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迅
儀式沉?。好駠鴷r期浙江省植樹節(jié)的演進與成效(1928—1937)
朱 迅
(湖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1928年3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將“舊式”清明植樹節(jié)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并在地方迅速推行。自“新式”植樹節(jié)創(chuàng)制至全面抗戰(zhàn)杭州淪陷前,浙江省對每年植樹節(jié)前后應行工作皆頗為重視。由于“新式”植樹節(jié)具有紀念孫中山的特殊意蘊,浙江省各縣在植樹實踐中往往會偏離初衷,將過多精力放在典禮籌劃與宣傳工作上,而對本應成為“本事”的造林運動關注不夠。植樹典禮與造林運動逐漸偏向政治化與形式化飽受時人詬病,浙江省政府亦曾試圖糾偏,但這一問題始終未得到改善。實際上,只要“新式”植樹節(jié)的政治意義仍大于現(xiàn)實功用,相關流弊就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民國時期;浙江??;植樹節(jié);儀式
1928年3月2日,南京國民政府將“舊式”清明植樹節(jié)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實現(xiàn)了時間符號與意識形態(tài)傳輸?shù)纳疃热诤?。目前學界有關民國時期“新式”植樹節(jié)的研究雖有些許成果,但從節(jié)日與儀式角度論述的僅有陳蘊茜《植樹節(jié)與孫中山崇拜》一文。不過,陳文主要聚焦于中央層面對新式植樹節(jié)的創(chuàng)制與籌劃,對其“地方化”形態(tài)則未能很好地揭示,尤其是距離南京較近省份的情況更是少有關注。同時一些關鍵問題,如地方如何執(zhí)行中央推行植樹節(jié)的政令、時人如何評價植樹節(jié)的成效與局限、植樹節(jié)輕實效重儀式的弊病能否得到切實解決,仍有進一步深化擴展的空間。由于新式植樹節(jié)的首要目的為“紀念總理”,距南京較近且信息較為開通的浙江省對此頗為重視,在每年植樹節(jié)前均會認真籌備,并于3月12日當天掀起轟轟烈烈的植樹典禮與造林運動?;诖?,本文擬以全面抗戰(zhàn)杭州淪陷前的浙江為例,在梳理“新式”植樹節(jié)“地方化”的基礎上,試圖對上述問題作出進一步探討,以期深化有關民國時期植樹節(jié)的研究。
1928年3月2日,國民黨中央通告各地政府,宣布將“舊式”清明植樹節(jié)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并業(yè)已舉行“新式”植樹典禮。隨后,浙江省政府轉(zhuǎn)發(fā)國民政府政令,將“新式”植樹節(jié)注意事項告知所轄各縣[1]。次年,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將植樹成效納入地方政績考核,并規(guī)定在植樹節(jié)后“由農(nóng)礦部派員視察分別獎懲”[2]。除遵照中央所發(fā)條例外,浙江省政府亦根據(jù)本省實情制定《浙江省植樹節(jié)植樹運動辦法》,內(nèi)中對各縣植樹節(jié)應行事項作了明確規(guī)定。根據(jù)《辦法》,省會植樹相關事宜由省黨部、省政府秘書廳、省政府建設廳等機構各派二人組成的“浙江省政府植樹運動大會籌備會”負責,各縣植樹運動則由縣長督令苗圃會同地方黨部各機關、各公團辦理[3]。
浙江省政府亦規(guī)定,無論省會還是各縣舉行的植樹運動,各機關、學校及其職工均須參加,民眾可自行決定是否參加。不過,僅憑民眾自覺似乎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尤其是偏僻地區(qū)往往信息不暢,甚至可能部分人士根本不明植樹節(jié)的意義與程序。為此,浙江省政府規(guī)定植樹節(jié)前三天應“由各學校組織講演隊切實宣傳,以期喚起民眾”。宣傳過程中,主要宣傳品為標語、圖書、特刊、植樹須知四種[3],1934年時變?yōu)樾?、標語、口號、圖書、植樹須知五種[4]。1937年舉行擴大造林運動時,省政府還請“中央航空學校派用飛機赴各縣散擲宣傳品”,并增加《督促造林辦法》《保護森林實施辦法》兩種宣傳品,力求實現(xiàn)植樹前夕宣傳效果的最大化[5]。為避免“新式”植樹節(jié)陷入只重儀式不重實效的窘境,浙江省政府在宣傳過程中多次強調(diào):“植樹的目的并不是虛行故事、裝點面目,而在提倡人民自動造林?!盵6]但以后效觀之,植樹造林很大程度上淪為各地政府的一項政治任務,很難達到預設效果。
浙江省首屆“新式”植樹節(jié)既是省政府精心籌備的產(chǎn)物,也是紀念孫中山的時間符號在浙江“地方化”的首次實踐,因而規(guī)模頗為宏大。植樹節(jié)后建有“浙江省中山紀念林石塔”一座,成為浙江省“中山”空間符號的典型象征,其在倡導植樹造林的同時,也向民眾傳輸著黨化意識形態(tài)[3]。后續(xù)每年植樹節(jié)前夕,浙江省政府都會頒布《浙江省舉行植樹式暨造林運動辦法》??傮w而言,每年規(guī)定并無顯著差異,往往只會涉及植樹地點、植樹經(jīng)費、植樹數(shù)量等方面的略微變動。不過,內(nèi)中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植樹地點選擇上,各縣自主權利呈擴大化趨勢。如1931年時即規(guī)定省會植樹場所不再局限于某地,而是“就西湖就近地方覓地為植樹場”[7]。1934年時省會的植樹范圍進一步擴大,變?yōu)椤熬徒家挼貫橹矘鋱觥盵4]。各縣的植樹地點也可由各縣自行選定,但應優(yōu)先選擇“公荒”,“凡無公荒之鄉(xiāng)鎮(zhèn)得令擇民荒山地為植樹場所”[5]。
毫無疑問,植樹造林運動的舉行離不開經(jīng)費支持。浙江省各縣植樹所需經(jīng)費由省政府撥給,并按照附發(fā)預算辦理。不過,就經(jīng)費數(shù)目而言,省會與各縣相差較大,且條例并未考慮各地經(jīng)濟水平的差異,所以往往會出現(xiàn)某些地區(qū)因經(jīng)費不足而縮小植樹規(guī)模的情況。植樹造林運動的經(jīng)費大致包括植樹費、管理費、印刷費、雜費四項。浙江省初次行舉行植樹節(jié)時規(guī)模頗大,預算中擬定省會的管理費為3 000元,各縣為200元[3]??梢钥闯?,省會經(jīng)費為地方各縣的15倍,后經(jīng)費雖下調(diào)為省會300元、各縣60元[7],但省會與各縣的差距卻明顯縮小,從而更顯合理。植樹各項經(jīng)費中,植樹經(jīng)費占比最高。以1937年“擴大造林運動”為例,10 000元總經(jīng)費中,植樹費為5 000元,占比為50%[5]。如遇有地方植樹面積在500畝以上而預算不足,則可“按照實際情形另編預算,并指定款項呈準動支”[8]。既為植樹,植樹經(jīng)費自然應占據(jù)最大比重,此既屬用度的合理籌劃,也能使植樹節(jié)中造林運動所得效益最大化。
植樹造林運動結束后,作為地方政府,浙江省政府不僅有向下下達指令的職能,還須在植樹造林運動結束后向中央?yún)R報本省植樹情況。根據(jù)浙江省轉(zhuǎn)發(fā)的文件顯示,浙江省政府需向農(nóng)礦部呈報本省植樹情形,以便讓中央了解各地植樹情形進而合理統(tǒng)籌全局及制定來年植樹計劃。每年上報的文件和數(shù)量或有些許出入,但必定包括浙江省政府植樹運動大會籌備處報告書、各縣植樹節(jié)報告書表及一覽表、各縣植樹節(jié)照片及一覽表[9]。許多地區(qū)在造林運動時所成林區(qū)均命名為“中山林”,且一般會在林區(qū)建造紀念碑,以示紀念[10]。
植樹典禮不惟需要官方推行,更需民眾參與,其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民眾集體性、自發(fā)性地參與[11]。野平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描繪了1935年杭州市植樹典禮的情形及其觀感,我們或可借此了解浙江省每年“新式”植樹節(jié)的常規(guī)儀式。1935年3月12日當天,因天氣晴朗,“各機關團體學校參加甚眾,先后至者二三萬人”。儀式伊始先由省政府主席、省黨部委員致辭,再由農(nóng)業(yè)管理會領導全體參加人員呼口號?!八悬h政法軍警領袖,各自手植一株,植畢,各立植樹牌一塊,正中則樹立植樹牌一方。全體即在所植樹苗前,合攝一影,以留紀念?!盵12]顯然,與民眾切實的植樹造林運動相比,植樹節(jié)典禮的形式化特征在此凸顯,以團體而非個人名義植樹,使得植樹數(shù)量大大減少,這一流弊也成為時人批駁植樹節(jié)的主要論據(jù)。
在社會各種力量中,學校對于植樹節(jié)期間的儀式活動執(zhí)行最為積極,也落實得較為徹底。對于開設了農(nóng)學院的高校而言,其在參與植樹典禮時更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如1934年植樹節(jié)時,之江大學就曾于植樹節(jié)前夕向杭州市政府領取數(shù)百株楊柳和梧桐苗木,在“江邊自六和塔至徐村間馬路之兩旁及校園周圍之空地內(nèi)種植”。在杭州市舉行造林運動宣傳周時,該校附中全體學生于10日組織宣傳隊分赴各區(qū),“宣傳演講,張貼標語,提倡造林運動”。大學部的學生也在15日加入宣傳隊伍,“俾引起市鄉(xiāng)民眾之注意及使之明造林之意義”[13]。次年植樹節(jié)時,之江大學除在鳳凰山參加植樹典禮外,“各院學生并依照排定日期及地點分別作造林運動之宣傳”[14]。
除參加政府舉行的植樹儀式外,各大學亦須在學校舉行植樹典禮。浙江大學在1933年植樹節(jié)時就于上午9時(與省會同步)在大禮堂舉行紀念儀式,不過,浙大所行儀式頗為簡單,僅在典禮后作一簡要報告即行散會[15]。此外,有些學校還會因下雨而停止舉辦[16]??梢?,天氣會影響民眾的參與意愿。這實質(zhì)上凸顯了多數(shù)民眾并未對植樹節(jié)之于紀念孫中山的重要意蘊達致深切體認,也說明各單位在執(zhí)行時力度不一,并非所有程序皆一一遵照施行,有的單位甚至連最基本的風雨無阻都難以做到[17]。
普通中小學雖未將植樹典禮常態(tài)化,但學生們?nèi)员3种^高覺悟,對植樹節(jié)意義的體認也比普通民眾更為深切。來自奉化武嶺農(nóng)職的學生張重渝在植樹節(jié)當日即直言:“這恐怕是總理特賜給我們種植林木和反省的時期吧?!彼珜懙囊黄恼律鷦有蜗蟮孛枥L了社會民眾植樹的情形,內(nèi)中記道:“在開會后,大家就成群結隊地往武山后那塊兒走去,大家依照排定的秩序,就各動手拿了鋤頭或山鋤開始栽植。我平常拿慣的鋤頭,毫不吃力而很快地就將一株樟樹栽好,但那文質(zhì)彬彬的老先生和嫩白皮膚的女先生們,雖說興趣非常濃厚,可是一把毫不講情面的鋤頭,弄得她們吃力了!一株樹種好,都面紅耳赤,或者手上突起泡來了。”[18]民眾的植樹熱情以及節(jié)日的動員功效,或可從中概見一斑。
恰如張重渝所述,某些從未碰過鋤頭的知識分子在植樹時,確實不如經(jīng)常勞作的人熟練,故植樹時的注意事項也成為當時社會的宣傳重點,且這些注意事項對從未參加植樹活動的人更具指導價值。陳濟元在《植樹節(jié)與植樹》一文中即認為植樹時尤應注意栽植目的以及樹木性質(zhì),確定栽植疏密、深淺和覆土的厚薄[19]。還有另一作者擬定《植樹須知》,內(nèi)中詳盡地論述了一尺左右小樹苗與二三尺左右大樹苗的不同栽植步驟[20]。顯然,這些植樹時的注意事項不僅在當時具有指導作用,而且對當下的植樹活動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如前所述,一般民眾對于參與植樹典禮并非極具熱情,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明植樹節(jié)意義之所在。杭州市政府為此特地發(fā)布政令,勸導民眾在植樹節(jié)當天“各就莊宅隙地、河岸道傍、荒山墓地等善自種植”[6],但實際上能夠在植樹節(jié)當天自行種植樹木的民眾少之又少。后來省政府即不得不承認:“民眾雖多喚醒,然考諸實際,求其能自動的積極遵行者,十無二三?!盵21]與省會民眾一樣,各縣民眾對于植樹也并不積極。為此,吳興縣、德清縣、安吉縣、武康縣、孝豐縣等縣舉行聯(lián)合會議,議定《各縣勵行植樹案》,內(nèi)中規(guī)定:“除縣長暨各機關躬親植樹外,應督同各戶,每年每戶至少各植一株……如成活確數(shù)能超九成以上者,分別核獎?!盵21]但據(jù)后效觀之,這一方案并未有效帶動民眾植樹熱情,很大原因就在于當中只有獎勵而無懲罰措施,且由于這只是幾縣聯(lián)合議定的方案,并非省府官方公布的條例,因而難以全面推行。
植樹典禮后,還會有持續(xù)數(shù)天的植樹造林運動,作為“新式”植樹節(jié)的余緒。單就所撥經(jīng)費來看,浙江省對省會與各縣植樹造林運動的注重程度顯然不同。然而頗為吊詭的是,雖然各縣可用經(jīng)費與省會存有較大差距,但其植樹熱情與植樹成效未必遜于省會,甚至有些縣植樹數(shù)量是省會的好幾倍。
以杭州市1928—1930年植樹成績?yōu)槔?928年杭州植樹面積約一百余畝,共種植馬尾松、黑松、麻櫟等樹種58 000株,最終成活40 000株,可見當年苗木成活率較高[22]。1929年在西湖孤山種植四十余畝,樹種雖有所增加,數(shù)量卻有所下降,為11 724株。因“是年適逢天旱”,成活1 264株,成活率僅為10%左右[23]。1930年所植樹木數(shù)量進一步下降,只有2 734株,但成活樹木為2 138株,成活率較去年顯著提升[24]。由此可見,1928年為浙江省首屆植樹造林運動,省政府較為重視,儀式頗為隆重,植樹規(guī)模也較為宏大。爾后,無論是從植樹面積還是植樹株數(shù)來看,規(guī)模皆已大幅縮小,且所植樹木受自然與人為因素影響,成活率年際差異較大。
至于浙江省各縣情況,同樣為1930年,鄞縣在植樹運動期內(nèi)各村共植苗木2 510株[25]。顯然就數(shù)量而言,其與省會杭州相差無幾。松陽縣當年的植樹數(shù)量更是驚人,共植樹12 4500株,最終成活102 780株[26]。這一數(shù)目即便與1928年杭州所植樹木相比,都要高出很多,更遑論與同年份其他縣市比較。由此可見,各地推行力度存在較大差異,植樹成效并非完全與所撥經(jīng)費掛鉤。當然,并不排除地方政府在使用所撥經(jīng)費外,自主投入了部分地方財政,并將植樹成績作為政績上報省府。
植樹節(jié)期間的植樹造林運動能取得一定成效,雖與政府的切實推行有關,但也離不開部分民眾的自覺認同。這些認同既是民眾對“中山”符號自覺服膺的體現(xiàn),也源于其對植樹本身效益有著更為直接的觀感。有論者即認為植樹節(jié)乃得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優(yōu)勢[27],得此三利的植樹節(jié)推行起來自然阻力更小?!靶率健敝矘涔?jié)是為紀念孫中山所設,故在時人看來,其要義在于更好地紀念“總理”。有論者言道:“三月十二植樹好,未到春分節(jié)氣早,今日總理逝世辰,留個紀念須知道?!盵28]顯然,在論者看來,“新式”植樹節(jié)較“舊式”植樹節(jié)要早,這既能解決部分南方地區(qū)清明時節(jié)植樹偏晚的問題,又能繼承“總理遺教”,進而達致官方傳輸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也正是因為如此,陳濟元認為“新式”植樹節(jié)“較諸寒食節(jié)插柳枝以紀念介之推,端陽節(jié)沉角黍以紀念屈原,其意義更為重大”[19]。
植樹節(jié)除有紀念孫中山的象征意義外,其本身還有更為直接的現(xiàn)實功用。當然,有關植樹的益處,省政府在發(fā)布“勸民植樹”公告時即已有所涉及,只是并未涵蓋所有。當時,有論者提出新奇論斷,認為植樹造林事關國防大業(yè),“本省瀕臨東海,一旦告緊,即為東南首衛(wèi)之區(qū),全省所有荒山,應趕速造林,實屬重要國防建設”。此外,他還認為森林能涵養(yǎng)水源、增加飲料、調(diào)和氣候、預防水旱、清新空氣、減少瘟疫、裨益衛(wèi)生。在這位作者看來,植樹節(jié)期間的植樹造林運動實屬有益當下、造福后代之事,應得到切實推行[29]。更有論者直言植樹與人們?nèi)粘I铌P系密切,關乎民生問題,認為衣、食、住、行、育、樂這六種生活的需要,皆與林木有著直接或間接關聯(lián)[30]。
雖有部分人士稱贊植樹的益處與植樹造林運動的成效,但更多人士卻對植樹造林運動的流弊頗有微詞,相關言說直指運動的形式化與政治化。當然,這些批判確屬當時植樹造林過程的實際情形,并非論者空穴來風。如徐曉春即批評植樹造林只注重城市而不注重鄉(xiāng)村,此乃其流于形式的最大表征。他論道:“植樹運動,貴乎普及……各縣鄉(xiāng)民所獲宣傳與提倡之效益究有若干?實無人敢答。揆厥原因,皆以舉行植樹地點偏于一城一市?!盵31]陳稚鶴則認為植樹造林的面積仍有擴展的空間,“全省猶有五分之三山地尚無樹木”。其言下之意即植樹造林遠未達理想功效。此外,他還認為植樹既要注重儀式,也要注重實效,所植樹木在品種選擇上應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并兼顧經(jīng)濟發(fā)展,“以期增加出產(chǎn),調(diào)劑農(nóng)村經(jīng)濟”[30]。如此一來,可在紀念孫中山的同時,還能取得良好經(jīng)濟效益,促進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以上還只算時人對官方的建議,有些批評文字則更為直接,甚至頗具諷刺意味。陳稚鶴認為每年各縣在植樹節(jié)期間種植的樹木能成林者較少,沒有達到“模范林”的預設效果,各縣在植樹時也只不過在“虛應故事”,樹木種植過后亦“無人過問”,“見有枯死殘缺處所,即行補植,以期成林,而資紀念”[30]。陳濟元也察及至此,在文中言道:“各地之紀念林,所植之樹,泰半東殘西缺,甚有僅存紀念碑坊者,殊失提倡植樹之本意?!彼懈鞯氐闹髡摺爸恢灾?,不知保護,不但徒勞無益,實則戕害樹苗”[19]。更有甚者,曾樾漢以詩文的形式反諷,內(nèi)中意味不言自明,其述道:“總理忌辰植樹節(jié),年年提倡何熱烈……前年我自鄉(xiāng)間來,路逢植樹一徘徊。云是官府嚴催促,攜苗聽命南山隈。一聲代表已種過,眾人紛紛就地栽……照例一年過一遍,可憐稚樹盡遭災?!盵32]
“新式”植樹節(jié)在浙江省的推行及演進,使得紀念孫中山的時間符號迅速“地方化”,民眾在參與植樹典禮與植樹造林運動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接受國民黨黨化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從浙江省政府節(jié)日前后的籌備與動員可以看出,其對中央有關植樹節(jié)的各項指令皆能很好地付諸施行,在植樹期間也能取得一定成效。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得以窺見,部分地區(qū)尤其是鄉(xiāng)村地區(qū)的民眾遠未達致相應認同,缺乏參與熱情,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明植樹節(jié)的特殊意蘊。此外,浙江省各縣往往只注重植樹典禮中的紀念儀式,對于植樹造林運動后的苗木缺乏后續(xù)管理,使得植樹節(jié)逐漸趨于形式化而飽受詬病。浙江省政府曾試圖整治這一問題,對下屬各縣下達指令,稱“惟查各縣歷年造林,間不免偏重形式,應即力加糾正,以宏造林之效”[33]。但據(jù)后效觀之,地方流于形式的情況并未改善,浙江省政府糾偏的努力也收效甚微。事實上,“新式”植樹節(jié)在浙江省推行過程中呈現(xiàn)的弊病同樣存在于其他省份,只要植樹節(jié)的政治意義大于現(xiàn)實功用,其在“地方化”過程中所遇困境就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1] 何應欽. 令各機關奉國府令為舊歷清明植樹節(jié)應改為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轉(zhuǎn)飭遵照由[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28(286):7-8.
[2] 總理逝世紀念植樹式各省植樹暫行條例[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29(541):26.
[3] 浙江省植樹節(jié)植樹運動辦法[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30(830):4.
[4] 總理逝世九周紀念浙江省舉行植樹式暨造林運動辦法[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34(2050):1.
[5] 總理逝世十二周紀念浙江省舉行植樹式暨擴大造林運動辦法[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37(2861):3.
[6] 陳屺懷. 遵令廣勸民眾于植樹節(jié)同時舉行植樹由[J]. 市政月刊, 1931, 4(4):38.
[7] 總理逝世六周紀念浙江省舉行植樹式暨造林運動辦法[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31(1142):18.
[8] 總理逝世十周紀念浙江省會舉行植樹式暨造林運動經(jīng)費預算書(以元為單位)[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35(2284):3.
[9] 程振鈞. 為呈報浙江省會十八年植樹情形祈鑒核由[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29(757):23.
[10] 浙江省各縣二十九年度植樹節(jié)植樹造林應行注意事項[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40(3205-3206):10.
[11] 農(nóng)學院供給植樹節(jié)應用苗木[J]. 國立浙江大學??? 1930(1):11.
[12] 野平. 植樹節(jié)省會植樹[J]. 浙江青年(杭州), 1935, 1(6):3.
[13] 本校植樹運動周訊[J]. 之江??? 1934(63):2.
[14] 參加總理逝世植樹典禮[J]. 之江??? 1935(72-74):1.
[15] 總理逝世紀念日舉行典禮[J]. 國立浙江大學??? 1933(126):1342.
[16] 訓育處. 教育處布告第四十號[J]. 浙江省立醫(yī)藥??茖W校??? 1936(7):124.
[17] 王佶. 校長布告第八十九號[J]. 浙江省立醫(yī)藥??茖W校??? 1937(16):325.
[18] 張重渝. 植樹[J]. 學校新聞, 1937(52):19.
[19] 陳濟元. 植樹節(jié)與植樹[J]. 英大周刊, 1940(6):17.
[20] 春季植樹運動訊[J]. 之江校刊, 1937(93-94):4-5.
[21] 各縣勵行植樹案[J]. 浙江民政月刊, 1928(1):29.
[22] 杭州市民國十七年份植樹式植樹成績調(diào)查表[J]. 市政月刊, 1931, 4(5):4.
[23] 杭州市民國十八年份植樹式植樹成績調(diào)查表[J]. 市政月刊, 1931, 4(5):5.
[24] 杭州市民國十九年份植樹式植樹成績調(diào)查表[J]. 市政月刊, 1931, 4(5):6.
[25] 鄞縣民國十九年份植樹統(tǒng)計表[J]. 鄞縣縣政統(tǒng)計特刊, 1931(1):89.
[26] 浙江省松陽縣民國十九年份植樹式植樹成績調(diào)查表[J].松陽縣縣政府年刊, 1931(1):198.
[27] 邵邁音. 植樹節(jié)之感言[J]. 定海女中??? 1932(10):708-709.
[28] 三月十二植樹好[J]. 市政月刊, 1929, 2(3):13.
[29] 唐玉虬. 植樹節(jié)感賦[J]. 建設周刊, 1932(2):4.
[30] 陳稚鶴. 植樹與民生的關系[J]. 市政月刊, 1929, 2(3):13.
[31] 徐曉春. 擬舉行各縣鄉(xiāng)村植樹節(jié)之我見[J]. 浙江省建設月刊, 1934, 7(8):8.
[32] 曾樾漢. 植樹: 詩歌[J]. 現(xiàn)代軍人, 1934, 1(1):145.
[33] 令建設廳廳長、省會公安局局長、各縣縣長、杭州市市長[J]. 浙江省政府公報, 1937(2861):6.
Ritual Ups and Downs: The Evolu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ree Planting Day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28-1937)
ZHU Xun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On March 2, 1928,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changed the “old-fashioned” Qingming Tree Planting Day into “the Tree Planting Memorial commemorating Primer Sun Yat-Sen”, and quickly implemented it in local areas. From the creation of the “new” arbor day to the fall of Hangzhou in the all-round Anti-Japanese War, Zhejiang Province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ork that should be done before and after the annual Arbor Day. Because the “new” Arbor Day has the special meaning of commemorating Sun Yat-Sen, the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actually deviated from their original intention in tree planting practice, and put too much energy on the ceremony planning and publicity work, but they are not concerned about the afforestation movement that should be the central work. The tree-planting ceremony and afforestation campaign have gradually become politicized and formalized, which has been criticized. Although the Zhejiang provincial government has tried to correct the deviation, the situation of local formality has not been improved. In essence, as long as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Arbor Day is still greater than the practical function, this problem is difficult to be fundamentally solve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bor Day; Zhejiang Province; Ritual
K263
A
1672-3724(2022)04-0065-05
2022-01-10
朱迅,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