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萍
云南民族大學應用技術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2
古代漢語作為漢語言文學(專升本)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和語言工具課,不僅可以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學習專業(yè)的基礎理論知識為中小學古詩文教學打下良好基礎。但是基于目前古代漢語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OBE教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結果、應用能力為導向”[1]。本文將基于目前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的現(xiàn)狀、教學實驗,探討OBE教育理念應用于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成效。
目前,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被動學習者,學習參與度很低;教師和學生之間只進行單向教與學。教學方式屬于典型的“滿堂灌”“一言堂”。一節(jié)課下來,學習效果、教學質量差,期末考試成績不理想。
對學生而言,古代漢語仿佛是一門晦澀難懂,枯燥乏味,與現(xiàn)代生活聯(lián)系好像不緊密的課程。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畏難情緒,同時,很多學生認為古代漢語對于自己以后的就業(yè)沒有太多的幫助。因此,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目前,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教師側重于抽象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具體表現(xiàn)為:文言文誦讀和翻譯的能力,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整合、擴展、遷移古代漢語知識的能力,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升本)的學生學了古代漢語知識以后希望可以學以致用,最終可以更好地就業(yè)。對此,他們的需求和OBE教育理念相契合。以產(chǎn)出驅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不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方法,始終以任務貫穿于古代漢語教學的整個過程。
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結合現(xiàn)代漢語、生活實際、中華民族的文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還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帶給教學的便利,發(fā)掘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恰當運用多媒體,使古代漢語課堂充滿趣味。
基于OBE教育理念,古代漢語課程教學需構建以語言運用和教學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的立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達到預期成果提供鍛煉條件和機會[2],將語言訓練和教學能力培養(yǎng)等形式落到實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小組合作能力、教學能力。
在OBE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是否有效,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云南民族大學應用技術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學(專升本)四個班的學生,共234名。這四個班的學生入校的時候,學院以隨機分配的形式進行分配,古代漢語水平相當。所使用的教材為《古代漢語》(下)(修訂本,郭錫良版)。
研究采用準實驗設計的方法。
將四個班的學生分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117名學生,控制組117名學生。在進行教學實驗之前,首先對兩組的學生進行前測,基于前測成績進行t檢驗。測試內容為:了解《五蠹》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思想主張、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點知識及其規(guī)律。在進行6課時的教學之后,文章進行了后測,后測和前側測試內容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對控制組1、2班的學生采用傳統(tǒng)的講授法進行教學,而對實驗組3、4班的學生采用OBE教育理念指導下的以產(chǎn)出驅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具體的教學步驟為:
1.控制組
課前預習:在上課前一周,讓學生對《五蠹》這篇文章進行預習:要求他們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翻譯全文并嘗試找出課文中的語言點知識。
課中學習:進入課堂教學,教師開始提問韓非的思想主張以及這篇文章寫作背景,“五蠹”具體指什么?學生當中只有部分同學回答:“韓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張法治”;“五蠹”指的是五種蟲;也有的學生指出“五蠹”是指五種對社會有危害的人。接著讓全班同學誦讀全文,在聽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于課文中難讀字詞的讀音都讀錯了。接下來教師在進行范讀和對課文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學生處于一種被動聽課的狀態(tài),對于文中的古代漢語語法知識不會舉一反三。
課后擴展練習:課后,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PPT的提示回顧和快速判斷文中的重難點知識。同時要求學生以小組形式撰寫對標中學語文教材里面的《五蠹》的教學方案設計,并進行10~15分鐘的試講。
2.實驗組
課前預習:學生的預習通過釘釘完成。提前一周在釘釘群里發(fā)布和控制組相同的預習要求。讓學生觀看教師提前選好的視頻;要求學生要把寫作背景、課文中不認識的漢字的讀音及字義,誦讀文章的錄音、譯文,自己嘗試找出的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初步預習這篇文章以后自己的疑問以電子版的形式提交,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yè)。
課中學習:先讓學生誦讀全文,在聽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沒有不會讀或者讀錯的情況。接著提問學生跟控制組同樣的問題。學生們踴躍發(fā)言:“韓非的思想主張有歷史進化論思想、法治思想、性惡論、法后王思想”。針對第二個問題則回答:“作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推行自己的法治思想”?!拔弩肌敝傅氖恰叭逭摺⒂蝹b、縱橫家、患御者、商工之民”。接下來讓學生依次先讀后翻譯一句課文或者老師和學生一起合作翻譯的形式來講解課文第一段“上古之世……皆守株之類也?!睂W生按照之前分好的小組進行討論并回答問題。第一句中涉及一個詞“作”,教師提問該詞在文中的意思時,有的學生回答是“站起”的意思,因為在前面學過的《仕坐》里面“舍瑟而作”就是站起的意思;有的同學認為結合文意應該是“出現(xiàn)”,后者的回答正確。在文段翻譯完了以后,讓學生小組討論并總結文段大意、分析涉及的語言點知識,教師則引導學生對語言點知識進行舉一反三。
課后擴展練習:課后則要求學生根據(jù)PPT的提示,相互提問和回答文中所學知識點。同時要求學生找到對標中學課文里面的《五蠹》,先通過觀看中學優(yōu)秀教學設計視頻,根據(jù)中學學生的學習特點,先自己撰寫1課時的教學方案設計,然后整合他們各自寫的教學方案并以小組形式進行10~15分鐘試講。試講評價以教師點評、小組互評、學生自評相結合的形式進行。
通過對學習者進行前測和后測,利用SPSS統(tǒng)計技術進行t檢驗。
為了保證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古代漢語學習水平的相當性,在教學實驗進行之前對四個班234名學習者進行了前測,并根據(jù)前測結果進行t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控制組前測成績成對樣本t檢驗
表1數(shù)據(jù)顯示:實驗組與控制組之間的學生學習能力并無顯著差異,Sig(雙側)>0.05說明了這一點。這一測試結果保證了教學實驗的可行性。
在6課時的教學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組和控制組進行了后測,并根據(jù)后測結果進行t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實驗組與控制組后測成績成對樣本t檢驗
根據(jù)表2中可以看出: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顯著差異,Sig(雙側)<0.01說明了這一點。實驗結果從很大程度上證明了OBE教育理念應用于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適用性和有效性。
以傳統(tǒng)講授法以教師為中心,局限于對學生記憶力的考查,注重對課本理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培養(yǎng)。而OBE教育理念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習成果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我探索等多方面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3]。對此,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中,相對于傳統(tǒng)講授法,OBE理念下以產(chǎn)出驅動為目的課堂教學更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合作。課前線上預習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朗誦、閱讀古代文言的能力;而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以小組形式探討和總結作者思想、文章主旨則培養(yǎng)了學生深度加工整合所學知識的能力、小組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讓學生對標中學語文篇目《五蠹》撰寫教學方案設計和制作PPT試講則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堂駕馭能力、文言文教學能力。最后的教學評價形式多樣,學生之間進行互評,學生自評,以評促學,更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目前學院漢語言文學(專升本)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學方法傳統(tǒng)、單一;學生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重理論,輕實踐。本文結合OBE教育理念,將以產(chǎn)出驅動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應用于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并對其所產(chǎn)生的教學效果進行檢驗。研究結果表明: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古代漢語學習水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提升了教學效果。教育模式的創(chuàng)新要為知識的“理解性運用”和“遷移性運用”等學生學習目標服務[4]。基于成果導向、任務驅動的協(xié)作學習可以提高學習者投入水平和會話質量,促進學生在互動中建構“存在感”,在表達中爭取“獲得感”[5]。通過讓學生全程參與課程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團隊合作能力;文言文語言表達能力、課堂駕馭能力、文言文教學能力。這有助于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以實踐能力為本位、以適應就業(yè)需求為導向”的應用型和能力型人才??傊芯拷Y果支持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改革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