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與“中國式現代化”命題

      2022-02-24 12:25:01宋培軍
      文史哲 2022年6期
      關鍵詞:亞細亞全集人民出版社

      宋培軍

      自從馬克思提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命題后,基于不同國情與各自立場,各國學術界也有不同認識,我國比較集中的討論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性質大論戰(zhàn)時期以及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初期。前者更傾向于把“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等同于原始社會(1)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聯合書店1930年初版)指出馬克思所說的“亞細亞的”“是指古代的原始公社社會”,“古典的”“是指希臘、羅馬的奴隸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161頁)。,或者加以取消(2)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前言。,進而論證蘇聯時期標準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五種生產方式依次演進的體系框架對于中國的適用性。后者引介六七十年代蘇聯對“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的不同認識及其對五種生產方式體系框架的沖擊,更多具有思想解放意義(3)馬克垚:《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討論簡介》,《國外史學動態(tài)》1977年第1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論東方古代社會的幾點體會》,《北京大學學報》1978年第2期;郝鎮(zhèn)華編:《外國學者論亞細亞生產方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指出學術界正在探討其關于馬克思讀摩爾根改變“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看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688頁)。魏光奇《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提到日本學者巖澤君夫也有類似看法(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260-261頁)。。進入新時代,李根蟠《“亞細亞生產方式再探討”——重讀〈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思考》有一個重要突破,那就是注意到“公有制和共同生產”作為“古代的更簡單的形式(alten einfachern form)”在印度人、斯拉夫人中的存在(秘魯、威爾士克爾特人都是其派生形式)(4)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9頁。,而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關于“亞細亞的形式”的段落中只出現了農業(yè)公社、統一體兩種主要派生形式(5)李根蟠:《“亞細亞生產方式再探討”——重讀〈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其遺留問題在于,《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并未直接出現“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只是間接出現了“東方的生產方式”,因此,把“亞細亞的形式”視同“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要特別謹慎。易言之,對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概念持什么態(tài)度,不僅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不得不深思細考。筆者在反思、檢討此前研究的前提下,提出自己進一步的探索性思考,以就教于方家。

      一、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話語的原初語境

      “亞細亞的生產方式”,作為馬克思使用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概念,首次出現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經典段落中。人們對此耳熟能詳,也影響巨大。他是這么說的:

      大體說來,亞細亞的(asiatische)、古代的(antike)、封建的(feudale)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modern bürgerliche Produktionsweise,英譯modern bourgeois modes of production)可以看做是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演進的幾個時代。(6)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頁。參見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 (MEW)(Berlin: Dietz Verlag, 1956), Band 13, S.8-9. Marx,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Preface,” in Marx: Later Political Writings, ed. Terrell Carve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159-161.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當時是用德文寫作的,asiatische Produktionsweise對應的就是我們熟知的漢譯“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督洕鷮W手稿(1861—1863年)》使用的也是“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正像這種生產方式本身是歷史的一樣,它的性質和這種性質的規(guī)律也是歷史的。亞細亞的,或古代的,或封建的生產方式的自然規(guī)律是實質上不同的規(guī)律?!?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63-164頁。筆者在此提請人們注意的是馬克思的另一處正式使用與發(fā)表。在《資本論》第1卷中,馬克思再次使用了這一概念,不過,更為限定了其時間坐標,表述為“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altasiatischen Produktionsweisen)”,多了一個“古”字。侯外廬先生早就注意了這一添加,但是他認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與“古代的生產方式”同處“古代”范圍里,可以互換(8)侯外廬:《我對于“亞細亞生產方法”之答案與世界歷史家商榷》,《中華論壇》第一卷第七、八期合刊,1945年8月。,與馬克思把它們視為“不同的規(guī)律”是沖突的。

      很顯然,《資本論》第1卷不僅是簡單照應了《〈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提出的生產方式序列思想,而且內涵闡發(fā)更為明確?!顿Y本論》第1卷德文本相關表達如下:

      在古亞細亞的、古希臘羅馬的等等生產方式(按:altasiatischen, antiken usw. Produktionsweisen,“古希臘羅馬的”按照原文應譯為“古代的”)下,產品變?yōu)樯唐贰亩俗鳛樯唐飞a者而存在的現象,處于從屬的地位,但是共同體(按:Gemeinwesen,馬克思校對的法譯本作communauté,恩格斯校對的英譯本作primitive communities)越是走向沒落階段,這種現象就越是重要?!@些古老的(alten)社會生產機體比資產階級的社會生產機體簡單明了得多,但它們或者以個人尚未成熟,尚未脫掉與其他人的自然血緣聯系的臍帶為基礎,或者以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為基礎。(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頁。參見Karl Marx, Das Kapital(Berlin : Dietz Verlag,1955), S.85. 德文第三版與此一致,見Das Kapital Kritik Der Politischen ?konomie,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Berlin : Dietz Verlag, 1975), II 8, S.107.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11章《協作》指出:

      在人類文化初期,在狩獵民族中,或者例如在印度公社(indischer Gemeinwesen)的農業(yè)中,我們所看到的那種在勞動過程中占統治地位的協作,一方面以生產條件的公有制為基礎,另一方面,正像單個蜜蜂離不開蜂房一樣,以個人尚未脫離氏族(Stammes)或公社(Gemeinwesen)的臍帶這一事實為基礎。這兩點使得這種協作不同于資本主義協作。在古代世界(antiken Welt)、中世紀和現代的殖民地偶爾采用的大規(guī)模協作,以直接的統治關系和奴役關系為基礎,大多數以奴隸制(Sklaverei)為基礎。相反,資本主義的協作形式一開始就以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給資本的自由雇傭工人為前提。不過,歷史地說,資本主義的協作形式是同農民經濟和獨立的手工業(yè)生產(不管是否具有行會形式)相對立而發(fā)展起來的。

      至此添加第24個小注,也指出:

      小農經濟(kleine Bauernwirtschaft)和獨立的手工業(yè)生產,一部分構成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一部分在封建生產方式瓦解以后又和資本主義生產并存。同時,它們在原始的東方公有制解體以后,奴隸制真正支配生產以前,還構成古典共同體(klassischen Gemeinwesen)在其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88頁。Karl Marx, Das Kapital, S.350.

      此段舊版譯為:“無論是小自耕農經濟或是獨立手工業(yè)生產,總有一部分構成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而另一部分則在封建生產瓦解之后跟資本主義生產一起并存。但是同時,當東方式原始公社財產業(yè)已瓦解,而奴隸制度還沒有來得及握有任何顯著程度的生產之時,小自耕農經濟和獨立手工業(yè)卻構成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11)轉引自《顧準筆記》,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247頁。在此之前,還有“獨立的農民或獨立的手工業(yè)者的生產方式(Produktionsweise)同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種植園經濟作比較”(1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85-386頁。Karl Marx, Das Kapital, S.348.的說法,說明“小農經濟”就是“獨立的農民的生產方式”。按照當時尚農的部族傳統,“獨立的手工業(yè)者的生產方式”則是被釋放的奴隸的生產方式。

      奴隸制作為勞動形式是與雇傭勞動并列的概念,馬克思指出:“使各種經濟的社會形態(tài)例如奴隸社會(Gesellschaft der Sklaverrei,應譯‘奴隸制社會’)和雇傭勞動(Lohnarbeit)的社會區(qū)分開來的,只是從直接勞動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形式?!?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51頁。Karl Marx, Das Kapital, S.22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指出:“自耕農的這種自由小塊土地所有制形式,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正常形式,一方面,在古典古代(klassischen Altertums)的極盛時期,形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在現代各民族中,我們又發(fā)現它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解體所產生的各種形式之一。英國的自耕農,瑞典的農民等級,法國的和德國西部的農民,都屬于這一類。在這里,我們沒有談到殖民地,因為那里的獨立農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發(fā)展起來的?!?1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11頁。Karl Marx, Das Kapital, S.858.馬克思還指出:“他對土地的所有權是他的生產方式的最有利的條件,即他的生產方式得以繁榮的條件?!?15)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694頁。恩格斯把小農的生產方式視為“過去的生產方式的一種殘余”(16)恩格斯:《法德農民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87頁。。可見,古代的生產方式的內涵是奴隸制真正支配生產,此前則是小農的生產方式。

      在后來馬克思校訂的法譯版中,關于生產方式一句改為“在古亞細亞的,一般說來古代世界的生產方式(modes de production de la vieille Asie, de l’antiquité en général)下”,關于基礎一句改為“或者以個人——可以說歷史尚未隔斷把他同原始部落的天然共同體(communauté naturelle d’une tribu primitive)聯系在一起的臍帶——尚未成熟為基礎,或者以專制制度和奴隸制度(despotisme et d’esclavage)的條件為基礎”(17)馬克思:《資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第59頁。Marx, Le Capital, Traduction de J. Roy(Paris: Flammaron, 1985), 74.。

      在恩格斯校訂的英譯版中,生產方式一句譯為“the ancient Asiatic and other ancient modes of production”,遵循了馬克思認可的法譯;“原始部落的天然共同體”譯為“primitive tribal community”,少了“天然”字樣;“直接的統治和服從的關系”譯為“direct relations of subjection”,似不如法譯明確??梢?,恩格斯校訂的英譯本基本是以馬克思校訂的法譯本為基礎的。“原始”字樣,恩格斯只是根據法文后文在前邊也添加了一處,也就是說并非都是恩格斯所新加,而且同一個詞“共同體”后文被李根蟠視為“公社”也不合適(18)李根蟠:《“亞細亞生產方式再探討”——重讀〈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第9期,第25頁。。

      通過考察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概念的原初語境,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其一,馬克思一生中至少三次明確使用“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概念,一次間接使用“東方的生產方式”?!顿Y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間接談到“東方的生產方式”,強調的僅僅是共同體內“農業(yè)與工業(yè)的結合”:“生產方式本身越是保持舊的傳統(在農業(yè)中,傳統的方式是保持得很久的,而在東方的那種農業(yè)與工業(yè)的結合中,保持得更久),也就是說,占有的實際過程(Wirkliche Process)越是保持不變,那么,舊的所有制形式,從而共同體本身,也就越是固定?!?19)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4頁。MEGA, II/1.2, S.398.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版中,其時代坐標更為明確,處之于古代,并且與具有特定內涵的“古代的生產方式”一先一后。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在邏輯上,馬克思的用詞是“大致說來”,是比所謂“古代的生產方式”更為古老的一種生產方式。在馬克思校訂的《資本論》的法譯本中,表達更為簡潔、確當,傾向于把“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置于“一般說來古代世界的生產方式”范疇之下認識,不再單列“古代的生產方式”。就此而言,在德文外譯的過程中,由“大致說來”到“一般說來”,馬克思所謂“古代世界的生產方式”無疑可以包括多種,至少包括“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和“古代的生產方式”兩種形式。在古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這四種馬克思所謂人類社會史前時代對抗的生產方式之上,再加上一般所說的社會主義的或共產主義的生產方式,就構成一個五種生產方式演進序列。在馬克思看來,由于世界各民族“所處歷史環(huán)境”不同,并不“注定要走這條道路”(20)《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各形態(tài)〉導言》,郝鎮(zhèn)華編:《外國學者論亞細亞生產方式》,第9-10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30頁。參見羅榮渠:《現代化新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58頁。,由此表現為西歐道路之外的“多條道路”。

      其三,馬克思列舉的生產方式至少有公社的、家長制的、古亞細亞的、小農的、古代的、封建的、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等七八種之多,盡管有的類型馬克思語焉不詳,但是可以大大拓展我們對《序言》生產方式類型的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指出:“家長制的(patriarchalische),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狀態(tài)隨著商業(yè)、奢侈、貨幣、交換價值的發(fā)展而沒落下去,現代社會則隨著這些東西一道發(fā)展起來?!薄安还苓@種統治和服從的性質是家長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薄芭f的生產方式”(alte,按照《資本論》當譯“古老的”生產方式),“即公社的(Gemeinde)、家長制的、封建制的生產方式等等,就處于解體之中,并準備了真正雇傭勞動的要素。”(31)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上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105、468頁。MEGA, II/1.1, S.91, 92; II/1.2, S.377.在1853年1月馬克思的英文寫作中,明確認定“家長制的社會制度(the patriarchal state of society)”“比封建制度(the feudal state)低一整個階段”(32)馬克思:《選舉?!斦щy?!_特倫德夫人與奴隸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71、572頁。MEGA, I 12, S.19, 20.?!凹议L制的生產方式”應該對應的是希臘英雄時代尤其是古典時代、羅馬蓋尤斯時代的家長制家庭公社(3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4頁。。馬克思法文書信說:“原始公社(communautés primitives)的生命力比閃族社會、希臘社會、羅馬社會以及其他社會,尤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命力要強大得多?!?34)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初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68頁。MEGA, Band 25, S.229.印度公社作為“原始公社”,具有特定的血緣臍帶內涵,因此,“公社的生產方式”前置于“家長制的生產方式”。

      其四,以“印度的所有制形式”或“印度的公有制形式”為典型的“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或“亞細亞的公有制形式”,不僅亞洲有,歐洲也有,具有普遍性。對于“一切文明民族的歷史初期都有過的這種勞動的原始形式”,在《資本論》第1卷德文第二版中特意轉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同一個頁下注,馬克思申明“原始的公有制的形式(按:Form des naturwüchsigen Gemeineigenthums,原譯‘原始的公社所有制形式’,‘公社’字眼應為‘共同’)”“原始公有制(naturwüchsigen Gemeineigenthums)”“原始形式(Urform)”就是“亞細亞的、尤其是印度的公有制形式”(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頁。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5頁。Karl Marx, Das Kapital, S.83.。馬克思所謂“我在我的著作中多次指出的”地方,還包括馬克思在研究了毛勒著作后于1868年3月14日致恩格斯的書信,其中表示:“歐洲各地的亞細亞的或印度的所有制形式都是原始形式”這個觀點“再次得到了證實”(36)《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3.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3頁。?!豆伯a黨宣言》1888年英文版恩格斯加注指出:“村社(village communities,法譯communes rurales)是或者曾經是從印度到愛爾蘭的各地社會的原始形態(tài)?!?37)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頁注釋2。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London,1888), 7. Manifeste du Parti Communiste(Paris,1953),56.可見,在馬克思那里, “亞細亞的公有制形式”“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也就是“公社所有制”,是一個標志類型的概念。

      其五,“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難以成為東西方文明共同的歷史起點,但是并不排除其成為西方文明的邏輯起點?!皝喖殎喒纭本褪恰按迳纭薄稗r村公社”。在《剩余價值理論》中,馬克思對“亞洲村社(asiatische Gemeinwesen)”與西方“小家庭農業(yè)(與此相結合的是家庭工業(yè))”做出區(qū)分,視之為“勞動與勞動條件之間原有的統一”的“兩種主要形式”(38)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465-466頁。MEW, Band 26, S.414.。無論是所謂“亞洲村社”還是所謂“村社”,都是從社會形式角度說的,與馬克思從所有制形式角度做的說明是一致的,亞洲村社共同體或原始共同所有制都是對原始社會之社會形式或經濟形態(tài)的說明,與作為所有制形式之前提的生產方式也就是實際的占有過程本身不是一個概念,是馬克思做出的基本區(qū)分。東方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共同勞動,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兩者的結合具有簡單協作性?!顿Y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指出:“所有制的原始形式本身就是直接的共同所有制(東方形式)?!逼渲校爸苯拥墓餐兄啤钡挛脑氖莡nmittelbares Gemeineigenthum。馬克思提示說,印度和斯拉夫人的“共同生產和公有制(Gemeineigenthum und Gemeinschaftliche Produktion)”比秘魯部落(St?mmen)的派生形式更古老“更簡單”(39)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9頁。MEGA, II/1.2, S.400.。馬克思對“共同勞動”的舉例是“例如像東方的灌溉渠道那樣”(40)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5頁。,這是東方社會有別于西方社會的“生產方式”特點之一,由此可見,“共同勞動”并不一定就是“集體耕種”“共同耕作”,“集體耕種”“共同耕作”僅僅保持到家庭公社階段(4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242頁。轉引自孫承叔:《打開東方社會秘密的鑰匙——亞細亞生產方式與當代社會主義》,第16頁。,既是“共同勞動”又是個體“份耕”,完全有可能。這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共同生產”(42)馬克思:《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460、477頁。就是“集體耕種”“共同耕作”,共同勞動含義更廣,包括共同修筑公共灌溉工程等等。政府公共水利工程這一項指標,直到近代也根本見不到在“亞細亞的生產方式”中發(fā)生什么變化,在古希臘、羅馬的“古代的生產方式”之前的階段當地也未見公共水利工程的存在,晚近歐洲名義上“政府修建的水利工程”其實還是私人資本“興建”的(43)馬克思:《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下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3-24頁。。

      基于此,可以澄清把“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等同于“原始社會”這一主流認知所存在的認識論缺失及其思想根源。

      第一,郭沫若把antiken譯為“古典的”,指向古希臘羅馬的奴隸社會,但是沒有注意到古典古代內部還有階段劃分,因此對“古代的生產方式”內涵的準確理解并不能自然意味著對“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的理解沒有缺失。按照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時的理解,“部落所有制”被視為第一種所有制形式,把其時代漢譯為“古典古代”很容易引發(fā)混亂,因為“古典的”其實馬克思有另外的專詞“klassischen”或“klassischen Altertums”(古典古代)。侯外廬對此沒有注意區(qū)分,也影響到他對“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古代的生產方式”的基本認知(44)侯外廬:《我對于“亞細亞生產方法”之答案與世界歷史家商榷》,《中華論壇》第一卷第七、八期合刊,1945年8月。作者《附記》自言“在我寫完時,又發(fā)現了理論大師的遺著,佐證了我的假定”,但是該文及其后多次修改稿,都未能呈現馬克思關于“東方的生產方式”的核心要點是共同體內工農業(yè)結合的相關段落,他對《資本論》“古典古代”的引用其實是“小農的生產方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指出:“所有制的最初形式,無論是在古典古代世界(antiken welt,又譯為古代世界(45)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彭曦譯,張一兵審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46、318頁。)或中世紀,都是部落所有制,這種所有制在羅馬人那里主要是由戰(zhàn)爭決定的,而在日耳曼人那里則是由畜牧業(yè)所決定的?!?46)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1頁。恩格斯在此語之后的補語指出:“在古代諸民族(antiken V?lkern)中,一個城市里聚居著幾個部落,因此部落所有制就具有國家所有制的形式,而個人的權利則局限于簡單的占有,但是這種占有也和一般部落所有制一樣,僅僅限于地產?!?47)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148、320頁?!兜乱庵疽庾R形態(tài)》接著談到第二種所有制形式,即“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48)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82、254頁。。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也有奴隸制的成分,正如其前的部落所有制有奴隸制的成分一樣——在“最早的所有制”下,奉行“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隸”這種“非常原始和隱蔽的奴隸制”(49)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34、208頁。。《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針對“地產日益集中”之后的古羅馬帝國,專門指出:“奴隸制仍然是整個生產的基礎?!?50)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136、308頁。馬克思法文書信《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更明確指出“奴隸占有制的生產方式”是伴隨著小農的生產方式的衰落才“發(fā)展起來的”?!芭`占有制的生產方式”查德文譯為Sklavenarbeit beruhende Produktionsweise,即“以奴隸勞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51)參見郝鎮(zhèn)華編:《外國學者論亞細亞生產方式》,第9-10頁。馬克思:《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42頁,“奴隸占有制的”一語譯為“奴隸制的”,恐不確切。MEW, Band 19, S.112.,應該比漢譯更為準確。可見,有“奴隸制(Sklaverei)”并非就一定形成了“奴隸制社會”,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應該是明確的。列寧、斯大林把“奴隸占有制社會”等同于“以奴隸制為基礎的社會”(52)列寧:《論國家》,《列寧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45-47頁。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6頁。,其實馬克思更傾向于特指羅馬破產小農的“面包和娛樂時代”(53)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2頁。。

      第二,馬克思《序言》所說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演進”,并非“古代的生產方式”完全取代“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而是避難就易,在東西方臨界地區(qū)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首先實現突破,長期并存。共同所有、共同生產、共同耕作可以抽象為東西方文明起點的共性,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所強調的共同勞動、公社內手工業(yè)農業(yè)的結合(并非局限于家庭內的農副業(yè)結合)卻不見于西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區(qū)分了“成文史”與“文明史”兩個起點,指出“隨著家長制家庭的出現,我們便進入成文史的領域”,并且兩次提到文明時代的歷史是兩千五百年(5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5、97、113頁。,也就是從梭倫改革(前594年)算起。對于家長制家庭,馬克思補充說:“現代家庭在萌芽時,不僅包含著奴隸制(servitus),而且也包含著農奴制,因為它從一開始就是同田野耕作的勞役有關的。它以縮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來在社會及其國家中廣泛發(fā)展起來的對立。”(5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5頁。在1853年6月的英文寫作中,馬克思談到印度當時存在的“村社”時,也說“在這種村社內部(Innerhalb)存在著奴隸制和種姓制”(56)《馬克思致恩格斯(1853.6.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2頁。MEW, Band28, S.268.。馬克思后來進一步說:“財產的各種原始形式”作為“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由于勞動本身被列入生產的客觀條件(農奴制和奴隸制)之內而在本質上發(fā)生變化”,“它們全都包含著奴隸制這種可能”。對工具的所有權作為“第二種歷史狀態(tài)”,“不包含奴隸制和農奴制,但可以在種姓制度的形式中得到類似的否定的發(fā)展”(57)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2頁。?!霸谒估蚬?、羅馬尼亞公社等等地方,才第一次出現最原始意義上的領主的財產支配權。在這里奠定了向徭役制過渡的基礎等等”(58)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8頁。。恩格斯也說:“在整個東方,公社或國家是土地的所有者,在那里的語言中甚至沒有地主這個名詞”,“只有土耳其人才第一次在被他們征服的東方國家推行了一種地主封建制度”(59)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19-520頁。??梢姡趤喖殎喌纳a方式為基礎的東方社會,奴隸制、農奴制、地主制都是可以存在的,在此前提下,才可能考慮主導趨勢的問題。

      《反杜林論》提出階級和國家的產生的“兩條道路”,除了社會職能的國家化這一東方道路,就是西方“農業(yè)家族”(6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22-525頁。即“家長制家庭公社”吸納奴隸勞動的道路。不過,在梭倫改革廢除債務奴隸之后,雅典、羅馬這些農業(yè)民族所需要的“外面的勞動力”,很大程度上是以戰(zhàn)爭奴隸來替代的。按照世界歷史學家對古希臘羅馬歷史的階段劃分,古希臘“古典盛期是從馬拉松戰(zhàn)役開始,而古典后期則在330年結束”(61)朱龍華:《世界歷史——上古部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430-431頁。。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古代的生產方式兩者之間的歷時演進關系,只有放在世界歷史東西方結構性演進的視角下,以希波戰(zhàn)爭相勾連才會凸顯出來。

      “原始的東方公有制解體”后,西方“農業(yè)公社”存續(xù)時間不長,即出現“小農的生產方式”,其后是社會分化為奴隸主、隸農(colonus)、奴隸(專營手工業(yè))和被釋奴,在面包和娛樂時代“奴隸制真正支配生產”,在東方則是“亞細亞的形式”“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工農業(yè)統一之上”,“這種財產形式所能改變的最小”。馬克思雖然也叫它“東方的普遍奴隸制”,但是特別聲明,單個的人只是土地占有者,只是“作為公社統一體的那個人的財產,即奴隸,所以奴隸制在這里并不破壞勞動的條件,也不改變本質的關系”(62)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2、496、493頁。。

      無論如何,東方的“奴隸制”“封建制”,并不具有西方那樣的奴隸專營手工業(yè)畜牧業(yè)、封建制與農奴制兩面一體這樣的連帶機制。東西方分途可以希波戰(zhàn)爭為標志時點。馬拉松戰(zhàn)役作為強大的波斯帝國對雅典發(fā)動的戰(zhàn)爭,爆發(fā)于公元前490年,距離春秋、戰(zhàn)國的分界即公元前475年,也就是郭沫若劃定的封建社會起點不過15年(63)參見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22、25頁。。很明顯,馬克思認定的“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其對應的歷史時段恰恰是郭沫若認定的奴隸社會。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在馬克思的話語體系中,希波戰(zhàn)爭應該是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與小農的生產方式之戰(zhàn)。恩格斯在談到羅馬共和國末期奴隸排擠小農的地方,緊接著引述了波斯戰(zhàn)爭期間希臘世界的奴隸數字(每個自由人平均10個奴隸)(64)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4頁。,很容易讓人誤認為希波戰(zhàn)爭時期也發(fā)生了相似的情形,其實他后來專門表示“不必去研究已經完全開墾或大部分開墾了的土地,有多少是由奴隸(如在希臘的極盛時期)所耕種”(65)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1頁。,因為這是一個偽命題,當時是小農耕種。由此可見,對中國歷史認識的推進,不僅需要實證研究,還需要理論困境的破除。范文瀾與郭沫若對西周大盂鼎中的“庶人”是農奴還是奴隸有不同認定(66)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第一冊認為“庶人是農奴一類的人”(第73頁);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127頁)及《奴隸制時代》(第17-19頁),將庶人解釋為奴隸。,由此導致的西周封建說與戰(zhàn)國封建說的分歧,似乎至今無人彌合。如果從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理論出發(fā),也許可以避免西方道路階段論的誤區(qū),從而解釋更廣泛的中國歷史素材。

      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歷史前提的“亞細亞的生產方式”

      馬克思特別強調東方尤其是亞洲國家有別于西方國家的社會職能而非統治職能,指出:“無論在埃及和印度,或是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以及其他地區(qū),都利用河水的泛濫來肥田,利用河流的漲水來充注灌溉水渠。節(jié)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蘭德和意大利,曾促使私人企業(yè)結成自愿的聯合;但是在東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愿的聯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進行干預。所以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zhí)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67)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1853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2頁。馬克思當時對印度社會“經濟基礎”基本特征的這一重要揭示,已經蘊含了后來“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概念的基本要素。有別于印度,對中國來說,“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可以概括為四點:父權家長社會、東方專制政治、蒙古游牧因素、國家形態(tài)變遷。

      第一,父權家長制度是“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的社會基礎。馬克思在談到中國的“家長制”時,特別凸顯了其“君父”“父權”特色,指出:“正如皇帝通常被尊為全中國的君父一樣,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認為對他們各自的管區(qū)維持著這種父權關系??墒?,那些靠縱容私販鴉片發(fā)了大財的官吏的貪污行為,卻逐漸破壞著這一家長制權威——這個廣大的國家機器的各部分間的唯一的精神聯系。存在這種情況的地方,主要正是首先起義的南方各省。所以幾乎不言而喻,隨著鴉片日益成為中國人的統治者,皇帝及其周圍墨守成規(guī)的大官們也就日益喪失自己的統治權?!?68)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1853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690-691頁。

      馬克思在1868年11月7日致恩格斯的信中說:“俄國公社……這種公社直到最細微之處,都同古日耳曼公社完全一樣。此外,在俄國人的公社里還可以看到(在一部分印度公社里也可以看到,不是旁遮普的,而是南部的):第一,公社的管理機構的性質不是民主制的,而是家長制的;第二,向國家交稅采用連環(huán)保的辦法等等?!?69)《馬克思致恩格斯(1868.1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84-185頁。對于旁遮普公社,馬克思指出:“旁遮普……其成員屬于同一個克蘭(較正確的說法應當是氏族)甚至往往出自同一個始祖的土地占有者公社,在全國各地都可以看到,尤其在札提人部落中常??梢钥吹剑恳粋€共同占有者都有一定地段,通常由他本身來耕種……每一個公社社員距始祖遠近的不同,決定著由他支配的地段的大小。”(70)馬克思:《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書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5頁。與馬克思這一說法有些不同,恩格斯把印度西北旁遮普和高加索的公社界定為“實行土地的共同占有和共同耕作的家長制家庭公社”(7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57頁。。無論如何,父權、家長制是重要制度因素。

      第二,東方專制制度是“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的政治上層建筑。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中,在蘇聯文本所添加的“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這一論題下,其實有農業(yè)公社與統一體兩種表現形式。所謂“各個小公社彼此獨立地勉強度日,而在公社內部,單個的人則同自己的家庭一起,獨立地在分配給他的份地上從事勞動”(72)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3-474頁。,符合馬克思所說“農業(yè)公社”的內涵。與之不同,“亞細亞的基本形式”的內涵是:“在大多數亞細亞的基本形式中,凌駕于所有這一切小的共同體之上的總合的統一體表現為更高的所有者或唯一的所有者,實際的公社卻只不過表現為世襲的占有者?!薄敖y一體能夠使勞動過程本身具有共同性,這種共同性能夠成為整套制度?!薄澳切┩ㄟ^勞動而實際占有的公共條件,如在亞細亞各民族中起過非常重要作用的灌溉渠道,交通工具等等,就表現為更高的統一體,即高居于各小公社之上的專制政府的事業(yè)?!薄霸跂|方專制制度下……這種部落的或公社的財產事實上是作為基礎而存在的,這種財產大部分是在一個小公社范圍內通過手工業(yè)和農業(yè)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73)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3頁??梢哉f,“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是以“農業(yè)公社”為基礎的,其特殊性僅僅在于它只是更多保留了某種東方原始性,其實指的就是作為“亞細亞形式”之“前提”的“單個人對公社來說不是獨立的,生產的范圍僅限于自給自足,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結合在一起”以及公共的“灌溉渠道”“交通工具等等”,這就把作為“歷史前提”的“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與作為“所有制形式”的“亞細亞形式”(74)馬克思:《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4、474、493頁。從概念上區(qū)分開來。此前馬克思類似的說法也有,只是沒有直接與“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概念而是與“經濟基礎”的概念聯系起來:“在亞洲,從遠古的時候起……節(jié)約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這種要求,在西方,例如在佛蘭德和意大利,曾促使私人企業(yè)結成自愿的聯合;但是在東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員太大,不能產生自愿的聯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權的政府進行干預。所以亞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執(zhí)行一種經濟職能,即舉辦公共工程的職能?!薄斑@些家庭公社本來是建立在家庭工業(yè)上面的,靠著手織業(yè)、手紡業(yè)和手耕農業(yè)的特殊結合而自給自足。英國的干涉……摧毀了它們的經濟基礎?!?75)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1853年6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762、765頁。這一農副業(yè)家內結合模式,延續(xù)到現代,就成為印度圣雄甘地發(fā)動手紡車運動的社會基礎。恩格斯整理并于1894年出版的《資本論》第3卷指出:“在印度和中國,小農業(yè)和家庭工業(yè)的統一形成了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7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372頁。馬克思1859年《對華貿易》為了證明“小農業(yè)與家庭工業(yè)相結合而存在的中國社會經濟結構”,引證了英國官員考察長江沿線、福建沿海的報告:一方面中國農民“大都擁有極有限的從皇帝那里得來的完全私有的土地,每年須交納一定的不算過高的稅金”;另一方面“每一個富裕的農家都有織布機,世界各國也許只有中國有這個特點”,“只有節(jié)儉的中國人才一干到底。中國人不但梳棉和紡紗,而且還依靠自己的妻女和雇工的幫助,自己織布”(7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43、846頁。。這些報告呈現的或許可謂“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的次生形態(tài),但顯然并不是“小農的生產方式”。恩格斯1886年明確談到中國的生產方式問題,指出中國是“最后一個閉關自守、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相結合為基礎的文明”,1894年依然說“同家庭工業(yè)結合在一起的過時的農業(yè)體系,是嚴格排斥一切對抗成分而人為地維持下來的”(78)恩格斯:《致奧古斯特·倍倍爾(1886.3.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頁;《致勞拉·拉法格(1894.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85頁。。正是在這一點上,恩格斯對中國的說明符合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的核心要義。說馬克思讀摩爾根《古代社會》后改變此前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的看法,說恩格斯晚年放棄了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論,都是沒有根據的,都沒有看到馬克思說的“印度公社”其實就是摩爾根研究的“氏族公社”。

      第三,中國作為“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具有有別于印度原型的特殊性,那就是中國邊疆獨特家長制“游牧的生產方式”與中國內地“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并存、共生。馬克思對蒙古的認識很可能來自黑格爾:“居住在干燥的高原上的居民——例如蒙古人——過著家長制的游牧生活,就‘歷史’這個詞的嚴格意義來說,他們是沒有歷史的。他們常常大群地集合起來,像暴風雨一般地侵襲文明國家,在遍地造成毀滅和災難。”(79)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北京:三聯書店,1956年,第155頁;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1卷,北京:三聯書店,1974年,第485頁?!皝喖殎喌纳a方式”的命名應該來自公社所有制印度原型論,而非蒙古起源論。馬克思在1853年7月寫的《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指出:“……他們的國家是我們的語言、我們的宗教的發(fā)源地,從他們的札提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日耳曼人的原型,從他們的婆羅門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希臘人的原型?!?8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0頁。馬克思1870年2月中旬致路·庫格曼的信指出:“公社所有制起源于蒙古的說法是一種歷史的謊言。正如我在我的著作中多次指出的那樣,它起源于印度,因而在歐洲各文明國家發(fā)展的初期都可以看到。俄國公社所有制的特殊斯拉夫的(不是蒙古的)形態(tài)(它也可以在非俄羅斯的南方斯拉夫人中看到)甚至最像經過相應的改變的、印度公社所有制的古代德意志的變種?!?8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37頁。MEW, Band32, S.650.可見,歐洲各文明國家起源于“印度公社所有制”或“亞細亞所有制”,但是,并非起源于“亞細亞的生產方式”本身。

      第四,國家形態(tài)從封建國家到民族國家的變遷,具有普遍性?!豆伯a黨宣言》早就指出,等級君主國(1888年英文版改為半封建君主國)或專制君主國是其過渡形態(tài)。恩格斯1884年指出,“通過君主專制把民族結合起來”,“等級的君主制仍然是封建君主制”(82)恩格斯:《關于“農民戰(zhàn)爭”(1884年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9頁。。這也可佐證,封建君主制(feudale Monarchie)、絕對君主制(absolute Monarchie)是兩個不同階段、兩種不同國家形態(tài)。夏商周中國,四土均是王土,實行縱向垂直分封。與此不同,西歐封建的特點則可能存在封君封臣的閉環(huán)線路,“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实蹖V浦贫冉⒑?,中國長期存在的是封建邊疆、郡縣內地的二元結構。封建專制政治之下,內地體現為王田制、均田制、地主制等的接續(xù)更替,邊疆則奉行封建政治(萬戶制等)、經濟制度(農業(yè)公社、奴隸制、封建農奴制等),具有多元統一特點(83)參宋培軍:《馬克思“農業(yè)公社”思想放棄論之我見》,《史學理論研究》2018年第4期;《清末民初土司的國體地位因革:從四川土司到云南土司》,《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

      三、結語:“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研究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古亞細亞的生產方式”帶有原始部落血緣共同體、專制制度政治共同體的雙重屬性,無論是把它像郭沫若那樣歸入原始社會的生產方式,還是像侯外廬那樣歸入奴隸社會的生產方式(84)侯外廬:《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29頁。參見日知:《與童書業(yè)先生論亞細亞生產方法問題》,《文史哲》1952年第2期。,都與馬克思的原初語境背離。它是東方獨有的生產方式,馬克思視之為西方諸生產方式演進的邏輯起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無法回避這一歷史起點。我們不能依據《序言》的五種生產方式直接、簡單得出馬克思主張五種社會形態(tài)的結論。馬克思關于俄國農村公社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的命題倒是啟示我們,在西方近代殖民世界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國具有有別于印度、日本、俄羅斯的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中國作為東方“最后一個以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相結合為基礎的文明”(恩格斯語),自然難說經歷了古代的生產方式(不是奴隸制本身)、封建的生產方式(封建農奴制)、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雇傭勞動制)等西方類型諸生產方式序列的典型發(fā)展,而經過特殊的近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現代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當代社會主義革命諸環(huán)節(jié),走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聯合生產方式,則不僅是可能的,而且確實走通了。本來的理論可能性,正在變?yōu)榛钌默F實實踐。其關鍵在于,在當代社會條件下,革命之后要補現代生產力的課,而不是補資本主義的課。

      中國的特殊性在于古代國家社會職能的較早發(fā)育,按照馬克思的區(qū)分,相對于“歷史上的人類童年時代”古希臘人這樣的“正常的兒童”而稱之為“早熟的兒童”(85)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9頁。,應該是恰當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社會全面現代化的動力與前提,這其實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通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就是要以自己的方式走好這關鍵的一步。在馬克思“亞細亞的生產方式”理論指導下,汲取中國古代國家治理與近代以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寶貴經驗,是重要的理論資源、歷史資源,中國式現代化的自主知識體系也要肇基于此。

      猜你喜歡
      亞細亞全集人民出版社
      嚴復全集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亞細亞世界的可能構造
      《大調和·亞細亞文化研究號》十月號封面
      郭沫若學刊(2019年3期)2019-10-12 08:10:06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0
      抉擇
      全國新書目(2016年3期)2016-04-20 23:38:10
      李大釗的新亞細亞主義評析
      人民出版社
      全國新書目(2014年7期)2014-09-19 20:49:20
      《陳望道全集》出版
      當代修辭學(2011年6期)2011-01-29 02:49:42
      新巴尔虎左旗| 安庆市| 莱阳市| 六安市| 那坡县| 天等县| 辉南县| 万源市| 襄樊市| 镇原县| 遵义市| 鸡东县| 彭山县| 乌恰县| 遵化市| 安义县| 马山县| 措勤县| 湾仔区| 五原县| 青阳县| 大关县| 峨山| 开原市| 汉川市| 获嘉县| 淅川县| 蕉岭县| 广汉市| 石屏县| 富顺县| 淮滨县| 临沭县| 昆山市| 怀柔区| 乌苏市| 开阳县| 平和县| 平远县| 阳朔县| 高碑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