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云
【摘要】初中階段,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正在慢慢形成,是進行德育的黃金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作為主要德育平臺,首先應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方式,以更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針對性地開展教學,給予學生更好的德育引導,促使初中生的道德素養(yǎng)得以全面發(fā)展和提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趣味性;情感性;實踐性;合作性
我們常說:“立德樹人?!苯逃仨毥⒃诘掠A上。在基礎教育階段,滲透德育,給予學生正確的人生方向引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首要的關鍵性問題。在基礎教育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育承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功能。初中階段又是學生發(fā)展和塑造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性格和行為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有利的道德教育,讓學生的道德意識不斷獲得提升。然而,初中生正處于敏感的青春期,時常會對說教意味濃厚的德育方式不以為然。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進行德育時,一定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生動性,如,融入濃厚的教學情感,結合鮮活的生活事例,引導學生開展合作討論等等,讓學生從心理上真正認可課堂傳播的理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情感,從而促使學生的道德意志變得更加堅定,道德行為變得更加持久,逐漸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增強趣味性,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一提起德育,學生頭腦中浮現(xiàn)的印象好像都是教師在喋喋不休地說教。初中生正值敏感時期,枯燥的說教不但可能起不到效果,反而會激起學生心中的逆反情緒,不利于教學的開展。一味的死記硬背同樣起不到德育的效果。只有從學生興趣點出發(fā)的生動教學,才能真正戳中初中生的內心,讓他們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思考如何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具體而言,教師既要選擇有趣的教學形式,也要把教學內容改編得有趣,慢慢改變德育給學生留下的刻板印象,逐漸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學習《合理利用網(wǎng)絡》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就選取鮮活的生活事例,吸引學生的目光,讓學生對生活案例產(chǎn)生學習、分析和討論的興趣。上課伊始,筆者首先利用一組圖片來說明人們利用網(wǎng)絡之頻繁,有公交地鐵上刷手機的,有上班利用網(wǎng)絡辦公的,有利用外賣App點餐的,有網(wǎng)絡購物的,等等,這些都是學生生活中離不開的,說明了網(wǎng)絡已經(jīng)深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并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之后,筆者提出問題:“網(wǎng)絡有沒有界限?使用網(wǎng)絡什么都能干嗎?”首先組織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看法,隨后通過一則則網(wǎng)絡犯罪的案例證明“網(wǎng)絡無限,但自由有界”,最突出的案例就是人們利用網(wǎng)絡“人肉搜索”他人、曝光他人隱私,隨意傳播謠言等。這樣的教學故事性強,事例鮮活、生動,學生很感興趣,因此在課堂應答和討論中都表現(xiàn)得十分積極。
二、提升情感性,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
如果一節(jié)課都是知識的填充,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缺乏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情感共鳴,是難以得到學生認同的。德育重要的一點就是得讓學生打心眼里認同。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增強學生的心理認同十分重要。情感是促進師生交流、拉近師生關系的“粘合劑”。在教學中,教師除了傳授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情感的融入,用感人的故事、飽含情感的話語、生動的課堂活動等來營造濃厚的課堂情感氛圍,成功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讓學生產(chǎn)生“愛屋及烏”的心理,更容易認同和接受教師所傳達的思想和觀點。
例如,在學習《遵守規(guī)則》這部分內容時,筆者注重通過多種手段來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提升學生對課堂所講理論知識的情感認同。初中生已經(jīng)有了“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需要遵守規(guī)則”的認知,但是在生活中卻不是每時每刻都能做到。這樣就出現(xiàn)了知行脫節(jié)的情況。為了更好地強化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通過開展多種教學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破壞規(guī)則的壞處,以及遵守規(guī)則的便利,將學生的道德品質由意識層面上升到行為層面。首先,筆者帶領學生做了一個簡單的實驗。筆者將一個裝有花生米的小口飲料瓶倒置,使勁搖晃瓶子,但是花生卻很難倒出來。這時,筆者讓大家?guī)兔?,看看怎樣能夠快速將花生從小口的飲料瓶子里倒出來。其中,有個學生想了一個辦法,將瓶子傾斜,給瓶口留出一定的空隙,花生很容易就能倒出來。這時,筆者讓大家說一說其中的道理,以此來引出遵守規(guī)則的必要性。最后,筆者以一些經(jīng)典案例結尾,讓學生看到不遵守規(guī)則所產(chǎn)生的后果,并運用好的文案和動情的歌曲來烘托氣氛,促使學生在事實和情感的雙重刺激下認同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增強了規(guī)則意識。
三、注重實踐性,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質
只靠課堂上進行德育,是遠遠不夠的。德育也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事情,還需要動員社會、家庭等隱性教育力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中,在千錘百煉中磨練學生的道德意志,讓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道德行為。在教學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育目標,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并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逐漸形成自覺遵守各種良好規(guī)則的意識,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的道德行為。
例如,在學習了“誠實守信”這部分內容后,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首先,筆者讓各小組在課余時間利用網(wǎng)絡便利來搜集有關“誠信”的名人名言、著名故事;在“校園誠信月”時開展了一系列的“講誠信故事”“誠信個人演講”“誠信宣傳”等活動,呼吁全校學生一定要“誠實守信”。此外,筆者還讓全班學生把對自己的要求和目標寫下來,張貼在班級墻上,全班學生互相監(jiān)督,看看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誠實守信。這樣一來,筆者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促使全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誠實守信的好品質。
四、加強合作性,構建全面的德育環(huán)境
德育不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更是家庭、乃至全社會的責任。培養(yǎng)具有高尚品格的人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加強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動力。因此,德育的邊界不應該是道法課堂,也不應該是中學校園,而應該是學生所接觸到的真實社會的方方面面。更多的德育資源隱藏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作為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善于結合家庭、社會的力量,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教育時機,全力構建德育的合力,為學生營造全面、立體而濃郁的德育環(huán)境,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
例如,在教學中,筆者十分注重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不僅在學校用高標準來嚴格要求學生的言行,而且還引導家長關注學生在家里的行為表現(xiàn)和思想動態(tài),并及時向學校反饋。這樣,筆者能夠準確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中間存在的問題,并將這些問題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讓德育更接地氣,也更具時效性。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邀請公檢法部門的業(yè)務骨干來學校開展法制教育講座,幫助學生和家長提高法律意識。此外,社會上還有很多公共服務平臺,如,政府部門開設的公民法律大講堂、法律援助中心,等等。筆者積極配合學校與這些教育平臺取得聯(lián)系,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學習更加鮮活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為學生營造了全方位德育環(huán)境,促使德育能夠更好地展開。
總而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情來制訂具體的德育滲透策略,逐漸增強德育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成長為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莫素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4):134-135.
[2]郭迪成.初中思品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3(10).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