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森, 徐 浩, 崔艷峰, 高志康, 神 斌
布-加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特征性病變是小肝靜脈至肝后段下腔靜脈水平的肝靜脈流出阻塞,以致引起門靜脈和/或下腔靜脈高壓[1]?;颊甙Y狀包括腹脹、腹痛、嚴重黃疸、難治性腹水、肝脾腫大、門靜脈高壓及胃腸道出血,甚至肝衰竭[2]。如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死亡[3]。目前內(nèi)科藥物治療很難減輕患者癥狀及延緩病情發(fā)展,介入手術治療可通過解除肝臟血液回流障礙達到恢復正常血流動力學的目的[4]。但針對肝靜脈廣泛阻塞患者,經(jīng)皮腔內(nèi)血管成形術和支架植入術成功率較低,傳統(tǒng)經(jīng)頸靜脈肝內(nèi)門體分流術(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可能無法將導管插入肝靜脈導致手術失敗,或術后無法充分分流門靜脈血流導致手術效果欠佳。而改良TIPS可通過肝靜脈開口水平的肝后段下腔靜脈與門靜脈之間直接建立分流通道,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并改善肝、腎功能[5]。本研究采用改良TIPS技術及Viabahn支架建立TIPS分流道治療28例廣泛肝靜脈閉塞型BCS患者,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徐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確診為廣泛肝靜脈閉塞型BCS并接受改良TIPS術治療的28例患者資料。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齡為(39.2±13.4)歲,范圍為22~67歲,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胃底-食管靜脈曲張(8例)、腹水(28例)、黃疸(11例)、消化道出血(3例)?;颊咝g前基線資料見表1。
表1 28例患者術前基線資料
DSA機(美國GE公司),4 F RH導管、5 FPigtail導管(美國Cook公司),21 G穿刺針、6 F造影導管、8 mm球囊導管(美國強生公司),TIPS穿刺套裝(RUPS-100系統(tǒng),美國Cook公司),Viabahn支架(直徑8 mm,美國Gore公司)。
間接門靜脈造影:經(jīng)右股動脈引入4 F RH導管,選擇性插管至腸系膜上動脈行正、側(cè)位間接門靜脈造影,觀察門靜脈走行、左右分叉位置及通暢情況,檢測門靜脈壓力并記錄。下腔靜脈造影:經(jīng)右頸內(nèi)靜脈穿刺成功后,引入5 F Pigtail導管行正、側(cè)位下腔靜脈造影,觀察下腔靜脈走行和通暢情況,檢測肝后段下腔靜脈和右心房壓力并記錄。
改良TIPS分流道建立:導絲輔助下經(jīng)右頸內(nèi)靜脈引入RUPS-100穿刺系統(tǒng),透視下調(diào)整TIPS穿刺針在下腔靜脈位置及角度,使穿刺點位于下腔靜脈右前壁、肝右靜脈開口水平,直接穿透下腔靜脈壁,并根據(jù)直接、間接門靜脈造影顯示的門靜脈分叉方位實時調(diào)整進針方向及角度,穿入門靜脈分叉或分叉處門靜脈左右主干,手推對比劑“冒煙”證實門靜脈穿刺成功后引入導絲,換入5 F Pigtail導管至脾靜脈內(nèi)造影并檢測門靜脈壓力。
引入8 mm×8 cm球囊導管擴張分流道,選用直徑8 mm Viabahn支架,根據(jù)門靜脈造影和分流道長度選擇支架長度并定位支架置放位置;再次引入Pigtail導管至門靜脈內(nèi)造影和門靜脈測壓,觀察門靜脈和分流道血流、有無出血及支架彈開不良等情況,必要時再次引入球囊對支架分流道進行后擴張,使支架充分展開。
術后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療3~4 d,隨后繼續(xù)口服利伐沙班(20 mg/d)或華法林標準化抗凝治療(INR維持在2~3)6個月。術后患者逐步調(diào)整、嚴格控制動物蛋白攝入量,同時保持大便通暢。術后1、3、6、12個月通過電話、定期門診復診等方式隨訪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血液生化指標,門診復查腹部彩色超聲或聯(lián)合門靜脈CTA評估分流道通暢情況。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用t檢驗,偏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Wilcoxon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8例患者改良TIPS操作均成功施行(典型案例見圖1),其中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前出血癥狀消失。術后所有患者門靜脈壓力由術前平均(33.69±5.95)mmHg(1 mmHg=0.133 kPa)降低至術后(19.08±3.59)mmHg(P<0.01)。術后隨訪3~35個月,中位時間16.6個月。術后1周Cr值較術前下降,術后3個月肝、腎功能較術前明顯好轉(zhuǎn),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1周、3個月血氨與術前比較無明顯改變,見表2、3。術后1周2例出現(xiàn)輕度肝性腦病。術后3、6、12個月腹水完全消退率分別為25%(7/28)、75%(21/28)、92.8%(26/28)。術后2年1例死于膽囊切除外科手術出血。術后1年、2年分流道一期通暢率分別為100%(28/28)、89.3%(25/28),二期通暢率皆為100%。術后2年3例分流道失功能,CTA檢查支架門靜脈端嚴重狹窄,行球囊擴張及Viabahn支架植入后恢復通暢。
圖1 BCS伴3支肝靜脈及下腔靜脈閉塞患者Viabahn支架行改良TIPS術影像
表2 28例患者TIPS術前及術后1周肝、腎功能指標及門靜脈壓力變化
TIPS是一種可在門靜脈流入與肝靜脈或下腔靜脈流出之間建立流出道的手段,TIPS通道對門靜脈血流分流是否充分及通暢對術后患者病情改善至關重要。1990年以來,TIPS應用于BCS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Qi等[6]回顧分析160例接受TIPS治療BCS患者,發(fā)現(xiàn)血流動力學和臨床癥狀改善顯著,同時與肝硬化相比分流功能障礙風險更低。Tripathi等[7]研究報道BCS患者TIPS術后10年通暢率為72%,生存率為91%。本研究中,改良TIPS術治療后患者門靜脈壓力明顯減低,術后1年、2年分流道原發(fā)通暢率分別為100%、89.3%,繼發(fā)通暢率皆為100%;除1例因膽囊手術死亡,無其他死亡病例,優(yōu)于上述報道。本研究術后通暢率良好的主要原因考慮有:①BCS門靜脈高壓所致肝淤血嚴重,肝臟代償增大明顯,導致分流道較長,而Viabahn支架長度適中,具有表面光滑、順應性好的優(yōu)點,可獲得良好的分流道通暢性[8];②改良TIPS建立分流道的特點是與血管成角大、走行平順,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較?。?]。
表3 28例患者TIPS術前及術后3個月肝腎功能指標變化
傳統(tǒng)上,TBil>51.3μmol/L嚴重黃疸是晚期肝病TIPS術禁忌證[10]。一項對TIPS患者長期隨訪研究表明,MELD評分>18分患者病死率顯著高于≤18分患者[11]。一項對220例TIPS患者隊列研究顯示,TIPS術前TBil水平是術后死亡的獨立預測指標,TBil升高18μmol/L死亡風險增加40%[12]。本研究中,28例患者術前TBil均高于正常值上限,術后1周復查無明顯降低,術后3個月明顯減低;術后3個月ALT、AST、Cr及MELD評分均較術前有明顯下降,PA、ALB較術前均有明顯升高;術后3、6、12個月腹水逐漸消退??紤]原因為:①廣泛肝靜脈閉塞BCS患者經(jīng)改良TIPS治療后,肝臟淤血狀態(tài)解除,ALT和AST均有明顯降低,表明肝細胞受損情況有效減輕;②術后3個月PA和ALB較術前明顯升高,表明肝臟合成功能恢復,使血管內(nèi)外滲透壓重新平衡,配合TIPS分流道對門靜脈血流進行分流,降低門靜脈壓力,促使腹水被腹腔網(wǎng)膜血管網(wǎng)吸收;③腎臟血流灌注增加使腎臟功能得以好轉(zhuǎn),這主要體現(xiàn)在術后1周及術后3個月血清Cr較術前降低。綜上所述,術前TBil異常甚至黃疸并非廣泛肝靜脈閉塞型BCS患者行改良TIPS手術禁忌證,成功分流門靜脈淤血后患者肝腎功能得以恢復,本組患者術后3個月MELD評分較術前明顯降低,表明患者中遠期生存率有改善。
BCS患者TIPS術后發(fā)生肝性腦病風險遠低于肝硬化。Tripathi等[7]研究顯示,BCS患者TIPS術后發(fā)生肝性腦病風險為15%,其中50%患者發(fā)生肝硬化。本研究中,TIPS術后2例患者出現(xiàn)輕度肝性腦病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嗜睡,高蛋白飲食為誘因,經(jīng)藥物保守治療后好轉(zhuǎn);術前、術后1周、術后3個月血氨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盡管BCS患者ALT、AST、TBil水平高,但成功實施TIPS后肝臟淤血狀態(tài)解除,肝臟功能恢復;雖然部分血氨因分流未能接受肝臟處理,但肝臟對血氨的處理能力得到恢復,因此血氨未進一步升高。
總之,改良TIPS術治療廣泛肝靜脈閉塞型BCS患者安全有效,可取得較好的中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