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昕
內(nèi)容摘要:民俗文化是廣大中華人民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文化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教學更是留學生認識了解中國的重要入口,東北秧歌作為東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應該受到重視。本文從三個方面總結東北秧歌的文化特色,探討目前東北秧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現(xiàn)狀,分析其必要性,并提出四種教學策略,從而促進地域民俗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東北秧歌 對外漢語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國幅員遼闊,在這廣闊的國土上生活著不同的民族,不同民族孕育著不同的文化。在東北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熱情奔放、剛柔并濟的東北秧歌誕生了。這種熱情似火的民間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并不順利,其傳承與發(fā)展值得重視。東北秧歌作為東北特色文化的一個代表,理應被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學習語言知識。
一.東北秧歌文化特色
東北秧歌是來源于東北民間的一種民間歌舞表演,其歷史悠久,主要來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勞作與慶?;顒印Q砀柽@種表演形式一直深受東北人民喜愛,每逢重要節(jié)日都會用秧歌表演來助興。秧歌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楊賓的《柳邊紀略》中詳細記載了民間秧歌的細節(jié),書中描寫了秧歌中的扮相、衣著服飾特點、音樂特點以及表演時的歡樂盛況。東北秧歌起源于東北地區(qū),勞動人民在春、夏、秋三季多忙于農(nóng)耕工作,在寒冷的冬季迎來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光:春節(jié),人們聚集在一起用歌舞的形式歡度佳節(jié),以表示對豐收的喜悅、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等。由于天寒地凍,人們舞動時往往動作較大、節(jié)奏較快,這種形式代代相傳,形成了熱鬧、歡快、火爆的鮮明風格。時至今日,東北秧歌依然深受東北人民的歡迎,在廣場上仍有大媽大爺在成群結隊地扭秧歌,在農(nóng)村的一些重要節(jié)日和慶?;顒由弦灿醒砀璧纳碛?,這種民間藝術深深烙印在東北人民心中,經(jīng)久不息。
(一)形式多樣
東北秧歌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多種元素。清朝時期,東北地區(qū)滿族人較多,秧歌作為一種民間舞蹈結合了兩個民族的舞蹈風格,在秧歌中既可以看到漢族舞蹈歡快明朗的風格,也可以看到滿族人民的粗獷的風格。東北秧歌是廣大農(nóng)民在辛勤勞作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又運用于祈福祭祖活動中,在不斷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民間歌曲、雜技武術、各式戲曲等元素,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東北秧歌表演的樂曲一般用嗩吶、鼓、鑼等傳統(tǒng)樂器進行演奏,在一些重要場合和正式表演中,也會使用二胡、竹板等樂器進行伴奏。
(二)節(jié)奏鮮明
東北秧歌多選用具有民族特色風格的樂曲,用嗩吶、鼓、鑼等樂器進行演奏,節(jié)奏感強,風格鮮明。用嗩吶吹出緩慢的曲調(diào)加上鼓、鑼等節(jié)奏緊密的敲打,營造出一種昂揚向上、歡騰熱鬧的氛圍?!胺€(wěn)中浪,浪中哏,哏中俏,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東北秧歌形式幽默、風格獨特,這種孕育于黑土地的藝術形式集合了幽默、潑辣、穩(wěn)重于一體,體現(xiàn)了東北人民剛柔并濟、淳樸熱情的性格?!芭さ目鋸垍s穩(wěn)健,浪的大方卻不媚俗,俊俏的動人卻不生厭,艮的得勁卻不張揚,”[1]塑造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形象,舞蹈韻律感十足且獨具風格。東北秧歌的舞蹈動作與音樂緊密相聯(lián),也十分具有節(jié)奏感。靈活變換的步法加上身體上半部分的扭動,同時以各種表演道具為輔助,緊扣音樂節(jié)奏進行擺動,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東北秧歌的“穩(wěn)中浪”的特點。
(三)視覺沖擊
一方面,東北秧歌在服裝顏色選擇上極具視覺沖擊力。秧歌表演的服裝并不是十分華麗,但是運用的顏色都十分艷麗。秧歌表演的服裝多采用粉色、紅色等夸張奪目的顏色,再配上顏色鮮艷的手絹和扇子,構成了一幅紅紅火火的圖畫。紅色與綠色的撞色搭配使東北秧歌表演者最經(jīng)典的選擇,男性表演者多在腰間系上紅綢,表演者多在臉頰上涂抹艷紅色的濃妝,正符合東北秧歌“浪”與“俏”的特點。另一方面,東北民間秧歌中多加入舞龍、舞獅的表演,還有高難度的踩高蹺、雜技表演,專業(yè)人員在舞臺上熟練自如地進行表演,精彩的同時給觀眾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二.東北秧歌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現(xiàn)狀
東北秧歌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目前對其本體的保護與研究比較豐富,但是將其運用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較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更傾向于傳統(tǒng)的具有代表性的中華文化,例如春節(jié)、剪紙、京劇等,文化教學有時只是一帶而過,不具有系統(tǒng)性。對于地域民俗文化也不夠重視,這樣的文化教學缺少特色,不利于留學生的多元發(fā)展。其傳播現(xiàn)狀呈現(xiàn)出以下幾種特點。
(一)傳播范圍小
將東北秧歌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是有局限性的,首先就是傳播范圍小的問題。目前,在東北地區(qū)的留學生對秧歌的熟悉程度較高,而其他地區(qū)的留學生并不是很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可見其地域限制較大。將秧歌融入課堂在東北地區(qū)較易實施,而在其他地區(qū),缺少教學資源,會增加教學難度。因此,東北秧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使用較少。
(二)學生興趣高
作為東北地區(qū)的傳統(tǒng)文化,秧歌對留學生的吸引力是很強的。東北秧歌節(jié)奏鮮明歡快、熱情洋溢,舞蹈簡單易學,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這樣一種民俗文化極易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大部分來華留學生對課堂中的文化教學以及課后的文化活動十分感興趣,他們認為文化的教學有利于漢語學習,既有益于課文的理解,又趣味感十足。
(三)教師缺乏系統(tǒng)性知識
目前教授留學生漢語的教師大部分是對外漢語教師,授課時以語言課為主、文化課為輔,這些教師對于傳統(tǒng)民俗文化知識只是了解,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將東北秧歌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中就會提高對教師的要求,教師要在課前進行充分的準備。對于一些文化知識,也會有聘請文學、民俗學方面的老師來講授的情況,但是這類教師缺乏對外漢語教學經(jīng)驗,在進行文化教學時也會產(chǎn)生種種問題。
(四)教學資源不夠豐富
目前,留學生課堂上應用較多的教材中并沒有提及東北秧歌,教材中出現(xiàn)較多的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而東北傳統(tǒng)民俗文化是東北地區(qū)留學生首先接觸到的文化,這樣容易使留學生產(chǎn)生困惑。一些較為簡單的民俗文化都是教師在教學中簡單提及或是參加課外活動了解到的,這樣的文化知識內(nèi)容比較簡單、形式單一,缺乏系統(tǒng)性。
留學生獲得民俗文化知識的途徑除了課堂外,一般就是文化活動和網(wǎng)絡。目前高校舉辦的文化大多以體驗式活動為主,留學生可以參與其中,趣味性較高,但缺乏知識的傳授。留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上或者所在學院的官方網(wǎng)頁上查詢相關文化知識,但是這類知識大多是中國人上傳的,可能會給留學生的查閱帶來困難。
三.東北秧歌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必要性
文化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表現(xiàn)形式,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一定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畢繼萬提出,“如果中國文化背景知識教育做到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方法幫助外國留學生正確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中國社會之間的關系,正確了解現(xiàn)代中國人的交際行為準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礎,就不僅有利于留學生正確了解中國文化,也有利于調(diào)動他們學習漢語的積極性。”[2]
(一)促進留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日益增加,但是這些教學局限在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文化上,例如春節(jié)習俗、剪紙藝術等,對于地域民俗文化的教學較少。我國地域遼闊,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學習民俗文化,有利于外國留學生更好的理解中國不同地區(qū)的文化與風土人情,有利于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加入民俗文化的教學是必要的,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說,當?shù)氐牡赜蛎袼孜幕撬麄兪紫冉佑|到的。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地域民俗文化有利于留學生更快地融入當?shù)匚幕?,在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加文化認同感。東北秧歌作為東北傳統(tǒng)民俗文化,簡單易懂,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它能體現(xiàn)東北人民熱情奔放、淳樸正直的性格。東北地區(qū)的留學生對于這種在廣場上就可以看到的歌舞表演形式一定十分感興趣。因此,將東北秧歌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二)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以語言知識為主,這種單一的語言教學只是反復地機械地進行操練,單調(diào)乏味。文化教學的加入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還對傳統(tǒng)的對外漢語教學起到了調(diào)節(jié)作用。在課堂中加入文化知識或開展文化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使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習者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學習漢語。
四.東北秧歌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進行文化對比
在文化教學中,可以適當進行文化比對。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將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的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進行對比,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種種疑惑。此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找出文化間的差異,以免學生產(chǎn)生負遷移。進行文化對比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民俗文化的教學重點不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能力,而在于豐富學生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認同感,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在展示東北秧歌的同時,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秧歌與其民族的舞劇,例如芭蕾舞、踢踏舞等在表演風格、表演形式上的異同,這樣的文化比較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中華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增強對目的語文化的認同感,更快得融入當?shù)氐奈幕小?/p>
(二)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
單純的文化教學很難讓留學生有深層次的感受,因此文化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文化體驗不僅可以提高留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教學活動變得簡單易懂,用簡單的方式使學生得到深層次的理解。從實際課堂上也可以看出,文化體驗是深受留學生歡迎的,因此,在地域民俗文化教學中,我們要盡量使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在課堂上講解文化的基礎知識,使學生有一個大致的理解,在課外活動上進一步理解此文化,使學生的學習達到更高的水平。
教師在向?qū)W生展示地域民俗文化后,可以開展一系列的課后主題文化活動,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在向?qū)W生介紹完東北秧歌之后,可以教學生去扭秧歌或者讓學生去自學一段秧歌,在班級活動中進行展示。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學習轉(zhuǎn)手絹,看誰轉(zhuǎn)的更好。這些文化主題活動可以使教學更具系統(tǒng)性,也使學生深入了解這種文化,而不是在課上展示完就結束了,學生可以接收到持續(xù)性地文化輸入。在東北地區(qū)的東北秧歌的教學中,文化資源是很豐富的。教師可以邀請東北秧歌民間藝人,向?qū)W生展示民間的秧歌表演,也可以帶領學生到劇院欣賞舞臺上的秧歌表演。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廣場上,向大爺大媽學習秧歌,讓學生用親身的體會理解秧歌文化。課外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民間文化,還可以使學生與當?shù)厝诉M行交流,提高其表達能力。
(三)講授與演示相結合
文化是抽象的,文化教學的課堂上不能只有單純的理論講解,教師一定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使民俗文化教學成為生動有趣的課堂,切忌使課堂變得枯燥乏味、只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民俗文化教學可以多采用圖片、視頻等形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特點。種文化,而不是在課上展示完就結束了,學生接收到持續(xù)性地文化輸入。
在東北秧歌的民俗文化教學中,教師可以準備好扇子和手絹展示給學生。扇子和手絹顏色艷麗,十分具有民族特色,一定可以吸引留學生的興趣。如果課堂時間允許,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東北秧歌中的基本步法:十字步,這種步法簡單易學而又獨具特色,交給學生后可以鼓勵學生到前面結合扇子和手絹進行表演。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會對民俗文化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樣的課堂活動可以調(diào)動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入了解民俗文化。
(四)提高教師文化水平
進行地域民俗文化教學的前提條件就是提高教師的文化水平,只有教師對文化十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向?qū)W生展示我們的中華文化。進行文化分享對教師的文化水平、知識儲備要求較高,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有充分的準備。目前,對外漢語教學往往都是按照課本、課程大綱進行,課本上、課堂中涉及的文化內(nèi)容較為單一,教師在課堂上提及的文化內(nèi)容一般比較淺顯,教材中的文化內(nèi)容與現(xiàn)實脫節(jié),這樣的文化教學不利于學生感知,無法了解其內(nèi)涵。將東北秧歌融入到對外漢語教學中,就需要教師充分地、系統(tǒng)地了解這種傳統(tǒng)文化?,F(xiàn)在的年輕教師對于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這種民俗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高,因此,在課前一定要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以給學生帶來最佳的課堂體驗。教師在向?qū)W生展示東北秧歌前一定要深入了解東北秧歌的發(fā)展歷史、種類以及特點,即使較難的內(nèi)容不需要為學生講授,但是教師也需要了解以備不時之需。教師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學習一小段秧歌為學生展示,讓學生最直觀的感受到秧歌這種民俗文化。
東北秧歌作為東北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其傳承和發(fā)展尤為重要。文化的發(fā)展要靠傳播,在越來越多人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的今天,文化教學變得更加重要。地域民俗文化作為留學生在留學地區(qū)首先接觸到的文化,更應該廣泛應用到教學中。本文從東北秧歌的特點入手,分析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的現(xiàn)狀以及必要性,在教學策略方面提出四條建議,在理論層面進行論述,希望能夠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參考,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學習漢語。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
[2]仝剛.淺析東北秧歌的文化內(nèi)涵及風格特色.戲劇之家,2019(25).
[3]王瓊.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研究.中外企業(yè)家,2020(19).
[4]曹蒙潔.對外漢語民俗文化課堂教學設計與反思.文教資料,2020(23).
[5]劉曉.談東北秧歌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戲劇之家,2020(19).
[6]黃艷碧.廣西民俗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傳播.漢字文化,2020(20).
注 釋
[1]仝剛,淺析東北秧歌的文化內(nèi)涵及風格特色.戲劇之家,2019(25):125.
[2]畢繼萬,跨文化交際研究與第二語言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1):10.
(作者單位:天津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