,是敦促高校師生員工形成安全責任意識、履行安全職責的依據,是高校校園安全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制度建設是高校安全工作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精細化的重要基礎和核心。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制度建設需要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效的執(zhí)行機制、完善的監(jiān)督機制等過程性保障。[20]在決策執(zhí)行中,需要通過激發(fā)主體參與、創(chuàng)新激勵考核制度、建立督查制度等方式,全面提升重大決策的執(zhí)行力。在高校校園安全主體責任多元的情境下,還應不斷強化制度約束,將安全職責層層壓實到人,以期形成工作理念,從以管理為中心到以服務為中心、從管理為主到治理為主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14]
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標之一是變被動為主動、變事后為事前、變臨時應對為防治結合。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無疑會增加高校校園安全工作的便利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校園安全防控工作中,人防、物防、技防等防控措施的建立越來越依賴于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增強技術手段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完善校園安全信息管理平臺等一系列融合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新辦法和新舉措,實現高校校園安全工作監(jiān)督管理的透明化、便捷化運轉,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形成有效監(jiān)控預警,真正從源頭上消除各類隱患,杜絕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建構更需符合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遵循,從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的內容、主體、保障、手段等方面加以充分考量。在建構上,應建立涵蓋組織管理、規(guī)章制度、管理隊伍、教育培訓、應急管理、運行管理、考核問責、持續(xù)改進等多方位于一體的全過程閉環(huán)管理安全工作體系,達到高校安全工作中的責任主體從學校職能部門單一主體為主走向各單位、部門協(xié)調合作共治,責任制度從實踐探索走向完善創(chuàng)新,文化形態(tài)從被動的外部遵從走向主觀的自覺能動[21]的效果。因此,基于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建構切實可行的高校校園安全管理工作體系,并以此為基礎不斷優(yōu)化,強化校園安全管理,才能為學校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穩(wěn)步推進提供更為良好的安全環(huán)境。
[1]鄭少南. 堅定不移推進高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J]. 中國高等教育,2020(02):35-37.
[2]姜朝暉. 中國大學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時代要求[J]. 重慶高教研究,2020(05):1-9.
[3]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fā)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的通知》(國發(fā)〔2017〕4號) [DB/OL],2017-1-19[2021-12-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4]張繼明. 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核心要素及其優(yōu)化[J]. 現代教育管理,2020(06):7-13.
[5]賀占魁,黃濤. 綜合治理視角下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01):4-7.
[6]黃林玉等. 地方高?;瘜W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的構建與探索[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4(1):155-160.
[7]史天貴等. 高校安全生產體系構建與實施的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06):1-5+18.
[8]王斌,杜映錦,張興博. 高校安全生產工作管理體系的構建[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06):302-306.
[9]王智軍. 安全治理理念下高校校園安全的協(xié)同供給[J]. 江蘇高教,2016(06):71-74.
[10]趙麗麗,申怡添. 北京高校安全防控組織結構轉型研究[J].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02):71-79.
[11]安春元. “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高校平安校園建設探索[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09):64-66.
[12]孫少平,王洪斌,王新偉. 高校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探索——以吉林農業(yè)大學為例[J]. 高等農業(yè)教育,2013(02):10-12.
[13]王勤. 基于“五位一體”安全管理體系下的實驗室安全檢查工作路徑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11):7-10+14.
[14]瞿振元. 建設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J]. 高教研究,2014(01):1-4.
[15]國家統(tǒng)計局. 中國統(tǒng)計年鑒[M]. 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21.
[16]張奇峰. 多元共治視角下的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路徑探索[J]. 實驗技術與管理,2019,36(3):183-186.
[17]王杰. 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8):148-151+170.
[18]毛建平,陳韶成. 大安全觀視角下高校安全文化研究[J]. 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12):112-113.
[19]舒永久,李林玲. 高校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邏輯、困境及路徑[J]. 現代教育管理,2020(06):1-6.
[20]賀祖斌. 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J]. 中國高等教育,2020(08):41-43.
[21]徐曉東,趙幸. “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反思與重構[J]. 高等教育研究,2018(09):24-29.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保衛(wèi)學專業(yè)委員會2021年度“高校保衛(wèi)科學研究”課題資助項目: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現代化背景下的高校平安校園建設體系研究(項目編號:21BWYB004)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