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仙, 陳星宇, 陽清偉, 鄭維紅, 陳中杰, 陳良義, 朱仁敬, 金首躍,林 威
急性大血管閉塞缺血性腦卒中病情重,自然病程預后差,靜脈溶栓血管再通率低、療效欠佳[1],2015年以來機械取栓,尤其是支架取栓逐漸成為首選治療方案[2-3]。大動脈分叉部閉塞由于血管形態(tài)、血栓負荷等介入再通困難、耗時長、療效差[4],目前文獻報道多為頸內動脈末端分叉部閉塞行雙支架取栓[5],對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分叉部急性閉塞再通研究較前者少[6-7]。因此,本研究探討Y型雙支架取栓技術治療急性MCAM1段分叉部閉塞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預后,為將來更好地治療提供依據。
收集2017年5月至2020年9月在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接受Y型雙支架取栓治療的連續(xù)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閉塞腦梗死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2例,女5例;年齡為(58.6±12.7)歲(36~70歲),入院時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為(17.7±3.9)分(13~23分)。入選標準:①DSA造影證實M1段分叉部閉塞累及上下干,大腦前動脈或大腦后動脈通過腦膜支代償供血;②發(fā)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6 h 6例,15 h 1例[入院多模態(tài)MRI示MCA閉塞、彌散加權成像(DWI)<70 mL、動脈自旋標記(ASL)/DWI>1.8]。排除標準:①CT示顱內出血;②CT或MRI示大面積腦梗死;③既往嚴重殘疾。
2例發(fā)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4.5 h患者取栓前接受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0.9 mg/kg)靜脈溶栓治療。
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DSA確定MCA-M1段分叉部閉塞累及上下干;將8 F導引導管送至頸內動脈頸段,6 F Navien中間導管順0.014英寸微導絲、導引導管上行至海綿竇段;Rebar18微導管順微導絲、中間導管上行通過M1閉塞處至M2段上干,撤出微導絲,微導管造影確認在真腔內、遠端血管通暢;Solitaire FR自彭式支架(6 mm×30 mm)經微導管送至閉塞段遠段,回撤微導管打開支架遠端,釋放支架,造影確定支架位置正常、遠端血管通暢;支架錨定下中間導管上行至M1閉塞近心端,5 min后負壓維持下中間導管抽吸,同時回撤微導管,行顱內支撐導管輔助Solitaire FR支架機械取栓術(Solitaire FR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SWIM)(若海綿竇段迂曲明顯、中間導管上行不能,僅予支架取栓),復查造影MCA-M1段仍閉塞,可重復上述步驟,在M1段上干或下干取栓1~2次,否則予以雙支架取栓:微導絲導引下將Rebar18微導管送至MCA-M1段上干,撤出微導絲造影顯示遠端血流通暢,取Solitaire FR支架(6 mm×30 mm)置于微導管內,另取微導絲和Rebar 18微導管送至MCA-M2段下干,撤出微導絲,造影顯示遠端血流通暢,取Solitaire FR支架(4 mm×20 mm)置于微導管內,先后釋放6 mm×30 mm支架、4 mm×20 mm支架,呈Y型;造影顯示血流通暢,MCA-M2段上下干顯影后靜置5 min,同時回撤雙微導管和雙支架并取栓,再次造影觀察血管再通情況。術后24 h復查CT排除出血和大面積腦梗死,予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根據腦梗死面積進行脫水治療,必要時去骨瓣減壓。
①血管再通情況:術畢采用改良溶栓治療腦梗死(mTICI)血流分級評估,2b或3級為再通。②手術情況:發(fā)病至股動脈穿刺時間、穿刺至血管再通時間、取栓次數、血栓逃逸。③神經功能及預后判定:術前、術后1周評估NIHSS評分,術后90 d評估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④不良事件:顱內出血轉化、90 d內死亡。
7例患者一般臨床資料見表1。7例中6例M1段上干和下干單支架各取栓1~2次(其中3例應用SWIM技術),均未再通,遂以Y型雙支架取栓均1次再通,其中5例mTICI血流分級為3級,1例為2b級,股動脈穿刺至血管再通時間為(120.6±18.2)min(97~141 min);1例直接接受雙支架取栓1次再通,mTICI血流分級為3級,動脈穿刺至血管再通時間為97 min,手術過程影像見圖1。
圖1 雙支架取栓治療急性MCA-M1段分叉部閉塞性腦梗死患者手術過程影像
7例患者中5例術后1周NIHSS評分為(10.0±1.6)分(8~40分),術后90 d mRS評分為1~3分(表1);例4患者取栓術前2 d曾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取栓術后5 d心源性猝死;例6患者既往因風濕性心臟病接受二尖瓣機械瓣置換術(術后口服華法林,未監(jiān)測凝血功能),取栓術前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為1.9,單支架取栓時血栓逃逸至下干M3段,術后2 h復查CT示腦出血轉化,術后8 d腦疝死亡。
表1 7例急性MCA-M1段分叉部閉塞性腦梗死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急性大血管閉塞缺血性腦卒中,自然病程病死率高,存活者常重度致殘,靜脈溶栓效果差[1]。隨著近年介入技術進步,支架取栓在這類患者中已取得較好療效,中國卒中學會、美國卒中學會均將其作為顱內大血管再通的Ⅰ級推薦(A證據)[2-3]。心房顫動引起的心源性腦栓塞,是急性大血管閉塞缺血性腦卒中最常見病因之一[8]。由于這種心源性血栓負荷常較大[9],往往需要多次取栓,致再通時間延長,影響預后。
MCA血流量大、血流速度最快,心源性栓子最易進入該血管而成為心源性腦栓塞最常見部位[10]。有研究顯示MCA閉塞經單純支架取栓的再通率為66.7%,33.3%不能再通[11]。SWIM技術系支架取栓聯(lián)合導管抽吸取栓,可提高支架取栓效率、增加血管再通率,逐漸成為國內外顱內大血管急性閉塞再通的主流技術[12]。邢鵬飛等[13]研究顯示,Solumbra技術(支架取栓聯(lián)合導管抽吸取栓)治療MCA主干閉塞后血管再通率為90.5%。但本研究中部分患者頸內動脈頸段和海綿竇段常彎曲明顯,中間導管無法到達M1段尤其是M1分叉,影響SWIM技術在M1分叉閉塞患者應用,7例中僅3例應用SWIM技術,且均未再通。
由于解剖結構影響,腦動脈分叉部閉塞介入取栓時易出現血栓位移、取栓不完整,多次取栓仍不易完全再通,一直是介入治療中的難題,相關研究較少且多涉及頸內動脈末端閉塞研究[5]。M1分叉部易卡頓大負荷心源性血栓,關于該處取栓研究目前僅見個案報道[6-7,14]。本研究顯示,即便采用SWIM技術多次取栓,仍未能再通MCA-M1段分叉部閉塞,并易出現血栓位移,而采用Y型雙支架取栓1次再通,取栓時間縮短,且未出現血栓逃逸;認為這與M1段分叉部急性閉塞由心源性栓塞、血栓負荷重并呈Y型分叉嵌頓有關。由于該處血栓負荷重并存在分叉,單支架不能接觸、結合整個血栓,常造成血栓切割,并易使分叉處另一血管內剩余血栓位移或逃逸,而Y型雙支架可增大血栓接觸面積、增加血栓纏繞結合力、限制血栓在分叉處移位、減少血栓逃逸,從而提高再通率并縮短再通時間。
心房顫動所致心源性腦栓塞與無心房顫動腦梗死相比,栓子突然堵塞腦血管,對血管內皮細胞損傷重,缺血腦組織不能及時形成有效的側支循環(huán),低灌注與神經功能障礙更重,梗死面積更大,出血轉化較重[15],因此盡早盡快再通閉塞血管顯得尤為重要。再通時間是良好預后的預測因素,再通時間延長則為結局不良的影響因素。研究顯示,起病至再灌注時間延長1 h,良好預后獲益降低6%~10%,隨后每延遲1 h,良好預后獲益則降低20%[16-18]。本組7例患者中5例術后NIHSS評分改善明顯、90 d時結局良好,可能與Y型雙支架取栓縮短再通時間有關;例4患者單支架取栓4次,術后出現癥狀性腦出血、腦疝,5 d后死亡,再通時間長可能是主要原因。
術后腦出血是支架取栓最嚴重并發(fā)癥,伴心房顫動時腦出血率增加,甚至導致術中死亡[19-20]。Singh等[21]研究報道單支架取栓后癥狀性腦出血發(fā)生率為8.1%。部分研究認為,雙支架取栓時支架與血管內膜接觸面積增加,支架重疊部分徑向支撐力增大,可增加血管牽拉損傷風險,可能導致血管壁損傷甚至撕裂,引起腦出血[22]。本研究中僅1例患者出現癥狀性腦出血,其既往心臟機械瓣置換術后長期口服華法林,取栓術前INR為1.8,腦出血可能主要與凝血異常有關;提示對凝血異常患者應慎用Y型雙支架取栓。
Y型雙支架取栓存在增加費用、可能出現支架相互鉸鏈而取出困難等不足。動脈硬化嚴重患者需慎用該技術,因其有可能導致動脈夾層,一般僅推薦用于心源性栓塞[22]。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量有限,以后應擴大樣本量并進行前瞻性對照研究。
綜上,采用Y型雙支架取栓治療急性MCA-M1段分叉部閉塞腦梗死1次再通率高,可縮短取栓時間,預后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