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立剛
摘 要 為了探討適合北方地區(qū)文冠果造林的技術體系,特選擇整地深度、栽植時間、栽植密度3個因子開展研究,比較了不同因子處理下文冠果的生長情況,結果表明:北方地區(qū)文冠果造林前整地深度以30 cm左右為佳,春季栽植的效果比秋季栽植好,適宜的株行距為2 m×2 m,結實量為16 841個?hm-2,種子產(chǎn)量為221.8 kg?hm-2。
關鍵詞 造林因子;文冠果;成活率;種子產(chǎn)量
文章編號:1005-5215(2022)01-0064-03
中圖分類號:S759.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2.01.020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chnical system suitable for Afforestation in northern areas,three factors including soil preparation depth,planting time,and planting density were specially selected to conduct research. The growth conditions of the following canopies treated with different factors were compared. Result shows that the northern area. The soil preparation depth before afforestation is about 30 cm. The effect of planting in spring is optimal than planting in autumn. The suitable density is recommended for planting and row spacing of 2 m×2 m. The seed setting and seed yield are 16 841?hm-2,221.8 kg?hm-2,respectively.
Key words afforestation factor;Xanthoceras sorbifolium;survival rate; seed yield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屬無患子科文冠果屬,也有文冠花、文官果、北方油茶之稱。樹高可達到8 m,胸徑可超過0.9 m,樹齡最高可達到200 a左右[1,2]。文冠果在北方地區(qū)種植表現(xiàn)出較好的抗旱、抗寒、耐貧瘠等特點,結實早、產(chǎn)量高,且結果高峰期持續(xù)時間久,含油量高,有著廣泛的綜合利用價值,經(jīng)濟效益明顯,屬于優(yōu)良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之一。文冠果種子、種仁中平均含油率分別為45.8%和58.2%,結實高峰產(chǎn)量平均在9 t?hm-2以上,用于生物柴油生產(chǎn)產(chǎn)出可達2.25 t?hm-2[3,4]。由此可知,在我國北方地區(qū)積極發(fā)展文冠果有助于解決當前能源緊張等問題,有著極為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為了研究北方地區(qū)不同造林因子對文冠果栽植的成活率、種子產(chǎn)量的影響,選擇整地深度、造林季節(jié)、造林密度3個主要影響造林效果的因子開展了研究。
1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在遼寧省阜新市國有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王府林場的林區(qū)內(nèi)進行。王府林場經(jīng)營區(qū)屬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夏季多西南風,秋冬季多西北風,春秋干旱少雨,大陸性氣候特別明顯,四季分明。年降水量350 mm左右,多集中在6—8月,由于降水量分布不均,常造成嚴重的春旱、伏旱和秋旱,年蒸發(fā)量2 636.6 mm,年平均氣溫7.5~8.6 ℃,極端最高氣溫40.9 ℃,極端最低氣溫-30.4 ℃,≥10 ℃年積溫3 324 ℃。無霜期150 d左右,年均日照2 865.5 h,太陽總輻射量為579.9 kJ?cm-2。
2 試驗方法
造林選用的文冠果苗為3年生、長勢均勻一致、未發(fā)生病蟲害的植株,來自于當?shù)孛缙浴?/p>
2.1 整地深度的影響試驗
造林前,設置5種不同的整地規(guī)格,深度分別為10、20、30、40 cm,以未整地為對照(CK)。其余造林措施保持一致。秋季造林,株行距均為2 m×2 m。各整地規(guī)格處理栽植文冠果幼苗100株作為重復。造林后第2年,對文冠果幼苗成活率及生長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5]。
2.2 造林季節(jié)的影響試驗
造林季節(jié)設置2個處理,分別在春季、秋季進行栽植,選擇長勢規(guī)格一致的幼苗進行造林。除了造林季節(jié)不一致,其余措施保持一致,每個造林季節(jié)處理均栽植文冠果幼苗100株,整地深度結合前期試驗結果確定,栽植株行距均為2 m×2 m。造林1年后對成活率、株高等進行調查統(tǒng)計。
2.3 栽植密度的影響試驗
文冠果栽植密度試驗共設5個處理,即株行距分別為1 m×2 m、2 m×2 m、3 m×3 m 、4 m×4 m、5 m×5 m。其余措施保持一致,造林時間在秋季,整地深度結合前期試驗結果確定。造林5年后,對各密度處理的生長、結實情況及種子產(chǎn)量進行調查統(tǒng)計。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整地深度文冠果成活率及生長量分析
不同的整地深度處理對文冠果成活率及生長情況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結果見表1。
根據(jù)表1可知,在整地深度不同的情況下,造林1年后成活率以整地深度為30 cm的處理為最高,達到85%,顯著高于其他深度的處理。各整地深度處理的成活率均顯著高于未整地的對照處理,表明整地可以提高文冠果造林的成活率。平均冠幅以整地深度30 cm的為最大,達到32.1 cm,與整地深度10、20 cm的處理差異不顯著,顯著高于40 cm與未整地的對照處理,所有整地處理的冠幅均顯著高于未整地的對照處理。平均高度以整地深度40 cm的處理為最高,為56.2 cm,與30 cm的處理差異不顯著,2個處理均顯著高于其他整地深度的處理,所有整地處理的高度均顯著高于未整地的對照處理。各處理的平均地徑差異不明顯,以整地深度10、20 cm的2個處理地徑最大,為6.0 mm,所有整地處理與未整地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由此可知,北方地區(qū)整地深度為30 cm左右時文冠果造林后成活率及生長情況最佳。
3.2 不同造林季節(jié)文冠果成活率及生長量分析
不同造林季節(jié)對文冠果成活率及生長情況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結果見表2。根據(jù)表2可知,文冠果造林成活率以春季稍高,但與秋季處理未表現(xiàn)出差異;平均株高以春季栽植為最高,為67.2 cm,顯著高于秋季造林;平均枯梢長度以秋季造林的處理為最長,為45.2 cm,顯著高于春季造林處理;平均地徑以春季造林處理更大,為8.2 mm,顯著高于秋季造林的處理。綜上,北方地區(qū)文冠果的造林建議在春季進行。
3.3 不同栽植密度文冠果的生長量及種子產(chǎn)量分析
不同栽植密度對文冠果生長量及種子產(chǎn)量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差異,結果見表3。
根據(jù)表3可知,造林密度不同的情況下,文冠果栽植5年后株高、冠幅、地徑、結實情況等均存在差異;株高以2 m×2 m株行距的處理為最大,達到169 cm,與3 m×3 m的處理差異不顯著,2個處理均顯著高于其他栽植株行距的處理;冠幅以3 m×3 m栽植密度的處理為最高,與4 m×4 m、5 m×5 m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顯著高于1 m×2 m、2 m×2 m栽植密度的處理;通過調查,除了1 m×2 m栽植密度的處理林間開始郁閉,其余林分還未進入郁閉狀態(tài),但不同栽植密度的文冠果林結實量、種子產(chǎn)量差異表現(xiàn)明顯,總體趨勢是在一定的密度范圍內(nèi),隨著栽植株行距的增加,結實量、種子產(chǎn)量均逐漸增加,當栽植密度在2 m×2 m時種子的產(chǎn)量最高,達到221.8 kg?hm-2,顯著高于其他栽植密度的處理。
4 結論與討論
文冠果在栽植前的整地,可以起到疏松土壤、清除雜草、改善土壤性質、提高蓄水保墑能力,對改善土壤肥力有較好的效果,不同的整地深度對土壤的改善效果有所不同[6,7]。本研究結果表明,北方地區(qū)文冠果造林前整地深度以30 cm左右為佳,建議在造林前1年的秋季進行整地,在壓青的同時將雜草翻入土層中,可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質。
樹木栽植的季節(jié)可對造林的效果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的效果因各地的立地條件及樹種自身特性等綜合因素而有所不同[8]。本研究結果表明,春季栽植的效果比秋季栽植好,成活率、地徑、株高等指標均比秋季栽植的高,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北方地區(qū)氣候干旱,秋季降雨少,文冠果幼苗定植后根系尚未恢復時即遇到干旱、降溫、大風等天氣的影響,導致苗木無法成活;春季栽植可以避開此類惡劣天氣,栽植后根系很快有新根萌生出來,降低死亡率。
文冠果栽植適宜的栽植密度各地存在差異,稀植還是密植,學者們一直存在爭議[9,10]。本研究結果表明,北方地區(qū)文冠果栽植適宜的株行距為2 m×2 m,結實量、種子產(chǎn)量分別為16 841個?hm-2和221.8 kg?hm-2,顯著高于其他栽植密度的處理。至于北方地區(qū)文冠果栽植中是適合作為喬木還是灌木培養(yǎng)更利于其種子產(chǎn)量的提高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英順, 賀玉蓮, 支杰, 等.文冠果的生態(tài)、生物學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術[J].內(nèi)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 2009, 32(1): 16-17
[2] 王中山, 王玉欣.文冠果[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 2002, 5(11): 29
[3] 任余艷,劉朝霞,嚴喜斌,等. 毛烏素沙地文冠果植苗造林試驗[J]. 防護林科技,2020(4):4-6,13
[4] 柳曉東.遼西地區(qū)文冠果造林關鍵技術[J].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20(9):153,157
[5] 董立軍.不同立地條件及造林方式對文冠果存活及生長的影響[J]. 防護林科技,2018(7):18-19
[6] 劉五愛,王志賢.立地條件及造林方式對文冠果造林效果的影響[J]. 園藝與種苗,2016(6):44-46
[7] 王吉國.干旱沙區(qū)文冠果旱作植苗造林試驗研究[J].林業(yè)實用技術,2015(3):29-31
[8] 王金龍.不同填土高度對文冠果造林成活率的影響[J].中國農(nóng)業(yè)信息,2015(3):89-90
[9] 萬群芳,何景峰,張文輝.文冠果地理分布和生物生態(tài)學特性[J].西北農(nóng)業(yè)學報,2010,19(9):179-185
[10] 趙金娟.淺談文冠果育苗造林技術措施及實用價值[J].內(nèi)蒙古林業(yè)調查設計,2010,33(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