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懋
《天路歷程》是17世紀英國著名作家約翰·班揚的不朽之作,被西方國家認為是僅次于圣經(jīng)的基督教重要經(jīng)典,被譽為“完美的寓言小說”[1]。該作品自問世以來一直暢銷不衰。它講述的是主人公“基督徒”歷經(jīng)了九死一生,最終抵達天國之城,完成自我救贖的故事?!段饔斡洝穭t是16世紀中國作家吳承恩創(chuàng)作的四大名著之一,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完整,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一路屢遭挫折、降妖除魔,最終達到靈山取得真經(jīng),共享極樂的故事。兩部作品盡管誕生于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度,卻在故事情節(jié)、思想主題和敘事結(jié)構(gòu)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當然,在宗教精神、創(chuàng)作意圖和語言描寫方面又有所不同。對比研究這兩部作品,旨在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同時,能讓人們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
(一)故事情節(jié)。許多學者把《天路歷程》稱為英國版的《西游記》,或是把《西游記》稱為中國版的《天路歷程》。它們的故事情節(jié)大致相同:兩部作品都在講述主人公如何抵制誘惑,戰(zhàn)勝困難,最終達到了天國,完成使命的故事。像《西游記》中的唐僧一樣,《天路歷程》中的基督徒也是一個虔誠善良的教徒,為了抵達天堂能不惜一切,抵擋種種誘惑,但他也和唐僧一樣,常常顯得軟若無力。書的開篇作者“我”在夢中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男子(基督徒)傷心地大哭:“我該怎么辦???”[2]在漫長的路途中,他也只會念誦《圣經(jīng)》,一遇到險境便束手無策。因為有了天神的指引和好心人的護佑,他才能夠最終抵達天國。在旅途之中的妖魔鬼怪也仿佛在唐僧取經(jīng)的路上見過。比如,基督徒在屈辱谷遇見了亞玻倫。“只見亞玻倫渾身披著鱗甲,兩側(cè)長有天龍的翅膀,長著一雙熊腳,一張獅嘴,肚子上噴著股股濃煙烈火”。[2]此外,兩部小說作者都不約而同地插入了一些甜蜜的誘惑。如同《西游記》中唐僧受到女妖精的勾引一樣,與基督徒同行的忠誠也受到了誘惑,他說:“她萬般挑逗地要我跟她走,說她會滿足我的任何要求?!议]上了眼睛,為的是不被她的美貌所迷住。”[2]后來,忠誠在路過“艱難山”時,遇到了一位老人,叫首先的亞當。他極力地挽留忠誠,忠誠要做的事就是尋歡作樂,工資就是讓忠誠成為他的繼承人。首先亞當還將自己的三個女兒許配給忠誠。最終,忠誠憑借頑強的意志力抵抗住了重重誘惑。由此可見,兩部作品都展現(xiàn)了主人公威武不屈、富貴不淫的決心,這體現(xiàn)了班揚和吳承恩在情節(jié)設計上的不謀而合。
(二)思想主題?!段饔斡洝泛汀短炻窔v程》兩部作品取材于宗教,實則都不同程度地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段饔斡洝飞羁痰亟衣读嗣鞒饨ㄉ鐣暮诎蹈瘮 B猛局械难侄嗯c天上的神仙有著關(guān)系,書中,孫悟空欲將金角銀角大王、老鼠精等置之死地時,他們的主子太上老君、李天王等便會現(xiàn)身讓孫悟空手下留情。作者描繪的神仙與妖怪的關(guān)系無不反映著明末時期統(tǒng)治階級上下勾結(jié)、欺壓百姓的社會狀況。天上神仙如此,地上的君王也是如此。他們或是賢愚不分,或是荒淫無度,或是暴虐無道。在《西游記》第四十五回中孫悟空的對雷公鄧天君說的話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世事的態(tài)度:“老鄧仔細替我看那貪贓壞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幾個示眾!”[3]在《天路歷程》中,班揚也深刻地揭露了復辟之后英國的社會狀況。在去往天國的必經(jīng)之路上,有一個地方叫“浮華集市”,不僅職位、榮譽、國家可以買賣,連鴇母、妻兒、肉體、靈魂都可以買賣。在這里,欺詐、通奸、謀殺等都是司空見慣的。可見,作者影射的是追名逐利、浮躁虛偽、腐敗不堪的英國社會。當基督徒和忠誠什么都不買,只買真理的時候,便遭到眾人的愚弄、辱罵和毆打,之后他們被帶到法庭接受憎善法官的審判。證人與陪審團做假,忠誠被定罪,最后被殘忍地處死。書中這一部分無疑體現(xiàn)了班揚對英國司法制度的痛恨和批判,揭露了邪惡當?shù)?,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面對世間的罪惡,班揚和吳承恩都向往著能像孫悟空和基督徒那樣不畏邪惡,沖破阻礙,擺脫世間苦惱。
(三)敘事結(jié)構(gòu)。班揚和吳承恩在構(gòu)思時都使用了典型的宗教模式進行敘事,即主人公經(jīng)歷了犯罪-受難-救贖這一過程。兩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有過過錯并且為了尋求救贖開始自己的旅程。
1.犯罪?;酵阶≡凇皻绯恰保@里的所有人都是有罪的,面對城池將被焚毀,他無比悲傷,發(fā)出如何做才能獲得救贖的感嘆。在《西游記》中,師徒四人也是在天庭犯了罪被懲罰下界的。原為金蟬子的唐僧,因聽禪時打瞌睡而被罰投胎為人;孫悟空因大鬧天宮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天蓬元帥豬八戒,因好女色調(diào)戲嫦娥,才被貶成豬的模樣;沙僧原是卷簾大將,因打碎王母琉璃盞被貶下界為妖;白龍馬原為西海龍王三太子,因火燒夜明珠而獲罪被囚。因此,不論是基督徒還是唐僧師徒,每個人都是有罪的。
2.受難。為了改過自新獲得救贖,基督徒和唐僧師徒都被安排去往天國。在朝圣路途中,基督徒歷經(jīng)磨難,九死一生,曾一度失去信心和信念。面對無數(shù)次的困難和誘惑,基督徒不是每一次都順利過關(guān),有一次他險些對撒旦的陰謀妥協(xié),離經(jīng)叛道。好在上帝原諒并指引他,使他最終到達了天國。同樣,唐僧師徒四人在旅途中迎接了一個又一個魔怪,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驗,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guān),沒有觀音菩薩和其他眾神的指引和幫助,師徒難以最終抵達天國取到真經(jīng)。
3.救贖。為了贖罪,所有朝圣者歷盡種種艱辛和苦難。因為對上帝和佛祖的忠貞不渝,對天國的不斷追求,他們排除了種種困難,經(jīng)受住了層層考驗最終完成了修行,于是他們成長了,也更成熟了,歷經(jīng)磨難之后的他們洗脫了一切塵垢,達到了靈魂的升華:基督徒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邁進了天堂之門;而唐僧師徒也取得真經(jīng),功成名就,功德圓滿。
(一)宗教精神?!短炻窔v程》和《西游記》體現(xiàn)的宗教精神不同。《天路歷程》宣揚的是基督教精神,主旨是讓人們信奉三位一體的唯一的神——上帝,基督教的觀點認為人是有罪的,或是原罪,或是今世犯的罪,人需要按照基督教教義,不斷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點和外在的邪惡來獲得上帝的拯救。人是否能夠得救,全由上帝來裁決。《天路歷程》中的基督徒在面對一次次的困難、恐懼、誘惑時,對上帝都懷有一顆虔誠的心,對天國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經(jīng)過了苦行最終才獲得了救贖,得到了極樂。基督教信奉的“一神論”是一種“天人二分”的精神,他們認為上帝是無所不能的存在,是無法超越的,人必須對上帝懷有敬仰之心,祈盼獲得救贖。而中國的佛家思想認為佛與眾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人可以通過千百年的修煉成神,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宗教思想?!段饔斡洝肥且苑鸾逃^點為主,穿插有道教的丹術(shù),由儒教思想指導師徒言行的三教合一的統(tǒng)一體。它反映的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佛教觀點認為,人的痛苦是由欲念而致,人必須通過自身的修行克服人性中的欲念,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例如悟空、八戒、悟凈的名字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人要意識到一切外在的物質(zhì)欲念是痛苦的根源,必須通過自身的修行,才能達到“空”“戒”“凈”的境界,最終修煉成佛,達到極樂。
(二)創(chuàng)作意圖?!段饔斡洝放c《天路歷程》相比,《西游記》具有很強的故事性。作者通過故事一點一點地、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自己的思想。品讀《西游記》,人們會發(fā)現(xiàn)故事特別有趣,其中的幽默諷刺使讀者發(fā)出一次次會心的笑聲。在人物塑造方面,它也是出類拔萃的。孫悟空、豬八戒、唐僧、沙僧形象刻畫極為生動,個個都很鮮活。孫悟空活力無限、機智勇敢、神通廣大,懲惡揚善;豬八戒貪吃懶做、迷戀美色、但知錯能改,憨厚純樸。唐僧一心向善、嚴守清規(guī)、但有時善惡不分、是非不明。沙僧吃苦耐勞、忠厚老實、但常常缺乏主見。在這些人物身上讀者都可以看到眾生的影子?!短炻窔v程》本身的故事并不精彩,精彩的部分是主人公基督徒和其他人的對話。讀者通過研究基督徒和其他人的對話便會對班揚的心思有所領(lǐng)悟。基督徒是班揚筆下虔誠的清教徒,他所說的每句話都代表班揚對于信仰和人世的認識。因此,作為傳教士的班揚,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是布道,是去講圣經(jīng)中一個又一個的道理。故事不過是他宣揚基督教教義所采取的一種手段罷了?!短炻窔v程》采取了寓言體裁,人物的名字具有寓意,如“柔順”、“老世故”、“慈悲”、“無知”等,作者運用這種方法告訴讀者人性中的優(yōu)點和弱點,以達到教化人的目的。
(三)語言描寫。兩部作品就語言特點而言,《西游記》詼諧風趣,《天路歷程》沉悶抑郁。在《西游記》中,吳承恩給我們勾勒出了一個絢麗多姿、光彩奇異、姿態(tài)萬千、雄奇壯麗的神魔世界,孫悟空上天入海,一個跟頭便可以翻過十萬八千里,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上抵天庭,下入地獄,收了法象還可以做一個繡花針,看到這些描繪不禁感嘆吳承恩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相反,《天路歷程》中的場景描繪更接近于現(xiàn)實,書中描寫的鄉(xiāng)村、田野與復辟時期的英國并無二致,書中提到的絕望潭、富麗宮、或浮華集市都能在班揚的家鄉(xiāng)貝德福德找到與之對應的地點。因此,班揚的作品更貼近現(xiàn)實生活。
綜上所述,《天路歷程》與《西游記》是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語境下誕生的作品,定會存在差異性。但兩部作品無不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生就像一次去往天國的修行,要想達到理想境界,就要心懷虔誠,認定方向,堅持不懈,才能實現(xiàn)心之所向。