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橋興中學 許淑儀
1.科普文??破瘴耐ǔjU述某一自然或科學現(xiàn)象,具獨特文體風格和篇章模式,是面向公眾介紹科學知識的普及型讀物,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三大類,涉及各學科最新觀點和發(fā)現(xiàn)??傮w特點:科技詞匯多,句子結構復雜,理論性強,邏輯嚴謹。
2.跨學科教學。關于整合,艾倫·雷普克認為:跨學科研究是回答問題、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進程,靠單門學科不足以解決;它以學科為依托,以整合見解、構建更全面認識為目的。
下面以牛津版7B U2 France is calling為例,探討借力跨學科教學,提升科普文閱讀的策略。本課教學目標:通過科普文學習,了解法國概況,認識有關著名景點、文化,能用自己的語言去介紹和宣傳中國,提升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
1.課前:利用跨學科學習,激發(fā)興趣。課前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跨學科搜索和學習:(1)自行搜索學習或請教地理老師有關法國地理位置、著名景點、人文活動;(2)如有機會去法國參觀,你會去哪些景點,參觀什么,為什么?
2.讀前:跨學科知識引入,激活知識。讀前通過Brainstorming學習法國相關知識,激發(fā)興趣,為閱讀做好鋪墊,更為閱讀降低理解難度,讓學生有興致往下讀同時,不感覺科普文困難。
3.讀中:結合跨學科知識,理解科普文。(1)自主閱讀,跨學科知識對比,整體感知。速讀課文,理解大意,把握文體特征,結合地理知識,學生可分析歸納得出文章說明順序——空間順序。學生可結合語文學科知識,剖析文章內(nèi)容,探究寫作思路,通過不斷的思維訓練,能較輕松掌握文體特征,并掌握“總——分——總”結構,從而更好地理解科普文。(2)自我理解,跨學科知識遷移,能力提升。接下來學生通過細節(jié)閱讀,尋找相關法著名景點及活動,理解文章內(nèi)容。文中學生對法海邊小鎮(zhèn)和阿爾卑斯山脈的描述不易理解,結合地理知識,通過圖片引導,學生就能自如理解,且能總結出冬夏不同活動。這樣的教學更直觀、有效,同時培養(yǎng)了主動思考的自主學習能力。(3)深層思考,跨學科知識激發(fā),思維培養(yǎng)。整體閱讀后,對文章寫作意圖和標題進行討論,學生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及本文介紹,可找出相關原因,這是英語科與其他學科知識融合的體現(xiàn)。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及由原有體驗基礎上得出結論,都是學生不斷深入思考,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的過程。
4.讀后:運用跨學科知識,應用實踐,鞏固科學知識。在學習理解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和科學知識開展描述、分析、討論等交流活動,鞏固新近獲取科學知識,實現(xiàn)知識內(nèi)化,促進科學知識向能力轉(zhuǎn)化。讀后,老師帶著學生復述課文,熟悉文章句式,為輸出做鋪墊。后布置任務:作為2022冬奧文明使者,小組合作介紹China is calling,向世界宣傳中國。
5.課外:補充科普文閱讀材料,進行跨學科學習,塑造科學精神。筆者布置了3選1的作業(yè):手抄報、文章或視頻介紹中國或法國,體現(xiàn)了教學分層,讓其進行更多的跨學科學習。學生還可據(jù)老師給出相關閱讀材料及鏈接進行學習,也可自行搜索或參閱有關書目。這些設計拓展了學生的認識,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走出課本,了解世界,對相關學科有更多學習,最終形成自己觀點,科學素養(yǎng)與思維品質(zhì)都得到較好鍛煉。
1.找準結合點和切入點。科普文跨學科教學要據(jù)實際找準合適結合點和切入點,進行有效的借力教學。教學中要適當運用跨學科知識來輔助學生對科普文所闡述知識進行理解。科普文跨學科教學目的,哪個環(huán)節(jié)融入跨學科教學,這些都需認真考慮和精心設計,要讓跨學科已有知識為新學知識做鋪墊,促進知識理解和遷移,構建開放、多元英語學習環(huán)境,從而有效調(diào)動學習積極性,提升閱讀同時促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2.關注滲透內(nèi)容與方法??破瘴慕虒W涉及到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生物醫(yī)藥、未來科技等各方面。教學中滲透內(nèi)容依據(jù)實際,做到合適、有效,能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認知基礎上更好地理解英語科普文所闡述知識、觀點等。另教師應據(jù)教學目的,多發(fā)掘新教學方法,如把其他學科相關規(guī)律遷移到科普文學習中來,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吸引和幫助其理解,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3.提升自我,不斷更新??破瘴暮w生活和科技發(fā)展方方面面,體現(xiàn)課程綜合性,為此,教師需不斷提升自我,具備寬闊的其他學科知識,要廣泛涉獵,不斷更新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