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
“像魯迅那樣‘文學’,萬不可去做‘文青’!”視頻中,倪文尖一身休閑裝,兩鬢花白,雙目炯炯有神,聲音鏗鏘有力,講到激動處,更是把嗓門提高了八度,還有力地揮舞著手臂。
倪文尖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在大學里教書、做學問二十六七年后,他來到互聯(lián)網上“搞點新意思”。一年前,他應觀視頻工作室之邀,在嗶哩嗶哩視頻網站(以下簡稱“B站”)發(fā)布“語文名篇重讀——現(xiàn)代文學系列”,《多年后重讀<背影>,才看懂朱自清的父子情有多復雜》等三條視頻一下子就火了。
很多觀眾留言表達喜愛之情,也有觀眾很好奇:“倪老師你為什么只是副教授?”倪文尖幽默作答:“多年前我說過,‘寫得很少,注意環(huán)保’;現(xiàn)在,我要把論文寫在B站上?!?/p>
“把論文寫在B站上”
“我是半開玩笑半當真說了這句話。”倪文尖笑著說,“一是要像寫論文一樣把力氣用足,用做學術的態(tài)度做視頻;另一層意思是,這事挺費功夫,這兩年里可以用來寫論文的功夫,只夠我把視頻做好了;而且如果是‘真金白銀’,發(fā)在哪兒都是好東西?!?/p>
幾年前接到錄制視頻的邀請,倪文尖并沒有動心,但他最終是被一句話打動。有位剛畢業(yè)去“觀視頻”工作的研究生,講述了自己前往偏遠地區(qū)的所見所聞:“倪老師,那里的孩子和老師,如果沒有互聯(lián)網,根本聽不到你給我們講的課?!边@成為倪文尖走上互聯(lián)網的初衷。
倪文尖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也研究語文教育。他熱愛課堂,不僅給大學生上課,偶爾興致來了還去給高中生上課。因此,他的視頻主要圍繞語文教材中的現(xiàn)當代文學名篇名家。如講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倪文尖基于個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層層遞進剖析文本的內在機理,讓觀眾看后恍然大悟,大呼過癮。
到目前為止,倪文尖發(fā)布視頻不到50條,觀看總量超700萬?!白钌畹母杏|是,要把這事做好不容易,在B站上寫論文壓力也不小?!彼D了頓,“目前來看,好像有點高開低走呀?!彪S后哈哈笑了起來。
發(fā)布廢名《花紅山》的課堂視頻前,倪文尖和制作團隊打了個賭——兩天內觀看量達到20萬。倪文尖信心滿滿,因為他沒少下功夫,課堂效果也不錯。沒想到打賭還是輸了,倪文尖不服氣,心里憋了一股勁。隨后錄制魯迅《祝?!?、朱自清《荷塘月色》時正值暑假,他幾乎用了整個假期來做這件事,為的是“即使學術中人看了這些視頻,也不會覺得沒收獲”。
現(xiàn)在,倪文尖想明白了,自己的核心觀眾主要是語文教師,要為他們提供教學資源,開闊視野;其次是高中生,視頻可以作為語文課堂的補充;此外,如果有一些觀眾自覺沒有接受過很好的語文和文學教育,也可以通過這一系列視頻來補補課。
制作團隊考慮視頻的傳播效果,提了一些建議:語速快一些,講得淺一些,多一些分享的姿態(tài)。倪文尖也贊同他們的一些看法:“老實說,我自己也調成1.25倍速看?!辈贿^,倪文尖講課的語速,是長期形成的授課節(jié)奏,他最終還是堅持自己的考慮:“我希望我的觀眾抱有學習者心態(tài)。不是來看我表演,也不是聽我講一堆信息,而是一起讀作品學語文,提高文學品位。通過比較慢的語速,我希望帶動觀眾一起思考。對我來說,過程要比最后的結果更重要?!?/p>
為年輕人把脈出主意
在倪文尖的視頻中,魯迅作品占據(jù)較大比重。除了魯迅地位重要等原因,倪文尖坦陳,這也是因為魯迅在當代青年中有較高的熱度?!按蠹也皇窍矚g魯迅嗎?其實魯迅是這么想問題的,他有一種比較復雜的思維方式。我希望把魯迅看人看事的眼光和方法,通過我的視頻傳導給更多的人。”
多年前,在魯迅精讀課上講《<吶喊>自序》時,倪文尖忽然心有所動,脫口而出:“原來大家在裝睡啊,怪不得,裝睡的人怎么叫得醒呢?”身為大學教師,倪文尖經常與學生在一起。他觀察到當下年輕人中有兩種傾向,一是思想上容易片面,二是行動上容易眼高手低。
倪文尖曾在演講中分享自己對年輕人的觀察:“我所謂‘文青’,是指一種精神氣質,其主要表現(xiàn)是:有理想,但也可能是空想;追求成就感,而且是高遠的成就感,但是怕吃苦;崇尚個性,乃至于唯我獨尊;非常善良,但也多愁善感;浪漫情調,風花雪月,脆弱、急躁、玻璃心;優(yōu)柔寡斷易糾結,缺乏行動力,但也很有激情,可以瞎激動,然而又是五分鐘熱度?!?/p>
“這有多種原因,很重要的一個是社會。在‘躺平’‘內卷’的背后,有一種社會結構,年輕人身處其中,好像不得不如此?!痹谀呶募饪磥恚逃巧鐣囊徊糠?。他談起教育中的諸多“兩張皮”問題,“就拿語文課來說,尤其是寫作教學,它最大的悲哀是讓孩子說謊。教育如果在體制化地塑造二元人格,會帶來諸多問題。”
在師范大學教書,倪文尖的許多學生畢業(yè)后進入教師行列,他經常說:“教師這行有個好處,比較容易獲得成就感?!睂W生聽了挺高興,倪文尖馬上說:“但是你一細想,這種成就感是多么虛幻?!睂W生正從高興轉向沉思時,又聽到一句:“人生不就是這樣嗎?這些成就感‘爆棚’的瞬間,難道不是構成了人生的永恒?”正當學生被充滿感染力的抒情所打動,倪文尖卻嘿嘿一笑:“又上當啦,不要全聽我的,你們要有自己的思考,更要有自己的行動?!闭缢谘葜v中提醒青年的兩句話——思想要復雜,行動要果敢。
“我們不要從高調唱起”
1997年,倪文尖在錢理群的帶領下,與吳曉東、羅崗等一起編寫了一套現(xiàn)代文學名作中學生點評本,四五年后,他又獨力主編了《新課標語文學本》初、高中卷共17本,從此“走上了不歸路”。他曾參與國家語文教育的頂層設計工作,例如參與編寫溫儒敏主編的初中、高中語文統(tǒng)編版教科書,與王榮生、鄭桂華合作編寫《國家課程標準高中實驗課本(試編本)》。倪文尖自己總結道:“我努力以‘既不在門外,也不在門內’的姿態(tài),關注并投身于文學與語文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p>
基于多年來的實踐和觀察,倪文尖認為:“語文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調子唱太高,一些基本問題卻沒解決,可能還把一些好傳統(tǒng)丟掉了?!笔兰o之交,課改浪潮席卷教育界,人們普遍反思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倡發(fā)展學生的素質與素養(yǎng)。倪文尖欣喜之余卻發(fā)現(xiàn),在語文界,“知識”和“訓練”等卻“不受待見”了。他對此深以為慮,在編寫《新課標語文學本》時,就提出語文素養(yǎng)“五棵樹”的構想——“文化傳承、精神修養(yǎng)、現(xiàn)代思維、社會應用、語文才能”,將第五棵樹定為“語文才能”,就是暗暗強調語文知識和訓練的重要性。
倪文尖不贊成忽視語文知識,卻也對以往機械的知識學習方式持反對態(tài)度。他呼吁語文知識重回語文教育界,同時他指出,回來的應該是一套新的語文知識架構?!安⒉皇呛唵蔚匕岩欢迅拍钅媒o學生,而要努力在呈現(xiàn)方式上下功夫?!蹦呶募庠凇缎抡n標語文學本》和視頻課堂中,努力踐行著這一點,他很少直接講知識和概念本身,而是與作品講讀相結合,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將知識學習內化為學生領會的過程。
語文教育的任務是什么?倪文尖觀察到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人回答這一問題時,馬上拋出許多宏大理念。而在倪文尖看來,最重要的是適應社會需要,也就是一名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在社會上立足,需要什么樣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老話一點不過時,而且實現(xiàn)這個目標并不容易,因為諸如文化傳承、精神塑造,也是題中應有之意。語文教育的調子一向很高,但我們不要從高調唱起。”
“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
“寫得不多,更不愛寫學報體paper,但真正好的學術在我心中仍然極其神圣?!蹦呶募獾牟┦空撐膰@上海文學進行社會思想史研究,提出了“上海夢”的概念?!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還是堪稱領先一步的。”當時,文藝批評家李陀約他寫一本文化研究專著《上海夢》,詳細闡述“張愛玲熱”及其背后“上海熱”的來龍去脈。王曉明、蔡翔等師友也勸他多多著述,“社會主義新人”、文學閱讀方法論等,可寫的論題不少。還有朋友把話講得很直接:“為了家人朋友,為了以后被問起來不后悔,你也該好好寫書啊。”但倪文尖卻還是沒有寫。
今天,回想起那些時刻,倪文尖心里五味雜陳,覺得自己愧對師友,尤其是面對家人,更不能說自己不怎么后悔。不過他又覺得,人生處處是因緣際會,后悔的人生也不值得?!笆紫仁俏覍W術有自己的理解。我的想法已經亮明了,再去追溯如何到達這一終點,我覺得意義不大。也怪我過分自我、任性和懶散了,只愿做自己認為有興趣、有價值、有挑戰(zhàn)的事?!?二十年前,倪文尖接受邀請,主編《新課標語文學本》,從此便一直把編寫語文學本和教材看成自己的大事,他說:“坦率地講,也不是所有單元都編得很好,但有一些單元,就不謙虛了,不僅是代表著我的最高水平,而且我認定,它們比我發(fā)《文學評論》的論文重要多了。”
在鉆研文學和語文教育的過程中,倪文尖探尋到了一塊全新的學術領域——如今熱火朝天的有關“人是如何學習”的腦科學。倪文尖更喜歡稱之為“文學的認知與教育研究”或“創(chuàng)造性研究”,也就是研究文學的創(chuàng)造性?!斑@讓我寫傳統(tǒng)規(guī)范的論文變得更難了,但這種探索能讓自己興奮,更能讓自己兼顧理論與實踐,在保持深度學術思考的同時,把自己一時難以論文化的新思想迅速轉化為語文教科書編撰和文學課堂教學的實驗。”
“什么是語文學習?如何進行文學閱讀?文學作品既是完成態(tài)的作品,又在語言形式中蘊藏著作家的創(chuàng)造過程。研讀文學作品,形式化地解讀文本,就是在研究創(chuàng)造性?!痹谀呶募饪磥?,“創(chuàng)造性”就像弗洛伊德所說的“活火山”,沒辦法直接研究?!爸荒芡ㄟ^創(chuàng)造性的作品來研究——通過對作品的文本關鍵點和文本肌理的發(fā)現(xiàn),通過對作家創(chuàng)作過程的動態(tài)性還原。”倪文尖還認為,“這是探索默會知識常用的案例研究法,也是開發(fā)語文‘新知識’、改善文學和思維教學的上佳路徑?!?/p>
倪文尖認真實踐著他的想法,在為高中生講讀《花紅山》時,他起了一個標題“文學何以是語言的藝術?”。他興致勃勃地告訴學生:“文學就是虛構,文學就是無中生有,文學就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語言?!蹦呶募膺€認為自己找到了一套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認知創(chuàng)造性、提升思維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并戲稱其為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拔移鋵嵅⒉弧琛褪且龀觥琛臉幼觼?,帶著學生一起抵達通曉澄明的境界?!?/p>
因此,倪文尖看重真實課堂中的互動。例如講郁達夫《故都的秋》,倪文尖希望學生領會語句中的“慢三”節(jié)奏,它賦予了文章一種韻律之美。視頻課堂中,倪文尖會直接給出答案,而在線下課堂,他不惜花費大量時間,不斷變著法子進行類比和提問,乃至通過自己的表演,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為的是讓學生自己領悟出答案。并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成功,但有時候,學生順著倪文尖搭的梯子成功說出了“慢三”的答案,“那一刻真痛快極了!”倪文尖珍視這些瞬間,如同他告訴學生的那樣:“仔細想想,這些都沒什么大不了,又不能靠它評教授,但是,這些瞬間又夠一生來回味。”
眼下,倪文尖還來不及沉溺于回味,他還在琢磨,如何在視頻中把“論文”寫得更好,更有啟發(fā)性的同時也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