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娣 徐葉青
音樂教學活動是學生在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對音樂的直接經驗和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掌握音樂相關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涵、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音樂教學活動不是教師對教學預設的單項輸出與傳播,而是要緊緊抓住兩個根本: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教材、媒體、教師、學生等元素在課堂中全方位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形成教學的全息場并形成教學預設。全息教學是指基于全息理論,對教學信息全息化,通過全息式教與學活動,實現(xiàn)師、生全息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全息性歌唱教學是在歌唱教學中以音樂為本,關注音樂各個要素,以學生為本,關注興趣愛好將各種教學資源:教材(用好教材)、媒體(豐實資源)、教師(關注教師的教、有效提問和及時評價)、學生(關注學生的學、學習興趣、狀態(tài)、方式方法)等統(tǒng)整在課堂教學的全息場中形成教學預設,并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努力實現(xiàn)全息性和最優(yōu)化的歌唱教學。文章以《小蜻蜓》教學為例,就全息理論下的小學音樂歌唱教學加以探析,旨在交流與共勉。
在2022版藝術課標中,我們每位音樂老師要關注的是基于課標從原先的“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學資源是教材呈現(xiàn)的課堂重構中最為鮮活與原生態(tài)的成分,又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藍本。教師解讀資源進行教學設計的文本原點,更折射著教師對課程與教學的理解和定位。
音樂課標在1、2年級學段課程目標中指出:能積極參與演唱、演奏、歌表演、音樂游戲、舞蹈、戲劇表演等藝術活動,享受藝術表演的樂趣,采用歌、舞、圖片、游戲、演奏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聆聽的音樂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鮮明。要求學生能用正確的姿勢、自然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本次課堂教學筆者選擇了人音版一年級上冊第六課學唱《小蜻蜓》這首歌曲進行教學。
首先仔細翻閱教材,修訂版教材的目錄就跟原實驗版教材有了很大的不同:除了聆聽、演唱、編創(chuàng)與活動還新增了知識技能部分,并且標明了具體的內容。從本單元每課的知識技能、編創(chuàng)與活動、插圖文字和活動要求等類目中梳理出編者對學生的“知識技能”的要求并做好記錄。歌曲《小蜻蜓》一課知識技能的目標:
◆(奏、拍)用碰鈴按《小蜻蜓》歌曲中的提示演奏。
◆(舞、律動)學做小蜻蜓飛舞的動作邊唱邊動。
接著仔細閱讀《教師用書》中的教學目標和新增的編寫意圖,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客觀。拿到這首歌曲筆者深入鉆研,反復多遍聆聽媒體資源光盤教材中《小蜻蜓》這首歌,認真解讀歌曲文本,把握了歌曲的基調,要用優(yōu)美輕柔的情緒演唱歌曲《小蜻蜓》,確定了歌曲的難點:“不吃糧食不吃菜”一句中兩個“不”的正確演唱。
當筆者拿起教材進行構思教學時發(fā)現(xiàn)教材提供的資源很少,于是上網下載了《小蜻蜓》的兒歌視頻,為激發(fā)學生興趣上百度查閱了所有有關小蜻蜓的知識、小蜻蜓的謎語等資料。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用體態(tài)律動表現(xiàn)小蜻蜓,自己下水編創(chuàng)了一支較為精彩優(yōu)美的小蜻蜓舞蹈,剪輯制作了表現(xiàn)小蜻蜓的一天的音樂,巧妙地把所有收集到的教材資源進行了整合,豐實了資源使之全息起來。
備課要把握好學情資源,以不同年齡學生認知規(guī)律定位教學設計方向。2011版的新課標指出:“為保證本標準的實施,教師要深入領會課程的基本理念,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全面實現(xiàn)課程價值和課程目標?!?/p>
每個學生原有音樂知識經驗的積累,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表達能力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作為一名音樂老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要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學生已有的音樂學科知識經驗,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做到較好地利用和開發(fā)“學情資源”。
一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并且擁有好奇、好動、模仿力強、嗓音自然、身體靈巧、有意注意時間短、集中注意的時間在15~20分鐘左右的身心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把握好學情資源和學生的年齡特點,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符合學生審美能力的音樂教學目標。學生都比較喜歡小蜻蜓這種益蟲,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各種感官的聯(lián)覺作用,激發(fā)興趣,有感情地通過各種方式表現(xiàn)歌曲。
《小蜻蜓》是一首通俗簡練、富有兒童情趣的歌曲。四三拍子,五聲宮調式。四樂句構成的一段體結構。旋律優(yōu)美、抒情,塑造了小蜻蜓優(yōu)美飛舞的形象。歌曲以舒展的節(jié)奏,流暢起伏的旋律,訴說了小蜻蜓飛來飛去捕蚊忙的情景。結尾句上行四度后又連續(xù)上行,同時告訴學生小蜻蜓是捕蚊的小英雄,讓兒童們懂得愛護蜻蜓、保護益蟲的道理。雖然學習材料簡單,但在設計教案時,筆者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深入挖掘教材,大膽地進行探索,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感受、理解、表現(xiàn)音樂。合理定位教學的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通過學唱歌曲《小蜻蜓》,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用身體的動作感受、表現(xiàn)抒情優(yōu)美的音樂情緒。
過程與方法:通過聆聽、學唱、律動、樂器伴奏等各種形式在自由愉悅的氛圍中,用優(yōu)美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小蜻蜓》,聆聽不同速度的音樂用體態(tài)來表現(xiàn)不同的音樂形象。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唱歌曲《小蜻蜓》,能更加喜愛小蜻蜓,增強保護益蟲的意識。
同時基于目標歸納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用優(yōu)美輕柔的情緒演唱歌曲《小蜻蜓》“不吃糧食不吃菜”一句中兩個“不”的正確演唱。
依據課標設定的三維目標,既要關注學習目標指定的科學合理,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音樂教師首先要對音樂作品有自己的感受,才能在教學設計時找到獨特的視角,設計出的教學才能有創(chuàng)造性。
全息的歌唱教學課堂是將教材資源、媒體資源、學情資源整合后形成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和學生都是最活躍的全息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調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準備狀態(tài)及特點、學習初始能力、學習風格等,才能針對性地上好每一節(jié)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諸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巧妙地以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細膩設計來詮釋教學目標。
《小蜻蜓》一開始就關注學生的學,從謎語激趣導入,了解有關小蜻蜓的知識,初步滲透保護益蟲教育。視聽結合,聲像一體,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充滿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歌曲意境的了解,通過形象的圖譜,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高,既學會了歌曲又了解了歌曲的樂句。用體態(tài)展示不同畫面所表現(xiàn)的不同的音樂形象。編創(chuàng)自己的歌曲,拓展學生的思路,激發(fā)興趣,提高創(chuàng)造力。(圖1)
圖1 《小蜻蜓》教學流程圖
全息性音樂歌唱教學的整個課堂它是一個系統(tǒng),其中教學資源:教材、媒體、教師、學生就是一個全息元。有效的音樂課堂就是由這些全息元之間相互協(xié)作、互動和提升,立足音樂歌唱教學整個過程的審美體驗,關注學生的興趣、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讓整個課堂悅動起來。
關注學生的學法,在執(zhí)教《小蜻蜓》一課中筆者綜合運用了聽唱法、律動法、體驗法、情景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等教學方法,通過感受、體驗、律動、表現(xiàn)、演唱等環(huán)節(jié)完成歌唱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在教學中利用圖譜解決難點,用聽唱法學會歌曲,并變換各種形式演唱歌曲,如輕唱、跟伴奏唱、律動表演唱、樂器伴奏演唱等。
利用好媒體資源,將其作為教學輔助工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及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小蜻蜓》兒歌,感受歌曲的情緒,把握歌曲演唱的基調:用優(yōu)美輕柔的聲音來演唱。關注學生年齡特點,利用一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小動物,又愛一些新奇的事物的特點,組織教學后筆者就出示有趣的謎語,激情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關注教師的有效提問,又通過提問學生對小蜻蜓知識的了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又滲透保護益蟲的教育。讓學生在歌曲音樂伴奏聲中探索正確的朗讀歌唱的速度和感情基調,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在全息性歌唱教學中注重把各種資源較好地利用、整理對話、互動提升。
通過用強弱弱的形式夸一夸、用小碰鐘敲一敲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體驗,感受歌曲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選擇兩種不同的速度表現(xiàn)不同的小蜻蜓形象,發(fā)揮學生的想象進行情境的表演。再次拓展延伸用歌聲和優(yōu)美的舞姿表現(xiàn)小蜻蜓。通過各種審美體驗使課堂教學躍動起來。
音樂學科有它特有的藝術學科特質,即音樂性。因此在全息性歌唱教學中只有很好地關注音樂的基本要素,才能通過歌聲完美地表達歌曲的內涵,讓歌聲更感人,更動情!在《小蜻蜓》這首歌的教學中筆者抓住了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速度等音樂要素來深入挖掘歌曲的情感,指導學生通過感受三拍子的強弱、用圖形譜表現(xiàn)旋律的走向從而唱準音符的高低,解決歌曲的難點。通過兩種不同的速度比較兩種不同的小蜻蜓的形象,從而動情歌唱。
《小蜻蜓》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通過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當筆者出示小蜻蜓的謎語猜一猜并了解了小蜻蜓是益蟲、本領很大等知識后,筆者就馬上說:“那我們來夸一夸小蜻蜓吧!”小蜻蜓,你真棒!這種形式來夸獎小蜻蜓,其實滲透了三拍子強弱弱的規(guī)律。先讓學生說一說,夸一夸,再讓學生用手拍一拍,最后讓學生用小碰鐘敲一敲等不同的方式來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歌曲的情感,筆者配上歌曲的伴奏讓學生按照節(jié)奏來有感情地朗讀歌詞。學生面帶微笑用輕柔的聲音和著伴奏音樂讀出了韻味,讀出了情感,投入了歌曲的情境中。
《小蜻蜓》這首歌曲在音樂教材上就有意識地出現(xiàn)了圖形譜呈現(xiàn)了歌曲的旋律走向(圖2)。筆者在歌唱教學的過程中就充分利用好了這一資源,巧妙地運用旋律線的走向來指導學生唱準音符的高低,同時也更好地解決了歌曲中的難點——“不吃糧食不吃菜”一句中兩個“不”的正確演唱,從而提高了歌唱教學的效率。還通過打擊樂曲小碰鐘敲擊再一次鞏固了三拍子的強弱規(guī)律。
圖2 歌曲《小蜻蜓》旋律走向
《小蜻蜓》是一首旋律優(yōu)美的抒情類兒童歌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第一步是運用圖譜進行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演唱。第二步是組織學生通過身體律動去感受與表現(xiàn)歌曲所呈現(xiàn)出的音樂情緒。第三步是組織學生聆聽不同速度的音樂,可以在播放音樂時出示兩張?zhí)崾究?一張為綠底,提示文字: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一張為紅底,提示文字:速度較快,輕快、活潑)。通過聆聽和提示卡的引導,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談談兩段音樂表現(xiàn)了小蜻蜓哪兩種不同的藝術形象,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加以引導:一種是小蜻蜓悠閑地飛著,一種是小蜻蜓辛勤忙碌地捉害蟲。在上述教學步驟的逐漸展開與完成下,學生通過對音樂速度變化的感受,能夠更好地理解音樂塑造的形象,還能更好地提高課堂參與積極性。
全息歌唱教學中的資源統(tǒng)整絕不是資源在內容上的疊加,所謂“統(tǒng)整”其實是“統(tǒng)籌”與“整理”,其核心是依據課標設定的三維目標,合理運用,有序呈現(xiàn)。緊緊抓住兩個根本:以音樂為本,以學生為本,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教材、媒體、教師、學生等元素在課堂中全方位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有方法、有策略地開展各類音樂實踐活動,關注課堂每個全息元的激活,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動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
一年級的學生本身對昆蟲就很感興趣,在教學《小蜻蜓》這首歌時學生很容易投入歌曲中去,猜猜謎語,豎起大拇指夸夸小蜻蜓,又打擊樂曲敲一敲。利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多媒體動畫兒歌更是使學生興致極高。和著伴奏音樂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隨著圖形譜中的旋律線唱準各個音符,解決歌曲的難點。準確地演唱“不吃糧食不吃菜”一句。選擇速度情緒卡表現(xiàn)不同的小蜻蜓形象。師生體態(tài)律動表演小蜻蜓的一天,最后還編創(chuàng)大自然中各種昆蟲的歌等教學活動無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式融入《小蜻蜓》這首歌曲的藝術形象,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小蜻蜓的知識、學學小蜻蜓飛,唱唱小蜻蜓的歌,跳跳小蜻蜓的舞蹈,編編自己的昆蟲歌,加深對歌曲《小蜻蜓》的理解,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演唱歌曲。抒發(fā)學生喜愛小蜻蜓,增強保護小蜻蜓和各種益蟲的意識,使整個身心都愉悅起來。
體態(tài)律動是在聽音樂的同時以身體的運動來體驗音樂,并將這種體驗轉化為感受和認知,是將音樂的要素融化在我們的身心。在《小蜻蜓》教學過程中,筆者和學生一起設計了體態(tài)律動表現(xiàn)小蜻蜓的一天,學生非常的投入和專注,整個課堂都沸騰起來了:
師:小蜻蜓是益蟲,我們都很喜歡它,老師好想看看小蜻蜓有意義的一天。
生:那我們一起來表演小蜻蜓的一天。
師:老師這里有兩種不同的速度和情緒: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速度較快、輕快活潑,可以表現(xiàn)哪兩種小蜻蜓不同的形象?
生:悠閑地飛來飛去的情景;急急忙忙去捉害蟲的情景。
師生合作聆聽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的歌曲《小蜻蜓》的音樂,師生一起用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的情緒演唱歌曲,并律動表演小蜻蜓悠閑地飛翔的情景。接著教師導語引入:小蜻蜓忙碌起來了,瞧它要去捉害蟲了,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捕捉害蟲。師生一起用速度較快、輕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并律動表演小蜻蜓捕捉害蟲的情景。在以上全息性歌唱教學的片段中,激活教材,抓好音樂學科的本體,音樂中速度、情緒等音樂要素,通過改變樂曲速度和情緒從而讓學生體驗并表現(xiàn)不同的音樂形象,并通過師生合作加以呈現(xiàn),這也是對歌曲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教師教得快樂,學生學得開心。
音樂歌唱教學中對音樂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作為音樂教師要使作品感染學生,首先要讓自己感動。創(chuàng)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歌曲意境,師生一起二度創(chuàng)作靈性表現(xiàn)作品。以“小蜻蜓的一天”為例,筆者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第一幕:起床(配樂:欣賞曲《快樂的一天》清晨起床的音樂。)師旁白:清晨當?shù)谝豢|朝霞從東方緩緩地升起,露珠兒在樹葉上翻滾,小蜻蜓從睡夢中醒來了,它揉揉眼睛,伸個懶腰,撲棱撲棱翅膀,??!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學生:用體態(tài)律動表演小蜻蜓起床。第二幕:飛翔(配樂: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的歌曲《小蜻蜓》的音樂。)師旁白:小蜻蜓悠閑地飛來飛去,一會兒飛到小河邊,一會兒停在荷葉上。并深情演唱《小蜻蜓》,表演小蜻蜓飛翔和根據歌詞表演小蜻蜓的舞蹈。學生:用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的情緒演唱歌曲,并律動表演小蜻蜓飛翔。第三幕:捉害蟲(配樂:速度較快、輕快活潑的歌曲《小蜻蜓》的音樂。)師旁白:小蜻蜓辛勤忙碌著,一會兒飛到東,一會兒飛到西捕捉害蟲。演唱《小蜻蜓》,帶領學生捕捉害蟲。學生:用速度較快、輕快活潑的情緒演唱歌曲并律動表演《小蜻蜓》捕捉害蟲。第四幕:飛回家(配樂: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的歌曲《小蜻蜓》的音樂。)師旁白:勤勞的小蜻蜓忙碌了一天回家了,深情演唱《小蜻蜓》并根據歌詞表演小蜻蜓的舞蹈。學生:用速度較慢、抒情優(yōu)美的情緒演唱歌曲,并律動表演小蜻蜓的舞蹈。
綜上所述,文章所舉全息性歌唱教學范例中,筆者依據課標把握三維,以音樂為本,關注了音樂的基本要素,做到了用好“教材資源”,豐實教學“媒體資源”。同時,教學中,筆者以學生為本,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年齡特點,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和音樂思維的培養(yǎng)。實踐中,筆者通過開展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立足音樂歌唱教學整個過程的審美體驗,關注在師生合作、生生合作互動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激活了課堂教學中的每一個全息元。通過實踐,筆者感受到,課堂的幸福,因每一個綻放著生命活力的全息元而生,也因全息元間有效的碰撞、互動與感應而生。未來,筆者將一如既往開展小學音樂的全息性歌唱教學研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賦能學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