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重慶市第一中學校,重慶 400000)
“雙減”政策的實施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學生可以在學習學科知識外找到自己的興趣。我國正式宣布了“雙減”政策。8月11日,國務院發(fā)文明確“雙減”政策的通報制度,即各省每隔半月通報一次,表明目前“雙減”行動實施的進展。通報將重點針對符合標準的學校和課外培訓機構,查處違規(guī)培訓廣告、設置公開舉報熱線,因此在“雙減”政策下,教育培訓機構在短期內受到了限制。只有嚴格監(jiān)管,才能創(chuàng)造公平公正的市場,實現(xiàn)消費者和經營者的雙贏。
①地理教學目前不能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因為許多學校仍然把它當作一門不重要的學科,因此,學生大多沉浸在其他重要的科目中,很少關注地理學科的知識點。
②目前的課時有限,每周地理課的課時遠遠少于語數(shù)外,導致教師教學任務完成困難,傳授課程時難免一味地灌輸重要知識點,缺乏擴展知識的教學。
③在“高教學任務,低課時量”的背景下,目前部分教師的教學死板,缺乏創(chuàng)新,如果這些問題持續(xù)下去,就會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學科的成績提升會越來越難。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的一門學科,單從空間角度而言,其知識就涉及整個地球的方方面面。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運用于世界和中國的每個區(qū)域發(fā)展中,探索人地和諧之路是地理學的主線。而這些推理和分析過程都是以地理空間為基礎。目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不懂得充分合理地運用地圖的方法,沒有掌握使用地圖來建構相關地理現(xiàn)象的技能。
由于地理是橫向學科,涉及天文、地球運動、大氣、人口、經濟、世界、中國等,學生覺得地理知識多、亂,無頭緒。并且學生不能學以致用,不能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不能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解決生活生產問題。
①“雙減”政策的實施雖然減輕了學生的學習壓力,減少了課外培訓機構和課堂作業(yè),也就減少了部分學生有效復習知識的通道,僅依靠地理課本和課堂時間,部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教師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時也許會更注重地理知識的講解,學生缺乏對地理知識進行有機聯(lián)合,最終導致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更感覺學習的知識點較多,沒有頭緒,不能很好地銜接上下文,從而降低了學生地理學科成績。
②“雙減”政策實施后,大部分教師會更注重學生的地理學科知識,而地理實踐重視程度較低,沒有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及時應用在地理實踐中,使學生的理論認知度較低。而在學校里,組織所有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往往很難實施,主要是因為涉及的安全風險很高,加上課時有限,難以實施地理實踐,從而降低了學以致用的效果。學生不能學以致用,不能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相聯(lián)系,不能用所學解釋生活現(xiàn)象,解決生活生產問題,因此,地理教學資源的短缺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地理學科成績。
③綜合而言,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是“雙減”政策后課堂教學的關鍵,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這段時間就盡量掌握地理知識和技能,具備區(qū)域認知能力,形成地理綜合思維、提升地理實踐力,建立人地協(xié)調觀。
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應當經常使用地圖來建構相關的地理現(xiàn)象,從而加深知識點記憶。地理學科的概括、推理、分析等一切活動都以地理空間為基礎,而在地理教學時,如果缺乏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認知,空間地理教育不夠,就會降低學生的地理課堂學習效率??臻g認知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助于學生進行空間思考,提高地理學習效率,提升課堂教學的高效性[1]。因此,地理空間認知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來說至關重要。地理學家在劃分世界區(qū)域時,主要有兩種分類標準:地理尺度和事物的基本屬性,地理尺度是新課程標準中的重點之一,也是地理方面的關鍵知識點。地球表面多樣且復雜,只需要簡單的局部認知能力就可以有效地了解地球的地理因素。局部空間能力是指能夠識別和理解局部空間元素的位置、形狀、大小、質量、顏色等,高級一點的局部空間能力還可以理解空間元素的相對位置和相互關系,實現(xiàn)對局部空間演化規(guī)律的分析和判斷。
空間地理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地理意識,促進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動腦、去應用,引導學生主動尋找空間信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有效地了解地球的空間位置和地理元素。例如,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描述他們經常去的熱門地方的地理位置。在緯度位置描述時,必須注明相鄰大陸和海洋的具體半球名稱、半球位置、板塊等。微觀描述是指描述相對的位置,即某個參考物體的位置,然后再根據(jù)該物體的位置在地圖上進行尋找,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邊練邊學。
除了地理位置描述,還可對區(qū)域人文特征進行描述,包括農業(yè)、工業(yè)、人口、城市。還可以通過了解該地區(qū)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加深對該地區(qū)的了解。最后,區(qū)域比較是知識的升華,在區(qū)域比較時,應根據(jù)區(qū)域特點,對兩個或多個區(qū)域進行比較分析??傊缘乩砜臻g認知為基礎來建構地理現(xiàn)象,從而提升課堂教和學的效率。
在地理教學中,概念的理解教學非常重要,如何有效地讓學生理解每個地理概念是教師在教學中思考的問題[2]。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講解地理概念的具體意義,再通過發(fā)散學生思維將地理概念凝聚為地理對象本質,地理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多種認知基礎上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因此,在地理教學時必須有效地掌握這些地理概念,從而通過地理概念建構地理大單元體系,梳理繁雜的知識點,從概念中凝聚地理現(xiàn)象的本質,最終提高教學效率。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生理解水循環(huán)時,可以用圖形化的方法繪制流程圖來方便理解,并在應用中理解概念,除此之外,還可以結合常見的地理試題,通過練習提升學生的概念學習效率。
地理教學不應僅僅依靠地理課本,應豐富課堂內容,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地理課堂的興趣,從而加強學習的效果。雖然很多地理知識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暫時無法掌握,但教育資源的引入可以大大改善這種短缺。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高效教學,可以彌補教學中的空間差異[3]。因此,應更多地利用這些教育資源,提升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如何有效地收集必要的教學資源,也是提高地理課堂教學興趣,促進高效教學的重要問題。
教學資源種類繁多,因此首先要提高以地理教師為主的教學資源的認識,認識到教學資源質量的重要性。使用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可以高效地學習地理知識,也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其次,教學資源的收集要根據(jù)學生的情況進行收集。目前的教學資源種類有很多,教師在收集時要注意積累,確保資源的新鮮度。除此之外,還有多種收集教學資源的方法,如自主開發(fā)、教師反思、教研組交流、網絡搜索、社會研究、生活經驗積累等。
目前學生在學習地理時,總覺得自己的知識太多,學不完,這種現(xiàn)象就是知識缺乏聯(lián)系導致的。在地理學習中,如果沒有構建地理知識體系,實現(xiàn)有機聯(lián)合,就會導致地理知識的學習失去生命力,會像散落一地的沙子一樣。因此,在地理教學時應該構建地理知識體系,重視知識聯(lián)系,廣泛理解教學中的每個知識,不斷建立新舊連接。
除此之外,在構建地理知識體系時,應確保連接前后的知識點關系。目前,在地理學習中可以利用復習系統(tǒng),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的上下文,還可以利用各種工具來簡化知識,幫助知識的高效理解和連接。在同一知識點不同應用時,要結合多種情況,進行綜合分析,保證知識之間的穩(wěn)定連接關系,也可以通過文中所介紹的概念學習和地圖的使用來構建知識體系。
地理學科具有特殊性,十分重視空間和地理元素的變化,因此在地理學習時應該注意地圖的應用。地圖有多種類型,因此在使用地圖時,教師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地圖?,F(xiàn)階段,除了atlas提供的海量地圖外,在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還可以利用谷歌地球等各種計算機軟件,獲取更有針對性、更優(yōu)質的地圖。Google Earth可以將地圖中的場景更直觀地還原給學生,除此之外,使用Google Earth,教師還可以根據(jù)需要選擇圖像的比例和大小,對教師的地理教學有重要意義[4]。除此之外,一些基本的辦公軟件也可以獲得高質量的地圖,使用此類軟件進行地理教學,可以提高地圖的使用效率。
由于地圖集呈現(xiàn)的地圖比例尺和框架是固定的,很難在特定區(qū)域進行教學,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根據(jù)教學資源找到合適的地圖。目前的網絡資源雖然發(fā)達,但要找到適合教學的地圖還是有點難度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畫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蘊含的知識淵博。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每個學生除了地理課本外,還需要一本按課程標準要求編制的說明書。在這本說明書中,需要添加各種地圖的參考因素,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5]。
在使用地圖時,教師要切實指導,為學生使用做示范,避免學生死記硬背。應該讓學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圖集的含義,并在課堂上更頻繁地使用,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教學,讓學生在使用過程中有意識地略讀。除此之外,地圖還擴展了學生的地理知識,包括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和人口最多的國家。因此,重視地圖運用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高效提高教學質量。
紙上談兵終覺淺,因此在進行地理教學時需要落實地理實踐教育,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根據(jù)所學的內容積極進行實踐,培養(yǎng)自身的行動力。地理實踐也是新課程理念下地理學的核心技能之一。地理實踐活動多種多樣,包括研究、實驗和調查,以及課堂討論、課外研究、訪問和實地考察。由于地理實踐活動在地理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理實踐的訓練離不開學校教師的指導和家長的配合,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和家庭的作用,規(guī)劃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確保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進步。
除此之外,實踐還可以鼓勵學生的自學意識,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學習地理,還可以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地理實踐中,使理論認知進一步形象化。為了彌補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存在的安全風險問題,在教學時,需要學校與家長合作,充分利用學生周末、寒暑假的時間,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指導學生出行,既可以彌補學校實踐活動的不足,又可以高效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當然,地理實踐活動多種多樣,教師也可以在教室里引導學生做研究、實驗和討論等。例如,在室內模擬水土流失的實驗,幫助學生了解人類的活動對土壤的影響,使學生具有保護土壤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土壤;在室內進行熱力環(huán)流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學會看風向了解冷熱空氣的對流,分析風的形成和流動,知道風是流動的空氣形成的,了解熱空氣會上升等。
綜上所述,在“雙減”政策下,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的良好教學狀態(tài)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從而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成績非常重要。地理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即具備區(qū)域認知能力、形成地理綜合思維、提升地理實踐力、建立人地協(xié)調觀四個方面。但是,目前“雙減”政策下地理學科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和需要克服的困難。作為地理教師,需要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實現(xiàn)“雙減”政策與地理學習的雙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